建筑是人們?yōu)榱藵M足社會生活需要所建立的遮風避雨、玩樂休憩的場所,實用性是其根本特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建筑逐漸具有審美性,承載了很多思想文化。
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老子、孔子開始,產(chǎn)生了本土的哲學思想——儒家、道家。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思想經(jīng)過本土化轉變,與儒家、道家思想并稱為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
在中國建筑的發(fā)展進程中,古人為了傳播思想或展現(xiàn)美好的生活愿景,將儒、佛、道思想融入建筑中,使之成為實用藝術門類下的建筑藝術。本文從儒、佛、道思想入手,淺析其核心觀點,用實例論證這三大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影響。
一、建筑與儒佛道思想概述
在2 000多年前,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提出了建筑的三條基本原則,即實用、堅固、美觀。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在出現(xiàn)之初的主要功能是遮風避雨、玩樂休憩,在這之后,才是對美觀的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演變,人們的精神需求逐漸提高,建筑已經(jīng)不只是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要的構筑物,在實用性的基礎上,越來越強調審美性,并與人們的思想緊密相連,正如肯尼斯·弗蘭普頓所認為的:現(xiàn)代建筑史既涉及建筑本身,也同樣涉及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精神實質。因此可以說,建筑是供人們居住、活動的場所,與此同時,作為實用藝術的一種,它還兼具審美認知、審美教育等功能。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主要有三大思想體系——儒、佛、道。這三大思想體系在中國傳播、發(fā)展,和諧共生,影響了建筑的發(fā)展,形成了多樣且各具特色的建筑藝術,這使得建筑具有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同時也讓中國的思想廣泛傳播、發(fā)展。直至今日,人們仍然能從建筑中看到古人的智慧。
二、儒家思想影響下的等級秩序
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仁”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和倫理色彩,非常強調美與善的統(tǒng)一,功利主義也十分明顯,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青睞,成為統(tǒng)治階層宣揚、推行的正統(tǒng)思想,滲透到政治、生活、藝術等各方面,并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與遵循。
儒家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guī)范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創(chuàng)設和諧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儒家思想也影響了古代建筑,如故宮。故宮繼承了古代宮殿的傳統(tǒng),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體現(xiàn)了鮮明的封建禮制。若是從正陽門進,要依次穿過天安門廣場、午門廣場、太和門,才能到達太和殿,體現(xiàn)了皇帝的絕對權威和森嚴的等級秩序。其次,在布局上,故宮呈現(xiàn)出沿著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布局,這種布局結構是最穩(wěn)定、均衡的,充分體現(xiàn)了皇帝對于江山穩(wěn)定的美好期望。
故宮的裝飾物中也體現(xiàn)著儒家思想,例如,屋脊上的神獸裝飾有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從神獸的數(shù)量可以得知宮殿的等級,等級越高的建筑,其安放的神獸數(shù)量就越多,均為奇數(shù),常見的有一、三、五、七、九。乾清宮為皇帝起居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屋脊上共有9個神獸。
太和殿是舉行封賞大典的地方,明清兩代的皇帝無論是登基、結婚,還是過節(jié)、宣布退位詔書,都是在這個地方舉行的,屋脊上后面則排列著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等10個神獸,且神獸前面還有一個騎獸仙人,象征著十全十美,體現(xiàn)了皇權的至高無上。當人們走進故宮時,能夠看到體現(xiàn)等級制度的布局和裝飾,感受到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威嚴。
此外,北京的典型建筑——四合院的布局類似故宮,是故宮的縮小版,四方的格局與南北軸線布置不僅能夠起到防風御寒、遮蔽隱私等效果,而且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的禮制宗法、尊卑等級秩序及陰陽五行學說。首先,四合院中的正房屬于院落中地位最高的房間,正房一般為三間,中間供奉著家中祖宗牌位,東西兩側分別住著家中的祖父母與父母。其次是廂房,東側廂房住著子輩中的年長者,西側住著次子。廂房與正房的區(qū)別不僅僅是位置的不同,在房屋高度上,廂房也矮于正房。再次,耳房、后罩房、倒座房依次排序,有著大小的區(qū)別。
除了北京的故宮及四合院,那些曾經(jīng)成為古都的城市,如西安、開封等,其有些建筑也蘊含著儒家思想,具有森嚴的等級秩序??傊@些建筑在當時不僅是人們起居、活動的場所,更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傳播思想的工具,雖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維護封建政治的功能早已不復存在,但其是儒家思想的載體之一。
在現(xiàn)代建筑的修筑過程中,不論是房屋位置,還是房屋裝飾,或是房屋布局等,儒家思想依舊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
三、道家思想影響下的“自然無為”
相對于儒家思想來說,追求自由、無拘束的道家思想則具有超功利傾向。春秋時期,老子梳理前人的思想,形成了道家的思想體系。道家崇尚自然之道,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為、不爭”是其理論的核心部分??偟膩碚f,道家講求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主張“自然無為”“天人合一”,講究意境美。中國古典美學觀念也因此萌芽。
古代的園林建筑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體現(xiàn)了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設計理念。以南方園林為例,從空間上來看,在長廊中建造了一個長方形“畫框”,如圖1所示。這個長方形“畫框”沒有做任何裝飾,然而卻能使空間擴大數(shù)倍,也使庭院的內景與外景相連,令人身處此遮蔽之地,也能環(huán)顧四周美景。
若是將這一部分的墻體全部做空,又是什么效果呢?雖然空間被擴大,景色盡入眼簾,但卻丟失了其核心的氣韻,所以,這看似是“無為”的空窗,實際“十全十美”。
江南的古代園林也并非讓人將景色盡收眼底,或者是照搬景色,而是追求“以少勝多”的意境之美,以激發(fā)人們的想象,達到“境生象外”的效果,這便是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道家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空間的規(guī)劃上,還體現(xiàn)在色彩的搭配上。江南的古代園林以綠色植被為主,樓廊多以白色為底,搭配黑色,并不會搶奪綠樹紅花的美,反而通過樸素淡雅的配色,讓“自然之風”徐徐而入,體現(xiàn)了老子《道德經(jīng)》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聰慧,形成了獨特的內在美與朦朧美。
中國園林藝術離不開人工建造,但不論是曲徑通幽的小路,還是庭院中隨處可見的鏤空裝飾,都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南方園林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的是意境美,這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從無限到有限的超越美及不設不施的自然美,這也正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出水芙蓉,自然可愛”之美。
四、佛教思想影響下的融和發(fā)展
與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不同,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其思想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如果說儒家、道家思想之于建筑,是通過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于是在建筑中有所呈現(xiàn),那么佛教思想從開始進入中國,就帶有目的性,在傳播中利用了建筑這一載體。
佛教經(jīng)帕米爾高原北部傳入中國后,便開啟了它的中國化進程,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到了漢代,佛塔也進入了中國。佛塔作為佛教建筑的代表,最廣泛且最典型的就是樓閣式塔,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并沒有適合印度佛教的成長環(huán)境,佛教只好依附傳統(tǒng)禮制祠祀進行傳播,所以佛塔也就與中國古典樓閣結合起來。樓閣式塔模仿中國經(jīng)典閣樓的造型,內部設有樓梯,可供攀登。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魏書·釋老志》中記載的“自洛中構白馬寺……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可以佐證。不僅如此,中國佛塔的總層數(shù)大多為奇數(shù),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觀念。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從5層加至9層,最后固定為7層。
從建筑形態(tài)看,佛塔不像傳統(tǒng)的宮殿、園林,其更加高聳、挺拔,并且是在平地上拔地而起,會給人帶來突兀的感覺。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洛陽最大的佛寺——永寧寺“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嚴格意義上來說,佛塔屬于外來建筑形態(tài),但是經(jīng)過中國化的發(fā)展,已經(jīng)轉變?yōu)橹袊鴤鹘y(tǒng)建筑的一部分。除了結構轉變,佛塔的裝飾也融和了中國傳統(tǒng)裝飾物,極具中國特色。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佛塔不再拘泥于宣傳教義這一用途,經(jīng)過人們的開發(fā)利用,佛塔不僅是禮佛的紀念性建筑物,而且具有軍事瞭望、裝飾景色等功能。
五、結語
建筑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實用需要,而且加入了審美因素,成為具有觀賞價值、保護價值的藝術。從建筑的發(fā)展中,人們可直接了解到社會的發(fā)展狀況與時代風貌的變化,同時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深刻影響,這也使得中國傳統(tǒng)建筑獨具特色,從而能立足于世界建筑之林。當然,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建筑的影響是相互的,建筑承載了文化,也同時傳播了文化,所以,人們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儒、佛、道思想的精妙與厚重。
(長安大學人文學院)
作者簡介:馬雨婷(1996-),女,陜西安康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