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飛?張戰(zhàn)
【關? 鍵? 詞】縣級融媒體;多元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文化生態(tài)
【作者單位】張亞飛,河北師范大學;張戰(zhàn),河北科技大學。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5.019
創(chuàng)新基層社會治理是縣級融媒體建設的內在要求,而縣級融媒體建設可助力基層社會治理。要探討縣級融媒體多元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時代價值與實現路徑,首先要探尋其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歷史發(fā)展軌跡。
一、縣級融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發(fā)展歷程和現實動因
我國縣級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體現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高。第一階段為1949—1978年,縣級媒體致力于正面宣傳無產階級專政。20世紀50年代,縣報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大量興辦,各市縣政府開始設置收音員抄收中央、地方電臺的新聞和相關節(jié)目信息,再通過黑板報等形式向大眾宣傳。20世紀70年代,小喇叭在全國范圍內進村入戶。此時的基層媒體發(fā)揮了耳目喉舌的作用,積極宣傳黨的政策主張,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治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第二階段為1978—1992年,縣級媒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20世紀80年代國家確定了“四級辦臺”的廣電體制,縣級廣播電臺得到發(fā)展,縣報也迎來了繁榮期,縣級媒體的報道集中于經濟、科技領域,既滿足了人民日常的信息需求,也推動了國家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第三階段為1992—2012年,此階段新聞媒體側重于反映民眾訴求,服務公共利益。我國于1994年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其經過不斷發(fā)展逐漸成為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陣地,縣級媒體乘著科技變革的東風迅速發(fā)展,縣報數量隨之減少。第四階段為2012年至今,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為傳媒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實踐場域。2012年,我國從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上推進媒體融合進程。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1]。這為縣級融媒體多元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縣級融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有著強大的現實動因。第一,這是縣域民眾自身參與訴求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通過輿論引導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的建設,縣級融媒體能夠做到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的效果最大化,搭建良好的溝通機制,促進各項工作落實。第二,這是縣級媒體在技術變革之下的突圍手段。縣域自媒體為縣級媒體的發(fā)展帶來了挑戰(zhàn),縣級融媒體中心抓住5G時代發(fā)展機遇搭建基層治理平臺,開展多方合作,實現自身突圍。第三,這是基層政府執(zhí)政的應然選擇??h級融媒體能夠健全輿情治理機制,助力基層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二、縣級融媒體多元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時代價值
縣級融媒體是基層社會網絡中的“節(jié)點”,在縣級社會治理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能夠順應國家社會治理的大方向下沉到基層,通過打造新聞輿論、構建政府監(jiān)督、搭建地方服務平臺,凝聚共識,落實工作,實現將基層風險消化在屬地而不外溢。
1.打造新聞輿論陣地,凝聚基層社會發(fā)展共識
當前,駁雜的輿情為縣級社會治理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加大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難度。縣級融媒體是新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基層新聞輿論工作的主陣地,能夠通過強大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科學有效地解決輿情事件和政務問題,維護基層社會秩序良性運行。以四川省仁壽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為例,該縣構筑了“端、微、網、臺”的媒體矩陣,并有效整合信息內容,使所有宣傳內容在不同端口清晰呈現,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新聞輿論陣地。同時,根據用戶提出的“有新聞沒服務”反饋,仁壽縣在客戶端開設了政務民生服務內容,構建了政府服務全部上網、群眾服務訴求與群眾表達空間充分開放的服務格局,實現了“融媒一發(fā)聲、全縣齊呼應”的輿論引導效果。
2.構建政務監(jiān)督平臺,促進政府工作有效落實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縣級融媒體能更好地發(fā)揮公共政策執(zhí)行的監(jiān)督者、評價者、反饋者的角色功能,促進政府工作有效落實。 “技術賦權”為基層群眾參與公共討論和監(jiān)督提供了巨大便利,而縣級融媒體開展監(jiān)督更接地氣,更有實效,通過網絡直播、在線互動等方式使政務更加透明[2]。比如,長興傳媒集團下屬縣級融媒體的《直接問政》欄目聚焦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邀請市民代表、特約評論員和被問政部門負責人在節(jié)目錄制現場進行面對面問政,使政府部門精準了解發(fā)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后續(xù)節(jié)目持續(xù)跟蹤督辦,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較好地發(fā)揮了縣級融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
3.搭建地方服務平臺,實現服務供給定向提供
縣級融媒體嵌入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搭建地方服務平臺,解決群眾尚未被滿足的訴求,實現服務供給的定向提供。即找準當地群眾的痛點和需求,針對痛點形成有效服務,實現縣級融媒體績效的顯著增長,進而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功能。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仁壽縣融媒體中心聯合縣婦聯、總工會等單位舉辦“凝心聚力抗病毒 闔家歡樂 宅家秀”的活動,號召市民在家中答題領紅包、參與照片和視頻征集,既安撫了市民情緒,又使得防疫“硬”政策“軟”落地,是實現服務供給定向提供的優(yōu)秀范例。
三、縣級融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現狀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縣級融媒體平臺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能夠更加精準地感知、識別、響應與反饋各類公共問題和公共需求,呈現多元化、數字化和共享化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基層群眾的價值認同,為社會維穩(wěn)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縣級融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有三個特點。
第一,多方合作的多元化治理特點。一方面,與不同媒介的合作。當前,我國大部分縣級融媒體實現了報紙、廣播、電視臺、網站、微博、微信等的內容資源合作,形成了“報、網、端、微”的融媒體矩陣,迎合了不同受眾接受信息的不同媒介習慣,保障信息全覆蓋。另一方面,與相關企業(yè)的合作。部分縣級融媒體尋找市場化經營道路,與社會企業(yè)合作以更好地實現縣級融媒體“新聞+政務+服務”的功能。如邳州積極探索破解媒體融合發(fā)展困境,以廣電為主導、以多方合作為手段開展縣級媒體融合的創(chuàng)新實踐,實施“融媒+政務+服務+產業(yè)”戰(zhàn)略,以“政企云”和“項目制”為抓手尋找企業(yè)進行合作,建立自我“造血”和“輸血”的良性循環(huán)。
第二,統(tǒng)一端口服務的數字化治理特點。當前,大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考慮到基層群眾文化水平和社會經驗的限制,建立了公共服務類政務一站式、集成式平臺,使得基層群眾能利用這些平臺解決自身問題。這種統(tǒng)一端口服務的數字化服務平臺既拓展了基層群眾向上反映問題的渠道,也提升了基層政府的公信力[3]。
第三,多方主體參與治理的共享化治理特點??h級融媒體發(fā)揮了重要的中介和平臺作用,為地方政府、企業(yè)和基層群眾搭建了溝通與交流的平臺,使多方主體能夠在此平臺進行表達、反饋、合作,從而共同實施社會治理,共享治理成果。
縣級融媒體在多元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傳播、連接和組織作用,但同時由于輿論引導和輿情治理機制還不健全、深耕本土特色不充分、數字化建設待加強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功能價值的實現,因此亟須補足短板,鍛造長板。
四、縣級融媒體多元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實現路徑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托底工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題中應有之義。新時代背景下,縣級融媒體應與時俱進、守正創(chuàng)新,探索高質量發(fā)展的新路徑。
1.健全輿論引導和輿情治理機制,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wěn)定
隨著互聯網對下沉市場的不斷開拓,縣鄉(xiāng)用戶特別是小鎮(zhèn)青年在社交平臺的活躍指數持續(xù)攀高,他們在許多公共事件中利用多媒體平臺實現了自我賦權,與政府、媒體、企業(yè)等主體展開了平等對話和交流[4]。為此,縣級融媒體要堅守自身輿論引導和輿情治理的責任,守護好網絡疆域的自由和秩序,引領主流價值觀,將自身媒介優(yōu)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實際效能。
第一,要健全輿情日常管理機制??h級融媒體中心應設置輿情監(jiān)測部門,與政府相關部門形成有效聯動,對重要網站、新媒體應用以及論壇等平臺進行重點監(jiān)測,做好輿情分析和研判,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性,提前做好部署,形成應對預案,爭取盡早引導輿情走向,提高輿情處置的速度和力度??h級融媒體要利用縱向到縣、橫向到政府部門的全天候、立體式輿情監(jiān)控體系,將不當謠言扼殺在搖籃里,保證縣域意識形態(tài)安全。
第二,健全輿情聯動應急機制。其一,基層黨委要成立輿情應急領導小組,下設縣級融媒體中心為輿情管理常設機構,保證輿情事件發(fā)生之際有統(tǒng)一領導指揮,各部門能共享信息、相互配合。其二,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健全信息發(fā)布機制,做到快速反應,第一時間占領輿論場,并善用網絡意見,進行正向輿論引導。
第三,健全線上線下聯動機制,當基層群眾聚焦于輿情事件時,縣級融媒體要配合政府部門抓住輿情治理的契機,通過輿論引導和實體處置實現輿情的線下末端治理,進而真正化解矛盾[5]。
2.結合縣域特色講好本地故事,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活力
縣級融媒體不但要講好國家故事,還應貼近群眾,講好地方小事,發(fā)出地方聲音,推動地方文化“走出去”,不斷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活力。
縣級融媒體應嵌入地方特色,堅持內容為王,做優(yōu)做精本地宣傳作品,打造專屬的縣級融媒體產品。縣級融媒體承擔著反映基層民情民意、維持地方和諧安定、推動地方文化“走出去”的重任,需立足地方實際,打造接地氣的宣傳精品,保證內容品質,從而增強宣傳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在疫情防控期間,相對于城市,縣域由于緊密的人際關系導致防控工作難推行,許多縣級融媒體由此制作契合本地實際的宣傳作品,以更接地氣的內容和形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例如如皋市融媒體中心針對部分老年人不愿意戴口罩的情況策劃了一段快板,并邀請如皋本土方言欄目《老楊茶館》主持人楊樹坤擔任倡議人,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加之倡議人的積極帶動作用,使得宣傳效果大幅提升。
3.持續(xù)推進數字賦能平臺建設,實現精準治理縱深發(fā)展
媒體技術向來與數字技術互聯互通,縣級融媒體需緊隨技術變更的潮流不斷加強數字化建設,以開啟縣級融媒體發(fā)展新篇章。
第一,數字化賦能策采編發(fā)機制??h級融媒體應緊隨新基建的建設步伐健全自身的策采編發(fā)機制,結合當地實際開發(fā)中央廚房式智能采編系統(tǒng),實現“線索匯聚、選題策劃、記者采訪、編輯制作、分級審核、多元傳播”的縣級融媒體運作矩陣。這種模式,即單個窗口“進原料加工”,各媒體資源根據自身需要“加輔料制作新聞美味佳肴”,從而最大限度節(jié)省策采編發(fā)成本,同時提升媒體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新聞傳播效果。
第二,數字化賦能基層精準治理。數據既是提供服務的基礎也是優(yōu)化服務的關鍵,只有精準對接基層所需所盼,才能集中發(fā)力解決基層群眾關心的問題,體現縣級融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此過程中,大數據技術依托強大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整合能力,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縣級融媒體應嵌入大數據技術開展基層社會治理,以便挖掘和分析數據,掌握輿情態(tài)勢,圍繞群眾的關切點精準施策。
4.注重基層情感治理,打造健康文化生態(tài)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應尊重縣域在長久歷史進程中積淀的公序良俗,扎根于縣域獨有的文化資源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柔性治理[6]。一方面,振興本地傳統(tǒng)文化,促進基層社會認同。我國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縣域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文化鄉(xiāng)愁,縣級融媒體應深入本地文化傳統(tǒng),以生動活潑接地氣的形式宣傳推廣本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包含方言的文化短視頻等,喚起人民群眾的鄉(xiāng)愁和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從而發(fā)揮好縣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同時,縣級融媒體應注重挖掘鄉(xiāng)村德育教育資源,在利用自身媒介優(yōu)勢宣傳尊老愛幼、忠義仁厚、勤儉持家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基礎上,還應結合新時代發(fā)展的實際突出誠信友善、公平正義、知恩感恩等內容的宣傳,提高本地文明程度,不斷激發(fā)基層自治的活力。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文化活動營造“在場感”,實現同頻共享??h級融媒體應基于縣域地方特色打造凝聚縣域情感的“媒介事件”,以此來塑造集體記憶,引發(fā)縣域群眾的情感共鳴,實現基層情感治理。
“郡縣治,天下安”,在國家和社會治理的系統(tǒng)工程中,縣級融媒體如同社會有機體的末梢神經,應充分發(fā)揮輿論引導、輿論監(jiān)督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以多元化的方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通過健全機制、凸顯縣域特色、推進數字建設、加強情感治理實現深層次的堅守與變革,進而打造新的基層治理生態(tài),進一步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張誠,朱天. 縣級融媒體中心嵌入社會治理路徑與成效:創(chuàng)造公共價值與矛盾就地化解[J]. 中國出版,2020(22):27-31.
[2]胡敏. 堅守輿論陣地 推動基層治理[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11-03.
[3]羅昕,蔡雨婷. 縣級融媒體創(chuàng)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模式構建[J]. 新聞與寫作,2020(3):48-55.
[4]鄭亮,馮旭宏. 縣級融媒體與民族地區(qū)基層治理:以新疆庫車為例[J]. 中國出版,2020(16):22-27.
[5]張誠,朱天. 縣級融媒體中心嵌入社會治理路徑與成效:創(chuàng)造公共價值與矛盾就地化解[J]. 中國出版,2020(22):27-31.
[6]許靜,雷躍捷. 縣級融媒體多元化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路徑探析[J]. 中國編輯,2021(4):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