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陳亮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擷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52例ARDS患者,按計算機表法分組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兩組人數均為26例。實驗組采用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參照組施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實驗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的總有效率(P<0.05)。實驗組與參照組在呼吸機使用時間、意識恢復時間方面比較(P<0.05)。結論:ARDS患者接受早期分階段康復鍛煉技術干預,護理效果較好且能縮短患者呼吸機的使用時間,促使患者盡快恢復意識。
【關鍵詞】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ARDS重癥;護理效果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為肺內原因/肺外原因所致,存在頑固性低氧血癥特征的臨床綜合征.發(fā)病原因:肺內原因(肺炎、誤吸、肺挫傷等),肺外原因(全身嚴重感染、休克、高危手術、大量輸血等)。主要癥狀:呼吸急促、口唇和指端發(fā)紺、咳嗽等[1]。本次研究將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52例ARDS患者為主,評判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常規(guī)護理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52例ARDS患者,采取計算機表法進行分組,均分為實驗組、參照組。實驗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58歲~88歲,平均年齡(73.2±3.5)歲。參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60歲~88歲,平均年齡(74.1±3.6)歲。實驗組、參照組資料情況比較,沒有發(fā)現(xiàn)較大的差異(P>0.05)。
入選標準:①通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②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③患者、患者家屬簽訂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②認知障礙;③伴嚴重臟器疾病。
1.2 護理方法
1.2.1 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要求定時回抽胃殘留避免發(fā)生誤吸情況。同時實行氣道護理、氣道濕化,通過多頻振動治療儀促進排痰,30min/次、2次/d,治療5min后作以吸痰處理。
1.2.2 實驗組實施早期分階段分康復鍛煉技術,(1)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情況下,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控制,暫停使用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物,進行低潮期量、高呼氣末正壓PEEP間斷肺復張,潮氣量為每公斤5ml,PEEP為10cmH2O,30min/次、2次/d[2]。(2)神志恢復后實行間斷脫機、四肢抬高肌力方面的訓練,30min/次、2次/d,待機床邊坐起經2min增加,以患者耐受為主。ARDS重癥患者心率在每分鐘50次以下,或是每分鐘120次以上時,血氧飽和度降低、呼吸急促,需要暫?;顒?。
1.3 臨床指標觀察
1.3.1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臨床相關指標(呼吸機使用時間、意識恢復時間)。
1.3.2 臨床療效的判定:護理干預后呼吸功能恢復正常、肺啰音消除,接受X線檢查結果未見肺功能異常,顯效。護理干預后呼吸功能、肺啰音均有所改善,有效。護理干預后沒有獲得顯效、有效的效果,無效。前2項指標相加總和×100%=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實驗組、參照組臨床療效的對比,實驗組的總有效率和參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見表1。
2.2 實驗組、參照組臨床相關指標的對比兩組呼吸機使用時間、意識恢復時間進行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的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聯(lián)系病情治療階段可分別實行康復鍛煉,以此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促使患者盡快獲得康復。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訓練,能夠結合患者具體狀況編制相應的護理對策,以此嚴格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肺康復訓練主要實行呼吸訓練、運動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機體氧合指數、呼吸癥狀,同時ARDS需長時間接受機械通氣治療,這時容易引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因而建議采取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處理,以便在第一時間清除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促進排痰,確保機械通氣的效果、安全。
總之,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高ARDS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減少呼吸機使用及意識恢復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師晨曦,王佳妮,肖倩,等.基于移動健康平臺的自我管理干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25(6):734-739.
[2] 吳彬,劉小男,閔蘇,等.肺部超聲評分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并發(fā)ARDS患者中的應用[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20,45(7):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