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榮 任宏智
[摘 要]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自20世紀80年代問世以來,被廣泛運用于語言教學,并逐漸成為國內外外語教學主流方法之一。阿拉伯語精讀課教學不僅要重視語言知識的傳輸,也需要注重專業(yè)技能的實踐。教學、學習、實踐是阿拉伯語教學的基本過程,而“實踐”則是阿拉伯語教學的核心。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能夠幫助阿拉伯語教師通過向學生下達具體的、可操作性任務實現(xiàn)語言知識傳輸和實踐的教學目標,受到越來越多阿拉伯語教學工作者的關注。
[關鍵詞] 任務型教學法;阿拉伯語精讀課;低年級
[基金項目] 2020年度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項目)“工科院校外語專業(yè)差異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Z202005)
[作者簡介] 韓 榮(1988—),女(回族),甘肅合作人,碩士,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阿拉伯文學與阿拉伯語教學研究;任宏智(1986—),男,甘肅蘭州人,博士,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阿拉伯文學與阿拉伯語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H37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9-0125-04 ? [收稿日期] 2021-03-15
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對教育進行了重新定義,將“教育是有組織地和持續(xù)不斷地傳授知識的工作”改為“教育被認為是導致學習的、有組織的及持續(xù)的交流?!盵1]。學習是通過閱讀、聽講、理解、思考以及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再通過交流,達到信息互換。因此,教育不是局限于單向的傳遞過程,而是雙向的互動。
一、本科阿拉伯語專業(yè)學生特點與低年級阿拉伯語精讀課課程特點
(一)本科阿拉伯語專業(yè)低年級學生特點
筆者于2020年10月對三所高校(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交通大學)大一至大二年級的142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大二學生占問卷總人數(shù)的51.41%,大一學生占問卷總人數(shù)的48.59%。在單選題中:當問到能否做到課前預習時,56.34%的學生回答是,7.75%的學生回答否,35.91%學生回答偶爾;當問到是否能做到課后復習時,38.73%的學生回答是,11.27%的學生回答否,50%的學生回答偶爾;當問到對阿拉伯語有何感覺時,感到挫敗感的學生占60.56%,感到快樂的學生占23.24%,感到自信的學生占9.16%,沒興趣的學生占7.04%。
在多選題中:當問到影響學習阿拉伯語興趣的主要原因時,將來就業(yè)占47.89%,學習氛圍占34.51%,教師的授課方式占38.03%,考試成績占40.85%,教材內容占28.87%;當問到對阿拉伯語哪方面感興趣時,會話方面占71.13%,文化歷史方面占42.25%,翻譯方面占38.03%,閱讀方面占23.24%;當問到阿拉伯語學習最大的困難是哪方面時,選擇單詞太多記不住選項的比例占76.06%,選擇口語不流利選項的比例占57.75%,選擇語法學不好選項的比例占52.82%,選擇寫作有困難的比例占45.07%,選擇翻譯有困難的比例占45.77%;當問到最想提高的阿拉伯語哪方面能力時,77.46%的學生選擇聽說能力,73.94%的學生選擇實際應用能力,56.34%的學生選擇翻譯能力,42.96%的學生選擇閱讀能力,41.55%的學生選擇寫作能力。
綜合以上數(shù)據,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在學習阿拉伯語時有挫敗感;教師的授課方式是提起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之一;學生感興趣的授課內容,會話排在第一,其次是文化、歷史與翻譯;學習阿拉伯語時,感到困難最大的是單詞記憶難,其次是口語與語法;最想提高的專業(yè)技能,聽說能力占第一,其次是實際應用能力和翻譯能力;關于問到學習習慣的問題時,大約一半的學生能做到課前預習,少部分學生能做到課后復習。
(二)低年級阿拉伯語專業(yè)精讀課課程特點
低年級阿拉伯語專業(yè)精讀課采用《新編阿拉伯語》(1~4冊)教材,內容包括語音、詞匯、對話、課文、注釋、句型、習題、閱讀拓展、語法、聽力練習等。題材包括風土人情、地理概況、經濟政治、文化事業(yè)、歷史知識、文學藝術、名人軼事、校園家庭生活、興趣愛好等,時代氣息強、涉及內容廣。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基本語言技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按照《新編阿拉伯語》(1~4冊)的設置,第1、2冊側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與基礎語法知識的搭建,而3、4冊則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聽說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寫作與翻譯素質。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一)任務型教學法理論依據
任務型教學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建構主義”交際教學法的延伸,符合20世紀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J·杜威(J.Dewey)關于教學“在做中學”的核心原則。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完成多種任務,將語言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加語言運用能力,從而啟發(fā)了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由于任務型教學活動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有了一定的拓寬。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思考與決策能力都能得到提高[2-4]。
(二)任務設計的原則與特點
任務設計的原則有,真實性原則:選材應盡量真實、貼近生活,或者是關心與熱議的話題,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與熱情;形式/功能原則:語言練習應貼合語境與功能,力求學生得體的表達意義和功能;連貫性原則:教師通過下達一組或者一系列的任務達到教學目的,為達到統(tǒng)一的教學目的,若干任務或者子任務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的關系;可操作性原則:應避免使用過多與程序繁雜的課堂任務,需考慮教學任務在課堂教學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原則:任務設計需要考慮實際效果,為學生提供互動與交流的機會,達到教學目的;趣味性原則:有趣的教學任務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避免了課堂的尷尬與乏味。教師使用多人互動、多向交流的教學方法,輔助教學任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