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雯婷
摘? 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道德教育目標體系尚未在學界達成統(tǒng)一認識。香港高中教育課程沒有設置獨立的道德教育科,而是以價值觀教育的形式將道德規(guī)范融入到現(xiàn)有科目教學中。中國語文作為香港學校課程架構(gòu)的核心科目,教材必須遵循官方發(fā)布的課程指引規(guī)定進行編寫。以其教材為例,研究道德教育目標和具體呈現(xiàn)方式,有利于從單一科目視角發(fā)現(xiàn)課程體系中道德教育值得發(fā)揚之處及其局限性,明晰道德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道德教育;教材;教育目標;中國語文;內(nèi)容呈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4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3-0008-03
道德教育一般作為價值觀教育的組成部分出現(xiàn)在學校課程當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教育局發(fā)布的中學教育政策中,政府政策目標之一在于“提供五育并重及多元化的學校教育,以配合學生的不同需要,讓學生建構(gòu)知識體系、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tài)度,以及發(fā)展共通能力,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并為日后升學或就業(yè)奠定良好基礎,為香港和國家作出貢獻” [1]。然而,在香港學校課程架構(gòu)中,沒有獨立的價值觀教育體系,更沒有獨立的道德教育體系,也就沒有專門的科目和教材。因此要探究其道德教育的有關內(nèi)容,就要從其現(xiàn)有的課程架構(gòu)當中分科目去尋找道德教育元素。本文以啟思出版社出版的《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一冊至第四冊為例,分析香港道德教育的具體目標及其在教材中的具體內(nèi)容。
一、道德教育目標遵循規(guī)范
道德教育目標是為規(guī)范受教育者的行為而提出的,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動態(tài)性目標,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關于當前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什么”的問題,在學界尚未有統(tǒng)一的定論,并普遍認為還需進一步科學建構(gòu)。道德教育目標體系構(gòu)建的不完善在具體教育實施中表現(xiàn)為過于抽象和過分具體:由官方文件提出整體性的道德目標,教材在設計編寫中構(gòu)建知識體系的同時從中總結(jié)出道德教育“小目標”,去切合大綱的“大目標”。因此要分析《中國語文》中的道德教育內(nèi)容,就要分析教材編寫依據(jù)的“大目標”和教材內(nèi)容對其具體細化后的“小目標”。
(一)道德“大”目標——官方課程指引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是目前香港高中使用最普遍的語文教材,它的編寫參考了由教育局官方發(fā)布的《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簡稱《課程指引》)和《中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以下簡稱《學習重點》)。
《課程指引》中提及應將“有道德操守”作為高中語文的課程宗旨,并未對內(nèi)涵進行具體說明,但從并列的“陶冶性情”“品德”“責任感”“體認中華文化”等詞匯可以看出,學校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更強調(diào)社會本位,強調(diào)個人在社會中要具有責任感和對國家、民族的情感共識。
基于該學習宗旨,《課程指引》對學習目標進一步細化為九個學習范疇,在對中華文化和品德情意的描述中涉及了道德教育。中華文化提出了三個層次要求:認識、反思和認同。要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反思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與不足之處;認同中華文化并為其感到自豪。中華文化的學習目標還包括與品德情意的培養(yǎng)結(jié)合,因為“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既是中華文化的要義,也是品德情意的要素;因此,文化學習可與品德情培養(yǎng)同時進行” [2]。文化知識不僅本身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還承擔著道德教育的載體功能。
品德情意的學習目標更側(cè)重于個人情感培養(yǎng),兼具宏觀層面的理性反思和微觀層面的性情陶冶。因此《課程指引》將其細分為“個人”“親屬·師友”“團體·國家·世界”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從對個人的人格塑造要求,到個人與身邊人的相處之道,再擴大個人如何在國家與社會中自處、遵守什么樣的準則、遵循什么樣的社會規(guī)范做了更詳細的闡明。
總的來說,《課程指引》提出了高中語文教育中有關道德教育的總目標和宗旨,并從中華文化和品德情意兩方面進一步將總目標拆解為數(shù)個具體目標,從道德角度闡明了高中語文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二)道德“小”目標——教材分化目標
在《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以下簡稱《中國語文》)教材中,道德教育目標又在《課程指引》和《學習重點》的基礎上進行分化?!吨袊Z文》共四冊,十四個單元。每一冊都會將每單元的學習重點按照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九個版塊制成表格羅列出來,每一單元關于中華文化和品德情意的重點都會有2—6項,一般為4項,是知識學習以外最重點的部分之一。
表 1? 學習目標統(tǒng)計
■
經(jīng)過統(tǒng)計,“中華文化”一欄在四冊《中國語文》中共提出35項重點學習目標,分屬認識、反思、認同三個層次(數(shù)目見表1)。由此可見,對中華文化提出的三個層次要求當中,“認識”最容易呈現(xiàn),“反思”難度較前者大,而“認同”更多采用的是隱性的路徑。
“品德情意”一欄共提出44項重點學習目標,分屬“個人”“親屬·師友”“團體·國家·世界”(見表1)三個層次,篇章分配較平均。但《課程指引》對這三個層面分別提出了十條、六條、六條具體要求,有些要求在教材中并未呈現(xiàn),因此教材的完整度尚有些許欠缺。
綜上,香港高中語文教育的道德教育目標主要以《課程指引》中提出的教學宗旨和教學目標為準,形成教育教學“大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編寫教材,在建構(gòu)知識的同時,兼顧道德教育“小目標”,但仍是語文基礎知識教育為主,在道德教育目標方面的完成度仍有待提高。
二、道德教育內(nèi)容具體實施
《中國語文》認為,自身最大特色在于一是提升綜合能力,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評鑒、表達能力為教材設計重心;二是加強“三文(文言、文學、文化)”學習;三是精選古今中外佳篇,共計29篇文言作品,33篇白話文作品,作家遍及兩岸三地;四是有利于加強學生寫作和說話能力;五是設置更高難度學習方案,滿足能力更出色的學生進階學習需要。由此可見,相較于知識建構(gòu)和共通能力培養(yǎng),價值觀和態(tài)度培養(yǎng)并非教材的重點。
在教材的十四個單元中,有兩個單元的主題與道德直接相關,分別是單元十和單元十三。單元十的主題是“道德倫理要義 文化初探”,這一單元沒有過多提及“品德情意”,而是將重點都放在了認識和反思中華文化,并在開篇提出了六個有關認識和認同中華文化學習重點目標 [3]。
隨后的“作者剪影”是一段對本單元學習篇目《青年與學問》(節(jié)選)作者唐君毅的簡介,之后是“課前熱身”一共四個大題點出了文章的閱讀重點,再后來才是正文。正文第一部分“中國之人文精神”,作者借孔孟之道闡述了我國儒家傳統(tǒng)思想,教材旁批要求學生找出提到仁、義、禮、智的句子并劃線,分別說明其作用。在正文第二部分“倫理道德與尚學術文化之自由及重世界和平之精神”中,作者借中國傳統(tǒng)人倫思想之五倫:父子、兄弟、君臣、夫婦、朋友,引出中國人崇尚和平與自由之精神,教材旁批提出問題加深學生印象,并進一步要求學生“試舉例以證明作者的話”。
可以看出,在學習重點當中沒有出現(xiàn)的“認同”是如何通過“認識”和“反思”達成的了。教材選擇了一篇本身邏輯就較為嚴密的說理文,通過文章本身的理論闡述和課前習題使學生達到“認識”這一層次,再經(jīng)過批注要求學生討論和思考達到“反思”這一層次,最后要求學生舉例子證明作者的觀點,這一過程就暗含了“作者觀點是正確的”的暗示,使學生的思維沿著“認識-反思-認同-運用”的路徑,在加深對文化認識的同時思考如何運用知識,并以其中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要求自身,實現(xiàn)從內(nèi)化到外化的良性循環(huán)。
在正文最后,教材還引用了專家學者對文章的評述強化課文的正面性?!按蠹也灰堰@篇文章看成一篇‘理文’,只分析它的推理,評核它的論據(jù)。希望大家把它視作一篇‘情文’,窺探作者寫文章時的悲憫憤慨?!标愑烂鹘淌诘脑u述將文章“品德情意”缺失的部分補齊了。整個單元首尾呼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理性與情感共鳴兼具,是道德教育的良好方式。
單元十三的主題是“道德與承擔 文化再探”,選取了兩篇文章,學習重點目標在中華文化方面是要認識讀書人的道德操守和反思讀書人在現(xiàn)代社會的責任,在品德情意方面是培養(yǎng)使命感和關心世界。使學生在認識和反思中達到認同文章觀點的目的,完成學習重點目標。但較于單元十只有一篇文章并要求學生自行舉出文章觀點與現(xiàn)代社會關聯(lián)的學習要求,單元十三直接選用了兩篇文章,對比呈現(xiàn)出當今社會使命感和關心世界是學生應具備的良好道德品質(zhì)。
《中國語文》的優(yōu)點在于課本結(jié)構(gòu)環(huán)環(huán)相扣,選文有理有據(jù),文章重點突出,學習目標準確直白,有利于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5]。在道德教育方面局限性也很明顯:高中沒有單獨的道德教育科,但卻對學生應具備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要求,因此不得不將這些要求與各科知識相結(jié)合進行傳授,而語文科目教材重心在于語文知識能力建構(gòu),在道德教育方面缺乏針對性,只是根據(jù)選文所具有的道德觀點對照《課程指引》加以總結(jié)。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普遍性道德問題和個別突出的道德問題從學校教育的途徑解決問題,成為當前香港教育者需要解決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魯潔. 超越與創(chuàng)新:第1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2.
[2] 布裕明,等.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三冊[M]. 香港:啟思出版社,2014.
[3] 強世功. 中國香港政治與文化視野[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362.
[4] 劉學軍. 香港《中國語文》教材簡析[J]. 黑龍江教育:小學文選版,2012(12):46-48.
[5] 王本華. 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遵循創(chuàng)新理念,建設香港高中《中國語文》教材[J]. 中學語文教與學(上半月·高中讀本),2010(03):56-56.
(薦稿人:江傳月,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