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曉鷹 顧超 馬道亮 張玨 高月求 孫學華
對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與疾病轉(zhuǎn)歸預后的關聯(lián),不同的研究結(jié)論存在著較大的分歧,有的研究認為病毒C基因型患者更容易轉(zhuǎn)變?yōu)楦斡不c肝癌,而有些研究則認為與基因型無關;報道提示B基因型對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療效優(yōu)于C 基因型,且C基因型也更容易發(fā)生多重核苷類藥物的耐藥變異[1-6]。但也有報道持不同觀點,認為不同基因型的耐藥變異無明顯區(qū)別[7-8]。
目前基因型與病毒變異關聯(lián)研究多集中于HBV P區(qū),少有研究報道不同病毒基因型的HBV S蛋白變異差異,然而HBsAg不僅僅有B細胞表位,還含有輔助T細胞(T-helper,Th)表位與細胞毒T淋巴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表位[9-10],均在宿主相關的免疫功能刺激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1]。但鑒于HBeAg血清學轉(zhuǎn)換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免疫壓力是S蛋白變異的主要原因[12],并且,S蛋白的變異與病程和年齡有關[13]。因此,本研究重點分析比較了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的S蛋白變異差異,探討病毒基因型對疾病臨床轉(zhuǎn)歸可能的影響。
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東院肝炎科門診或住院的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99例,其中B基因型50例,C基因型49例。納入標準參照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4],所有患者均HBV DNA測序成功。HBeAg陰性慢性乙肝定義為HBeAg陰性、抗-HBe陽性,丙氨酸氨基轉(zhuǎn)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持續(xù)或反復異常,HBV DNA>2E3 IU/mL[14]。以上患者均有抗病毒藥物治療史。所有患者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
1.DNA提取試劑盒為QIAmp Blood Mini Kit(QIAGEN,德國);DNA第一次純化試劑盒為QIAGEN MinElute Purification Kit(QIAGEN,德國);DNA第二次純化試劑盒為BigDye Xterminator Purification Kit(Applied Biosystems,美國)。之江生物乙型肝炎分型試劑盒。
2.實驗儀器:DNA測序儀(ABI 3500 Dx Genetic Analyzer,美國,Applied Biosystems);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美國,ABI7500)
3.HBV DNA提?。喝』颊哐獫{(EDTA抗凝管)200 μL用于核酸提取,按說明書進行操作。根據(jù)Genbank HBV DNA(HBV genotype B DNA,complete genome,LC036263;HBV genotype C DNA,complete genome,AB644286)的S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imer 5.0設計引物,引物序列見表1。二者均涵蓋整個S蛋白。
4.PCR與S蛋白變異檢測:HBV DNA提取后分別進行PCR第一輪擴增與純化,純化后的PCR產(chǎn)物進行PCR第二輪擴增與純化,加入10 μL去離子甲酰胺(Hi-Di Formamide),短時振蕩溶解DNA,95℃變性5 min,迅速置于冰上或4℃冷卻4 min,ABI 3500 Dx基因分析儀上樣測序。
第一輪PCR反應條件:5×PCR buffer 10 μL(含Tris 鹽酸 buffer,dNTP、Mg+)、Taq酶3 μL、10 μmol/L的上游引物與下游引物各1 μL(終濃度為200 nmol/L),DNA模板10 μL,補充蒸餾水25 μL至總體積為50 μL。
第一輪擴增條件:50 ℃尿嘧啶糖苷酶反應防污染 2 min;經(jīng)95 ℃ 預變性15 min;95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45 s,共40個循環(huán);最后,72 ℃終延伸 7 min。
表1 HBV NDA S區(qū)引物序列
第二輪PCR反應條件:BigDye 2 μL、BigDye Sequencing buffer 3 μL、F或R引物0.5 μL(終濃度為250 nmol/L),純化的DNA模板1 μL,補充蒸餾水13.5 μL至總體積為20 μL。
第二輪擴增條件:96 ℃ 預變性1 min;96 ℃變性10 s,50 ℃退火5 s,60 ℃延伸4 min,共25個循環(huán)。
5.數(shù)據(jù)分析:利用Primer Primer 5.0將核苷酸序列翻譯成氨基酸序列,BLAST分析軟件進行氨基酸序列比對。
6.HBV基因分型:采用上海之江生物乙型肝炎分型試劑盒,嚴格按操作說明書進行。
利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Mann-Whitney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B、C基因型患者的年齡、性別、HBV DNA載量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B、C基因型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C基因型S蛋白總體變異率高于B基因型,無論MHR還是MHR外以及MHR的”a”決定簇與MHR外的CTL+Th免疫表位、非免疫表位,C基因型變異率均高于B基因型,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B、C基因型HBV S蛋白及各區(qū)域變異比較[例(%)]
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組患者B、C基因型HBV S蛋白總變異點分別為56點、106點,平均每人變異1.12(56/50例)和2.16(106/49例)。
MHR與“a”決定簇熱點變異位點為T/I126/T/S/A,B基因型與C 基因型分別為3例和13例,兩基因型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99,P=0.006)。MHR外非免疫表位熱點變異位點為I68T/N,B基因型與C 基因型分別為3例和14例,兩基因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865,P=0.003)。MHR外免疫表位熱點變異位點為L21S,B基因型與C 基因型分別為6例和3例,連續(xù)校準統(tǒng)計學顯示這兩基因型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MHR外非免疫表位的P203R/L位點,B基因型與C 基因型分別0例與6例,連續(xù)校準顯示兩基因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44,P=0.033)。
S蛋白的aa100-169 為主要親水區(qū)(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為B淋巴細胞表位,“a”決定簇(aa124-147)即位于此區(qū)域,而aa1-99與aa170-226被稱為MHR外,在MHR 外分別有CTL表位、Th表位與非免疫表位[10,15]。
先前研究提示,經(jīng)過HBeAg至抗-HBe血清學轉(zhuǎn)換,MHR外變異率明顯升高,并在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達到峰值,認為S蛋白變異尤其是MHR外變異不僅為免疫壓力所致的后果,可能也是乙型肝炎復發(fā)的原因[16]。從本次觀察數(shù)據(jù)來看,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C基因型患者S蛋白總體變異率明顯高于B基因型,且無論是MHR還是MHR外,以及MHR外的免疫表位與非免疫表位,或MHR內(nèi)的“a”決定簇,B與C基因型之間的變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C基因型更容易產(chǎn)生S蛋白變異,增加的變異位點為隨機性分布,因此,兩基因型之間的變異差異在S蛋白的各個區(qū)域相當。
由于C基因型不僅僅在B淋巴細胞表位,在CTL+Th免疫表位還有非免疫表位均出現(xiàn)變異增加,從理論而言MHR變異直接影響HBsAg抗原性,導致與抗體結(jié)合能力下降,這與疫苗等免疫逃逸有關,并可使體液免疫功能下降[9];同樣MHR外區(qū)域由于含有CTL表位與Th表位,其變異也可影響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10]。有研究提示S蛋白變異可通過誘導表面抗原合成的不平衡并使其在胞漿內(nèi)質(zhì)網(wǎng)中停留,從而引起內(nèi)質(zhì)網(wǎng)應急反應,這可能與肝臟疾病的嚴重性有關[17,18]。因此推測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或者內(nèi)質(zhì)網(wǎng)應急的產(chǎn)生等可能是不同基因型與疾病進展預后關聯(lián)的原因。
MHR 熱點變異位點為I/T126T/S/,此位點被稱之為“免疫逃逸”位點[9],通常B基因型為蘇氨酸,C基因型為異亮氨酸。有研究稱,大部分C基因型患者為異亮氨酸,約有10%為蘇氨酸,但從異亮氨酸轉(zhuǎn)變?yōu)樘K氨酸時伴隨著胸腺嘧啶(ATT)轉(zhuǎn)變?yōu)榘奏?ACT),這可以導致HBsAg 抗原性改變[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該位點C基因型變異均高于B基因型,但此變異究竟是不是屬于亞型變異,以及此位點變異是否影響了HBsAg 抗原性,可能還要進一步觀察。除此之外,MHR外非免疫表位與免疫表位熱點變異位點分別為I68T/N與L21S,I68T/N在B、C基因型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C基因型高于B基因型,而L21S則兩基因型之間無任何差異。但是,I68T/N變異及其變異的臨床意義尚未見報道,因此,本觀察僅能提示C基因型更容易出現(xiàn)I68T/N位點變異。有研究報道,有兩個C端區(qū)位點P203Q與S210R與肝癌顯著相關[18],但此次觀察中,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基因型之間P203R/L變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基因型高于B基因型,而S210R/I則未顯示該位點變異與基因型有關。
另外,由于S蛋白與P區(qū)的反轉(zhuǎn)錄酶區(qū)(RT區(qū))重疊,兩者之間變異可互為影響,但是,可產(chǎn)生核苷類藥物耐藥的變異位點多見于rtM204I/sW196*,rtA181T/sW172* 與rtV191I/sW182*這3個P與S區(qū)相關聯(lián)位點[19]。本實驗僅在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C基因型患者中檢測出3例rtM204I/sW196*變異位點,患者均有拉米夫啶治療史,但無法確定S區(qū)與P區(qū)誰先變異。
總之,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基因型較B 基因型更容易產(chǎn)生S 蛋白變異,并可能由此通過HBsAg免疫原性改變、或通過影響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功能的或通過內(nèi)質(zhì)網(wǎng)應急等機制左右疾病的預后轉(zhuǎn)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