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君
我們中國人的稱謂細致而復雜,在不同的場合和關(guān)系中,都有著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而這些規(guī)則,又反映了當時當?shù)氐纳鐣钣^念??鬃釉?jīng)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可見在儒家的傳統(tǒng)政治理念內(nèi),“名”是非常重要的執(zhí)政思想,這種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就發(fā)展成在書信、面談等等環(huán)境下,有著不同的尊稱謙稱方式,這些尊稱和謙稱的使用,也成了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
如果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學有興趣,就會發(fā)現(xiàn)在古代中國,無論是口頭上還是書信中,乃至在正式的公文里,對他人的稱謂是一個非常有講究且有趣的問題。這些稱謂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關(guān)系和社會狀況,是當時文化和人們觀念的一種折射,有著濃郁的時代特征,可以算得上是社會史研究里非常有趣的分支。
一直到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人際關(guān)系和書面寫作中的稱謂也都十分謹慎,在不同的場合和關(guān)系中,都有著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稱得上細致而復雜??鬃釉?jīng)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問孔子為政的要點,孔子回答他:“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zhí)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
晉文公放火燒山,以逼介子推出來,介子推終不肯出,抱樹而死,晉文公失聲慟哭,命葬于綿山,立祠祭祀,改綿山為介山,又將綿山之田留作祠田,以旌揚介子推的高尚品德割股啖君。此圖出自清末石印本《東周列國志》。
可見在儒家的傳統(tǒng)政治理念內(nèi),“名”是非常重要的執(zhí)政思想,這種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就發(fā)展成在書信、面談等等環(huán)境下,有著不同的尊稱謙稱方式,這些尊稱和謙稱的使用,也成了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
這個領(lǐng)域的學者們一般把稱謂按照屬性分為了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顧名思義,親屬稱謂是指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人之間互相的稱呼,而社會稱謂,則是日常交往中,與他人之間的稱呼,這些稱呼一般都分為謙稱和尊稱,大部分情況下,自稱多數(shù)是謙稱,稱呼別人,則一般都是尊稱。
謙稱一般是在口語或者書信中用來稱呼自己的詞語。在面對長輩的情況下,這個稱呼一般都與身體部位有關(guān),這可能也是親密感的一種體現(xiàn),比如子女在對父母的書信中,經(jīng)常寫作“父母親大人膝下”,這個稱呼也偶爾會寫作“膝前”,大約來自孩童年幼的時候經(jīng)常依偎在父母的膝下玩耍撒嬌。此外,如鄙人,不才,在下,晚生等等,都是以學問淺薄或者地位高下等作為稱呼的來源,并暗含著尊敬對方的意思。
與謙稱同時使用的,是在面對他人的時候運用的敬稱,用來表達自己的謙遜和對他人的尊敬。在面對前輩或者同輩的時候,人們寫信往往稱:“足下”,這個稱呼來自一個非常著名的典故,晉文公在流亡的時候,因為缺衣少食,臣子介子推割股做湯獻給他充饑,晉文公復國后,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他下山做官,縱火燒山,結(jié)果介子推抱樹而死,晉文公非常悲傷,將這棵樹砍伐下來做成鞋履,每次懷念介子推的時候,都悲嘆“悲乎足下”。后來人們便用“足下”一詞來作為對前輩、同輩的敬辭了。
古代以右為尊,所以在稱呼年齡相當?shù)钠捷叺臅r候,經(jīng)??梢杂谩白鹩摇边@個詞,在稱呼同學的時候,就可以加上書房中的標配陳設(shè),組成“幾右”“硯右”等等;而古代科舉進士舉人們會稱呼主考官為“座師”,因此在信件中稱呼尊敬的長輩的時候往往會使用“座右”這個詞。除了“座右”,在書信中稱呼老師,還有一個更清雅的詞叫“函丈”,這個詞來自《禮記·曲禮》:“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意思是,如果是來討論學問的賓客,席間要間隔一丈。所以函丈這個詞,后來就用來稱呼老師,比如“函杖天涯遠,杓衡歲序移”指的就是師長。
古代女子通信的時候,也有獨有的稱呼,這些都與她們的閨房有關(guān),比如“妝次”“奩次”“閨次”這三個稱呼都與閨閣和其中的擺陳有關(guān),形成方式大約與“幾右”“硯右”類似。
在面對上級時候的敬稱,又有一大部分跟建筑、官位或者位置有關(guān),比如“臺下”,是下級對上級的敬稱?!芭_”指的是漢代的三臺,即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都是當時極高的官位,因此,古代經(jīng)常用“臺”來作為對別人的尊稱。這種稱呼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使用了,而類似的“閣下”卻一直沿用至今。“閣”在古代往往用來稱呼中央機關(guān)的官署,因為當時高級官員的官署廳門涂以黃色,故稱之為“黃閣”,后來這個詞經(jīng)常被用來稱呼宰相的官署,所以“閣下”一詞就經(jīng)常在重大場合和重要的信件中,用來稱呼對方以示尊敬。此外,秦漢大一統(tǒng)之后,用官職來稱呼同僚的情況隨著官制的統(tǒng)一逐漸普及開來,并一直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
說到官職,“相公”這個詞從社會稱謂發(fā)展成親屬稱謂的過程,可以說是非常典型的語義變遷的例子?!跋喙边@個詞原本是對宰相的尊稱,顧炎武解釋這個詞是“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稱之為相公”。在唐詩題目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見某相公或者赴某相公幕,指的都是宰相。到了宋代,這個詞逐漸被用于稱呼普通官吏,以示尊敬;到了元明時期,我們在《三言二拍》等明代小說中,經(jīng)??吹脚臃Q呼丈夫為“相公”,可見“相公”這個詞逐漸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稱呼。
圖為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T型帛畫。墓主人辛追夫人的丈夫是早年追隨劉邦打天下,獲封轪侯的利蒼。
“郎”和“郎君”這個稱呼的變遷,也類似于“相公”。最初的“郎”是戰(zhàn)國時的“郎官”,“郎”指的就是“廊”,廊下的官員,一般都是帝王親近的近侍。后來六部下司的長官被定名為“郎中”,這個稱呼一直延續(xù)到了清代。到了唐代,“郎”這個稱呼逐漸變成對男子的尊稱,現(xiàn)在熟悉的“大郎”“三郎”等等稱呼,就源于此。而“郎君”本來指的是官員之子,后來也逐漸泛化成了對男子的稱呼,同時延伸出的“女郎”也成了對年輕女性的尊稱。類似于“相公”,女子逐漸開始用“郎君”來稱呼丈夫,“如意郎君”這個詞語,發(fā)展到了現(xiàn)代,就成為祝愿女性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另一半時的祝福語了。
與“相公”相對應(yīng)的稱呼女性的詞匯是“夫人”和“太太”,這兩個稱呼也發(fā)生了類似“相公”和“郎君”的變化?!抖Y記·曲禮》記載:“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钡搅颂拼?,一品及國公的母親和妻子稱為夫人,這個制度一直延續(xù)到了清代?!疤边@個稱呼也起源于漢代:“古者婦女稱太最重,故列侯夫人,非子復為列侯,不得稱太太。”到了元明之后“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這兩個詞匯,在古代是用來稱呼官員女眷的,而發(fā)展到了近現(xiàn)代,已經(jīng)逐漸泛化到了普通人的稱呼中。
除了這種語義逐漸泛化的例子,也有一些從古到今語義雖然發(fā)生變化,但總體來說含義大體不變的例子,比如“博士”一詞,在古代是負責掌管圖書進行教育工作的官職,后來逐漸用來稱呼有特長的手藝人,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等。到了現(xiàn)代,博士成為了最高一級學位的稱呼。從古至今,這個詞一直指代的是學問精深或者技藝精深的人,所以可以說是語義大體不變的典型例子了。
以上這些稱謂,實際上是經(jīng)歷了大量的變遷才流傳到現(xiàn)在的,其中有些可以看到歷史留下的鮮明痕跡,現(xiàn)代人往往也只能窺見其在流傳至今的文學詩歌中的應(yīng)用,而對于這些詞語的更細致系統(tǒng)的綜合考察,就要依賴語言學家們的研究了。
編輯/盧娜? ? 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