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恒昱卓
內容摘要:對《文心雕龍》“通變”論的研究,在程度上的更加深入和范圍上的更加廣闊是近十年來此方面研究的特點。針對“通變”論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的研究仍在深入和擴大,對“通變”觀與劉勰其他觀點的相互解釋和生發(fā)也持續(xù)展開,此外,當代學術研究領域多元對話的特征也在“通變”論的研究中體現出來。但是,近十年此方面的研究也存在著開掘不深和缺乏創(chuàng)新的問題。
關鍵詞:“通變”論 思想文化背景 多元對話 述評
在1995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文心雕龍學綜覽》中,收錄了何懿對“通變”論的綜述。何懿對紀昀至20世紀90年代的“通變”論研究作了梳理,從“通變”論的主旨、“通變”論在整個理論體系中的地位、“通變”論產生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對百余年來“通變”論研究作了較為詳盡的梳理?!吨貞c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中,刊登了王艷艷、高淮生的《近十年<文心雕龍>“通變”論研究述評》,該文章論述了1995年以來學界對《文心雕龍》“通變”論的研究成果,從對“通變”論主旨的研究狀況、《周易》對劉勰的影響、宗經與通變的關系等方面對1995-2008年間的“通變”論研究作了一個概述。以上兩篇綜述與述評為本文的探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與示范,現承接何懿的綜述與王艷艷、高淮生的述評,就2008年至今的“通變”論研究成果作總體述評。
一.思想文化背景的研究仍在深入
對“通變”論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發(fā)掘一直是此方面研究的重點?!巴ㄗ儭币辉~最早出自《周易》,《易·系辭上》云:“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易·系辭下》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篇中則引用《周易》的說法,云“變則久,通則不乏”i。因此,在《周易》中尋找《文心雕龍》“通變”論的淵源也成為了《文心雕龍》文化背景研究的經典課題,這方面的探究自黃侃以來便取得了較大成就。在這一研究課題中,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解釋“通變”最為常見,例如學者唐輝從語源學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易”字象形和會意本義的分析從而作出其具有“時變”思想的結論,此外,易學通變理論也具有支持文學創(chuàng)新的積極意義。
近十年來,對“通變”論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探究范圍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有所擴大。時間上,不僅從距離劉勰1000多年的《周易》看“通變”論的思想背景,還有從距離劉勰稍近的王弼、葛洪來看《文心雕龍》所受的影響。例如孫磊就論述了王弼的易學對“通變”論的影響,他指出,王弼注《易》,改造了《易傳》的通變之說,確立了“因時適變”的易學思想,這一思想著眼于客觀形勢與主體行為之間的關系,而劉勰對文學發(fā)展與創(chuàng)作所持有的通變觀念即將此理論作為一個支撐ii;葛洪是東晉著名的道教學者,早于劉勰所在的時代一百多年,其所著的《抱樸子》是影響深遠的道教論著。中央民族大學李俠就文學思想的相關性對《抱樸子外篇》與《文心雕龍》進行了對比。在葛洪之前的文論家如陸機等人,也曾對文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等問題有過討論,但他們或失于片面或未成系統(tǒng),直至葛洪《抱樸子外篇》對此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討論——其認為文學的發(fā)展后勝于前,同時重視古書的價值,提倡今人對古書精華的吸收采納。iii李俠認為,葛洪在《抱樸子外篇》中所展現的文學發(fā)展觀念對劉勰“通變”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空間上,不僅在易學理論中尋找《文心雕龍》“通變”論的思想淵源,也將眼光擴大到了更大的領域。吳建民、徐寶余、王曉玉等人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吳建民從經學經典的角度指出劉勰“通變”論所受的影響,他認為“通變”論受到《周易》的啟發(fā)是毫無疑問的,但從社會歷史發(fā)展角度考察文學的發(fā)展變化卻始于經學元典《禮記·樂記》,對社會政治與詩樂關系的看法也與《毛詩序》有關。此外,徐寶余從詩樂互動大背景下考察劉勰“通變”觀,他認為劉勰“通變”觀中滲透出來的是其對音樂新聲的詩學觀照,也體現了其基于文學聲病訴求上的樂理探索iv。可見將詩樂融通起來看不僅是劉勰“通變”觀的內容與主張,也是劉勰自己對這一觀點的實踐。王曉玉則從更大范圍上探尋“通變”觀的文化淵源,她指出,“通變”觀的思維方式不僅與《周易》通變觀近似,其所蘊含的“通”“?!薄熬谩庇^念也早已在古人對“變”的觀察與思考中表現出來v——無論是原始先民還是先秦諸子思想家們,對晝夜四時、政權更替、社會變革的思考都體現了“常”與“變”的融合,因此,盡管劉勰“通變”觀的產生的確受到《周易》通變觀念的啟發(fā),可不自覺地受制于大的歷史觀與文化傳統(tǒng)或許是他生發(fā)這一思考背后的深層原因。
二.對“通變”與“他者”的互相生發(fā)繼續(xù)展開
自20世紀初劉師培、黃侃等人在北京大學的講解《文心雕龍》,“龍學”的現當代研究已經持續(xù)了一個多世紀,“通變”論作為貫穿劉勰《文心雕龍》的一個重要理論,也被學界從各個角度進行了解讀。這就使得近十年研究者們的眼光從“通變”本身跳出來,開始探察“通變”與“他者”之間的關系。此處的“他者”既包含劉勰的文學觀,也包括《文心雕龍》這部著作本身。
以“通變”論看劉勰的文學觀、創(chuàng)作論是較為常見的研究視角,主要的研究者有李國新、叢麗麗等。叢麗麗認為,要研究劉勰的“通變”觀尤其應當將其放在創(chuàng)作論中加以考察?!巴ㄗ儭闭摬粌H是劉勰的文論觀,其所在的《文心雕龍》的第三部分也被王運熙先生成為“寫作方法統(tǒng)論”vi。劉勰“通變”觀的提出以齊梁文壇古近體之爭為背景,以“情”為紐帶,主張在“望今制奇”的同時“參古定法”,無論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哪個階段,“通變”都是必不可少的。李國新則主要從“通變”論中所界定的文風及審美取向方面來討論,他認為,劉勰理論中形式的通變與內容的通變合理化的方向就是文“麗”質“淳”。
“通變”論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方法論的一部分,在《文心雕龍》的其他篇章中也有體現。例如陳秀美就以“通變”論為前提對《文心雕龍·定勢》篇進行了討論,試從“通變”論的角度探求主觀文心與客觀文體之“勢”(文體規(guī)范)之間的辯證關系與通變關系。由于“通變”論的重要地位,將其放在《文心雕龍》整部書的范圍來研究也很有必要。董昌秀指出,在《文心雕龍》中,劉勰所體現出來的推崇雅正與鼓勵創(chuàng)新并存的文學史觀、對屈原及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特質的大加贊賞以及對“文”的重視態(tài)度,都滲透著他“通變”的觀念。《文心雕龍》中,《原道》《征圣》《宗經》《正緯》《辨騷》五篇被稱為“文之樞紐”,是貫穿全書的重要線索,張翰認為,《通變》篇也是以“宗經”觀點作為理論支撐,與其他篇目相呼應,而不是獨立成章。
三.多元對話的特點愈發(fā)體現出來
東西方研究理論的交流、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融合是當前學術研究的潮流,這一特點在“通變”論的研究中也體現出來。早前已有西方漢學家宇文所安等人對《文心雕龍》進行了譯介和研究,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這種特征在“通變”論的研究中也越發(fā)明顯地體現出來。其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用西方文學理論的方法對“通變”論進行解讀。例如中山大學傅修海、劉紅娟的《在闡釋中激活經典以<文心雕龍·通變>文本讀解為例》就試將中西方文學批評方法相結合,對《文心雕龍·通變》篇進行文本讀解,該文章認為“經典的重讀和闡釋,只有在交叉的、多向度的文論參照體系中,在體諒時人的的言說情境與處境,準確的‘文本細讀式的文本重讀和經典闡釋才是有意義的。”vii
二是從比較文學的視角將“通變”論與西方文學作品中的相似觀點進行比較和討論,或者將《通變》篇與西方文學文本進行對比。例如景立鵬就將《通變》篇與艾略特的《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放在一起比較,他認為,劉勰的“通變”觀中,“強調一種線性地‘一元論繼承和辯證的個人創(chuàng)造”,而艾略特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中,“將傳統(tǒng)理解為一種‘共時性的秩序,而個人只是參與、調整這個秩序,二者始終處在一個相互適應的過程中。”viii又如山東大學劉慧賢在《劉勰<文心雕龍>與賀拉斯<詩藝>文學思想比較》一文中,將劉勰的“通變”觀與賀拉斯的“通變”理論加以比較,發(fā)現二者均十分肯定“通變”的重要性,但二者各有側重——劉勰的“通變”觀側重于文章形式、內容與審美趣味方面,賀拉斯的“通變”理論則側重于語言的變革。黃維樑還提出要以《文心雕龍》為基礎建構中西合璧的文學理論體系。他指出,“通變”是《文心雕龍》的關鍵概念,因為“文學必須在參照傳統(tǒng)(‘通)之際,謀求創(chuàng)新(‘變)……能‘通變,則具有‘文心的作品這條‘雕龍才能活能新,展現各種姿彩?!?/p>
在《文心雕龍》“通變”觀的研究中,多元對話的特點不僅體現在發(fā)掘東西方文學理論的相似性與交融性上,還體現在對西方學者的“通變”觀研究的討論上。王曉玉就以哈佛大學學者宇文所安《文心雕龍·通變》篇的研究為切入點,去探求多元系統(tǒng)中東西方“對話”問題。
可見,這十年間“學貫中西”的研究方法已越來越多地在“通變”論的研究中被使用,這體現了“龍學”研究眼界和思維的拓寬,反過來也暗示了當前和未來學術研究東西方融合的大方向。隨著國內學界對西方文學理論及其著作了解的加深,這一研究方法還將探尋“通變”論研究更多的可能性,也被更廣闊地應用到其他領域中。
除了以上幾方面的研究,對《文心雕龍·通變》篇主旨的探究也在繼續(xù),只是更多因襲前人觀點或者持中和態(tài)度,少有創(chuàng)見。早前學者對“通變”側重點的看法各有不同。周振甫認為,劉勰講通變,在正文里強調繼承,在贊里則強調革新。ix黃侃、劉永濟、詹福瑞等學者則普遍認為該論說的主旨在于“變”與“革新?!眡近十年例如西北師范大學張宗剛的《<文心雕龍·通變>主旨再探》和大連大學李彥錚的《<文心雕龍>“通變”思想主旨概說》等文章,對《通變》篇或“通變”論的主旨作了討論。張宗剛認為“通”與“變”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不能將二者拆分開來看;“通變”既不是片面主張復古也不是單一地提倡革新,而是要在“通”的基礎上“變”。李彥錚認為,劉勰所言的“通變”,是以宗法古典為基礎和途徑,以開拓新風為目的和歸宿,是一種辯證的態(tài)度。
21世紀第二個十年,由于經濟與科技的發(fā)展、學術觀念的進步,電子與紙質資源的獲取更加便利,東西方的學術交流更加密切,這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一個更加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也為“通變”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方面的可能。近十年的“通變”論研究與十年前相比出現了一些基于社會、學術變化的新動態(tài),內容上更加具體細致,方法與視角體現出學術界普遍的前沿潮流,一些術語也得到了多維度的新闡釋。
盡管數量眾多、角度多樣,很多研究文章都流于浮泛,缺乏對文本的深入研究和文獻資料的扎實整理,往往出現重復研究某一論題而建設性觀點較為少見的情況,與早先研究“龍學”的學術成果相比有較大差距。本篇文章對2008年至今的《文心雕龍》“通變”論研究作了簡單的述評,由于學力和眼界所限,未能全面展現21世紀第二個十年“通變”論的研究面貌,恐有疏漏;此外,述的部分占了較大篇幅,評論則較少,這也是該論文需要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王艷艷,高淮生.近十年《文心雕龍》“通變”論研究述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105-107.
[2]孫磊.論王弼易學對《文心雕龍》的影響[D].湖南大學,2014.
[3]李俠.《文心雕龍》與《抱樸子外篇》文學思想相關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4]徐寶余.《文心雕龍》詩樂互動下的文學通變觀[J].文藝理論研究,2007(06):95-101.
[5]王曉玉.論劉勰“通變”觀的文化淵源[J].社會科學家,2018(02):151-156.
[6]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6頁.
[7]傅修海,劉紅娟.在闡釋中激活經典——以《文心雕龍·通變》文本讀解為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69-71.
[8]景立鵬.中西比較視域下的文學繼承與創(chuàng)新——從《文心雕龍·通變》與《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談起[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3):40-46.
[9]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朱供羅.《文心雕龍》的理論建構:“宗經”與“通變”的融合[J].文藝評論,2015(02):24-30.
[11]周興陸.《文心雕龍·通變》辨正[C].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2013:466-470.
[12]王剛.《文心雕龍·通變》的主體精神與方法論闡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2(02):43-47.
[13]劉慧賢.劉勰《文心雕龍》與賀拉斯《詩藝》文學思想比較[D].山東大學,2013.
[14]叢麗麗.“通變”觀與《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作論體系[D].山東大學,2009.
[15]賀小敏.劉勰的通變觀與宋代詩學[J].文藝評論,2012(12):44-46.
[16]王曉玉.論多元系統(tǒng)中的“對話”——以宇文所安《文心雕龍·通變》篇研究為例[J].美育學刊,2014,5(02):101-108.
[17]黨圣元.通變與時序[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5(06):46-55.
[18]黃維樑.“情采通變”:以《文心雕龍》為基礎建構中西合璧的文學理論體系[J].中外文化與文論,2016(04):45-90.
[19]李國新.從《通變》看劉勰的文學觀[J].學理論,2011(17):173-174.
[20]田欣.“會通適變”——《文心雕龍》“通變”觀辨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02):114-116.
[21]包劍銳.《文心雕龍·通變》管窺[J].語文學刊,2008(S1):20-21.
[22]佀同壯.《文心雕龍》“通變”論的文化歸途[J].文藝評論,2012(12):33-39.
[23]高建儀.《文心雕龍·通變》七條辨義[J].貴州文史叢刊,1995(04):18-20+35.
[24]殷守艷.《文心雕龍·通變》“相循參伍,因革通變”釋讀商榷[J].語文學刊,2017,37(06):32-38.
注 釋
i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3.第276頁.
ii孫磊.論王弼易學對《文心雕龍》的影響[D].湖南大學,2014.
iii李俠.《文心雕龍》與《抱樸子外篇》文學思想相關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iv徐寶余.《文心雕龍》詩樂互動下的文學通變觀[J].文藝理論研究,2007(06):95-101.
v王曉玉.論劉勰“通變”觀的文化淵源[J].社會科學家,2018(02):151-156.
vi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6頁.
vii傅修海,劉紅娟.在闡釋中激活經典——以《文心雕龍·通變》文本讀解為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69-71.
viii景立鵬.中西比較視域下的文學繼承與創(chuàng)新——從《文心雕龍·通變》與《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談起[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3):40-46.
ix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3.第269頁.
x王艷艷,高淮生.近十年《文心雕龍》“通變”論研究述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105-107.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yè)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