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園
“文章西漢兩司馬”語出于左宗棠的《題臥龍崗諸葛草廬》,意思是說,文章寫得最好的要算西漢的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與辭賦家司馬相如。這兩人在文學史上都很有影響。
司馬遷(前135—前87) ,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后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后隨父移家茂陵顯武里,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二十歲時,為走出書齋,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開始了他的游歷。他從長安出發(fā),出武關,過江陵,溯沅水至湘西,窺九嶷,于長沙汨羅憑吊屈原;而后向東,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xiāng);到過大梁,訪問夷門,并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xiāng)。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氐介L安后,又同當時著名經(jīng)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之后仕為郎中,侍從漢武帝。武帝對這個廣聞博識、學問豐富的年輕人十分重視,命他為郎中,讓他帶著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達今天昆明一帶大西南地區(qū)。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左右—公元前118年),字長卿,四川成都人,漢時辭賦家。司馬相如是中國文化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家。他有代表作品《子虛賦》。他的作品辭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后人稱之為賦圣和“辭宗”。
西漢文壇的文學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賦,當時散文以司馬遷成就為最高,賦以司馬相如成就為最高,故名。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也列“司馬相如和司馬遷”為一篇,并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責任編輯 王晶晶
電子信箱? ? 4793640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