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林
今年,我正好利用這個長假回老家住了一個晚上,待了兩天。
我所在的這個村子就在南漪湖邊上,村上有四十余戶人家,祖輩大都是移民過來的,想來他們當年是被南漪湖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漁業(yè)資源所吸引,當然還有湖畔一片肥沃的良田。他們企盼的是半耕半漁、自給自足的普通農家生活,可惜,這個樸實的愿望在連年的自然災害面前變成了泡影。
祖輩們耕種的農田其實就是南漪湖的湖畔,因為沒有大壩的阻隔,每到七月份的梅雨季,也就是早稻即將開鐮收割的時節(jié),南漪湖的湖水就會泛濫成災,渾濁的洪水猶如一只巨大的怪獸咆哮著奔涌而來,肆無忌憚地吞噬著黃燦燦的稻穗,轉眼間湖水像一條條白龍爬過田埂,爬過農田,爬到了房屋的門檻上,有的年份的洪水還淹倒了村子前面的茅草屋——我的祖輩們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
在我的記憶里,洪水每隔兩年左右就要泛濫一次,“十年九不收”是那些年的真實寫照。洪水肆虐過后,為了填飽肚子,村民們紛紛下湖捕魚摸蝦,女人們便去湖里采菱角,再加上政府下?lián)艿囊恍┚葹募Z,“吃”的問題算是解決了。但接下來的“燒”的難題便擺在了村民面前,由于稻草已經(jīng)全部腐爛在水里,灶柴就成了大問題。村子里勞動力多的家庭會自發(fā)地跑到離村莊十幾里外的昆山上去砍茅草,缺勞力的家庭只有到田埂上挖樹蔸、湖灘上拾枯樹枝、生產(chǎn)隊牛圈里揀牛糞來充當灶柴了。
我家勞動力少,能做的就只有“撿牛糞”了。
“撿牛糞”是個又累、又苦、又臟的活計,在每個冬日的凌晨一點左右就要從熱乎乎的被窩里爬起來,來不及洗漱,就跌跌撞撞地跟在拎著“馬燈”的姐姐后面出門,母親則挑著一擔竹筐走在最后。多少年后聽母親說,之所以要我走在中間,是因為我是一個小男孩兒,怕被“邪的東西”沾染上了。
我們村子當時是一個大村子,耕牛有十幾頭,牛圈有七八處,都是用土墻壘起來的,非常結實,這樣就不會被耕?!安浒W”時弄倒。
冬天的夜晚出奇的安靜,村西頭偶爾也有兩聲狗吠傳來,表明這座村子還有點人間煙火氣。天上點點繁星無聲地眨著眼睛,地上一層薄薄的白霜也靜靜地躺著,雖然沒有一絲風,但還是感覺脖子冷颼颼的,腳凍得像失去了知覺一樣。母親怕我們害怕,一路上給我們講祖輩們肩挑手提下江南的故事。
牛圈離村子不遠不近,最遠的不到兩里路。遠了,照看不方便,近了,牛圈里的氣味會飄進村民家中。一會兒,我們就到了村子北頭的那座牛圈,母親把首站選在這里,是因為這座牛圈大些,里面拴了一老一小兩頭牛。進得牛圈,一股暖氣夾雜著牛臊味撲面而來,母親高高舉起馬燈,在鋪滿爛稻草的地上找尋著,結果很是失望,一堆牛糞也沒有。母親說是我們來遲了,牛糞被別人撿走了。我們的到來,驚醒了那頭依偎在母牛懷中正在酣睡的牛犢,它警惕地站了起來,圍著我們這幾個不速之客轉來轉去,那頭正在專心致志反芻的老母牛也迅速站起身來,用血紅的雙眼盯著我們這幾個不速之客,它龐大的身軀把那頭小牛犢往墻角里擠,用整個身體擋住了小牛犢。
我們從牛圈里退出來,來到了不遠處的另外一座牛圈,母親提著馬燈首先彎腰進去,隨即低聲喊,快來撿,剛剛拉下的。我和姐姐興奮地跑進牛圈,只見厚厚的稻草上,一堆牛糞正冒著騰騰的熱氣,牛圈里的尿臊味夾雜著稻草的霉味熏得我倒退了好幾步,我用雙手緊緊捂住口鼻,用腳把竹筐踢到牛糞邊,姐姐用鋤頭把牛糞往竹筐里扒……就這樣,約莫到凌晨三點左右,我們撿滿了兩竹筐牛糞,回到家里把牛糞倒在門前的空地上,然后繼續(xù)上床睡覺。
第二天,我被母親早早地叫起來做“牛糞餅”,做完了還得去上學。這個活兒其實也簡單,就是用家里的粗糠和癟谷放在牛糞里攪和均勻后,再用手揉幾下,確保干濕適中,貼在土墻上不會掉下來。第一次做“牛糞餅”,看著黑黑的牛糞,我的手怎么也下不去。母親站在一旁說,兒子,這牛糞可是我們一個冬天少不了的好柴呀,年三十晚上我們還要指望它燒火鍋、烤火呢。你不要怕,冬天的牛是吃稻草的,那稻草黃燦燦的,香著呢,不信你仔細聞聞,這牛糞也還有些香味呢,經(jīng)常做“牛糞餅”,手上還不會長凍瘡呢。聽母親這樣一說,我還真是聞不到臭味了,隱隱約約還感覺到有一股稻草的清香。我迅速地把雙手插進牛糞里揉起來,感覺差不多了再把牛糞捧著對著我家房屋的東墻貼上去,再用手把它抹平。這樣,一個三十厘米左右的“標準”的“牛糞餅”就完成了。過上三五個晴天,把它揭下來,兩個餅做一組,豎著斜靠在一起晾曬一天,就可以收回家存放在柴倉里了。我每天上學、放學看到我家房屋土墻上一排排黑黑圓圓的“牛糞餅”的印跡,心里就有老大老大的成就感。
打那以后,做牛糞餅就成了我的“專利”了。說來也是奇怪,我的兄弟姐妹手上都曾長過凍瘡,唯獨我的這雙手一直都白白嫩嫩的,這很可能是從小“牛糞餅”做多了的緣故吧。
撿牛糞、做牛糞餅這活計一直延續(xù)到農歷的臘月二十八。用母親的話說,多做一個“牛粑粑”,開春了就多一份保險,春天雨水多,不到早稻收割起來是沒有柴草燒的,那樣全家都得挨餓了。
時光猶如白駒過隙,不記得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家再也不用撿牛糞、做牛糞餅了,村上的耕牛也不知道在哪一年消失得無影無蹤,曾經(jīng)的牛圈早就沒有了蹤跡。我家的茅草屋被80 年代初的一場大洪水淹倒了,原來村西頭一座老屋的半截土墻上一排排黑黑圓圓的“牛糞餅”的印跡,也被那年村里用石灰水刷白之后寫上的“計劃生育,人人有責”的標語遮蓋了,再后來又變成了“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好像就在剎那間所有關于牛糞的一切都失憶了。
我每當回老家經(jīng)過那半截土墻時還會依稀記起當年撿牛糞、做牛糞餅的往事,依稀記得母親曾經(jīng)說過的話:“其實,好多的香味都是臭味孕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