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劉彝程《九章實義》研究

2021-09-01 09:36李方方郭世榮
關鍵詞:比例

李方方,郭世榮

(內蒙古師范大學 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22)

劉彝程(1837?—1920?)[1-4],字省庵(菴)[5-6],號醒庵[7-9],①田淼根據(jù)劉彝程的經(jīng)歷及其父親的生平年代推算他生于1835年左右;李迪、查永平給出劉彝程生于1833年左右;楊抱樸根據(jù)鹿傳霖在《簡易庵算稿》序言中說“當是時,余與君皆少壯耳”推斷兩人生于同年,即1836年。劉彝程父親劉熙載生于1813年,根據(jù)他的生平活動來看,1847-1856年多數(shù)時間他居住在北京,尤其自1850年起,有他逐年在京任職、參加考試等記載。1856年年底,劉熙載以病乞假回興化,此后六七年間,四處設館授徒,以維持生計。劉彝程自言“弱冠從父學習天元正負歌”,從鹿傳霖序文又可看出,劉熙載至少在1857至1858年于山東、定興設館授徒時有帶劉彝程在身邊,因此筆者推斷劉彝程從父學習時間應不早于1856年、不晚于1858年。即其生年為1837年左右。學者多稱劉彝程字為“省庵”?!叭C”為“庵”的異體字,李善蘭至華蘅芳信件中有“劉彝程省菴”之稱,華蘅芳在《微積溯源》序言中有“劉君省菴”之稱。劉彝程的“割圓闡率自識”、胡傳1870年日記、上??h續(xù)志均有“醒庵”之稱。江蘇興化人。其父劉熙載(1813—1881)是清末著名學者,文藝理論家、教育家、書法家。劉彝程曾任上海廣方言館算學教習(1873春—1904?)、上海求志書院算學齋齋長(1875—1898冬),在數(shù)學、數(shù)學教育方面深有研究,為晚清數(shù)學以及數(shù)學教育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是清末重要數(shù)學家之一。

《九章實義》(1901)全名《簡易庵九章實義》,是劉彝程應友人之邀為初學者編寫的一部算書。此書與劉彝程代表作《簡易庵算稿》(1900)均冠名“簡易庵”,是因劉氏“闡發(fā)算理,以簡易為上,曩嘗顏所居曰‘簡易庵’,今即以名所著吁”[3]。兩書因書名、卷數(shù)、刊印時間相近,部分學者將二者誤認為是同一著作[10],這是《九章實義》早年鮮為人知的原因。時至今日,學界對《九章實義》的介紹依然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簡易庵算稿》是劉彝程二十余年“心目所注”的集成,江南制造局曾刊印多次,流傳甚廣,且涉及數(shù)學知識較深,代表了劉彝程數(shù)學研究的最高成就,學者提及劉彝程必言此書;《九章實義》是為初學者所寫,從其書名與目錄來看,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對《九章算術》內容的重組,因而不被學者所重視。

事實上,《九章實義》將西方傳入的比例知識與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相結合,使中西數(shù)學融為一體,其“西算分類方式是中國數(shù)學完全由傳統(tǒng)過渡到近代的一個標志”[11]。觀其內容,涵蓋了初等計算知識以及當時盛行的勾股和較術、勾股測圓術、垛積術、方程等知識,條理清晰、分類得當,論述有詳有略,不僅可使讀者“簡而易舉”,亦為讀者留有足夠的“探索”空間。

1 《九章實義》的成書過程及編纂思想

1.1 成書過程

劉熙載的好友郭嵩燾(1818—1891)于1876年奉旨帶留學生出訪英國,過上海時問劉彝程:“行攜有出洋學生將使學算,宜以何書入門?”答:“向乏善本,無已,惟有自著?!保?2]郭嵩燾囑咐劉氏盡快寫成,愿為之刊刻。1879年,郭嵩燾回國,劉彝程因還未編好深感抱歉,許以異日,而后又因“主上海求志書院算席、兼課廣方言館算學生講授”[12],課務繁重,無暇顧及,此事便暫且擱置。1899年,劉彝程將自己在上海求志書院任職期間的歷年算稿精選集成《簡易庵算稿》,請好友鹿傳霖(1836—1901)為之作序。鹿傳霖見后稱善,并自比李光地,建議劉彝程編寫“算學簡要門徑之書,以嘉惠來學?!保?]劉彝程從教二十余年,所見算書無數(shù),但“求其淺近易學、可以入門而無弊者,則罕見之”,為此他深感遺憾,“嘗欲自著一書,引申淺近算理、藉示初學津梁”,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完成。[12]劉彝程“常耿耿負郭公之厚意,至是又懼無以報鹿公,遂乃屏絕塵事,”[12]歷時半年,撰成《九章實義》。

1.2 編纂思想

上海廣方言館算學課程規(guī)定“學習算術,無論筆算、珠算,先從加、減、乘、除、開方入手。中算則熟習算經(jīng)十書,前賢代有著述,皆可瀏覽。西算則幾何、重學、代數(shù)諸書,循序而漸進焉?!保?3]由此可知,廣方言館初學算學以“九章”內容為主。劉彝程在廣方言館任教近三十年,編寫簡要算書時首先便想到“九章”內容較為合適,但他對“九章”的分類方式不甚贊同,認為其分類“重復多而名實亦不甚相稱”,并指出若要講解“九章”知識,則需“運其理而不泥其名”。[12]比劉彝程稍早的羅士琳(1789—1853)也有類似看法,他說:“‘九章’之名最古,后人不解九章,乃備數(shù)而設,遂嘩九章為牢不可破之格,膠柱鼓瑟,其謬甚矣。”[14]

羅士琳與劉彝程在用新算法統(tǒng)領“九章”時也有相似之處。羅士認為:“九章”中的方田、少廣、商功、勾股問題皆可稱為“度”,即計量長短、面積、體積等幾何問題;粟布、衰分、均輸、盈朒、方程問題均可稱為“算”,即計量數(shù)目大小等算術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所依賴的加、減、乘、除等運算,“推其原,不過以小比大、以寡比多、以虛比實、以假比真、以彼比此、以舊比新而已”[14]。若知其間比例之率,則一切問題皆可由比例之法解決,“與其因比例之不同分作九章”[14],使其法混淆,不如將它們歸入不同的比例之中,以達到“畫一”的效果。于是,羅士琳“把比例分為十二種,對‘九章’重新排比,按問題的解法歸入不同的比例算法之下,試圖以比例的觀點統(tǒng)一研究數(shù)學”[15]。

劉彝程對比例的看法與羅士琳基本相同,他稱“比例為算學第一要務”“無論何題,皆可由比例而得其理”[12]。但同時他也指出:比例雖“為算法大宗,最靈最簡,以運九章,可囊括無遺”,但若僅以比例闡釋九章,部分算理又略顯舍近求遠。因比例之外的面體積之理,對“相乘、開方諸法,舍之即無由成算”;方程(指多元一次方程組)僅不便于解決開方類問題,對“九章”其他問題“無不易舉”。因而劉彝程在講解比例算法的同時,還以面體積之理講解了各種開方方法,介紹了列方程的方法以及方程運算過程中的正負號變化問題。

可以看出,羅、劉二人均是把比例當作一種算法工具,只是羅士琳的“目的在于利用這種工具來從整體上研究數(shù)學”[15],劉彝程則僅是為了以之講解“九章”相關內容。雖然,《九章實義》中也有諸如“權衡輕重”類的西算題,僅是其算理簡單、日常易見、便于初學,與劉彝程創(chuàng)作此書目的相同。

2 《九章實義》內容分析

《九章實義》四卷,前三卷由上、下兩部分組成,第四卷由上、下、附三部分構成。前三卷上部分和第四卷上、下部分為理論知識,對應卷下和卷附則為理論之應用及詳解。此書完稿于光緒辛丑(1901)夏,辛丑仲冬劉氏簡易庵石印。全書校算與繪圖由劉彝程在廣方言館的五名學生負責,校算由無錫郁贊廷耀卿、寧鄉(xiāng)戴騰奎巨蓀、泰興張文廉若泉、泰興朱鳳翔文卿四人負責,繪圖由高郵楊贊卿翊猷完成。

前文提到羅士琳曾將“九章”內容歸于十二種比例之下,其書名曰《比例匯通》。此書分為四卷,分類方式、內容講解均與《九章實義》不同?!侗壤齾R通》卷一介紹了各種數(shù)學計算中用到的比例定率以及正比例、轉比例、合率比例的概念及應用,卷二介紹了設色、雙套等九種比例,并以題詳解,卷三與卷四主要講解借根方、借根方御比例法、借根方開方知識?!毒耪聦嵙x》卷一專講比例相關知識,論及比例的概念、性質以及如何使用比例方法求解“九章”相關問題;卷二為面體積,給出各種開方的方法與口訣,以便易于求解“九章”有關開方的題目;卷三是方程,講解了列方程的方法以及方程運算過程中的正負號變化問題;因勾股“題境繁多”,單列章節(jié)、分類闡釋才可統(tǒng)觀其全,于是又設卷四以比例講解勾股和較術與勾股測圓術,并附《測圓海鏡》中部分算題進行詳解。劉彝程自言:“維以此分類,視九章分類,較得實義”,因而此書得名“九章實義”。[12]劉彝程是否見到《比例匯通》,他未做說明,但他對比例相關知識的講解與之大不相同。

《比例匯通》給出的比例定義與《數(shù)理精蘊》中所給相同:“凡物彼此相形,并之而用加,較之而用減,聚之而用乘,散之而用除,觀之不過兩率,然乘除之間四率之理已默寓其中。……無一非由比例而得。蓋以兩數(shù)為比例,用今有之數(shù)即可以得未有之數(shù)也?!保?6《]九章實義》則給出比例更為確切的定義:“何為比例?乃以已知二件為例,而以今有之件與欲求之件比之。”并指出“比例法即四率法”,三率比例、連比例等皆與四率比例理同,知四率比例之理,則一切比例之法皆可由之而得。即《九章實義》的四率比例包含了《比例匯通》《數(shù)理精蘊》中的十余種比例,只是在具體列式時根據(jù)題意已知與求解之間關系的不同略有變化。

為避免初學者排四率式時茫無端緒,劉彝程特創(chuàng)新法,為四率冠以“彼、即、此、必”四字,以便讀者列式時有據(jù)可循。如“已知有若干物,值若干錢,今有物求錢或今有錢求物”類題目,按劉彝程之法則排的四率分別為“彼物、既值彼錢、此物(此錢)、必得此錢(必買此物)”,彼此相對,不易混淆。計算時依“二、三率相乘,一率除之,得四率”。劉彝程將排四率式方法總結為五句口訣:“一定有求,二立名目,三加彼此,四借二率,五作一率?!倍ㄓ星螅幢鎰e孰為三率、孰為四率。立名目,即依次書寫一至四率之名。加彼此,即在四率名目之下分別加“彼、即、此、必”四字。此三句為簡單之題而設,也即《數(shù)理精蘊》《比例匯通》中的正比例、轉比例可解之題。劉彝程還指出,若能熟練操作第三句,則可直接通過“彼、即、此、必”四字辨別四率,“二立名目”之條便可省去。若遇一、二率沒有明確給出題目,則需熟練掌握“四借二率,五作一率”兩句口訣。如:“設有金二千九百七十五兩,令甲、乙、丙、丁四人二八納之,問:各幾何?”劉彝程給出解法如下:

別得:由丁而上遞大四倍。乃借“一”為丁差(一差猶言一分也),則“四”為丙差,“十六”為乙差,“六十四”為甲差。各為二率,此二率皆系借數(shù),故曰“四借二率”。次以四人之差相并,得八十五差,為一率,此一率系并成之數(shù),故曰“五作一率”。

從上述解法可以看出,解題所需“二率”是根據(jù)題意而設的,“一率”則由“二率”而得,故稱此法為“借二率、作一率”?!稊?shù)理精蘊》《比例匯通》中的合率比例、雙套比例等類型題目便可用此法解決。

此外,劉彝程還總結出比例的性質四條,即,若a∶b=c∶d成立,則下列四行公式均成立。

理解比例的原理及用法,則“九章”之題均可依之解決。但“可解”不代表“最簡、最適”。劉彝程從教近三十年,有著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對何種方法便于求解何種題目已了如指掌。因而比例之后有面體積、方程兩卷之設。

“面體積”卷主要是借面體積之理解釋各種開方問題。此卷講解了開平方、歸除開平方、開帶縱平方、開立方、開高次方的方法以及和較自乘相乘之理。其中,開平方、開帶縱平方、開立方有給出口訣,歸除開平方講解開方定位問題、和較相乘自乘之理給出三個公式,后兩法已至簡潔,不必再費心思巧立口訣。開帶縱平方法與和較自乘相乘之理在其后的勾股卷用處廣泛,現(xiàn)對之簡單介紹。

開帶縱平方法用于解決“已知兩數(shù)之和(或兩數(shù)之較)與兩數(shù)之積(也稱長方積,兩數(shù)稱作長與寬),求兩數(shù)”的問題,此法先根據(jù)等式(x+y)2-4xy=(x-y)2或(x-y)2+4xy=(x+y)2求得兩數(shù)之較或和,再根據(jù)[(x+y)+(x-y)]/2=x;[(x+y)-(x-y)]/2=y即可求得兩數(shù)?!昂洼^自乘相乘之理”則給出三個等式:(x+y)2=x2+y2+2xy,(x-y)2=x2+y2-2xy,(x+y)(x-y)=x2-y2,(x>y)。現(xiàn)今稱前兩個為完全平方公式,最后一個為平方差公式。

“方程”卷所講方程僅是“多元一次方程組”內容,主要用于求解粟米、衰分、商功、均輸、盈不足以及方程本門相關算題。此卷詳細講解了方程計算過程中的正負號變化法則,此法與劉熙載的《天元正負歌》[17]無異,僅做了略微改動。此卷所講列方程的方法、符號變化法則與今天所講多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無太大差別,此處不再詳細介紹其內容。方程之后還有“勾股”一卷,借助比例方法講解勾股和較術與勾股測圓術,此卷內容在后文詳細論述。

從前三卷的內容安排可以看出,所講知識難度在逐步增加,比例最簡單,開方需要熟記各種口訣,方程相較而言最難理解。劉彝程在比例之后設面體積、方程兩卷,其目的是為了讀者在解題時不必局限于一種解題、計算方法,可隨題取其輕便之法為用。

3 以比例釋勾股和較術、勾股測圓術

一般認為,勾股形知識隨著后世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三個分支:即“勾股測望術、勾股和較術、勾股測圓術”[18],勾股卷所講為后兩種。勾股卷上開篇指出:“勾股題類繁多,且一題可求諸數(shù),其義尤多。若一義一解,不可勝解。即便解之,頭緒綦繁,學者轉滋眩亂?!比粢U釋其中算理,“宜先握其大綱,分題為數(shù)類,一類數(shù)題,每類之題,所求不同,而立術則概不外乎公理”。此法“自古無書”,唯見項名達的《勾股六術》“分諸題為六種,每種共一公術,而以其異題仍可以加、減化作本題者,各附于后”。劉彝程對項名達總結勾股和較術為六種之舉甚是贊同,認為“項術理本至公,若與之故立異同,則雖命意新奇,轉恐未恰于理”,但對項氏的編排方式持不同見解。

首先,《勾股六術》開篇先述六術,其后附六術中未設、使用加減運算可化為六術已有之數(shù)題,分四類概述。劉彝程認為,若以比例御六術,可約之為三類,分類敘述更易解釋其中算理,至于“應以加減化作本題者,在熟于加減者,自能化得,毋庸贅述”。其次,項氏將算法與算理分開,即先講明六術,于其后一一作圖解。劉彝程對此很不贊同,他認為理法不可拆分,以法明理、以理釋法,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最后,項氏指出,第三術是后三術之源,以比例闡釋其中關系,則四術有一氣渾成之效果,因而在圖解之后又作“重論第四、五、六術”[19]詳述之。對此,劉彝程認為,后三術既可用比例之理明之,圖解則略顯多余,若須證明,則可找一圖統(tǒng)領,不必一一作圖明之。所以,勾股卷上內容并未原版照抄項氏之書,而是劉彝程經(jīng)多方考量、重新規(guī)劃,將六術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介紹給讀者。即,分“勾股六術”為條段、三率比例、四率比例三類,每類數(shù)種,每種歸結為一題,給一通法,緊挨其后講明算理,繼而以理述題。如此編排,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使讀者“簡而易舉”,亦符合理法之設。

“條段”類為《勾股六術》前兩術。第一術用于求解“勾、股、弦,知二求三”類問題,使用勾股定理即可解決;第二術用于求解“知弦與勾股和(較),求勾、股”類問題,使用等式(1)即可。

因兩術所用等式非比例形式,因此稱之為“條段”類。劉彝程在敘述兩術的問題及解法時與項氏基本相同,只是項氏分題敘述,劉彝程則將之合為一題概述。在證明兩術所給算法,二者差異較大。項氏的證明沿用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中的一貫做法——使用圖形的平移、割補來證明,劉彝程所給證明則頗有新意。

根據(jù)《九章實義》中的敘述以及用圖,現(xiàn)用a表示勾,b表示股,則書中證明前兩術所用之圖如圖1和圖2所示。書中對“第一術”之理,即勾股定理的證明過程概略如下:

圖1是邊長分別為勾、股的兩個正方形相切,添作兩條虛線后,亦可看作是兩個長為股、寬為勾的長方形和一個邊長為勾股較(即b-a)的正方形,由此可知

圖1 證明插圖一Fig.1 Proof illustration 1

由圖2可知勾股和冪內又四直積、一較積,“弦冪內亦為二直積一較冪”。即:

圖2 證明插圖二Fig.2 Proof illustration 2

“依圖理,則句、股二冪和必等于弦冪,皆為二直積、一較冪故也?!奔矗海?)式與(4)式等號右邊相等,則等號左邊相等,即第一術得證。倍(4)式得(5)式,(3)式和(5)式左右相減得(6)式,(5)式兩邊同時減去“(b-a)2”得(7)式,因(7)式與(3)式等號右邊相等,則左邊亦相等,既得(8)式,即第二術得證。

“三率比例”的第一種是項氏的第三術,用于求解“知勾與股弦和(較),求股、弦;知股與勾弦和(較),求勾、弦”問題,依等式(9)和(10)即可解答。對于此術,劉彝程結合卷二所講的和較相乘之理和勾股定理進證明,并未作圖。即:根據(jù)(x+y)(x-y)=x2-y2,(x>y)可知(c+b)(c-b)=c2-b2.又根據(jù)第一術可知c2-b2=a2,則根據(jù)等式性質,等式(9)得證。同理,等式(10)也可得證。

從三術證明過程可以看出,“等量代換”代數(shù)思想方法暗含其中,第三術還運用了“平方差公式”。這表明,西方代數(shù)學知識在清末已經(jīng)全面?zhèn)魅胫袊啾恢袊鴮W者深入學習與理解,劉彝程便是一例。

至于第三術與后三術之間聯(lián)系,劉彝程所講內容與《勾股六術》相差無幾,僅是在講述時將題目、解法以及每一術如何由第三術得來放在一起,限于篇幅此處不錄其具體做法,四術之間的具體變換可參加李兆華的《清代算家的勾股恒等式證明與應用述略》一文。

闡述勾股六術之后,劉彝程指出:勾股和較之術雖明,但其間包含公式繁多,若“一一為之圖說,則頭緒繁劇,難得提綱挈領”,今思得《測圓海鏡》圖(即圓城圖式)“左宜右有、頭頭是道”,若于圖中增加數(shù)線,則可括勾股全義。于是,在卷四下,劉彝程為圓城圖式添作四條直線,以一圖表示出“十三率勾股形”[22],并給出這13個勾股形十三事之間的等量關系①李兆華稱李善蘭圖中的13個勾股形為“十三率勾股形”,因劉彝程、李善蘭圖中所指勾股形相同,本文沿用此說法。。劉彝程此舉將勾股和較術與勾股測圓術結合,相互映襯,勾股之理更加簡單明了。《九章實義》所給之圖如圖3所示,現(xiàn)根據(jù)《九章實義》中的描述,整理“十三率勾股形”十三事之間的等量關系見表1。

表1 “十三率勾股形”十三事之間的等量關系Tab.1 T he equivalent relation between the thirteen events of 13-rate pythagorean

從表1可知,每一個勾股形的十三事分別與13個勾股形的某一事(其中,△EUK和△CGU是添作GU線后構成的,圓城圖式中原本沒有)相等,即通勾股形(△CAB,簡稱“通”,后文其他勾股形也均用其簡稱)的十三事分別與13個勾股形的弦和和相等,邊(△DAY)的十三事分別與13個勾股形的股弦和相等,……叀(△OXY)的十三事分別與13個勾股形的股弦較相等。以通勾股形為例,它的弦和和即其自身的弦和和,剩余十二事則分別與剩余12個勾股形的弦和和相等,即通的股弦和、弦較和、勾弦和、勾股和、弦、股、勾弦較、股弦較、弦較較、勾、弦和較、股弦較分別與邊(△DAY)、大差(△EAW)、底(△FVB)、合(△CGU)、極(△HVY)、高(△IAV)、明(△JV W)、斷(△EUK)、小差(△LXB)、平(△MYB)、虛(△NWX)、?。ā鱋XY)的弦和和相等。其余勾股形之間的等量關系類似,此處不再贅述。此外,劉彝程還總結出十條比較特殊的等量關系,即上表中的“識別要義”。

在劉彝程之前,李善蘭也曾為圓城圖式添作直線[20],其中一條直線與圖3中的GU線相同。雖然,劉、李二人添作此線的目的都是為了在同一圖中表示“十三率勾股形”,但兩人添作的其他直線不同。李善蘭圖中還有方邊、半徑和中垂線,因無必要文字說明,此三種線的作用不明[21]。劉彝程添作的其余三條直線來源于圖4,此圖是他在講解勾股形的十三事時所給之圖(圖中表示出的“勾、股”等線段為截取,其他線段為計算所得),其目的是為了在圖中構造全等勾股形(如△LXB和△STB,△MYB和△RHY,△RVH和△HUZ等),進而使十三率勾股形十三率之間的相等關系更加明確。

圖3 十三率勾股形表示Fig.3 Shisanlv pythagorean’s expression

圖4 勾股和較關系Fig.4 Gougu hejiao’s expression

除表1中的等量關系外,十三率勾股形還彼此相似,因此各勾股形的十三事也相應成比例。劉彝程認為“《測圓海鏡》以天元御句股,誠能鉤深索隱、變化萬千”,但“治天元者,往往恃其靈妙,而貴惜其心思,遂沉溺其中、幾至廢本,法為不足道”,為“使學者知天元外、自有本法不可偏廢”,他將勾股形之間的等量關系與比例關系相結合,選《測圓海鏡》中部分算題作為卷四的附卷,借助比例算法一一求解。

劉彝程給出勾股容圓、勾上容圓、股上容圓等10道題目的解法基本相似,前3題每題兩法如下:

通三和∶倍通股=平三和∶倍平股;通三和∶倍通勾=高三和∶倍高勾。

邊股弦和∶倍邊股∶平股弦和∶倍平股;邊股弦和∶倍邊勾∶高股弦和∶倍高勾。

底勾弦和∶倍底股∶平勾弦和∶倍平股;底勾弦和∶倍底勾∶高勾弦和∶倍高勾。

可以看出,每題均是以兩個勾股形對應之事相比,前兩率為已知勾股形之事,第三率根據(jù)十三率勾股形之間的相等關系可得,第四率則為容圓直徑。除題中所給兩法,在保證四率中有一率為容圓直徑的前提下,對應變換一、三率或二、四率均可求解。如勾股容圓之法還可以是:

通勾股和∶倍通股=平勾股和∶倍平股;通三和∶倍通弦較和=大差三和∶倍大差弦較和。

劉彝程僅給出求解“倍平股”“倍高勾”兩法,一方面是因為此類題目在選題講解的最開始,對于讀者而言,“倍平股”“倍高勾”可直觀感受到它可代表直徑;另一方面,在劉彝程看來,“引導”讀者發(fā)現(xiàn)算法的立法之原比直接告訴讀者算法有什么更重要,唯有親自推演算法之間的關系,才可算是對算法真正的理解。此外對于所給條件非同一勾股形之事時,可根據(jù)表1中的相等關系,將之轉化至同一勾形中求解即可。

4 結語

綜上所述,《九章實義》內容豐富,不僅以比例方法講解了“九章”所涉及的內容,還介紹了開方、方程等適用于某類算題的方法,并在比例思想指導下將勾股和較術與勾股測圓術相結合,以一圖總括勾股全義,使兩術之算理簡單明了。通過對《九章實義》內容的詳盡分析可以看出,此書并非是對已有數(shù)學知識的重組,它不僅講解方式獨特,其中也有不少劉彝程在知識上的創(chuàng)新,應引起學者們的重視。

猜你喜歡
比例
根據(jù)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
人體比例知多少
組成比例三法
藏在A4紙里的數(shù)學知識
基于我院教材管理市場化背景下教材使用問卷調查的數(shù)據(jù)分析
用比例解幾何競賽題
貓星人處處都是黃金比例
哲理漫畫
用比例法解電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