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長江 顏克瓊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民宗局)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一環(huán),只有從娃娃抓起,才能為之奠定堅實的根基。近年來,湖北省秭歸縣九畹溪鎮(zhèn)初級中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教育教學工作主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大力促進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使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處處綻放。
2017年,秭歸縣九畹溪鎮(zhèn)初級中學被湖北省民宗委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九畹溪中學堅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四個納入”,不斷加強對各族師生的思想政治引領,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納入主題黨日活動。堅持每學期開展一次以“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同心主題黨日活動,通過該活動加大民族政策法規(guī)的宣傳力度,加深教職工對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的認知和理解。
納入宣傳欄、電子顯示屏宣傳。學校充分利用宣傳欄、戶外電子顯示屏,常年滾動播放標語,把民族團結進步意識潛移默化根植于學生內(nèi)心。
納入課堂教學。組織學校師生通過思想政治課、音樂課、主題班會等課堂教學,學習民族團結有關知識,組織學生學唱、傳唱民族團結歌曲,開展民族故事會活動,在中小學生心靈中播下“中華民族是一家”的種子。
納入文體活動。通過國旗下講話、手抄報、黑板報、文藝晚會等形式,加強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推動“民族團結一家親”理念深入人心,增強師生對于“民族團結一家親”理念的認同。
學校將民族文化知識傳播納入校園文化建設整體規(guī)劃,有效利用學校陣地建設,打造“長廊”文化,突出民族文化建設主體,形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大環(huán)境,有效地將56個民族相關知識、“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五個維護”和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綱要等內(nèi)容融入到學校建設中,既美化了校園,又豐富了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的形式,促進各族文化嵌入式共同發(fā)展。
打造民族文化長廊。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的56個民族彩繪人物肖像文化長廊,介紹56個民族服飾特征、風土人情等內(nèi)容,讓學生初步了解各民族文化特點,培育學生民族大融合、大團結、大發(fā)展的情懷。
秭歸縣九畹溪中學組織各族師生開展紅歌比賽
打造中華傳統(tǒng)文化長廊。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仁”“智”的內(nèi)容以圖片的形式予以展示,說明其來源、涵義,引領學生牢記、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用實際行動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九畹溪小學組織各族師生開展“六一”聯(lián)歡活動
打造“漢字英雄”長廊。中華漢字博大精深,學習、了解、掌握中華漢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為此學校搭建了10塊漢字書寫文化長廊,讓學生書寫美麗漢字、爭當識字英雄、提升學習興趣、傳承國學經(jīng)典。
打造景點名勝知識長廊。充分挖掘、收集本地民俗文化與秀美景色,創(chuàng)辦了10塊介紹九畹溪鎮(zhèn)、石柱土家族村民間民俗、美景傳說、旅游文化等內(nèi)容的展牌,促使學生知家鄉(xiāng)、愛家鄉(xiāng),增強建設家鄉(xiāng)、發(fā)展家鄉(xiāng)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打造教室文化長廊。在教學樓走廊注入土家元素構建一樓紅色文化、二樓勵志文化、三樓中國傳統(tǒng)藝術、四樓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文化走廊,加強對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學校多方籌集資金購買民族文化圖書5000冊,在校園建立“同心書屋”,在各班建立“同心書柜”,為學生了解民族文化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學校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不斷豐富活動形式,創(chuàng)新活動方式,大力拓展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間。
開展各民族師生結對交流活動。通過師生結對交流,加強對各民族師生的政治引領,增進師生對各民族習俗、文化的了解,掌握師生工作、學習和思想狀況,并為他們排憂解難。
開展民間民俗文化展示活動。邀請鄉(xiāng)土民間藝人來學校開壇講學,傳承腰鼓舞、皮影戲、花鼓舞等民族歌舞。師生利用社團活動制作民族特色飾品并集中在校園內(nèi)展示。
充分挖掘傳統(tǒng)民間民俗文化。學校組織專班進村入戶搞調(diào)研,充分挖掘本地傳統(tǒng)文化,編寫的校本教材《九畹溪文化》,榮獲湖北省學校文化建設年度成果獎。開展“走進土家”成長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赴石柱土家族村開展“課堂進田間,快樂學農(nóng)事”實踐活動,讓學生們體驗牛耕地、茶園施肥、栽油菜、種土豆等農(nóng)事活動,感受勞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