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摘 要:線下課程轉化為線上課程,尤其初中化學在面臨新授課與復習課的同時,如何在缺少操作、實驗、實踐等限制條件下,盡可能呈現(xiàn)學習方法與過程,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是對教學智慧的挑戰(zhàn)。文章通過整合化學工具、善用生成資源、推進實踐活動,結合具體的實踐操作闡述了《初識酸和堿》單元的線上教學智慧。
關鍵詞:初中化學;線上教學;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模式由線下轉化為線上,尤其初中化學學科在面臨新授課和復習課的同時,又受到操作、實驗、實踐等因素的限制,師生雙方心理壓力大,無形的弦繃得很緊,存在不同程度焦慮情緒。因此如何在受限的條件下,呈現(xiàn)學習方法與過程,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學法指導是對初中化學教師教學智慧的嚴峻考驗。文章結合教研實踐,對滬教版初中化學第五單元《初識酸和堿》的線上教學做一些探索。
一、 提供學習支架,增效減負
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的認識發(fā)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 識別具體物質;2. 具體物質研究;3. 類別物質研究。通過初三第一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從日常大多為混合物的物質中識別出純凈物,具備從氧氣、水、二氧化碳等具體物質的性質入手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基本形成了前兩個階段的穩(wěn)定認識。
從酸開始,學生要關注一類物質的學習,有了類別意識,就拓寬了對物質的認識范圍,雖然認識角度與第二階段相同,但是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難度較第一學期明顯上升。學習類別物質要關注同類物質的共性和差異性,認識共性可以推測同類陌生物質的性質,認識差異性可以區(qū)分同類物質中的不同物質。
教師若要使學生形成第三階段的穩(wěn)定認識,就需要學生掌握以下技能:1. 通過元素化合價,準確書寫化學式;2. 巧記物質溶解性,判斷復分解反應能否發(fā)生;3. 熟記特征色試劑,準確描述實驗現(xiàn)象。以往初中化學教師會將教材附錄中的《部分酸、堿和鹽的溶解性表》編制成口訣,讓學生在初三寒假進行簡單記憶,但是缺乏理解與運用的機械記憶無疑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部分學困生連化合價和常見物質的俗稱也沒記清楚,厭學情緒接踵而來。
因此我們初中化學教師應當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幫助學生減輕記憶負擔。筆者以新版滬教版下冊教材第75頁附錄IV《部分酸、堿和鹽的溶解表》為模板,基于課程標準和高頻考點,將常見特征色試劑(可溶性+2價銅、+3價鐵溶液)、常見的7個沉淀、常見元素及原子團化合價、常見物質的俗稱重點標注,整合成一張多功能化學工具表(見表1),實現(xiàn)一表多功能運用。
在學習酸和堿的初級階段,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使用該表查閱所需信息,最大限度發(fā)揮其功能和價值,不要讓學生強行記背,而是在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yè)的具體實踐和運用中循序漸進,慢慢熟悉表中的內容,見的多了,運用頻率高了,自然就水到渠成,如魚得水。到了學習的后期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易錯點進一步擴充或改編成自己的專屬工具表,并通過網(wǎng)絡平臺分享交流心得。
二、 善用生成資源,精準分析
生成性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促進有效教研、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與傳統(tǒng)授課模式相比,線上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教學行為、學習過程、學習成果都會以數(shù)字化形式保留下來,對教師而言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借機化被動為主動。
這些資源具有分散性、互動性、真實性和過程性等特點,筆者分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段通過問卷星和釘釘家校本作業(yè)平臺有效挖掘學生的生成性資源,進行加工,服務于課堂教學,及時準確把握、跟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一)問卷概念探查
“酸、堿”的基本概念是初中化學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作為初中化學知識體系的重要部分,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與第一學期的物質性質、化學反應、溶液等知識有著緊密聯(lián)系?;谶@部分內容涉及的概念較多,容易混淆,而且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科學課的學習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些關于“酸、堿”區(qū)別于科學概念的相異構想,而這些相異構想會阻礙學生對于科學概念的學習。
因此,涉及概念教學的新課前及時診斷出學生頭腦中的相異構想,就可以有效針對相異構想進行概念課的教學設計,提升概念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也為后階段的概念運用打下扎實的基礎。這里筆者基于文獻查閱、自身教學經(jīng)驗、備課組內教師和畢業(yè)生訪談,利用快捷、高效的問卷星技術編制了一份基于酸的相異構想診斷測試(見表2)。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分析數(shù)據(jù)時不僅要關注選項,還必須重點關注對應選項的說明理由,并選擇一部分測試學生進行訪談,只有將錯誤原因和其認知結合起來才能對癥下藥,從而有效地進行概念轉變教學。
基于課前概念的探查,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要充分利用前概念中科學合理的部分促進知識的正遷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播放對應的實驗視頻、預設課堂生成的典型錯誤答案引發(fā)思考等方式破除根深蒂固的相異構想,為順利實現(xiàn)同化打好基礎,課后布置學生繪制概念知識關系網(wǎng)絡圖以探查學生認知。
(二)即時變式訓練
新課第一課時落實概念教學后,習題課中可以將涉及酸、堿中鑒別、除雜、檢驗的經(jīng)典習題課錄制成微課供學生隨堂觀看,觀看后引導學生針對微課中的知識和內容進行提問,教師在為學生解答疑惑的同時進行歸納、總結和提煉,最后利用隨堂變式訓練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有效掌握情況,是否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開展變式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問題分析、對比、歸納總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提升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化學課素養(yǎng)的提升。筆者在酸的化學性質習題課給出思考題(見表3),根據(jù)學生思考分析的結果進行課堂交流后,對解決思考題的思路和方法進行歸納總結,課程最后以問卷星的模式在規(guī)定時間內隨堂進行變式訓練檢測。
上述案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原題和變式訓練涉及的具體考點,仔細閱讀學生選擇或不選擇試劑的理由,才能準確分析學生的缺失點。實際運用問卷星應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表達,同時對于沒有書寫理由的學生進行進一步進行訪談,根據(jù)問卷星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為下一堂課的教學提供最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