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技術賦能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yǎng):邏輯必然與實踐機理

2021-08-14 15:51:48李靜劉蕾
中國電化教育 2021年8期
關鍵詞:個性化培養(yǎng)技術賦能高等教育

李靜 劉蕾

摘要:2021年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全民普及階段,同時創(chuàng)新驅動的國家戰(zhàn)略要求高校人才培養(yǎng)凸顯個性化和創(chuàng)新性。高等教育規(guī)?;逃馕吨逃龣C會公平,個性化培養(yǎng)意味著高質量育人,二者雖在理論和實踐存在差異性,卻同一于價值發(fā)揮,并在智能技術的催化下均衡不足,逐步走向融合。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賦高等教育以新范式、新技術、新環(huán)境和新要素,使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得以可能?;谇度肜碚摚瑥耐晟萍夹g賦能的技術制度規(guī)范、課堂教學結構、師機生關系和終身學習文化等四個方面,給出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結合的實踐建議。

關鍵詞: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規(guī)模化教育;個性化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提出

2020年底,我國“十四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需要在培養(yǎng)大規(guī)模高素質人才的同時為國家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這就從教育的包容能力和個性化服務能力整合角度對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提出新要求:一方面是高教系統(tǒng)要面向更多群體,承擔保障教育公平的職責,探索“教育的可能性邊緣”[1],即做好“規(guī)?;逃?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必須以個體學習者為起點,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服務[2],即實現“個性化培養(yǎng)”。

然而,規(guī)模化教育和個性化培養(yǎng)看似相悖的兩種取向,在傳統(tǒng)教育形式中“很難找到合理的平衡點”[3],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有望幫助教與學突破“規(guī)模教育”忽視學習者差異性的壁壘[4],通過重塑教育服務理念、內容和運行機制,使得學習環(huán)境更個性、學習內容更豐富,學習手段更適切,為高等教育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提供“技術支撐和基因載體”[3],為二者有機結合提供可能。2018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互聯(lián)網+”模式下的人才培養(yǎng)策略。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再次強調要“利用現代技術,實現人才培養(yǎng)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的有機結合”。這一系列重要舉措的實施,不僅表明國家對于技術賦能教育的認可,更為技術優(yōu)化規(guī)模教育與個性化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但當前研究多集中于技術視角下規(guī)模化教育或個性化培養(yǎng)獨立的學理探討和實踐路徑探索,對國情發(fā)展實境中的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規(guī)模教育與個性化培養(yǎng)“是何、為何及如何”結合的問題關注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從技術賦能視角出發(fā),探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中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結合的邏輯機理與技術可能,并結合嵌入式理論探討兩者結合的實踐機理。

二、內涵邏輯與關系辨析

(一)內涵邏輯

1.規(guī)?;逃?/p>

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是一個國家政治、社會、經濟等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是國家層面重要的研究課題。高等教育規(guī)?;馕吨叩冉逃Y源供給和學習機會公平,有利于促進國民整體素質水平提升。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根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學者馬丁·特羅提出的國家高等教育“精英一大眾一普及”的三段論,自新中國成立后的50余年,我國高等教育一直處于精英階段(毛入學率低于15%)。到了9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qū),1999年,為了緩解就業(yè)壓力、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中國政府提出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行高等教育擴張政策,以期通過調整教育結構,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guī)模、緩解升學和就業(yè)壓力。1999年高校擴招后中國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發(fā)展。21世紀初進人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再到“十三五”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完美收官,中國高等教育經過70余年的發(fā)展,規(guī)模不斷壯大。截至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2600所,各類高校在學總規(guī)模達4002萬,毛入學率實現51.6%[6],中國高等教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大奇跡。雖然總體來看,中國高教發(fā)展順應了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滿足了人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較為全面高效地提升了全民教育水平,但我們不免疑問,隨著我國對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數量和質量需求的提升,中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是否還有拓展空間,后力在哪里?同時,伴隨著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對于學生個性關照不足、創(chuàng)新潛質挖掘不深等問題導致“錢學森之問”頻出,教育質量問題愈加凸顯。值得肯定的是,從中央到地方,從學校到公眾,中國高等教育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同時更要提高教育質量,守住“教育質量的生命線”[7]已達成共識。

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深度嵌入賦能高等教育教學全過程,助力彌補傳統(tǒng)規(guī)模教育模式的不足。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布局呈現網絡化、全覆蓋、縱深化發(fā)展,為大規(guī)模教育篩選優(yōu)質資源,提供平臺和支撐;以社會化、游戲化為設計理念的“互聯(lián)網+”教育范式促進高等教育更加普適;信息通信技術(ICT)、XR技術、5G-遙感技術、虛擬空間融合技術等開拓了規(guī)模教育的形態(tài)。從高等教育服務全社會、全公民、全生命周期的社會屬性來看,現代技術的便攜性、智能性和白帶“個性識別”的特質,聚力打造“民主”與“人本”共存、“規(guī)模”與“個性”兼顧、“繼續(xù)教育”與“終身成長”并續(xù)的普及階段高等教育新生態(tài)。

2.個性化培養(yǎng)

個性化培養(yǎng)是基于“人本主義”理論,以認同和尊重個體差異為前提而提出的,旨在通過提供多樣化、適切性的教育資源,智慧地干預教育過程,以引導個體發(fā)揮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促進個體自由而充分發(fā)展的教育培養(yǎng)過程。個性化培育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發(fā)揮優(yōu)勢、優(yōu)化自我,重視個體潛能開發(fā)、促進個體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教育[8]。以尊重差異為原則,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為目的,符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強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高等教育個性化意味著因材施教理念的施展和人才的創(chuàng)新培育,有利于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實施。但目前高校個性化培養(yǎng)過程中尚存在優(yōu)質課程資源建設不足、教學過程個性化關照不夠、課程體系同質化、教師為程式化工作所累進而阻礙個性化培養(yǎng)等問題。

智能技術的發(fā)展驅動教育“從用經驗說話”向“用數據驅動決策、治理和創(chuàng)新”轉向[9],教育手段的智慧化催生了個性化培育模式多樣性和可能性。高校智慧校園的建設為全周期個性化人才培育提供空間載體;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T智能等基礎技術,教學數據分析技術深挖教學數據,完成學習者畫像,個性化資源推動與教學方案呼之欲出;動態(tài)學習評價、動態(tài)教學管理等技術為教師減負增效,協(xié)力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二)關系辨析

1.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的價值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共存、相依、互滲、不可分割的關系。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雖然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存在差異,但二者之間必然存在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性。

首先,“立德樹人”是二者的前提基礎。無論是規(guī)?;逃€是個性化培養(yǎng),都要嚴守“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目標不偏移,擺正首要“育人”次要“成才”的順序不顛倒。從古至今,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钡娜瞬乓恢倍际墙逃P注的焦點,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不管是對大規(guī)模人才的教育還是對拔尖人才的培養(yǎng)都要嚴守“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

其次,促進國家和個體發(fā)展是二者的共同目標。從集體層面看,規(guī)模教育符合國家意志的需要,利用規(guī)模效益,提高教育效益;個性化培養(yǎng)則更有益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頂尖人才,更加貼合“創(chuàng)新人才”的時代主題。從個人角度看,個性化培養(yǎng)使得學習者擁有更多自主性,以最適切的方式促進個體成長、更高效地達到個人發(fā)展的目標。相較于此,規(guī)模教育雖存在“一刀切”的弊端,但也讓更多的社會適齡青年受益,最大限度地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勞動力,二者均是順應特定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均在特定時期滿足了時代進步和個體發(fā)展的要求。

再次,二者在價值同一中相互促進。一方面,規(guī)?;逃陌l(fā)展,為滿足更大體量的培養(yǎng)對象,必然擴大技術設備建設,為個性化培養(yǎng)打下物質基礎;技術惠及規(guī)模教育的同時,倒逼公眾對于智能技術的認知和認可,為需要更高技術素養(yǎng)要求的個性化培養(yǎng)打實基礎(例如,疫情期間的網課,催進高等教育數字化教學邁人新階段)。另一方面,個性化培養(yǎng)的推進,彌補了規(guī)?;逃皞€性關照不足”,同時參與主體的技術應用能力、社會網絡關系和個人特征也隨之發(fā)展,又反向積極作用于規(guī)模化教育。因此,二者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在價值同一中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

2.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差異性

從歷史演進角度看,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沒有優(yōu)劣之分,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但不可否認大規(guī)模教育忽視了學生差異性需求,在培養(yǎng)高階能力方面后力不足。隨著“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入及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時代背景的召喚,以各類新興技術為代表的技術賦能,不僅讓高等教育享受規(guī)模教育紅利,而且在知識點的精準診斷和學習路徑的精準推薦方面也能彌合未能“因材施教”的弊端,為白適應學習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兩者在歷史階段、理論基礎、技術支撐、綜合特征上存在差異(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看出,兩者雖有不同,但技術與教育在自身發(fā)展的進程中也逐漸走向深度融合。在實際操作層面看,個性化培養(yǎng)并不能、也實在無需與規(guī)?;逃耆珓冸x,而應是在統(tǒng)一教學的基礎上“分類而定,因材施教”。借助現代技術,依照學生特質或學習問題分類,基礎知識集中傳授、普遍問題統(tǒng)一解決;為具有不同個性、能力、學習進度等差異性需求的學生“技術介入+教師輔助”,二者統(tǒng)一于服務學習者發(fā)展的目標成為了可能。

從規(guī)?;逃絺€性化培養(yǎng),既是對個體的充分尊重,又是按照國家意志的需要,保質保量的完成教育職責。智能時代和國情發(fā)展的需要,要求二者既要從價值同一性出發(fā),又要兼顧差異性,實現有機結合。

三、何以賦能: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的可能性

現代技術賦能高等教育,實現“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就是借助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有形”技術,在“人機協(xié)同”的技術思維(“無形技術”)指引下,為高等教育育人提供新要素、新空間、新技術,從而重塑高等教育新范式,賦能高等教育的規(guī)?;蛡€性化,進而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一)技術賦能高等教育以“新范式”

近10年來,信息技術在原有“數字化、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征基礎上,分蘗發(fā)展出“物感化、數據化、多維化、區(qū)塊鏈化、多元創(chuàng)生”等新特征,嵌入高等教育業(yè)務流程,重塑了高等教育制度、教育觀念、教育主體認知方式、教育結構等,逐步向人機協(xié)同的思維和工作方式轉型,促使高等教育既實現大規(guī)模覆蓋又與個人能力與需求匹配,進而為高校教育帶來顛覆性變革和范式轉換。

對規(guī)?;逃齺碚f,數字教育資源聚合和平臺搭建改變了傳統(tǒng)意義的教育范式?;ヂ?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教育全球化、多元化和民主化。在線教育的發(fā)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最大限度地為教育公平賦能。以慕課這種形式為例,幾乎無差別地為所有有意愿的學習者提供精品、免費、開放、移動的課程,突破了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質量參差的局限,大大擴充了教育規(guī)模。隨著在線教育的發(fā)展,將為更多有志于終生學習的個體提供無差別平臺,打破“校園”的物理邊界,構建新的教育范式,促進組織扁平化改革,并真正實現學習者主導的開放、公平的學習型社會。

對個性化培養(yǎng)來說,適切性教育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意義的教育范式。從理論層面上看,教育技術理論逐漸由工程學范式向人本主義范式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論在技術的推動下演進創(chuàng)新,意義學習理論、知識空間理論、信息流理論、動態(tài)發(fā)展學習理論等體現人文關懷的理論層出不窮,從而進一步引導教育實現個性化關照。從技術層面上看,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和應用使得教育個性化和定制化得以可能。大數據搜集、分析技術、白適應教育資源推送技術、虛實空間融合技術、動態(tài)學習評價技術等,貫穿于個性化的教學、學習過程、教學評價及管理服務的始終,為未來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支撐和動力。

(二)技術賦能高等教育以“新技術”

以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物聯(lián)網、人工智能、5G為代表的新型技術顛覆與重塑了認知習慣和知識生產方式,催發(fā)了高校規(guī)模化教育和個性化培養(yǎng)的理念、模式和方法革新。作為技術的協(xié)同和整合,人工智能技術針對不同教育應用場景和需求,不斷排列重組、迭代創(chuàng)新算力、算法,為高校規(guī)模化教育和個性化培養(yǎng)提供算力保障和計算引擎。

對規(guī)?;逃齺碚f,大數據計算平臺為大規(guī)模教育提供算力保障。近年來,中國智慧教育平臺建設逐步從青澀走向成熟[10],如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大學生MOOC等平臺的運行可以進行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的教育教學資源管理,提供多種課堂教學和教研應用,支持教學資源的二次開發(fā)與利用,充分支持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的資源開發(fā)和運用。這些平臺的建設離不開計算平臺的算力支持。其中最常用的云平臺提供服務器配置、網絡設置等整體硬件支持;大數據分析平臺,運用Hadoop、Spark、Flink等框架,提供教育大數據分析處理等,算力平臺的發(fā)展壯大可以承擔運行更大規(guī)模的教育活動。

對個性化培養(yǎng)來說,人工智能技術根據個性化應用場景需求提供算法引擎。知識圖譜技術從關系的角度解釋學習內容背后的網絡關系,從知識點及其關系層面表征知識.并組織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例如基于領域的知識圖譜可以實現針對知識點的智能問答和智能推薦;基于多元學生數據源的融合情感計算,可以識別學生實時的情感狀態(tài),進而提供更適合的輔導教育等。感知計算引擎通過文字識別、語音識別、生物特征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讓個體學習變得便捷。認知計算引擎通過自然語言理解、圖形圖像分析、用戶畫像、語義推理智能問答等技術,為學生推薦最佳學習路徑,從而實現個性化學習。

(三)技術賦能高等教育以“新環(huán)境”

感知計算技術和普適計算技術的發(fā)展,聯(lián)結、捕捉更多用戶、設備和場景的實時數據,聯(lián)通虛擬和現實世界,構建了無處不在的計算空間。這種物理、社會和信息空間三維融合的空間,為高等教育引入更智能、更個性的教育服務,打造智能聯(lián)通的高等教育新環(huán)境,為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拓展了空間載體。

對規(guī)?;逃齺碚f,虛實融合的智能教育環(huán)境拓展了教育規(guī)?;倪吔纭R曰ヂ?lián)網為基礎,結合信息通信技術(ICT)、XR技術、可穿戴設備等技術,學習空間增強技術通過對虛擬學習環(huán)境、面向學習的虛擬現實和虛擬實驗技術的研發(fā),模糊了線上線下的邊界,改變了020(Online to Offline)時代線下主體和線上“分流”的狀態(tài),線上線下空間邊界將逐漸模糊,形成線上線下無明顯邊界的OMO(Online Merge Offline)智能學習環(huán)境;MR技術結合人機交互、可穿戴技術等智能技術,打造沉浸式、虛實難辨、具象認知的學習環(huán)境; “5G-遙感技術”賦能實現VR、全息設備控制,全方位、全時空、全要素的“具身體驗情境學習”將得以實現,更加會因“人本化”“民主化”“泛在化”的特性提高學習積極性、吸引更多學習者,從而進一步擴大教育規(guī)模。

對個性化培養(yǎng)來說,數字驅動的智慧校園為個性化培養(yǎng)提供環(huán)境保障。智慧校園作為以面向師生個性化服務為根本理念的智能教育環(huán)境,以學習情境識別和環(huán)境感知技術、校園移動互聯(lián)技術、社會網絡分析技術等為基礎,實現對校園物理環(huán)境的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控和人員的全面感知。借助環(huán)境感知等技術,智慧校園中的傳感器可以實時感知、識別、傳遞數據信息;對于學習者學習偏好、認識特征、學習風格等個體特征,以及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學習伙伴、學習活動等學習情境也能夠實時捕捉和傳遞,實現人機直接對話,提高吸收和反饋的效率,為高等教育個性化培養(yǎng)提供環(huán)境保障。

(四)技術賦能高等教育以“新要素”

針對教育過程的要素構成,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視角給出了“三要素”[11]“六要素”[12]和“七要素”[13]之說,但歸集起來,則均是以施教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為核心。高等教育作為更加自由、開放、共享的教育系統(tǒng),智能教師和智能終端設備的出現賦“施教者”和“教育措施”以新意義,為高等教育規(guī)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yǎng)帶來效益紅利。

對規(guī)?;逃齺碚f,智能教師為規(guī)?;逃峁熧Y基礎和保障。一直以來,繁重、機械的事務性工作使得教師不堪其苦,降低了教師人文價值和自我提升的動力?;谌斯ぶ悄芗夹g的智能教師助理作為教師的外部智力支持,輔助教師完成日常教學教研工作,解決大規(guī)模普適性學習問題(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普遍學習問題,并個別化推動、講解),并幫助教師完成專業(yè)化發(fā)展提升,豐富了“施教者”的要素身份。這些功能實現背后,離不開新興技術的聚合。智能云服務平臺利用數據分析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個性化推動和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包括資源管理與應用、微課管理與應用、結構化實錄資源、在線學習與服務、智能推送、智能評價、互動服務及教學工具等不同服務的輸出,以教師輔助和智能機器教師的雙重身份,為規(guī)模化學習提供“師資”支持。

從個性化培養(yǎng)上來說,智能終端設備全面滲透嵌入到高校學生的學習始終,根本上改變了教育過程,成為教育措施“新要素”。這些智能終端的打通,能夠全周期收集學生信息,通過數據挖掘、建模、分析發(fā)現普遍規(guī)律和個性特征,進而設計更具針對性和適切性的個性化教育方案。同時,得益于核心網絡設備、高性能計算設備和BYOD設備,“具身教育技術設備”可感知教育情境并及時反饋;隨著教/學過程性數據激增,教育內容和手段可隨著不同主體靈活定制,適時、適切地提供教學服務,促使高等教育向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演進[14]。

綜上所述,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確有能力帶動高等教育革新。因此,如何將技術有效“嵌入”到高等教育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的實踐中,不僅停留于技術賦能的工具層面,而是通過與正式制度的互動,內嵌于高等教育系統(tǒng)之中,從而建立“長期”的共進關系,是進一步討論的重點。

四、如何賦能:嵌入式視域下技術賦能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的實踐機理

技術賦能高等教育的核心表征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即實現技術對于高等教育系統(tǒng)各個組織結構、功能分支和業(yè)務流程的“耦合”與“促進”。如果把技術和高等教育看作兩個希望融合的主體,可以引入“嵌人性”理論,為兩者怎么融合、如何賦能提供分析視角。 “嵌人性”概念由波蘭尼(Polanvi)首次提出,強調“嵌入的自主性”,即兩個體或組織間的互動關系是一種基于互惠互利精神的內化互動的邏輯[15],呈現彼此促進的螺旋上升態(tài)勢,通常從“制度”“結構”“關系”和“文化”四個層面加以分析。由此,我們認為技術與高等教育的關系可描述為技術賦能理念下的“引領式嵌入”和高教系統(tǒng)發(fā)展的“嵌入式自主”相結合,即高教系統(tǒng)既為技術賦能提供載體,又實現自主提升發(fā)展,最終目標是實現:技術與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道器結合”。技術賦能覆蓋從有形到有效;高教治理模式從科層化到扁平化;高教發(fā)展邏輯從外延式到內涵式;技術賦能理念從頂層設計到融合的深度嵌入。緣此,本研究從“技術制度規(guī)范”“課堂教學結構”“師一機一生關系”和“終身學習文化”四個層面出發(fā),給出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規(guī)模教育與個性化培養(yǎng)的實踐建議(如圖1所示)。

(一)構建“國一校一個體” “三維一體”的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優(yōu)化高校教育技術制度規(guī)范,助推高等教育規(guī)?;蛡€性化育人制度功效發(fā)揮

技術制度規(guī)范是指組織針對技術的開發(fā)、應用及管理等的政策、程序和規(guī)則。合理的技術制度規(guī)范設計對于技術賦能的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起到指導規(guī)范、合法性分配、激勵導向和協(xié)調整合的作用。智能時代的高校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具有系統(tǒng)性、復雜性和多變性,這就決定了必須有符合時代特征的、以技術為中介的、強力的技術管理制度以保障利益相關主體的參與和權利[16],資源配置的公平公正及平臺運作的有軌有序。

整體、系統(tǒng)、連貫、適宜的制度規(guī)范是保障效能發(fā)揮的基礎,因此應構建“國一校一個體” “三維一體”的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首先從國家制度層面,通過制定教育信息技術引領的教育現代化的宏觀政策,實現全局規(guī)劃和整體布局,注重加強教育信息化的頂層宏觀性、立體性,強化戰(zhàn)略性地位,確保技術制度的合法性。《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戰(zhàn)略》等文件的出臺極大地推動了技術與教學創(chuàng)新性融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作為我國首個教育現代化專題的國家層面中長期戰(zhàn)略性文件,第一次從正面提出“技術賦能下的規(guī)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yǎng)結合”,為高校規(guī)?;蛡€性化育人提供理念引領和備書。其次在地方和學校層面,積極出臺配套措施和項目,注重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連續(xù)性和漸進性,補充、細化技術賦能高校規(guī)模化和個性化育人的政策體系。通過構建高校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精細化信息資源管理和服務條例,以保障高校組織功效的發(fā)揮。以“以生為本”為管理理念,信息化機構管理服務人員為管理主體、以“智慧校園基礎設施、行政服務平臺、教學服務平臺和網絡用戶”為管理客體,建立高校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通過完善校級管理制度和規(guī)范、優(yōu)化管服人員管理機制、強化運維技術管理手段、維護校園網絡安全,為高校規(guī)?;蛡€性化育人提供規(guī)則路徑。再次從個體管理層面,構建技術支撐的學生分類管理,幫助師生高校主體地位從“應然”走向“實然”。師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應然”主體,在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制定時應根據師生的“技術年齡、水平和需求”分類分層、網格化管理,尊重個體差異,堅持知識和人格并重;在制度實施時通過智慧校園環(huán)境,開拓治理渠道(如校長信箱、網絡調查、站內信箱等);從制度上保障師生參與高校教育治理的效力(將有效回復學生投訴數量列入工作考評指標等),將“受治人”轉變?yōu)椤爸卫砣恕?,落實治理主體的“實然”發(fā)揮,打牢高校規(guī)?;蛡€性化育人的主體基石。

(二)建設立體交叉的智慧課堂,優(yōu)化高等教育課堂教學結構,為規(guī)?;蛡€性化育人提供功能支撐

課堂教學結構是指服務于教學目標教學計劃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和時間劃配。富有彈性的高等教育課堂教學結構,有利于高等教育規(guī)模、質量和效益的增益。隨著智能技術的滲透,大學課堂生態(tài)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逐漸從傳統(tǒng)的“知識課堂”向“智慧課堂”轉向,從單一平面向立體交叉的新型課程邁進?;诮逃畔⒒暯堑闹腔壅n堂概念的提出,是對技術賦能的多元教學需求和教學形態(tài)發(fā)展的回應,是以建構主義、技術賦能理論等為指導,以智慧教學平臺為支撐,支持線上線下一體化、課前課后全周期,規(guī)模效率與個性發(fā)展全覆蓋的課堂教學結構形式,是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規(guī)?;蛡€性化育人功能發(fā)揮的主陣地。

建設高等教育智慧課堂,首先要“強基礎”,打牢智慧課堂的基礎技術設施,扎實推進基于物聯(lián)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智能平臺、智能端口工具和云服務組的建設和強化,從物理層保障OMO、翻轉課堂和云端教學等課程組織結構變革。其次要“活應用”,優(yōu)化智慧課堂應用層的適切性。隨著不斷深化的學習機制研究,更新優(yōu)化學習過程算法引擎,投放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學習者認知技術的個性化學習分析功能,基于知識圖譜的資源推送、知識清單、拓展鏈接功能,基于互動討論、信息通訊等技術的個性化教學活動和課后鞏固功能,以及電子檔案、學分銀行等多元發(fā)展性評價功能等。多維度技術的交叉使用,為高校規(guī)模化和個性化育人提供智能技術支撐。

(三)搭建智能教師助理平臺,打造“師一技術一生”共生型高校師生關系,實現高校育人個性化向規(guī)模化、常態(tài)化邁進

師生是高校教育活動的絕對主體,師生關系是高等教育活動中的主要關系,和諧、共益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人工智能技術“博學”而“善教”,通過賦能高校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從根本上改變了師生間的信任與互動,消解融合過程中的利益沖突,增強認同感和情感依賴,以達到技術的“嵌入式信任”。 “師一技術一生”共生型教育共同體為高校規(guī)?;蛡€性化育人提供穩(wěn)固的主體關系保障。

好教師都是“有個性”的。正是這種不可復制、獨屬于“人的溫度”與個性化互動,加強了師生間的情感紐帶。智能教師助理通過替代教師完成程式化、繁復的工作,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彰顯個人特質和優(yōu)勢,關注、引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了空間[17]。因此,搭建人機協(xié)同教學的智能教師助理平臺,合理布設助教功能,提升使用績效勢在必行。搭建智能教師助理平臺時,基于技術最優(yōu)化賦能教師工作的理念與實際,應著重考慮以下三點:一是拓展教學應用場景庫和個性化學習場景庫建設。人工智能技術本身更擅長完成有明確規(guī)則和目標的任務,因此想要實現技術功能落地,就要拓寬教與學的核心應用場景庫建設,以點帶面,突破重點場景和技術融合,實現“單點優(yōu)化基礎上的實際價值”[18]。二是建設智能教師服務云平臺,歸集海量的行為數據、知識數據、規(guī)則數據和本體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知識圖譜、技術學習、個性化推送等算法引擎,滿足不同教與學的需求[19]。三是加強教與學的機制研究,精準教學。目前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的多為弱人工智能,已可基本滿足教與學的需求,若想實現“技術賦能個性化教學”的突破,深化有效教學與深度學習機制研究是關鍵。進一步搞清楚“人是如何學習的”和“怎樣才能有效教學”才能更精準引入技術輔助育人,從而在實現高等教育個性化的基礎上走向規(guī)?;统B(tài)化。

(四)關照智能時代的學習文化時空多樣性,涵養(yǎng)包容、開放的終身學習文化,助力高等教育規(guī)?;蛡€性化育人走向縱深

學習文化是特定時期內特定群體后天養(yǎng)成的各種學習特征的總和;技術進化對于學習文化的影響貫穿始終;越是現代化,技術對于學習文化的影響就越顯著[20]。技術的發(fā)展提升人類認知學習力,重構高等教育結構,引發(fā)高等教育體制的調整,進而影響了多種學習特征的轉變,最終形成了新的學習文化。未來的高等教育將不再局限于特定時間和場所,而是一種持久的、分散的學習;學習獲得的也不再是某種技能,而是一種生活形態(tài)和文化意境。因此,高等教育將在技術賦能下,教育對象得以突破高等教育學制的限制,實現終身學習;教育資源和渠道突破物理空間,大規(guī)模地惠及社區(qū)公民,從而不斷涵養(yǎng)終身學習文化,為教育規(guī)模化和個性化育人打牢文化根基。

高等教育借助智能技術,助力終身學習文化形成,首先應實現包容性的參與,促進教育對象個性化學習時間的延伸。即高校在智能技術的幫助下,調整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彈性化組織結構等,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高階能力,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動力,進而在生命各個階段,都保持學習習慣和獲取學習力的素養(yǎng),以便適應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其次應向社區(qū)教育開放,突破教育資源與渠道的空間限制,更大規(guī)模地惠及社區(qū)群眾。高等教育應為成人教育提供場所、設施和智力支持。在智能技術的輔助下,為不同社會群體的學習需求提供優(yōu)質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促進社會教育公平,進一步擴大教育規(guī)模,進而從時空融合的維度助力教育規(guī)?;蛡€性化育人走向縱深。

五、思考與展望

(一)技術賦能下高等教育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有機融合的整體性思考

筆者認為,隨著智能技術、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的有機融合成為必然,這即符合國情需要又符合教育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技術賦能下的規(guī)模化教育為高等教育普及化“打底”,個性化培養(yǎng)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打氣”,二者相輔相成。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雖然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上存在差異,但在價值本質上統(tǒng)一于“立德樹人”“人才發(fā)展”的目標,在融合中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最終走向融合。

從有機結融合的可能性上看,技術賦能“新范式”下的高等教育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在人機協(xié)同的工作方式與思維方式層面實現了融合的可能。智能技術促進高等教育裝備智能化、教育環(huán)境智慧化,進而改進教育業(yè)務流程和制度智慧化,最終實現人機協(xié)同思維范式的轉型,這些變革是在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的發(fā)展中形成的,亦為二者融合提供工具支撐和理念引導。

技術賦能“新技術”下的高等教育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在以算力、算法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層面實現了融合的可能。規(guī)模教育的發(fā)展帶動了“算力”提升,從而為“算法”提供更大的融載平臺;個性化培養(yǎng)需求倒逼“算法”更加適切,又增強了“算力”平臺的“用戶友好度”;算力與算法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兩大支柱,兩者的發(fā)展相輔相成,極大地促進智能技術發(fā)展的同時反哺規(guī)模教育與個性化育人有機融合。

技術賦能“新環(huán)境”下的高等教育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在虛實教育環(huán)境融合、智慧校園等計算空間層面實現了融合的可能。不管是構建虛實融合的智能環(huán)境還是指向個性化服務的智慧校園,都是通過打造無處不在的計算空間,為規(guī)模化教育和個性化培養(yǎng)提供規(guī)?;h(huán)境的支撐和個性化服務輔助,進而驅動受益規(guī)模與培養(yǎng)效益的“雙螺旋”上升,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

技術賦能“新要素”下的高等教育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在智能教師和智能終端設備等教學要素層面實現融合的可能。智能教師的出現,在更加高效地解決教學普遍問題,擴充“師資”的同時極大地釋放了教師的勞動力,進而促使教師“因材施教”,對學生施以個性化的人文關懷。智能終端設備的嵌入,全周期、全方位地搜集、捕捉個性化數據,實現人機實時聯(lián)結,靈活地、個性化地推送教學內容,實現了個性化培育的同時,突破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邊界,使得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的有機融合的“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理想狀態(tài)成為可能。

從有機融合的實踐操作層面上看,在“制度”“結構”“關系”“文化”層面著力,指向有效解決“教學”“師資”“服務”等教育核心問題,是實現規(guī)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yǎng)有機融合的可行性路徑。通過構建技術賦能的“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保障高等教育規(guī)模化和個性化育人融合的制度功效發(fā)揮;通過建立“智慧課堂”,夯實高等教育規(guī)?;蛡€性化育人融合的“功能結構”根基;通過建立“智能教師助理平臺”,穩(wěn)固高等教育規(guī)?;蛡€性化育人融合的主體關系;通過實現“學習文化時空多樣性”,助力高等教育規(guī)?;蛡€性化育人融合發(fā)展走向縱深,進而逐步實現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的“耦合”,最終實現有機融合。

(二)未來展望

“十四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面臨“新形勢、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標和新要求”,培養(yǎng)“智慧化” “個性化”“高質量”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破解時代難題的金鑰匙。智能技術賦能下的高等教育規(guī)?;逃蛡€性化培養(yǎng),不僅實現優(yōu)質教育裝備和資源的建設與聚合,使得獲取資源更加便捷;優(yōu)化教育結構、業(yè)務流程和制度,解放教師勞動力的同時幫助學生白適應學習,實現智能技術對于高等教育的精準判斷和服務[21];更深層次地轉變高等教育主體的思維方式,基本實現了從“人機共生”到“人機共創(chuàng)”的技術自覺,即從內部人機協(xié)同思維和外部智能環(huán)境上拓展了教育空間,重塑了高等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為技術賦能下的高校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多維可行性。

參考文獻:

[1]張建申.規(guī)模教育:逼近“教育的可能性邊緣”的有效途徑[J].上海高教研究,1996,(4):36-38

[2]黃榮懷,陳麗等.互聯(lián)網教育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方向與研發(fā)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1):10-18.

[3][5]陳麗,林世員等.“互聯(lián)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zhàn)[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3-10.

[4]周琴,文欣月.從月適應到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個性化學習新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0,(9):89-96.

[6]教育部.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L].http://www.moe.gov.cn/j yl)_sjzl/sj zl_fztjgb/202005/t202005 20_45 675 1.html.2020-05-20.

[7]胡壽平.中國高等教育七十年:規(guī)模、質量、創(chuàng)新及前景[J].復旦教育論壇,2019,17(5):5-8+20.

[8]沈超.高校個性化教育的理性之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2):46-48.

[9]余勝泉,李曉慶.基于大數據的區(qū)域教育質量分析與改進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7):5-12.

[10]陳琳,陳耀華等.教育信息化何以引領教育現代化?——中圍教育信息化25年回眸與展望[J].遠程教育雜志,2020,38(4):56-63.

[11]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2]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黃榮懷,楊俊鋒等.智能時代的國際教育比較研究:基于深度探究的迭代方法[J].中國電化教育,2020,(7):1-9.

[15]王濤.基于雙向嵌入觀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效應研究[D].長春:東北財經大學.2014.

[16]劉堯,劉燕.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性風險及其形成邏輯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3):29-42.

[17]李洪修,吳思穎.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教學思維的審視與回歸[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2):29-36.

[18]楊曉哲,任友群.教育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應用場景與推進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1,(1):89-95.

[19]余勝泉.人工智能+教育藍皮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20]胡小勇,祝智庭.技術進化與學習文化——信息化視野中的學習文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4.(8):12-16.

[21]孫立會,劉思遠等.面向2035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圖景一一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描繪[J]中國電化教育,2019,(8)1—8+43.

作者簡介:

李靜: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管理。

劉蕾: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治理、社會治理。

Large-scale Education and Personalized Training of Technology-empowered Higher

Education: Logical Necessity and Practical Mechanism

Li Jing, Liu L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Jiangsu)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universal popularization in 2021. At the same time, the innovation-drivennational strategy requires the talent 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ighlight individuation and innovation. Large-scale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means fair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personalized training means high-quality education.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y are the same in the exertion of value, and under the catalysis of intelligenttechnology, the balance is insufficient, and gradually move towards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endowshigher education with new paradigm, new technology, new environment and new elements, which makes large-scale education andpersonalized training possible. Based on the embedding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on the combinationof large-scale education and personalized training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higher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perfecting thetechnical system norms of technology empowerment,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teacher-machine-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lifelongleaming culture.Keywords :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higher education; large-scale educatio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收稿日期 : 2021年3月15日

責任編輯 :邢西深

*本文系2020年江蘇省高校“大學素質教育與數字化課程建設”專項課題“雙向嵌入視角下課程思政與高校公益創(chuàng)業(yè)教學融合研究”(項目編號:2020JDKT1261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個性化培養(yǎng)技術賦能高等教育
技術賦能教育革新:從CAI到智慧教育
短視頻發(fā)展的七個法則
新聞愛好者(2019年6期)2019-06-28 03:28:12
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變革:空間與限度
淺析分層次教學模式在職業(yè)院校體育教學中的開展
東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1:21:51
《紀錄片創(chuàng)作》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43:27
基于分層教學,促進高中生個性化培養(yǎng)
大厂| 沽源县| 历史| 陈巴尔虎旗| 郓城县| 聂荣县| 南涧| 汉源县| 周口市| 香河县| 桑植县| 股票| 文登市| 天水市| 板桥市| 嘉义市| 尼勒克县| 股票| 西城区| 徐汇区| 德清县| 邓州市| 嘉鱼县| 婺源县| 山西省| 临洮县| 防城港市| 沂南县| 华池县| 闸北区| 年辖:市辖区| 镇平县| 尖扎县| 葫芦岛市| 山阳县| 包头市| 廉江市| 同德县| 大关县| 凤凰县|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