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達洋
在各大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關于中國的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是否應該調整的討論,上至國家財政部的相關官員、各知名經濟學家,下至街頭巷尾的平民百姓,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是否太低的問題一直是一個較為熱門的話題。至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否應該調整,應該調到多少才合適,則更是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們先回顧一下中國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歷史。1980年9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公布,標志著個人所得開始被我國財政納入到征稅范圍之內。1986年6月25日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收入調節(jié)稅暫行條例》,把僅針對中國公民的個人所得稅調整為個人收入調節(jié)稅,把在中國有所得的外籍人士也納入征稅范圍之內。
在1994年中國的分稅制的稅制改革中,最終確定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辦法。1994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稅法實施細則》,并規(guī)定從1994年1月1日開始執(zhí)行。在新稅制中,把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jié)稅和城鄉(xiāng)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合并成為統(tǒng)一的個人所得稅,從而結束了在我國針對不同群體征收不同所得稅的稅制不統(tǒng)一的歷史。
在1994年所確定的個人所得稅稅制中,把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定為800元。對于所有我國居民所取得的工資薪金等個人所得額每月定額扣除800元,只針對其剩余部分再按指定的稅率進行征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月收入要是低于或者等于800元,其實他是根本不承擔交納個人所得稅的責任,如果他的月收入要是高于800元,那么把他的月收入再減去800元,這才是他的應稅所得額,稅務機關是在這個基礎上,對他的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比如在這個時期,你每個月的工資是2000元,你其實只要為其中1200元的收入交納個人所得稅,而剩下的800元收入是不用交稅的。
可是自1994年至今已經20多年了,我們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經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經常使用一個詞叫做“萬元戶”,也就是意味著在那個時代,如果一個家庭擁有1萬元的資產,那就被視為是一個相當富裕的階層了??墒乾F在,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中,很多人一個月的收入已經超過1萬元,如果考慮到家庭所擁有的房產的增值,可以說在北京、上海這樣房價較貴的大都市,家家都是“百萬元戶”了。在這樣的收入增長情況下,如果還讓我們按照10多年前所制定的征稅標準來征稅的話,顯然就很荒謬了。
在1994年個人所得稅規(guī)則剛剛確定的時候,能夠達到月收入800元的只有非常少的高收入群體,因此對他們的個人所得進行征稅才能夠體現對于個人稅收的調節(jié)作用。然而現在在絕大多數城鎮(zhèn)中,即使是最低工資待遇可能都不止800元,在有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都已經接近800元了。這就造成了一個比較具有諷刺意味的結果,本來用來針對高收入群體征稅,以平衡社會收入差距而開征的個人所得稅,居然對一些需要政府提供扶持的低收入群體也開始征稅了?,F在中國交納個人所得稅的群體中,低收入群體居然占了絕大多數比重,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所得稅對于個人收入差距的調節(jié)作用其實就根本無法得以體現了。因此,從2000年以后,一些媒體就開始呼吁調節(jié)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
經過長期的討論,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規(guī)定從2006年1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從800元上升至1600元。2008年2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又最終將起征點上升至2000元。我們看到,次貸危機爆發(fā)以來,很多人又建議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以此來減少國人的個人所得稅的稅賦,進而提高個人收入水平,從而擴大社會消費需求,幫助我國順利度過危機。在一些報紙、電視以及網絡媒體中,有些專家建議把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繼續(xù)提高??墒谴蠹铱紤]過沒有,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人提出要提高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呢?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對我國經濟又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可以設想一下,假設你每個月的工資收入為5000元,那么如果在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800元時,你的應稅所得應該為4200元;可是現在起征點提到了2000元,那么你的應稅所得只有3000元,也就意味著你的收入中將有2000元不再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那么你所交納的個人所得稅的金額也會相應有一個較大幅度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你交的個人所得稅額少了,顯然也就意味著你的收入中扣除個人所得稅之后個人可支配收入高了,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顯然也就可以承受得起更高的消費支出了。個人所得稅的減少,在增強納稅人稅后收入的同時,必將極大地促進個人消費和工作的積極性,這也有可能帶動起經濟的更快發(fā)展。
可能有一些讀者是足球迷,經常觀看一些歐洲的足球聯賽,并對德國足球聯賽情有獨鐘。但是很多人都很納悶,不知為什么德國足球聯賽的水平在下降,好像很多超級球星都不太愿意去德國聯賽踢球,很多在德國足球聯賽中踢球成了大球星的人,都哭著鬧著要離開德國去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其他歐洲足球強國去踢球。除了直接的體育競技方面的因素,大家考慮過在這背后的經濟因素嗎——其實造成這一現象的背后黑手就是德國較高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正是由于德國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較其他歐洲國家要高,這就導致了即使德國球隊和西班牙、意大利的球隊一樣給一名球員相同的工資待遇,但是扣除了個人所得稅后,他的稅后收入可能只有在西班牙、意大利踢球時稅后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這顯然是很多球員所不愿意接受的。因此如果有機會,他們更愿意到個人所得稅稅率更低的地方去踢球,畢竟這是保證個人收入提升的最為簡單的辦法。
在我國現代社會中,如果個人所得稅的稅率高,或者起征點比較低,那就意味著每個人將會把收入的更多部分以個人所得稅的方式交納給政府,那么他努力工作的積極性就可能會因此而受到打擊。與此同時,當個人交的稅收多了,所剩下可以用來消費的可支配的收入的數量其實是減少了,那么這些納稅人消費或者投資的積極性當然也就會因此而下降。如果政府能夠降低稅率,或者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這又將減少每個人交納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負擔,當然就可以鼓勵人們更加努力地工作,把更多的個人收入轉變?yōu)橄M需求或投資需求了。
政府通過調整個人所得稅的稅收制度,可以對整個社會每一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同樣,政府也可以通過調整針對企業(yè)的相關稅收制度,減少企業(yè)的稅負來鼓勵企業(yè)的消費與投資行為。在現代經濟中,很多地方政府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往往把引進外資、積極招商引資視為其工作的重點內容。而它們吸引外部資金的最大的法寶正是減免企業(yè)所得稅或者相關的稅收,以此使得這些外來的企業(yè)在當地投資經營將會承擔相對較少的稅收負擔,進而增加企業(yè)的利潤水平。
除此之外,政府有時也把稅收制度的調整視為引導企業(yè)特定行為的一種有效手段。比如說我們較為常見的是出口退稅。政府為了擴大出口,會在企業(yè)完成一定的出口后,將它們所上交的一部分稅收返還給企業(yè)?;蛘哒疄榱斯膭钇髽I(yè)更新設備,有時會對企業(yè)固定資產實施加速折舊法。因為企業(yè)的應稅所得額源于企業(yè)經營收入減去其經營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成本就來源于企業(yè)的固定資產的逐年攤銷。如果允許企業(yè)固定資產核算采取加速折舊法,允許企業(yè)在更短的時間內,把所擁有的固定資產的價值銷掉,那就意味著每年企業(yè)的財務報表中固定資產的折舊額將會大幅上升,這就直接反映為它的運營成本會有較大的提升,就會降低作為納稅基礎的應稅收入,這肯定也可以降低企業(yè)的稅收負擔,從而鼓勵企業(yè)更多的投資于新的固定資產。此外,政府有時會對企業(yè)的研發(fā)投入進行退稅,以此來鼓勵企業(yè)加大研發(fā)投資,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
我們看到現代政府在管理經濟之時,已經把稅收制度的調整作為一種常規(guī)武器用來影響企業(yè)或者個人的稅后所得,從而鼓勵其消費或者引導其采取一定的行為,稅收調整也就成為“看得見的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單就稅制改革來說,政府是通過改變對人民稅收的征收額度來影響人民的收入水平,以此來影響社會需求總量的。政府還有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來影響人民的收入水平,那就是直接向人民或者企業(yè)提供經濟補貼,這當然就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水平,改變他們的消費或者投資能力。這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政府的轉移支付,或者說政府向民眾或企業(yè)所提供的經濟補貼。
在次貸危機席卷全球經濟的時候,很多工人由于危機失去了工作,因而生活非常困苦。在這個時候,政府并沒有聽任這些無助的失業(yè)工人在痛苦中掙扎,西方各國政府都開始加強了對于人民的社會保障性支出。對于失業(yè)工人,政府會支付一定的失業(yè)補助,對于遭遇疾病的工人,政府會提供醫(yī)療補助,而這一切的經費來源也正是源于政府的財政收入。政府可以利用的資源就在于所能夠獲得的財政收入,而如何利用這些財政收入,則成為我們所說的財政政策的不同手段的選擇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