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一個國家通知另一個國家并要求對方答復(fù)的文書。
辨析
“牒”從片,葉(yè)聲,本義是用來書寫的簡札?!捌钡募坠俏淖中魏芟衽_的木片,本義就是劈開樹木。古人剖下木片和竹片當(dāng)作書寫材料,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牒”是“片”部。和“牒”字形相近的常用字有諜、喋、蝶、碟,書寫時不可混淆?!罢櫋睆难裕玖x為間諜;“喋”從口,形容話多,如“喋喋不休”;“蝶”從蟲,指蝴蝶;“碟”從石,是盛食物的小盤子。
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中有“小簡曰牒,大簡曰冊。薄者曰牒,厚者曰牘”,雖然都是用木片或竹片編綴成的“簡”,但“牒”是一種小而短的簡,而“冊”是由許多竹木片編串成的。在厚度方面,“牒”比較薄,而“牘”比較厚。古代的公文和文書也叫作牒文,下達(dá)的命令叫作牒旨。古代帝王封禪、郊祀的玉簡文書叫作玉牒,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籍叫作譜牒。
字里字外
中國早期的形成初步系統(tǒng)的真正文字是刻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后來就鑄造在鐘鼎上。但這些刻畫方式都十分困難,攜帶起來也不方便。大約到了春秋時期,人們找到了新的書寫介質(zhì),開始將文字書寫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由此產(chǎn)生了一些相關(guān)的字。
“簡”是古代用來書寫的竹片。古人把竹子分割成薄厚、寬窄適當(dāng)?shù)闹衿?,稱為“簡”。將新簡在火上烤干,稱為“殺青”或“汗青”。編串在一起的簡,叫作“冊”或“策”。
古代削木為“牘”,“牘”是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片。《說文解字》中有“既書曰牘,未書曰槧”,其中沒有書寫過的素牘叫作“槧”。有一些和牘相關(guān)的成語,如連篇累牘,累牘就是重疊的寫字的木片,形容篇幅過多,文辭冗長。“輟毫棲牘”是停筆藏牘、停止寫作的意思?!鞍笭笔侵腹俑臅?,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無案牘之勞形”,意思是沒有公文勞累身心。
“等”是竹字頭,它的本義也和竹簡有關(guān)?!墩f文解字》說解為“齊簡也”,意思是整齊的竹簡,后來逐漸演變?yōu)榈韧囊馑肌:椭窈喯嚓P(guān)的漢字還有“箋”“籍”“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