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潔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以“情境”為載體,“承載考查內容,實現(xiàn)考察要求”。新高考應結合語文學科特點,考察語文關鍵能力。在特定情境中,根據(jù)任務解決問題,是對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的考察重點,這就提醒我們在復習備考中要關注“情境”與“任務”。如何落實以上精神,大家一直在摸索。八省聯(lián)考適應性考試中的文學類閱讀題在這一點上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這次適應性考試中的文學類閱讀題是由金克木的小說《國文教員》及作者寫的評論構成的兩篇“非連續(xù)性文本”,其設題“叛離”了傳統(tǒng)考查方式及由此衍生的答題套路。傳統(tǒng)的考試,無論題目怎樣變,學生的思考范圍和參考答案都離不開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主題,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結構和具體內容都基本一樣。這都是出題思維和答題思路固化的結果。這顯然不利于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悖于選拔人才的宗旨。這次適應性考試的的文學類閱讀題設置了基于文本的獨特情景與任務,學生必須真正理解文本,弄清“情景”才可答題,不能用固有知識和熟悉的“套路”應對。這樣就很好的體現(xiàn)了基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關鍵能力“是可以通過‘答題來檢測或推斷學生應對復雜情境,解決非規(guī)則、不確定性真實問題的‘做事能力”的思想。
作為小說的《國文教員》文本與以往典型的傳統(tǒng)小說(或者叫“標準小說”)大不相同,它更像一篇小品文或散文。同時,材料還增加了一篇 “實用性文本”(文學評論),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本組合成“非連續(xù)性文本”。這種選材上的創(chuàng)新,實際上是為了服務于創(chuàng)設“情境”,其實這兩篇材料本身也可說是某種特殊的“情境”設置。這就打破了學生的閱讀和認知習慣,打破了慣常的答題思路,或者說萬能的“套路”。
我們不妨看看它設置的兩道主觀題。
第8題:作者自評“這些小小說倒像是中國的老傳統(tǒng)”。結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傳統(tǒng)小說的特點。(4分)
本題的“任務”指向明確、新穎,答案完全不能從所學的小說知識中去尋找,任何“套路”也“套不上”,只能根據(jù)兩個文本所提供的“情景”——兩個文本的內容及其之間的聯(lián)系去尋找答案。文本二中提到了傳統(tǒng)小說的作者為稗官,內容多是記錄人物言行,特點是傳言較多、不記真假。題目提示我們“作者心目中”的“自評”,這就告訴我們文本二中的觀點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它不一定符合文學界的定義,也不一定符合我們傳統(tǒng)的認知。因此作者才會寫道“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說集不能算錯”,也提示我們《國文教員》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說”。經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答案:①氣派不大;②傳聞居多;③體裁包羅萬象?;蛘撷僮骷页鲇诎薰?,氣派不大;②小說內容傳聞居多,取自街談巷語,真真假假;③體裁包羅萬象。從答案來看,沒有任何“已知”的內容和熟悉的“套路”,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前面所說的語文關鍵能力。
第9題:如欲以“一則‘新世說”為題寫一則《國文教員》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6分)
這道題的任務是寫“小評論”,評論方向是 “新世說”,這個概念在文本二中,它的內涵沒有別人界定,沒有現(xiàn)成的理論知識,學生之前一般沒見過,只能從所給文本中去尋找,只能依據(jù)文本所提供的“情景”去組織答案。文本一是一則記錄國文教員人物言行的“小說”,文本二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談,需從中了解金克木對“小說”的理解和定義——《國文教員》不是現(xiàn)在按照西方文藝理論界定的“標準小說”,但它是符合中國傳統(tǒng)小說標準的“小說”。它是“世說”的,不需糾結于真假;它是以“新”的方式“記錄人物言行”,表達“新”主張、“新”內容的;它是“金克木”“自己的小說”。由此得出參考答案:①記錄人物言行,品評人物風格,具有“世說”類小說的特點;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時代內容;③體現(xiàn)了學者金克木獨特的小說觀念。這個答案通過分析所給文本的“情景”得出,沒有現(xiàn)成的理論或知識可以參考。所以它能真正考察學生“解決非規(guī)則、不確定性真實問題的‘做事能力”。
從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高考對學生“閱讀”和“運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的選材和設題都是“反套路”的,——這就對我們的復習備考提出了新的要求。怎么復習備考?
我們首先要明白不管考什么、怎么考,肯定都是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所以我們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針對新題型去總結所謂的“新套路”,而應加強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第二,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習慣和方式。長期以來,我們總結了很多答題思路技巧,甚至還有一些公式化的答題模式,比如要圍繞小說的基本要素去思考和組織語言,要用一些“術語”去進行“規(guī)范”表達等等,凡此種種,對于新題型,這些“套路”完全不管用了。我們在文學類閱讀的復習備考中一定要改變觀念,轉換思路,一切從文本出發(fā),關注情境和任務,利用自己的語文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去“解答”題目,應對考試,而不是想著怎么去用腦袋里“儲存”的那些思路方法去“套”。只有全面準備,“見多識廣”,以提高語文的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為宗旨,基于“情境”完成“任務”,依題作答,避免套路。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第三,創(chuàng)編新題,實戰(zhàn)訓練。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結合八省聯(lián)考適應性考試文學類試題的特點,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新題型,選擇中外文學家代表性作品和文論,或者現(xiàn)當代能反映時代風貌、時代主題的作品及作家文論,創(chuàng)設新題,讓學生在充分的訓練中去感悟新題型的特點,去體會新題型與傳統(tǒng)題型的區(qū)別,把握新題型的答題技巧,從而從容應對各類題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倪文尖,張開.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考試內容改革設計[J].語文建設.2020.02
[3]王寧,巢宗祺主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