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媛+劉良亮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摘要】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展的如火如荼,各高校根據自身的狀況采取多種措施尋求既能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又能讓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教學模式。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如今大學英語教學以西方社會的文化內容為主,對于中國文化內容的教育較少。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比較大學英語教育中的中西文化內容,探索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內容教育。當今社會,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我國提倡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大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加強中國文化內容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內涵,減少失語現象,還有利于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國文
引言
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展的如火如荼,各高校根據自身的狀況采取分班教學、改革課程內容、減少基礎教學的課時,增加聽說課時、增加ESAP英語課程等改革措施,尋求既能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又能讓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教學模式。當今社會,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學生既是對外交流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途徑之一。在我國提倡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大背景下,國家也鼓勵學生加強學習中國文化(以下簡稱“國文”),作為大學生的教育主體,高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國文素質也成為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情況現狀分析
1.大學英語教材中外文章所占比重分析?!缎乱曇按髮W英語》(讀寫教程)共四冊,每冊10個單元,30篇文章,四冊共120篇文章,其中涉及西方內容115篇,占96%;涉及中國內容的文章5篇,占4%;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讀寫教程)共4冊,每冊8個單元,16篇文章,四冊共64篇文章,其中其中涉及西方內容63篇,占98.4%;涉及中國內容1篇,占1.6%;
《新風尚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共4冊,每冊8個單元,24篇文章,四冊共96篇文章,其中涉及西方內容94篇,占98%;涉及中國內容2篇,占2%;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上述主流的大學英語教材中與中國相關的內容占總數的比重偏低,說明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材中學習西方內容占主導地位。大學英語教材所選擇的文章主要從英語國家的書籍、雜志和報紙中摘選,內容涵蓋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教育科研、風俗習慣、科技財經、社會熱點問題等方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課本的學習,了解到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大學英語的教材中涉及國文的內容僅有寥寥數篇。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教材的編纂者在選擇文章的時候傾向于由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人撰寫的文章,原因是其思維和語法更加純正地道,適合學生學習;其次,我國的英語文摘中英文文章的難度較大,不適應選為大學英語教材;再者,我國的譯者水平參差不齊,中國歷史文化相關內容的翻譯不盡如人意,難以成為教學范本。
2.課堂的教學情況分析。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材的偏重,大學英語教師也側重給學生講授關于西方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這些介紹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忱,另一方面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識,就對語言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學起來當然更加輕松。而且,在教學教程中,大學英語教師為了按時完成課程教學,主要選擇介紹與文章相關的西方文化,當遇到國文內容也僅是草草一提,學生如果不留意就很難記住,更不要說把這些知識用于今后的跨文化交流。所以,筆者發(fā)現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在涉及西方文化的話題還能表達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在遇到一些常用的中國特色詞匯如:政治類的一帶一路、兩會等;文學類的詩詞歌賦等;民俗類的鞭炮、花燈等;飲食類的油條、豆花、荔枝、龍眼之類的時候就捉襟見肘了。顯然,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在跨文化交流活動中更容易的理解外國人所表達的意思,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并能讓彼此的交流更加順暢。而國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缺失帶來的負面效果就是學生對中國文化詞匯表達不熟悉,在交流過程中自然會出現文化失語現象。
3.課外信息獲取情況分析。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與中國相關的英文知識和內容?,F在也有許多網站和APP登載中國的民俗文學、政治文化、時事熱點等內容的英文版,如中國日報雙語網站、維基百科英文版,各大主流電子詞典如有道詞典、金山詞霸、牛津英語詞典等APP和網站也有刊登中國內容的英語文章。雖然有些網上內容的翻譯有爭議,卻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網上的知識促進自身的知識結構的完善。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國文教育的反思
1.教材中增加國文相關的文章。雖然要選擇可作為教材的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語文章頗為不易,但筆者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在大學英語課本中增加中國內容的文章將會帶來正面的作用。首先,作為中國本土的學生,畢業(yè)之后主要也在本國就業(yè),了解國文的英文表達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進行有效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其次,學生對本國的歷史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減少許多文化障礙,學習起來事半功倍,也能引起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再者,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學習中國文化內容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本國民族文化自豪感,也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雖然國內譯者的翻譯水平參差不齊,但仍有一些非常優(yōu)秀的翻譯家,他們所翻譯的文章也可以考慮選入大學英語教材如張培基先生翻譯的中國現代散文、許淵沖先生翻譯的中國詩詞等;隨著中國的影響力日益劇增,許多國外的譯者和作者翻譯、創(chuàng)作了許多有中國內容的作品,這些都可以作為大學英語教材的素材。
2.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國文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尤其是學時和學生的能力都允許的情況下),開展一些專題課程和活動,比如以文化為主題,讓學生介紹中國或者中外的飲食、婚喪、旅游等文化。教師可以通過將學生分組,讓學生提前查閱資料,在課堂上分組展示,最后由教師對一些學生講解不到位的內容進行解釋和補充。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主動的獲取相關知識內容,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這樣的活動對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在設計此類活動要考慮本班同學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文化詞匯的表達,比如文化詞匯接龍和中西某種文化比較翻譯等,讓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學到文化詞匯的中英文表達。
3.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布置國文相關的英文作業(y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給學生布置一些查閱資料或者翻譯句子或者段落的作業(yè)。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向學生介紹一些英文書籍、報刊、網站等有中國內容的文章,方便學生課后閱讀。在電子信息技術發(fā)達的今天,教師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微信微博、易班公眾號等登載一些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語文章,跟學生分享的同時還可以與學生在線上互動交流。
三、小結
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將會對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一些改變。首先,教材的編撰者需要擴大選材的范圍,改變教材的內容構成,對中國內容的文章中的用詞和表達進行嚴格的把控;其次,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文化水平,熟悉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最后,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記憶新的詞匯和表達,加大了學習的強度。這種改變也會為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第一,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們可以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表達的能力,提高學生文化底蘊;第二,學生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更加順利的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文化,減少文化失語現象,更符合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第三,長期來看,更加符合國家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目標,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參考文獻:
[1]郭浩儒,周梅.新風尚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李蔭華.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3]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蔡基剛.后大學英語教改依據與對策研究[J].外語電華教,2010(133):3-12
[4]唐建國,邢倩.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問題題材初探[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5:302-304.
[5]張云霞,楊洋,李海燕.大學英語教改環(huán)境下跨文化教育的探究-跨文化環(huán)境下的英語教學[J].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2012(4): 6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