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慧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成都 610021)
這首曲子一共只有九個小節(ji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1-4小節(jié),5-9小節(jié)為第二部分。曲子一開始由中提琴最先開始演奏,主題來源也是中提琴的旋律線條,動機是由中提琴聲部的五個音組成,標記為動機X1=
譜例1.mm.1-4
譜例2.
譜例2標記出X1的各種子集。這些子集的下標是按X1里面音的出現(xiàn)順序標記的。第一小節(jié)中提琴聲部的五音動機
譜例3.
由第四小節(jié)第二小提琴的C、G、D組成的三音動機
譜例4.
此外,從這首曲子還可以看到,第一小節(jié)中提琴的最后三個音E、A、D和第三小節(jié)中提琴的G組成的四音動機
關聯(lián)轉換(contextual transformation),其完整含義是指“上下文關系的”轉換,具體來說是指依賴于特定的音樂文本(musical context)背景的,保持其共同音的音序或音集之間的轉換。
譜例5:
(a)
(b)根據(jù)這首曲子的音樂文本背景并運用集合方式而定義的關聯(lián)倒影模式:
J:保持(0123)成員而變化另一個音級的倒影,如B,B,C,C,G]與B,B,C,C,E]。
K:保持(012)成員而變化另外兩個兩級的倒影,如C,D,D,E,B]與[D,E,E,F,A]。
L:無共同音的倒影,如[D,E,E,F,A]與B,B,C,C,G]。
(c)該作品中音級的關聯(lián)倒影路徑:
譜例5(c)顯示的是該作品根源于主題動機[D,bE,E,F,bA](按標準型排序)的轉換網(wǎng)。從該轉換網(wǎng)可以看出,除了最后的K以外,主題動機大致是沿著J/L的路徑而循環(huán)的。
威伯恩是在Op.3-4中確立了自己的風格,所以Op.9的這部作品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一套組織邏輯,雖然在此階段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序列音樂風格。在威伯恩的無調(diào)性作品中,固有的是對調(diào)性從屬關系的拒絕,音高體系中的音符和結構都是處于相同地位的,從威伯恩的《為弦樂四重奏而作的六首小曲》(Op.9,No.3)的音高材料來看,沒有一個音符是不被考慮的。此外,根據(jù)具體的分析,這部作品的動機也十分明顯,以旋律的方式呈現(xiàn),并且整首曲子都圍繞著這個動機進行展開和發(fā)展,通過上文用關聯(lián)倒影的表示法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這部作品的動機在作品結尾處出現(xiàn)了幾次(通過把動機音符分散到各個聲部的這種方式),在這種成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一種首尾呼應的關系。在這部作品里中提琴聲部的第一個音與最后一個音都是一樣的,均為音級F,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一種有調(diào)性,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一種首尾呼應。最后,這部作品的結構邏輯也十分嚴謹,運用了包括音級集合、對稱鏡像等數(shù)理邏輯來控制,將理性的結構控制與感性的音響創(chuàng)造完滿地結合在一起。
注釋:
①標記法參閱Mark Sallmen.2003.Motives and Motivic Paths in Anton Webern 's Six Bagatelles for String Quart,Op.9.
②參閱《后調(diào)性理論基礎》,高暢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7(2019.8)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