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平,李浩旭
西安醫(y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西安 710021
筆者在解剖一具成人標本時,發(fā)現上腔靜脈從肺動脈干左側穿入心包,右頭臂靜脈形成后向左側走形,與左頭臂靜脈匯合。奇靜脈位于脊柱的左側,在第4胸椎高度向前注入上腔靜脈。經過查閱文獻資料,尚未見有相關記錄,報道如下。
中年男性,死因不詳,身長175 cm,中等體型,發(fā)現右手為“六指癥”,左手及雙足均正常。解剖頸根部時發(fā)現右頭臂靜脈由右頸內靜脈和右鎖骨下靜脈匯合形成后向左側走行,打開胸壁前層,見其與左頭臂靜脈匯合處成“V”型。測量右頭臂靜脈長度約7.5 cm,直徑約10 mm,左頭臂靜脈長度3.6 cm,直徑約11 mm。左、右頭臂靜脈夾角約85°,右頸內靜脈與右頭臂靜脈的夾角約110°,左頸內靜脈與左頭臂靜脈幾乎成一條直線(圖A)。上腔靜脈直徑約18 mm,長度約5.2 cm,從肺動脈干和左心耳的左側穿入纖維性心包(圖B)。打開心包,可見右心房擴大,占據了心臟的后下部和右側緣,房內腔靜脈竇被一“C”型隆嵴分為兩部分,上腔靜脈與其左上部相連,下腔靜脈與其右側相續(xù)(圖C)。切斷肺根,常規(guī)方法解剖縱膈時,發(fā)現奇靜脈位于脊柱左側,行于胸主動脈后方,奇靜脈弓在第4胸椎高度從左肺根上方向前注入上腔靜脈,弓的長度約8.0 cm,匯入處直徑約8 mm(圖D)。在縱膈右側,肋間后靜脈沒有形成明顯的半奇靜脈和副半奇靜脈,但可觀察到它們與椎前靜脈叢有廣泛的吻合。
圖A,B 上腔靜脈的組成和走行 圖C 右心房內腔 圖D 奇靜脈及毗鄰
正常情況下,上腔靜脈位于上縱膈的右前部,由左、右頭臂靜脈在右側第1胸肋結合處匯合而成,兩者成“√”型,即:右側短,較垂直,左側稍長,斜向右下,故右頸內靜脈與右頭臂靜脈縱向走行接近一致,右頸內靜脈、右頭臂靜脈和上腔靜脈三者接近一條直線,而且至上腔靜脈的距離也較短,因此,臨床上頸內靜脈穿刺一般在右側進行[1]。但本例標本上述靜脈走行剛好相反,若從右側穿刺易導致嚴重并發(fā)癥,臨床護理操作需格外小心。另外,該標本的右頭臂靜脈位置較高,上緣可達到第5氣管軟骨環(huán),故臨床上行氣管切開術和甲狀腺手術時應加以注意。奇靜脈一般在右膈腳處起自右腰升靜脈,沿食管后方和胸主動脈右側上行,至第4胸椎體高度向前勾繞右肺根注入上腔靜脈,查閱文獻,奇靜脈的變異頗多,主干位居脊柱正前方或左側者甚至超過一半[2]。本例可能由于發(fā)育過程中某個環(huán)節(jié)障礙,上腔靜脈形成于心底大血管最左側,奇靜脈也就適應性存在于左側,在行胸部CT、MRI等檢查時,應將奇靜脈和胸導管加以甄別;在臨床相關應用中,如門-奇靜脈斷流術、肺癌或食道癌等胸腔手術中應注意辨認和保護。本例標本右心房腔靜脈竇分兩部,且向后方擴大,對左心房造成擠壓,因此推測該病例可能存在心腔和大血管血流動力學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