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鳳,劉志剛,孫禮俠,陳光彬
(蕪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肝膽外科,安徽 蕪湖 241000)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ACC)是復雜性腹腔內(nèi)感染的第2大來源(18.5%)[1],該病可有多種嚴重臨床表現(xiàn),包括管壁炎癥、局部并發(fā)癥和全身器官功能障礙[2]。東京膽道感染指南2018版(Tokyo Guidelines 2018,TG2018)將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嚴重程度分為輕度(GradeⅠ)、中度(GradeⅡ)和重度(Grade Ⅲ)[3]。其中,中度急性結石性膽囊炎(GradeⅡ-ACC)發(fā)病時間通常超過72 h,可能會因為嚴重的炎癥導致手術難度和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增加,故選擇手術的時機需要權衡利弊。本研究旨在通過比較不同手術時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臨床療效,為Grade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治療提供臨床指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在蕪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肝膽外科治療的90例Grade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不同手術時機隨機分為3組:A組(急診行LC手術)、B組(入院1周內(nèi)擇期行LC手術)、C組(保守治療至少4周后返院行LC手術),每組均為30例。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80歲,性別不限;②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18 000/mm3);③右上腹象限可觸及的腫塊;④發(fā)病時間>72 h;⑤結合患者的癥狀、血常規(guī)、B超或CT檢查,TG2018分級為GradeⅡ(中度)[4]。排除標準:①年齡未滿18歲,孕期女性;②非結石性膽囊炎;③發(fā)病時間<72 h;④輕度(GradeⅠ)和重度(GradeⅢ)ACC患者;⑤臨床資料不全。
1.3 方法
1.3.1 術前 A組患者入院后急診行LC手術;B組患者入院后在我院給予禁食、補液、經(jīng)驗性抗生素等保守治療措施,并完善各項實驗室和B超或CT檢查,于入院1周內(nèi)擇期行LC手術。C組患者行抗感染治療,無腹痛、腹脹和發(fā)熱,復查血常規(guī)和B超后達出院標準后,予以出院,4周后返院行LC手術。
1.3.2 手術方法 所有LC均由我科有經(jīng)驗的腹腔鏡醫(yī)師完成,采用3孔法或4孔法。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臥位,手術區(qū)域消毒鋪無菌巾單,于肚臍處建立氣腹,并在劍突下和右上腹各做一個切口,插入腹腔鏡手術器械,探查腹腔。注意觀察肝臟形態(tài)、大小與膽囊的關系;膽囊的大小、膽囊壁有無水腫;按順行、逆行或兩者相結合的方法切除膽囊,手術結束后均在Winslow孔放置硅膠引流管一根。術中如出現(xiàn)膽囊三角高度粘連、膽囊與膽囊床難以分離、膽管或腸道損傷等情況時,由腹腔鏡醫(yī)師決定中轉開腹。
1.3.3 術后 均給予胃腸減壓、抗感染、抗炎等對癥處理。
1.4 觀察指標 比較3組患者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中轉開腹率。觀察3組患者術后情況:包括術后第2天體溫>38.5℃的例數(shù)、術后抗菌藥使用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膽漏、膽管損傷、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統(tǒng)計分析3組患者初次入院和術后第2天血清細菌二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
2.1 手術情況比較 B、C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A組,手術時間短于A組,中轉開腹率低于A組(P<0.05),而B、C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中轉開腹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2.2 術后情況比較 B、C組術后第2天體溫>38.5℃發(fā)生率、術后抗菌藥使用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均低于A組(P<0.05),B組術后抗菌藥使用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C組(P<0.05);B、C組術后第2天體溫>38.5℃發(fā)生率和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
2.3 初次入院和術后第2天血清細菌二項水平比較 3組初次入院PCT、IL-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術后第2天PCT、IL-6均低于初次入院(P<0.05);3組術后第2天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患者初次入院和術后第2天血清細菌二項水平比較
Grade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與局部并發(fā)癥的征象[5]有關,如可觸及的腫塊、周囊積水以及癥狀出現(xiàn)的時間>72 h等[6-7]。LC已被TG2018指南確認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最終治療方法[8-9]。Grade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因膽囊炎癥較重、解剖困難且發(fā)病時間超過72 h,行膽囊造口術或急診膽囊切除術,視手術經(jīng)驗而定,目前許多外科醫(yī)生仍傾向于延遲膽囊切除術,以避免術后并發(fā)癥[10]。近年來隨著腹腔鏡設備和操作技術的進步,關于Grade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急性期行LC的報道逐漸增多[11]。因此,Grade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最佳手術時機的選擇在學術界還存在較大爭議。
本研究發(fā)現(xiàn),B、C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A組,手術時間短于A組,中轉開腹率低于A組(P<0.05),B、C組術后第2天體溫>38.5℃發(fā)生率、術后抗菌藥使用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均低于A組(P<0.05)。提示若急診行LC手術治療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術中出血量,同時也會增加中轉開腹率和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赡苁且驗镚rade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均發(fā)病時間>72 h,膽囊炎癥進展和膽囊三角區(qū)粘連過重[12-13],此時外科醫(yī)生精準解剖和分離膽囊組織會十分困難,這使得手術操作難度增大。研究還發(fā)現(xiàn),B、C組術后抗菌藥使用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積極對癥治療等待炎癥消退后,再擇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能是順利完成手術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積極方法。
PCT和IL-6能夠反映炎癥程度,可作為判斷全身反應綜合征嚴重程度的良好指標[14]。結果顯示,3組初次入院PCT、IL-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術后第2天PCT、IL-6均低于初次入院(P<0.05);3組術后第2天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B組減少應激性炎癥因子的釋放,手術創(chuàng)傷的炎癥反應輕。
綜上所述,入院1周內(nèi)擇期行LC手術是治療Grade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有效方法,具有中轉開腹率低、并發(fā)癥少、減輕感染等優(yōu)點,后續(xù)有待于進行前瞻性大樣本的多中心研究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