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悅
◆摘? 要:隨著現代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和進步,學校教學制度下的課堂教學理念也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小學教學階段數學課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是教師的重要教學理念和責任之一。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應用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教學和實踐,應試教育理念下學生的學習視野受到極大限制,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僅停留在做題層面。本文將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應用能力;教學分析;應用策略
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學生的應用能力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分析。在做題過程中對學生方法論的培養(yǎng)和指導,在現實問題處理中對學生聯(lián)想能力的培養(yǎng),在分析數學概念中對學生框架性思維的樹立等。小學數學教材對數學內容進行了刻意的割裂,導致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缺乏連貫性,進一步使教師的教學步驟十分機械和刻板,限制了學生數學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要修正數學教材中存在的問題,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和體系,使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yǎng)得到更科學有效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數學應用能力的前置條件
1.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保持持續(xù)的興趣。在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重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學習興趣。在知識學習中學生先天對陌生內容有好奇心,希望通過知識完善、補充、發(fā)展自己的世界觀。但數學知識中的抽象內容和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程度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學生的好奇心理。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利用常識教學等形式,降低數學知識的教學難度,使學生通過現實對數學問題做到多樣思考。此外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學習文化氛圍,對提升其學習興趣有著重要價值。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安插進一些競爭與合作的內容,引導學生對其他學生的觀點進行思考和分析,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學習路徑,使學生在長期學習中總結出自身的學習方法論,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多樣的榮譽獎勵,使學生在榮譽的激勵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度思考和探索,如考試中的排名問題,家校合作中的積極鼓勵和評價等。
2.促進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形成了大包大攬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中直接到數學定義進行解釋,再指導學生完成對數學定義的具體應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先驗性的思想充斥于學生的腦海中,學生先天地認為數學定義有其合理性,未能對其更層次的含義進行研究。導致其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上,缺乏邏輯思考和知識整合能力。且教師長期的主觀教學,可能使學生形成過度依賴的思維模式,其學習過程充滿惰性思維,使其在知識的探索中失去了主觀能動性。對此在新的教學時期,教師要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行培養(yǎng),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視野,使學生遇到更多的數學定義和問題能夠自主得出判斷和結論,使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得到切實的提升。
二、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策略
1.對數學知識進行分類講解。在小學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簡要的分類思想進行傳授教育,使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有效分類,并借此建立自身的知識體系。數學知識按照一般分類可以劃分為數理知識和幾何知識兩大類,在小學階段還伴隨著一些常識教學內容。教師在知識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對數學知識進行總結分類,如三年級上冊的內容主要包含了對數理知識的講解,夾雜一些幾何和常識內容。以此使學生對整本教材內容做到分類思考。
2.對數學知識的邏輯思維內容進行簡化解釋。在小學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融入一些邏輯思維內容,逐步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總體概念。如數字和幾何圖形都是抽象的符號,人們通過將具體的問題總結成抽象符號,以提升具體問題的解決效率。每個抽象數學知識都有現實應用的價值,學生之所以不會進行具象問題應用,是因為還沒有到學習復雜現實問題的階段。因此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系統(tǒng)性的認識,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2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中,教師可以對分數的發(fā)展歷史進行介紹,使學生了解到分數是對“1”的絕對公平的劃分,使學生了解到分數在解決物資分配中的現實意義。
3.數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培養(yǎng)數學知識應用能力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如在教學《時、分、秒》中,教師可以鼓勵拿出一個鐘表,組織學生對鐘表中的時間進行辨認和猜測。并分析秒針轉動一圈,分針會走多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多少。為什么要這么設計,其中的比例可能是誰規(guī)定的?以此使學生的學習視野越過基本的常識問題,對自然科學知識做到連帶分析和思考,促進學生對人為規(guī)定定義和規(guī)律的認知。
4.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分類和問題討論。分組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分攤學生個體的學習壓力,降低教師對學生的“干擾度”,使學生的意見得以更有效地匯聚和表達。多人討論也助于學生學習視野的不斷擴大,促進學生交流能力和意識的提升等。對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現實問題,鼓勵學生組隊對其進行思考和分析,使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養(yǎng)。例如在教學《測量》中,鼓勵學生對高山高度、較長距離公路測量的方法進行分析等,使學生對測量問題做到深度思考。
三、結束語
在小學教學階段,教師應該逐步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照貓畫虎”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從理性邏輯的角度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全新認識,促使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應用方面做到更積極的嘗試,使學生的數學基礎素養(yǎng)得到更科學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長遠數學能力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朱瑤.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策略[J].讀寫算,2020(12).
[2]陳影祺.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J].數學大世界(小學五六年級版),2020(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