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琴
摘要:經歷真語文是指在以語言文字為媒介進行的學習者與文本、作者、環(huán)境等信息交互活動中說真話、寫真話,表達真我的思想感情,以形成內在的、相對穩(wěn)定的語文素養(yǎng),涵養(yǎng)真誠人格的過程。通過日常的語文學習活動,探索語文學習活動的必要歷程,探索語文學習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思考學生必備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深刻認識語文學科本質,是經歷真實的語文教育的應然實踐路徑。
關鍵詞:真語文;真經歷;真學習;語文教學;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5B-0042-04
中國古人強調“詩言志”,語言文字是個人訴說心志、表情達意的工具。尊重“人”內心的思想情感,強調生命在場的語文學習經歷,才能夠以優(yōu)秀的文化涵養(yǎng)學生的性情,以真實的語文經歷提升學生的精神內核,以觸及靈魂的思維碰撞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凝聚力,由此實現(xiàn)以文化人、以文立人的目的。觀照當今語文教育生態(tài),我們課題組提出了“經歷真語文”的語文教育主張。
一、初中生語文學習的現(xiàn)狀
我們在深入課堂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由于升學壓力巨大,當前的語文教學普遍追求“高效”的教育。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經歷自然、經歷社會的權利被剝奪,學生的身心長期以來被大量隱性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弱化了貼近語文的過程性學習經歷。
(一)“假認知”:語言文字符號化
語言文字本該是鮮活的生命體,具有豐厚的生命力、強大的建構力與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字詞句段篇語俢邏文,無一不書寫著生活的氣息。但是,很多學生卻不會這樣自然地將學到的語言文字與“我”相融合,語言文字僅僅作為僵化的、靜止的、沒有生命的符號記錄在他們的記憶版圖中,不能在需要的時候被靈動靈活地運用。這樣沒有被真正認知與認同的語文知識,就是虛假的符號化認知,偏離語文的本原。
(二)“假能力”:生活實踐教條化
語文實踐活動應該是實實在在指向生活應用的,很多同學不能學以致用,語文知識與實踐能力、生活應用能力割裂現(xiàn)象嚴重??谡Z交際技巧頭頭是道,卻不能根據現(xiàn)實情景靈活應對,遇到問題不能很好地溝通,不能準確表達自己,不能正確理解他人,難以有理有據地自信表達,難以條分縷析讓人信服。
(三)“假思想”:情感體驗程式化
情感體驗是個性化的過程,每個自由人的精神成長和生命發(fā)展都是具有獨立特征的。但是學生中往往同聲現(xiàn)象嚴重,有些學生習慣以教材參考書中標準化、程式化的鑒賞語言代替自己對文章的閱讀理解,以所謂的標準答案禁錮自己的思維。寫作素材虛假化,空洞抒情,脫離生活中的真實,刻意拔高主題的情況比比皆是。語文學習缺少獨立自由的思想,貼標簽的假思想越來越多。這樣的假思想,必然造成虛假人格,悖逆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
二、“經歷真語文”的價值取向:基于真生活、面向真世界、融入真品質
“經歷真語文”是指在以語言文字為媒介進行的學習者與文本、作者、環(huán)境等信息交互活動中說真話、寫真話,表達真我的思想感情,以形成內在的、相對穩(wěn)定的語文素養(yǎng),涵養(yǎng)真誠人格的文道合一的過程。其主要價值取向有三:
(一)基于真實生活,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生活是語文不竭的動力和鮮活的源泉,人與人、自然、社會、書本知識等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進行的交互活動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回歸本原的語文學習強調讓語文學習回到真實場景的生活,或者置身于模擬還原的真實場景的生活,調動學習者個體真實的生活體驗,完成帶有主體人的烙印的思維內化,形成主觀能動又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認知。這不是由書本符號到個人認知符號的過程,而是將書本符號知識經由生活經歷的形象化運作處理,內化為個人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在今后相似相近的生活情境中起作用,于是成為終身“帶得走”的財富。帶有復雜任務、多邊關系的完整性的生活事件更能有效地作用于語文學習。比如以班級的名義策劃一期名著推薦活動,就可以將名著閱讀鑒賞、邀請函、開場白、結束語、節(jié)目單、串詞等語文知識綜合在一起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親力親為、親身感受,獲得知識、能力、素養(yǎng),再應用于實踐活動。這就是一個“運用概念化知識符號—收獲個性化能力素養(yǎng)—應用于生活實踐”的“經歷—素養(yǎng)—更好地經歷”的過程。此過程中收獲的個性化的能力素養(yǎng)具有生活的基礎性,有利于學生將來更好地經歷類似的事情。
(二)面對真實世界,讓學習尊重個性
語文學習材料包羅萬象,優(yōu)秀的文學、文化、文明是人類世界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但既有知識成果都是靜態(tài)存在的,閱讀經典,作品的思想內涵,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教師和眾多的參考資源中大多是有“標準化”的分析的;如果滿足于從他人那里獲得符號知識,也許可以暫時性應對考試,卻違背了閱讀經典的宗旨,關閉了學生內心真實世界的認知大門。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閱讀感受也各不相同,符號知識要生長為每個人自己的東西,才能滋養(yǎng)我們的內心世界,提升我們的精神修為,在更久遠的時空中作用于我們的生產生活。經歷真語文強調讓學生在真實世界中學習和感知,強調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閱讀理解與表達,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理解,把語文讀厚,讀出作品與“我”的聯(lián)系、與“我們”的聯(lián)系、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聯(lián)系,將作品中的人物放在現(xiàn)在的時空背景中考量,將“我”代入作品的環(huán)境去體驗,讓真實的思想情感自然流淌出來。面對內心真實世界的閱讀過程收獲的就不是僵化的符號,而是生長了的內涵豐富的素養(yǎng)和人格。
(三)融入真誠品質,讓學習涵養(yǎng)人格
知行合一的基礎是“誠”,個體對外部世界的價值體認,個體內心的獨特體驗,通過“說”或“做”的方式真誠地向外界表露,才能達成言意共生、知行合一,主客觀和諧統(tǒng)一。真正的語文學習應該是說真話、寫真話,表達真實情感的活動過程。經歷轉化成經驗,經驗內化為素養(yǎng),素養(yǎng)作用于經歷,學生在這樣的螺旋式上升的學習活動中經歷健康自然、個性自由、獨立自主的表達,不僅語文素養(yǎng)由內而外生發(fā),而且必然呈現(xiàn)真誠的品質。真誠的語言文字環(huán)境是一個人文熏陶的環(huán)境,經歷真語文是由外向內涵養(yǎng)真誠人格的過程,是語文活動立人的過程,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真誠是經歷真語文真實、有效的生命體征,傳統(tǒng)的聽說讀寫也是語文學習經歷,但是左耳進右耳出的“聽”,口是心非的“說”,有口無心的“讀”,機械模仿的“寫”,因為沒有學生真心的參與,沒有師生觸及心靈的碰撞,不能算真正的語文學習經歷。
三、“經歷真語文”的基本特征:價值上引領、過程中生成、整合式提升
(一)價值引領全過程
價值離不開主客體之間積極的現(xiàn)象與行為。作為人際交流媒介的語言文字不僅具有交流信息的工具性意義,漢語形、音、義三維度統(tǒng)一的特點也決定了其表情達意,傳承文化與文明的人文性意義。經歷真語文的活動過程能為人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具有教育立人的價值。語文經歷活動始終服務于人的生命和精神成長,在此過程中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的情感能給學生以熏陶感染,卻不能強加于學生,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過程中培育自身素養(yǎng)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經歷真語文強調教育主體從講臺C位下行,走到學生中間,實現(xiàn)學生自主經歷學習的價值。教師要留出情感的空間,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拋給學生,那是一個階段性扎口式的灌輸,而是要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悟,在情感和認知活動中獲得自然而真切的自身感悟。面對情感深沉、隱晦的文本,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將學生帶入真實情境或創(chuàng)設相應的模擬情境,來延展學生對情感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文學想象拓寬空間。一首詩,一篇演說,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都會成為學生別樣的經歷,就在靜靜地讀、悄悄地聽、默默地看的經歷中,任由情感宣泄,任由繞梁的余音把人帶入豐富情感的最佳境界,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收獲成長,收獲自主經歷活動的價值。
(二)過程生成全維度
新課程有“過程性目標”之說。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認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經歷就是過程,那么,經歷也是一種目的。經歷真語文關注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而不是靜態(tài)呈現(xiàn)的學習結果,這是不斷將外部存在的符號知識內化吸收為個人情感認知的過程,其目的就是通過當下學校教育活動讓學生收獲必要的“帶得走”的能力素養(yǎng),以至終身都能夠經歷真實、真切、真誠的語文學習過程。語言、文化、審美、思維等多維度語文素養(yǎng)與真誠人格在活動中自然形成,也在活動中得到運用和展示。因為不以收獲符號性的知識認知為目的,所以經歷真語文學習活動不以物理意義上的時空為完結,是直線狀延伸的而不是線段式計數(shù)的。比如一場課本劇的表演,從劇本改編到演員一詞一句一顰一笑的揣摩,到表演結束后的劇評,再到對個人思想乃至生活的影響,一系列的過程中都發(fā)生著語文學習,每一個時空點都有語文的收獲,語言文字的交互活動就在這完整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中進行著。
經歷真語文的主要活動類型有三:對話、轉換、體驗。對話的過程,你擁有的知識信息可以給我啟發(fā)、觸我思考,我的個人體驗使你的認知更豐厚,我們的學習收獲在不斷交換信息的過程中產生。轉換的過程,一種語言文字形式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形式,言語建構、文化傳承、審美欣賞、邏輯思維等能力在轉換中必然被需要、被發(fā)展。體驗的過程,學習者親歷自然、社會或者模擬的真實場景,用心體認外在與自我的交互活動。
(三)整合提升全境界
真實的語文學習是作為符號的語言文字本身的認知與個人主觀情感的認知融為一體的言意共生的過程,主要體現(xiàn)為傾聽與表達兩種形態(tài)。傾聽與表達,即正確理解他人(事物),準確表達自己,在言意共生的言語交際環(huán)境中是整合統(tǒng)一的。傾聽是由言到意的過程,這是一個理解的過程、接納的過程。這里的“意”可以是語文知識的認知,但更多的是整合性的語文與生活的綜合體驗。表達是由意到言的過程,這是一個創(chuàng)生的過程、外化的過程。這里的“言”可以是有聲語言,也可以是無聲的肢體語言、文字語言,但是都能體現(xiàn)學習主體長期積累形成的內在、穩(wěn)定的語文能力結構及狀態(tài),它包括語言感知力、思維發(fā)展力、審美鑒賞力及可持續(xù)的語文學習熱情等。傾聽者在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中積極建構自我色彩的認同或否定的語言符號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必然先調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認知,經過自己內化的思維過程。表達者在向外界傳輸信息的過程中表達自己關于文字、文學或文化乃至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必然要以對傾聽者的認知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基礎判斷為前提,否則就會導致無效交際。作為書本語言的表達者,教材編者或者其他讀物選編者也一定要選擇適合本學段學生閱讀的內容,要讓學習者能最大程度地與文本及作者順暢溝通,達成閱讀成效的整合。
通過日常的語文學習活動,探索語文學習活動的必要歷程,探索語文學習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思考學生必備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深刻認識語文學科本質,是經歷真實的語文教育的應然實踐路徑。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