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朱紅娟
摘要: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從家校合作“雙新”隊伍(新一代教師和新一代家長)的特點出發(fā),共建和諧教育場。它具有持續(xù)性、整體性、主動性、成長性、差異性特點,可以通過設置家校合作指導課程、拓寬家校合作內容和建立家校合作評價體系三條基本路徑整體建構,旨在突破家校合作的困境,釋放家校合作的育人動能和效能。
關鍵詞:生長型;家校合作;意義;特點;路徑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5B-0030-04
家校合作已是一種社會共識,圍繞家校有效合作,各地各校的探討和實踐很多。盡管如此,家校合作依然面臨著諸多困境,家校沖突時有發(fā)生。在教育這個系統(tǒng)工程中,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合作是最直接、最密切、最具影響力的一維。家校之間的合作,落實到具體的人,就是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合作。因此,我們認為,突破家校合作的瓶頸,沖出家校合作的困境,應該回到家校合作的原點,即教師和家長這兩個群體的特點來思考和探索。
一、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建構的背景
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看,學生成長是家庭、學校和社會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學校教育要達到預期效果,除完善自身體制外,還需要緊密依托社會,更重要的是加強與家庭的合作。[1]合作需要目標同向、相互支持和優(yōu)勢互補,其前提是合作雙方彼此了解,有共同的認知。
第一,從社會環(huán)境來看,我們正處在快速發(fā)展變革的時代中,教師要走在引領發(fā)展的前沿,要回到推動知識轉化、文明建設和精神發(fā)展的主導地位,要保持家長信賴、學生崇敬的教育地位,就必須不斷學習,努力生長。
第二,從教師隊伍的現狀來看,越溪實驗小學教師隊伍在年齡結構方面,1980年以后出生的教師占比為81%,其中1990年以后出生的教師占比為56%。在學歷層次方面,在崗教師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為100%,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為86%。可見,年輕化、高學歷是這支隊伍的鮮明特征。在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這些教師的發(fā)展如何從資格層面走向意義層面,抵達價值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踐并不斷生長是這些教師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從家長的情況看來,越溪實驗小學學生家長在年齡結構方面,1980年以后出生的家長占比為73%,其中1985年以后出生的家長占比為44%。在學歷層次方面,本科及以上學歷家長占比為54%,本科以下學歷家長占比為46%。數據表明,這一代家長以“80后”為主,是較為典型的獨生子女群體,其學歷層次,體現了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發(fā)展格局下的新興開發(fā)區(qū)的區(qū)域特點。他們對學生的教育有較高期待,但對教育的認識、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和家庭教育的能力等卻有著較大的差異。可見,催動并促進其生長,才能使其勝任家長角色。
綜上,新一代的教師和新一代的家長,構成了以“新”為時代烙印的家校合作背景。聚焦新一代的小學教師和家長,我們可以發(fā)現,他們均以“80后”為主,都有著自主自由、視野開闊、主觀意識強的特征。這些相似性,在合作初期會有利于破冰和很快獲得彼此的好感和認同,但在長期深度的合作中,卻很容易因此形成阻礙。面對家校合作面臨的“雙新”特點,建構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有其必要性、必然性和深遠性。
二、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的特點
“生長”有增加、增長的意思。建構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對應的是一種可持續(xù)的合作和發(fā)展,著眼的是教師和家長合作素養(yǎng)的提高、合作能力的增強,期待的是學校和家庭合作實踐的增加、合作效益的增長。所以,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是動態(tài)發(fā)展、階梯提升、持續(xù)推進的一種合作機制,是育己與育人相互融通、互相促進的一種合作機制。除持續(xù)性以外,它還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點:
(一)基于共同體理念的整體性
這里所說的整體性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從空間的橫向維度來看,教育是國家事業(yè),“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2]。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的建構以教育共同體建設和發(fā)展為基本理念,以時代發(fā)展和現實教育情境為基礎,突破“孤島”模式,從家校合作切入,實現學校與家庭、政府、社會的整體協(xié)同。二是從時間的縱向維度來看,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的建構重在教師、家長的全員參與,重在進行教師、家長合作的全程實踐,重在以學生成長的全過程來映照家校合作的效益。
(二)基于合伙人角色的主動性
家校合作應該是家庭與學校的共同需求,因此,作為育人的合伙人,教師和家長都有著和諧互助、合作互動的愿望,這正是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建構的基礎?!吧L”一詞本來就有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爭取、主動發(fā)展的意蘊。顯而易見,主動會使家校溝通更及時,能使教育的時效性更突顯。因此,在構建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時,應注重激發(fā)教師與家長參與合作、推動合作的主動性。這樣,不僅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更有助于遇到具體問題時,教師和家長形成積極、正向的處理思維。
(三)基于發(fā)展導向的成長性
父母、教師的成長是孩子成長的前提。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只是簡單地教育孩子,更是父母、教師的自我教育,因此撫養(yǎng)孩子、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成人精神生命第二次發(fā)育的最佳時機。[3]根據“雙新”合作對象的特點,我們在構建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時,也更加注意突出成長性這一源自人內心的本能。保持家校協(xié)同教育的成長性,不僅有利于父母和教師梳理孩子教育問題,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實現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fā)育,還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孩子,喚醒孩子的成長。這是家校合作的意蘊所在。
(四)基于個性認知的差異性
良性的家校合作離不開任何一方的投入。然而,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孩子,都會因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教育情況、價值取向等的不同而不同,家長和教師之間教育的協(xié)同程度自然也各有差異。因此,在構建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的時候,我們選擇尊重差異,注重“個別化”輔導和“私人定制”服務。尊重家校協(xié)同教育的差異性,把差異變成機遇和獨特的資源,不僅有利于尋找到最佳合作點,實現最有效的合作,還有利于孩子的個性化發(fā)展。
三、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建構的路徑
對接“雙新”隊伍的成長需求,構建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我們圍繞“生長”這一目標,著力在課程設置、實踐活動和評價設計三方面進行整體建構。
(一)設置生長型家校合作指導課程
家校合作是一個綜合性、專業(yè)性很強的教育領域,教師和家長在文化素養(yǎng)、教育理念、交際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策略選擇能力等方面的不對等,都會影響家校合作的和諧,嚴重的甚至會形成沖突,造成育人事故。因此,構建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我們就要對應教師、家長的特點,科學系統(tǒng)地設置引領教師和家長成長、促進家校合作的指導課程。
生長型家校合作課程,按家長和教師兩個維度,分通用和專有兩類課程。通用課程包括認識兒童、理解教育、溝通技巧、案例解析、合作體驗五個方面。專有課程在家長方面包括了解學校、志愿服務、一日教師、好家長體驗,在教師方面包括家訪指導、讀懂家長、家長會系列、應急處理。通過此課程體系的有序開展,我們期望教師和家長共同走向專業(yè)化。
課程學習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常見的學習方式有理論通識講座、沙龍討論、實踐體驗等。我們期望通過專業(yè)、完整的指導課程的設置和實施,使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能從了解走向理解,從應對走向專業(yè)。
(二)開展生長型家校合作實踐活動
在傳統(tǒng)的家校合作中,學校作為主導者,對家長的指導往往是“單項+單向”的,家長作為被動接受方,只是按照學校的指示和要求做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家庭與學校關系的疏離,為家校之間的合作帶來阻礙[4]。為此,在課程建構和實施的框架下,我們以喚醒家長的主動性、激勵家長參與、鼓勵家長成為教育合伙人為基本思路,組織開展優(yōu)化合作的實踐活動,構建平等合作關系,建立新時代家校合作互動文化。
我們開展“公約制訂”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和家長制訂班級公約、家庭公約和家校合作公約。這項活動歷時一個學期,是家長、學生、教師全員參與的實踐活動,增進了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孩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了解,形成了關于家校合作、家庭成長和班級文化建設的共同愿景和行動綱領。我們開展“超級體驗”活動,家長可以提交《體驗角色心愿單》,到學校體驗一天,了解校長、各行政崗位、班主任、教師的日常;同時,教師也深入學生家庭,體驗家長的生活。與家長入校體驗不同的是,我們要求教師的家庭體驗能體現示范性和導向性。角色體驗活動結束后,我們組織體驗交流沙龍活動,為教師和家長提供交流體驗感受、展現各自心路歷程的空間。我們還開展家長直接參與學校或班級管理的實踐活動,如家長參與學校食堂管理,學生上下學接送安全管控,班級文化建設,突發(fā)事件處理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教師、家長打開了自己,尊重了對方,使平等、自主、共生的合作成為常態(tài),使相互學習、支持協(xié)同、共建共享成為了一種文化。
(三)構建生長型家校合作評價體系
構建生長型家校合作機制,評價不可或缺。生長型家校合作的評價采用表現性評價和展示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主要由三方面內容組成。其一是參與表現評價。這一評價主要考查教師、家長參與學習和實踐的主動性、積極性,主要依靠線上打卡和線下登記兩種方式進行,通過每人每學年形成的參與曲線來給出評定結果。其二是實踐表現評價。這一評價通過實踐內容表現量表記錄每個人的實踐表現,通過與具體表現相對應的數值發(fā)現每個人的優(yōu)勢與不足,為優(yōu)化家校合作、進行人力資源整合提供參考,也為進行個別化家校合作指導提供依據。其三是成果展示評價。學校每學年組織家校合作成果展示會,教師、家長以自評、互評、交叉評的方式互相激勵,互相學習。這三方面的評價,既關注了家校合作的過程,也關注了家校合作的成果,有著相互驗證和相互促進的內在關聯,是一種基于個體差異、著眼長遠成長的評價方案。
家庭和學校是影響孩子個性發(fā)展最重要的兩個生命場,且兩者是相互交叉、相互激蕩的。因此,對于家校合作的理解應該站在學校和家庭雙方立場之上,對于家校合作的實踐應該著眼于家庭和學校的雙方需求,特別是要著眼于學生活潑潑發(fā)展的需求。優(yōu)化家校合作關系,擴展家校合作效益,必須對接時代特點、教育期待,必須對應家長、教師的特點,給出切實有效的家校合作方案。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把幸福還給家庭(代序)[M]// 朱永新,孫云曉.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N歲孩子.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序2.
[2]吳晶,胡浩.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8-09-10)[2021-02-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王德軍.基于問題解決的學校家長教育創(chuàng)新[J].中國德育,2019(10):9.
[4]單志艷.建設家校學習共同體 構建家校合作新形態(tài)[J].人民教育,2019(22):18.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