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
聯(lián)合國將每年的6月17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沙漠是荒漠中分布最多的一種類型—沙質(zhì)荒漠的簡稱。中國地理學界把分布在中國賀蘭山以西的主要由流動沙丘組成的干旱荒漠地區(qū)稱為沙漠,如塔克拉瑪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等;把水分條件相對較好,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分布在半干旱草原以及部分半濕潤地區(qū)疏林草原的沙漠稱為沙地,如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等。下面就繼續(xù)介紹我國的八大沙漠與四大沙地。
位于新疆南部東端與甘肅西部交界處,面積2.28萬平方千米。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極其惡劣,玄奘遭遇了西行途中最為險惡的考驗;這里充滿了神秘的未解之謎,樓蘭古國可能就埋在沙漠下面;這里的沙丘類型豐富:格狀沙丘、新月形沙丘、蜂窩狀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線狀沙丘,甚至還有被認為是世界上獨有的“羽毛”狀沙丘;這里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雙峰駝冬春遷徙的主要通道和主要棲息地,沙漠中已設立三個國家級保護區(qū):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位于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黃河“幾”字灣的內(nèi)側(cè),又稱河套沙漠。這片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曾有1.86萬平方千米。由于沙漠不斷向黃河岸邊推進,泥沙流入黃河,威脅塞外糧倉,并成為京津沙塵暴的重要發(fā)源地,所以人們開展了持續(xù)30多年的治沙行動。如今,庫布齊沙漠已有三分之一面積被綠化,全球唯一的致力于推動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綠色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型國際論壇—庫布齊國際沙漠論壇也已舉辦了七屆。
地處阿拉善沙漠的東北部,面積約1萬平方千米。烏蘭布和沙漠的東緣就是亞洲中部荒漠區(qū)與草原區(qū)的分界線,也是極為重要的植物地理學分界線。這里雖然干旱少雨,風勢強烈,但光熱資源豐富。近年來,沙漠經(jīng)過綜合性治理改造,已經(jīng)有大面積的沙漠重新覆蓋植被或成為良田,尤其是旱稻已在這里試種成功。
科爾沁沙地又稱科爾沁草原,位于松遼平原西北部,西與錫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鄰呼倫貝爾草原,總面積6.63萬平方千米,其中沙地面積3.51萬平方千米??茽柷呱车刈铒@著的特征是坨甸相間的地形組合,即相對高度2米以上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相對高度2米以下的較平緩的沙土地,以及分布其間的低濕地??茽柷卟菰瓪v史上曾為河川眾多、水豐草美之地,后來由于對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斷縮小,沙化面積急劇增加,最終形成了這片我國面積最大的沙地。不過,通過“千萬畝”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和“千萬畝”天然草原修復工程,一些沙地區(qū)域的植被蓋度已達到80%以上,平均植被蓋度接近40%。
位于鄂爾多斯高原中南部,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橫跨陜西、內(nèi)蒙古、寧夏三地。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了治沙工程,主要采用種植沙漠植物和設置沙障的方式,終于讓這片從唐朝起就開始形成的漫漫黃沙,逐漸披上了綠裝。曾經(jīng),沙地占陜北榆林市面積的半數(shù)以上,現(xiàn)在,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毛烏素也被稱為中國首個即將消失的沙漠。
位于錫林郭勒草原南端,總面積3.84萬平方千米(沙地面積2.14萬平方千米),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源,直線距離僅180千米。為了治理這個京津頭頂上的“大沙盆”,國家啟動了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tài)保護建設工程,從而使渾善達克沙地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好轉(zhuǎn),植被蓋度有所提高。尤其是位于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塞罕壩,在幾代建設者的努力下,已實現(xiàn)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奇跡”。
位于內(nèi)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高原,面積約1.3萬平方千米,這些沙帶如同傷疤,刻印在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由于固定沙丘活化,流動和半流動沙地面積增加,呼倫貝爾沙地成為近年來四大沙地中唯一仍在擴展的沙地。好在現(xiàn)在該區(qū)域的土地沙化形勢已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zhuǎn)”轉(zhuǎn)變?yōu)椤翱傮w遏制,局部改善”。截至2019年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我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xù)15年實現(xiàn)“雙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