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
安徽省的西部,也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北麓,有一座被稱為“皋城”的城市,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六安市。六安地處長江與淮河之間,境內(nèi)山川秀麗,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這里不僅是歷史文化古城,也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誕生過諸多共和國的將軍。
尋跡史料可知,六地的來源與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有關(guān)。皋陶是古代東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lǐng)。據(jù)西晉皇甫謐編纂的《帝王世紀(jì)》所載:“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賜以姓曰偃?!焙髞?,他所在的部落不斷向南遷徙至今天的六安一帶。皋陶率部眾抵達(dá)此地后,眼見地勢高平,且周圍分布有很多山丘,加之眾多河流流經(jīng)于此,頗利于農(nóng)耕生產(chǎn),于是決定將部落安頓于此,并將這片區(qū)域定名為“六(音錄)”,這便是六地之說的由來。
有關(guān)皋陶的傳奇故事,歷代文獻(xiàn)記載較多。據(jù)傳,他曾輔佐堯、舜、禹三代君王,嘔心瀝血,功高德厚。唐代,李唐王室尊奉其為李氏始祖。唐天寶二年(743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皋陶為“德明皇帝”。皋陶擔(dān)任掌管刑名的“士師”一職,力倡“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被后世尊奉為中國司法的始祖。
堯、舜、禹三代實行的是禪讓制度,皋陶因功勛卓著,在大禹時被推選為禹的繼承人。令人遺憾的是,沒過許久,皋陶猝然離世。皋陶逝世后,大禹封皋陶后人于英、六兩地,世襲罔替?;矢χk在《帝王世紀(jì)》中記載:“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這便是古六國的由來。
商王朝建立后,古六國成為商朝的方國之一。從后世發(fā)掘出的甲骨文可知,古六國曾向商王進(jìn)貢,商王則在古六國設(shè)有監(jiān)獄,并駐扎有軍隊。周武王滅商后,對全國實行分封制,六地遂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與周王朝的關(guān)系時叛時附。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蕩,周王室已無力掌控諸侯國。楚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楚穆王派遣成大心和仲歸率軍攻打古六國,古六國滅亡。從大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到楚穆王滅古六國,皋陶后裔在六地立國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有史記載以來立國較長的方國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并改分封制為郡縣制。秦代,將六地設(shè)立為六縣,由九江郡統(tǒng)轄。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掀起了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高潮。此時,項羽與劉邦的勢力也在征戰(zhàn)中不斷壯大。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后,分封諸侯。英布(又名黥布)因戰(zhàn)功卓著,被封為九江王,并建都于六,也就是今天六安市北的西古城一帶。
公元前202年,英布投降劉邦,被封為淮南王,都城仍為六,領(lǐng)有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隨著韓信與彭越等人相繼被誅殺,淮南王英布也被迫反叛,最終戰(zhàn)敗被殺,劉邦改封其子劉長為淮南王。公元前164年,原淮南國被一分為三,劉安為新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其中衡山王劉勃將都城設(shè)在六地。
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劉賜相繼被廢,淮南國、衡山國遭削藩。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置六安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此后,“六安”一名沿用至今。與此同時,漢武帝封劉慶為第一代六安王,都城設(shè)在六,這是六安國建立之始。
王莽篡漢后,朝廷將末代六安王劉育貶為公爵,并于新始建國(公元10年)廢六地為縣,將六安國改為安風(fēng)郡,六安國遂遭廢黜。
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六地重回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8年),朝廷將六地并入廬江郡,改六縣為六安縣。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6年),劉恭為六安王,以廬江郡為國,建都于六安,六安國得以復(fù)建。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漢章帝駕崩,改封劉恭為彭城王,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并于當(dāng)年就國定居,六安國遂并入廬江郡。劉恭在位共計46年,歷任靈壽王、巨鹿王、江陵王、六安王、彭城王,他以“敦厚威重,舉動有節(jié)度”而“吏人敬愛之”。不久,漢和帝即位,六安國被削藩廢置,消匿于歷史長河之中。
隋唐以后,朝廷置六安州。其后幾經(jīng)變遷,于民國初年改六安州為六安縣。改革開放后,設(shè)立六安市,統(tǒng)轄壽縣、霍邱、舒城、金寨、霍山等縣,并延續(xù)至今。
如今,六安市已成為皖江城市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昔日的王國府城正以劈波斬浪的精神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