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喜 呂列霞
摘 要:習近平黨史觀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其資政育人的黨史功能觀、黨史研究的系統(tǒng)思維觀、生動鮮活的黨史敘述觀是習近平黨史觀的重要組成。準確把握習近平黨史觀的科學內涵,推動其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對于強化思政課鑄魂育人功效、促進理論內容相貫通、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的意義重大。思政課教師要現(xiàn)實地把握其在融入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實踐難題,以堅持科學的教學原則為前提,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重點,合理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和方法。
關鍵詞:習近平黨史觀;思政課;價值意蘊;實踐進路
習近平在2021年2月20日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出“樹立正確黨史觀”的論斷,體現(xiàn)了其善于運用唯物史觀來學習黨史,把握黨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和主流本質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要求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1]。大學生正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樹立正確黨史觀,對于認識黨情和國情、堅定理想信念的意義重大。思政課教師應利用好思政課這一主渠道,推動習近平黨史觀融入思政課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發(fā)揮好黨史的育人功能,為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價值引領。
一、融入前提:準確把握習近平黨史觀的內涵
黨史觀是人們對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的根本看法與判斷。對黨史持怎樣看法的問題,實質是決定今后怎么做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就如何學習研究黨史、正確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發(fā)揚黨史精神及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等發(fā)表了系列論述,這些論述是習近平黨史觀的重要構成。在建黨百年之際,習近平更是首次公開提出“樹立正確黨史觀”的論斷,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根本的價值遵循。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時期,因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其心中埋下愛黨愛國的種子彌足重要。思政課教師應推動黨史觀融入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而準確把握習近平黨史觀的內涵和精神實質是其融入的重要前提。
習近平黨史觀,遵循“功能—研究—宣傳”的邏輯,即為什么學、怎樣學、如何講。具體分析就是,以資政育人的功能指向為切入點、以科學系統(tǒng)的研究評價為基礎、落實到黨史的宣傳上,即黨史學習教育大眾化的問題。其最終目標是強化黨史認同、建立黨史自信、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1.黨史功能觀:資政育人
黨史的資政育人功能,歷來被共產(chǎn)黨人所珍視,自然成為習近平黨史觀的重要組成。黨的歷史中蘊含著黨和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的智慧和經(jīng)驗,形成了諸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凝結了許多偉大的“中國精神”。學習黨史,就要發(fā)揮其資政育人的功能,提升共產(chǎn)黨人治國理政的能力,厚植群眾愛黨愛國的情懷。
黨史觀的資政功能,就是為黨的長期執(zhí)政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歷史依據(jù),為黨執(zhí)政過程中遇到的重大難題提供解決的思路和有效方法,為防范化解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各項風險挑戰(zhàn)提供正確的價值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歷史的以古鑒今、以今釋古、開拓未來的功效。他曾提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要從歷史大勢中把握規(guī)律、引領方向?!盵2]通過學習黨史、總結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才能準確把握歷史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和大勢,將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既是面向未來所具有的歷史態(tài)度,也是“學史明理”的現(xiàn)實指向。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而言,黨的歷史從來都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其搞革命、強建設、促改革的“教科書”和“營養(yǎng)劑”。
黨史觀的育人功能,明確體現(xiàn)為:明理、增信和崇德[1]。其中,明理是基礎,要想理直氣壯地宣傳黨的歷史,理直是前提,而理直的關鍵就是要明理。只有建立在明理(理直)基礎上的自信(氣壯)才是真正的自信。首先,“學史明理”就要理解百年黨史是一部理論探索史的本質內涵,不斷強化理論武裝,增進思想的認同、情感的認同,以及政治的認同。其次,要發(fā)揮黨史的增信功能。習近平把包括研究黨史在內的史學工作作為增強人們的必勝信念、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他強調,學習黨史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總結歷史經(jīng)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3]。黨史中蘊含著信仰、信念、信心,學好黨史必修課,學的就是共產(chǎn)黨人的“心學”。最后,要做到“學史崇德”。百年黨史中形成了諸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黨史學習就是要挖掘英雄身上所蘊含的愛國精神、敬業(yè)精神、無私無畏精神等,并以此為指引,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3]
2.黨史研究觀:系統(tǒng)思維
系統(tǒng)思維是一種既堅持全面、整體的分析,又兼顧連續(xù)性、動態(tài)性的研究方法。習近平指出,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問題[4],要加強系統(tǒng)性的研究和謀劃。黨史研究事關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全局,須加強系統(tǒng)性研究。這也是由歷史發(fā)展的整體性、連續(xù)性、動態(tài)性所決定的。
堅持全面、整體地分析和研究黨史,其本質就是用大歷史觀的思維方法考察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堅持縱向分析和橫向比較相結合。習近平在分析“五四運動”的歷史時指出,對其研究要堅持大歷史觀。這就要求:首先,在分析歷史和現(xiàn)實時要貫通古今。一是要向前延展,將其放置于世界歷史的時間軸中,分析各個階段、事件的內在關聯(lián)性及演化邏輯;二是要向后拓展,將對歷史的考察與現(xiàn)實的實踐、未來的探索聯(lián)系起來。其次,要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tǒng)一的宏大視野。世界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要從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視野中審視中國的現(xiàn)實。例如,共產(chǎn)黨早期與共產(chǎn)國際關系復雜,而共產(chǎn)國際曾是世界共產(chǎn)主義者和革命理想主義者的大本營。因而,研究黨史不得不把它置于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去考察,不得不把它置于東方落后國家的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中去審視。
注重黨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動態(tài)性,堅持用歷史動態(tài)發(fā)展分析法研究黨史。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chǎn)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huán)境下繼續(xù)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huán)境?!盵5]由此得出,歷史的本質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發(fā)展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中國共產(chǎn)黨歷經(jīng)革命、建設、改革,歷經(jīng)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都是連續(xù)發(fā)展、動態(tài)演進的過程。
關于這點,集中體現(xiàn)在習近平闡述的“兩個三十年”的論斷中。即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以改革開放為節(jié)點分為前后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其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3];其區(qū)別體現(xiàn)在“兩個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如果沒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改革開放很難順利推進;但也要看到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曲折和失誤,以及改革開放初期撥亂反正的歷史功績。
既然歷史發(fā)展是在動態(tài)中演進,故對于黨史上的人物、事件的評判,自然應結合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考察。脫離具體的環(huán)境、片面評價黨史、將歷史碎片化,終將陷入歷史虛無。對此,習近平強調:“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
元?!盵1]
3.黨史敘述觀:講好黨的故事
講故事是有效的傳播策略和重要的教育方法。習近平指出,“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6]共產(chǎn)黨人要善于講好黨的故事,利用黨史的真實故事,以情化人,形成高度的情感認同和政治認同。講好黨的故事,其前提就是要明確黨的故事有什么、怎么講的問題。
首先,堅持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相結合的敘述方法。習近平指出,要通過“小視角”闡述“大故事”,利用細節(jié)贏得人心。黨史宣傳既要展示百年黨史的波瀾壯闊,又要立足于微觀敘事,將黨史故事靈活嵌入到價值導向中實現(xiàn)思想引領,使人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黨史認同而非硬性灌輸理論教條。對此,習近平本人率先垂范,在全黨范圍內講述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縣委書記焦裕祿、老干部張富清及“半條被子”的故事等。其重要目標就是,引導挖掘黨史中“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將這些故事作為黨史學習的生動教材。讓黨史宣傳的題材、內容和視角下沉,通過微觀視角凸顯中國精神,進而折射黨的整個光輝歷程。
其次,要辯證地講好黨的故事,既展示成績,又不避諱問題?,F(xiàn)實是多維度、立體化的。黨帶領人民在取得成就的同時,存在一些失誤和曲折,對于這些失誤不能絕口不提。事實上,共產(chǎn)黨人一直注重“祛病療傷”,勇于并善于領導自我革命。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從不諱疾忌醫(yī)[7]。講好黨的故事,并不意味著要刻意回避其曲折和錯誤。敢于正視現(xiàn)實問題和社會矛盾,通過恰切的方式、客觀地剖析現(xiàn)實問題,引導其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關鍵。共產(chǎn)黨人要針對國內外民眾關切且客觀存在的問題,給予及時有效的回應。此外,講好黨的故事要注重精準化。國內國際受眾千差萬別,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對黨的認知以及態(tài)度呈現(xiàn)多樣化、差異化特征。故在黨史宣傳的內容和選題上,不能搞一個方案面向所有人的“一刀切”,要在尊重差異性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在傳播內容方面下“繡花”功夫。
最后,要依靠創(chuàng)新講好黨的故事。習近平指出,要推進網(wǎng)上宣傳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chuàng)新[6]。新時代是自媒體的時代,利用網(wǎng)絡平臺開展有效傳播,已成為大勢所趨。相較于傳統(tǒng)的電臺及報刊內容長而深、且固定周期傳播的方式,網(wǎng)絡平臺具有短平快的特點,能將故事素材“化整為零,做到小而美、多而精”。黨史宣傳自然要占領這些新興陣地,創(chuàng)新講故事的方式和手段,以講好黨的故事。同時,有效地傳播貫徹“內容為王”,黨史宣傳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盵8]在講述黨的故事時,要采用人民聽得懂、且愿意聽的語言,扎根人民開展有效傳播。正如習近平強調的,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的、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8]。
二、結合分析: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思政課要以建黨百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貫徹“把黨史學習作為必修課”的理念,在青年學生中宣傳習近平黨史觀這一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最新成果。
1.黨史功能觀的教學意蘊:強化思政課鑄魂育人功效
黨史功能觀的重要指向是,強化黨史認同和政治認同,這同思政課的目標任務具有內在一致性。高校思政課的根本目的在于,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鑄魂育人,增強使命擔當,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9]。就其本質屬性和實踐指向而言,黨史功能觀與思政課都兼具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都是以相關理論為載體,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教學中,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目標。
當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紛繁復雜,高校已然成為意識形態(tài)交流交融交鋒的前沿陣地[10]。各類錯誤思潮極力拉攏大學生這一被黨和國家寄予厚望的群體。尤其歷史虛無主義者經(jīng)常假借學術的外衣,以各種手段歪曲、丑化黨的歷史,惡搞革命經(jīng)典等。比如,近年來部分自媒體發(fā)布文章,美化“秦檜”“汪精衛(wèi)”等漢奸,粉飾日本侵華史,嚴重混淆了大學生的黨史認同和文化認同,影響和干擾了學生的民族記憶。
推動習近平黨史觀融入思政課,能夠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有效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蠱惑與侵蝕,增強大學生愛黨愛國的決心和信心。
其一,增強學生有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運用科學的系統(tǒng)思維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了黨的歷史,強調堅持以“兩個決議”和黨中央的相關精神為準則,把握黨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客觀評價黨史及其人物和事件[1]。以此種價值觀武裝學生頭腦,促使其在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和內在演進邏輯的基礎上,增強對黨史事件和人物的判斷力、鑒別力,具備透過歷史現(xiàn)象把握本質的能力。而這也有助于增強青年學生的黨史認同,提高其政治敏銳性和政治判別力,避免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
其二,厚植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懷。百年黨史是自黨誕生以來領導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探索史、不懈奮斗史和自身建設史。青年學生只有心懷敬仰之情去學習這段歷史,才能發(fā)揮歷史的“教科書”作用,從中感悟黨的執(zhí)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的本質內涵;領會中國共產(chǎn)黨何以“能”、馬克思主義何以“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何以“好”[6]。如此,他們才能精準把握新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血脈。正如習近平指出的,要著力抓好青少年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英雄模范事跡的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11]。
2.黨史研究觀的理論意蘊:促進思政課教學內容相貫通
黨史研究觀的重要指向是,強化學習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這同思政課的教學要求高度契合。其契合點在于,黨史學習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互為表里、相互貫通。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要求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促使其在知識的傳授、思想的灌輸及價值引領方面整體發(fā)力。
當前高校思政課對黨史的學習教育,以及課程體系的設置均存在系統(tǒng)性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對黨史的學習教育缺乏系統(tǒng)性。黨史的知識理論分散在各門課程中,呈現(xiàn)出碎片化和顯性不足的問題,相較于習近平提出的黨史學習是“必修課”“必須修好的課”的要求相差甚遠。二是審視現(xiàn)階段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在內容方面存在橫向貫通不足的問題。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經(jīng)驗成果的教學,分散于各門思政課程中,難以系統(tǒng)化。
推動黨史研究觀融入高校思政課,以黨史學習的整體性為導向,促使其在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供給,以及促進教學內容相貫通方面不斷強化。思政課內容的供給,集中體現(xiàn)于統(tǒng)編的教材當中。目前高校思政課通用教材由中央組織“馬工程”專家組編寫,其權威性無可置疑,但不等于沒有完善的空間,其生動性不足、對社會的熱點、理論的難點及學生的疑點和關注點解釋不足,就是現(xiàn)有教材的弊端。這點可以通過編寫配套的教輔用書,以及轉化為教學體系來完善,而堅持黨史學習的整體性要求可以作為重要抓手。
其一,高校可適當結合地方特色,挖掘地方的黨史文化資源,統(tǒng)籌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期待,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輔導用書,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當前,思政課教材缺乏對社會矛盾的批判力及對社會問題的解釋力,各科教材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條主義話語,以及對其理論作標簽化、空泛化的闡釋等現(xiàn)象。以集中闡釋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毛概”)課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簡稱“綱要”)課為例,“毛概”課側重講授理論概念,“綱要”課側重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闡述史實,史論結合理念貫徹不足,且“問題”與“主義”相脫節(jié)。這致使學生很難單純通過教材系統(tǒng)掌握黨史的知識理論,自然也難以廓清思想認識中的迷霧。推動地方黨史文化資源融入教輔用書中,可為黨史的學習教育提供生動的歷史素材,將抽象的科學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使得黨史學習不僅有“史”和“論”,更有鮮活生動的歷史實踐,從而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供例證的素材和論證支撐。
其二,教師要在遵循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的本質特征的基礎上,找尋與黨史的內在關聯(lián)性,優(yōu)化整合教學體系,將黨史內容有效、合理地植入到各科的教學體系中,使黨史的思想理論和精神實質系統(tǒng)貫穿于教學內容之中。即以黨史學習的系統(tǒng)性要求為突破口,在不改變既定課程結構的前提下,探索將黨史內容貫穿于各門思政課之中的有效路徑,促進各門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整體發(fā)力。
具體分析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稱“原理”)課不應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層面去分析馬克思主義,要注重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經(jīng)驗的學習。促使學生領悟共產(chǎn)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引進、傳播并運用到中國實際中的前因后果?!懊拧闭n要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飛躍的理論成果,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來龍去脈?!熬V要”課要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演進中的“四個選擇”等問題進行深度闡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應立足于學生“三觀”的培育,教育學生要守住理想信念陣地,引導其愛國愛黨,形成高度的理論認同和政治認同。
3.黨史敘述觀的方法論意蘊:推動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
黨史敘述觀的核心思想為,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輔之以有效的傳播方式和手段,把黨的故事講清楚、講明白。這同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思維邏輯具有同構性,即教師要著力在“怎么講”的問題上下功夫,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2],引導學生實現(xiàn)理論、思想和政治的認同。
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為內容支撐,其自身的真理性毋庸置疑。但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卻存在單純灌輸理論概念、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題材空泛、干巴巴的講述等問題。這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課的理論魅力,空洞的理論說教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性,使思政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推動黨史敘述觀融入思政課,使教師遵循黨史宣傳“講故事”的方法論原則,利于提升思政課的理論穿透力,是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
首先,思政課要增強思想性和理論性,即要貫徹黨史研究的“展宏大”與“微敘事”相結合的方法論。思政課的“展宏大”,其主要表現(xiàn)在于,堅持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的“高大上”站位,從政治角度闡述理論觀點。但僅有政治宣講是匱乏的,還應注重從學理上闡釋理論的科學性與真理性以固本強基。這要求教師要在內容和教法上下功夫,即遵循理論→思想→
政治的邏輯,以理論為切入、以思想為提升、以政治為落實[13]。思政課的“微敘事”,其主要表現(xiàn)在于,優(yōu)化教學資源的有效供給,運用實踐素材支撐理論的科學性。例如,黨史中就蘊含著諸多鑄魂育人的紅色文化資源。它契合思政課的政治立場和政治站位,將其融入到思政課中,作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獨特載體,可為枯燥的理論注入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外界對思政課的質疑,利于實現(xiàn)思想疏通。即針對學生的思想誤區(qū), 把“思政課該怎么看”的道理講明白、說透徹,有針對性地打通學生理解、認同思政課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思政課要增強其親和力和針對性,就要貫徹“講故事”的方法論原則。習近平強調,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十分重要[3],思政課教師要講好黨的故事,通過“以事論理”達到理論深入淺出的效果。那如何講故事、講好故事?
其一,要堅持辯證地講。唯物辯證法是思政課的重要內容,也是上好思政課的重要方法論。思政課的講授要遵循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即理論首先要面向現(xiàn)實、要針對現(xiàn)實問題給予合理有效的解釋,并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與此同時,思政課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消解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善于運用正確的黨史評價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判黨史上的事件以及人物,避免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沼澤。
其二,要創(chuàng)新將理論熔鑄于故事之中的教學方法。習近平曾把思政工作比喻為鹽,并指出,好的思政工作應該是像鹽,但不能光吃鹽,要把鹽融入食物中自然吸收。思政課教師要敢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融鹽”技巧,將黨史的鮮活故事熔鑄于深奧的理論之中,通過講故事浸潤正確黨史觀與家國情懷;把黨史的知識、理論和思想,轉化為學生熟知的語言和表達形式,打破理論與受眾、傳播與需求的隔閡,在講好黨的故事中上好思政課。
其三,要在貫徹黨史“講故事”的方法論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把黨的故事講出去,著力破解當前“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這也是高校思政課面臨的重要議題。百年黨史中構筑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話語權提供了有效支撐。思政課要立足于其功能指向,把“講好黨的故事”作為培養(yǎng)時代新人、服務國家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根據(jù)時代新人的特點及其使命,充分挖掘黨的故事在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中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底蘊。通過“講好黨的故事”,做到以事明理、以情動人,在強化黨史認同中傳遞出黨史的價值、發(fā)出中國的聲音。
三、如何融入: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探索
習近平黨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必須現(xiàn)實地把握教學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實踐難題,特別是要突出思政課的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著眼點,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和方法。
1.教學原則: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
習近平在“3·18”講話中提出,思政課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12]的實踐要求。其黨史觀融入思政課,自然要遵循建設性與批判性的統(tǒng)一。所謂建設性,即是以政治性原則為先導,堅持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有效傳播習近平黨史觀這一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成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具體分析為:
其一,要處理好政治性和學理性的關系。習近平黨史觀作為黨和國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理應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在全黨和全社會范圍內進行政治性的學習和宣傳。其中思政課就承擔著在大學生群體中宣傳和闡釋習近平黨史觀的重要職責。但在思政課堂中,僅體現(xiàn)習近平黨史觀的政治性是不夠的,還要將其學理性貫穿其中。即一方面要把習近平
黨史觀的政治性要求通過黨史理論知識來表達和闡述,避免單純政治說教,注重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把學理性和政治性相統(tǒng)一落實于政治性的目的。因為政治性不僅是對思政課課程性質的判斷,也是對習近平黨史觀的性質界定。
其二,要處理好價值性和知識性的關系。如上所述,習近平黨史觀是其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黨史所形成的相關原則、觀點和方法。就其本身來說,它是一種對于黨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確評判標準,是一種價值觀體系,但其包含著關于黨史的諸多論述,又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思政課要教會學生掌握其中的黨史理論,用思想和理論的真理性來感召學生,引導其增進價值認同。正是基于此種認識,習近平提出,思政課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12]由此推斷,思政課要運用其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引領學生,強化青年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認同。
所謂批判性,即是用習近平黨史觀批判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代表的各類錯誤的社會思潮,著力強化學生對社會上呈現(xiàn)的紛繁復雜的各類思潮的鑒別力、批判力及斗爭力。思政課教師在面對不良的社會思潮,以及良莠不齊的錯誤觀點時,要敢于并善于引導學生“亮劍”,踴躍地批判各類錯誤的社會思潮,在批判和斗爭中增強建設性,強化批判的底氣和自信,進而在堅持“破立并舉”中有效發(fā)揮思政課的價值引領功能。
2.重點突破: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對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他反復強調,養(yǎng)成歷史思維的習慣會受用終身。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就是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xiàn)實工作的能力[14]。習近平黨史觀就體現(xiàn)了其分析問題的獨特歷史思維能力。教師要在教育學生學習黨史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運用歷史思維能力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一,要把“史論結合分析法”的教學理念貫徹其中。歷史是指過去發(fā)生的客觀事實,我們研究歷史是要從大量的歷史資料中找尋依據(jù)和支撐的。習近平黨史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就是建立在占有大量的、充分的黨史資料基礎上的。他始終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在詳細地占有材料、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堅持大歷史觀的視野和系統(tǒng)觀念,作出對黨的歷史、黨史人物、黨史事件的實事求是評價,把黨的歷史的全貌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思政課教師在講解
習近平論黨的歷史的觀點、結論時,都要以原始的資料去佐證,應當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15],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顯然,這也是習近平研究黨史的科學思維方法的要旨。
其二,要堅持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相貫通的教學指向。黨史研究具有借鑒和教育的功能,這實質上就暗含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是相通的實踐邏輯。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要教會學生領悟,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辦事[16]。習近平指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17]。教師要教會學生處理好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的關系,使其在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過程中把握當下和指向未來。
3.教法優(yōu)化: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學形式和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需遵循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黨史的生動素材,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推動習近平黨史觀入腦入心。
其一,善用“大思政課”的教學方法,盤活黨史文化資源?!按笏颊n”即指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18]。
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12]。小課堂要講解好黨史觀與思政課間的邏輯承接聯(lián)系,讓學生對其理論要義形成基本認識。大課堂要求組織學生深入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等進行實地考察,領悟革命精神背后的科學內涵,將嚴肅深刻的教育內容融入到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前往紅色根據(jù)地參觀和調研。他在帶領政治局的同志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和嘉興南湖紅船時強調指出,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產(chǎn)床”,也是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
園[3]。新時代要賡續(xù)中國精神,就要盤活紅色資源,要在系統(tǒng)梳理黨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展覽等方式延續(xù)黨史的文物、文字的教育生命,使其教育意義歷久彌新。
其二,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寬黨史學習的場域、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法。思政課是大學生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的主渠道。通過新媒體技術將黨史學習的熱點、理論的難點以及學生的疑點和關注點及時的呈現(xiàn),可有效推動教育內容和教學資源的更新。思政課要充分依托網(wǎng)絡平臺時效性強、便于接收、內容短小精悍、可讀性強等特點,有針對性的對其教學內容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催生了大批新的教育平臺,教師要著力探索將理論熔鑄于新媒體平臺的現(xiàn)場教學方法。以近期《人民日報》推出的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述職報告》為例,以短視頻的形式生動再現(xiàn)了黨史百年的生動歷程,是網(wǎng)絡思政課的生動呈現(xiàn)。當前,高校思政課要著力推動網(wǎng)絡教學成為繼第一課堂、實踐教學第二課堂之后的有效補充,發(fā)揮線上線下的集成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11,25,24.
[2]從歷史大勢中把握規(guī)律引領方向——論習近平主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02(1).
[3]習近平.論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21,108,3,31,184.
[4]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政治能力堅守人民情懷 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N].人民日報,2020-12-26(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
[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54,151,155.
[7]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589.
[8]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19.
[9]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
[10]陳錫喜,董玥.論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證”[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7):98.
[11]習近平.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中共黨史研究,2010(8):5.
[1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13]陳錫喜,張濠.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的要義和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11):66.
[14]趙凡.不斷提高歷史思維能力[N].光明日報,2019-07-10(6).
[1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16]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N].學習時報,2011-09-05(1).
[17]習近平.牢記歷史經(jīng)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1).
[18]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N].人民日報,2021-03-07(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黨百年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20&ZD008);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重大)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fā)展研究”(項目批準號:20JHQ001)]
[責任編輯:周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