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江
進入中學階段,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人物描寫的基本能力,能夠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刻畫人物的形象。但人是豐富而立體的,要想讓讀者感受到寫作對象的整體形象,還必須由外到內,從人物的外部特征感受人物的內在精神品質。接下來,筆者以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抓住特寫鏡頭,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
中學寫人類作文中的特寫鏡頭,是指能夠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心理與環(huán)境的描寫。本單元中,《鄧稼先》一文從作者與鄧家先夫人通過電報、書信往來,運用語言描寫展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一文則是通過聞一多的頭發(fā)凌亂書桌凌亂等特寫鏡頭來暗示人物的精神品質;《回憶魯迅先生》一文通過“舉著象牙煙嘴”“坐著”等剪影,刻畫人物的精神品質;《孫權勸學》通過描寫人物的兩次對話來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
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要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寫鏡頭,用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生成人物形象。因此,這些特寫鏡頭必須服務于表現(xiàn)人物品質,是“這一個”所獨有的,而非“這一類”所共有。
例如,以“我的好朋友”為題寫作,要寫出好朋友的“性格與氣質”,這就需要學生通過特寫鏡頭來反映好朋友內在的精神品質。需要根據(jù)寫作對象所特有的外貌、特定的動作、固定的語言,在反復的強調與比較當中,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如外貌描寫,就要抓住好朋友與眾不同的地方,這里的“與眾不同”又要與人物的精神品質有聯(lián)系,不是為了不同而不同。
二、借助寫作手法,凸顯人物精神品質
精神品質是看不到的,又是真實存在的,每一個人的精神品質都不相同。為了準確展現(xiàn)不同對象的精神品格,可以采用多種寫作手法。
如《鄧稼先》一課當中,就是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比較,通過二者對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體現(xiàn)鄧家先一心為國的高尚品質。再如《回憶魯迅先生》一文通過兩個“明亮亮”與魯迅“坐著”“還是坐著”“仍舊坐在那里”形成對比,描寫了魯迅先生工作時間之長,寫文章之辛苦。還可以借助側面描寫來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
在作文指導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寫作方法,通過不同角度表現(xiàn)寫作對象的精神品質。如為了表現(xiàn)我的好朋友的“善良”,運用對比描寫,就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遇到同一個值得同情的事件時,大家表現(xiàn)有什么異同,通過兩種對立的情感變化來表現(xiàn)好朋友的“善良”;可以通過側面描寫來展現(xiàn)好朋友的“善良”,如通過周圍群眾的議論、評價來間接寫出好朋友的“善良”;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展現(xiàn)好朋友的“善良”,如他有哪些具體的神態(tài)變化、動作行為、言語敘說等。借助寫作手法,還需要擁有“踏雪無痕”的本領,具備“潤物無聲”的氣質,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采用的一種寫作手法,不能是各種寫作手法的堆砌,更不能成為教師作文指導的“秘密武器”,讓學生“照著葫蘆去畫瓢”,否則,寫人的作文就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失去了對寫作對象的精準表現(xiàn)。
三、運用議論抒情,概括人物精神品質
描寫人物時,我們不僅要直接指向人、物、事,更要在描寫當中加以抒情與議論,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夠豐富對人物的認知。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寫的對象有科學家、民主戰(zhàn)士、文學家、一代良將。作者在描寫這些人物的時候,無一不將自己的情感蘊含其中,通過夾敘夾議的方法,讓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寫作對象的精神品質。
教師在指導學生寫好本單元作文的時候,綜合運用議論、抒情等方法,把自己從寫作對象身上受到的熏陶感染表現(xiàn)出來,幫助讀者進一步走近寫作對象,感受寫作對象身上特有的精神品質。
例如,寫作“這樣的人讓我尊敬”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談一談從這樣的“人”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有哪些精神品質在引領、指引著我們。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就是議論與抒情的過程。議論與抒情可以放在敘事的后面,也可以放在作文最后,對全文進行總結。通過抒情、議論,可以幫助我們提煉寫作對象身上的精神品質,可以幫助作文進階升格,可以升華我們的情感。
總之,解構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本單元四篇課文塑造人物的寫作方法,習得其中蘊含的寫作要素;重構就是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在觀察身邊人和事的基礎上,重新建構起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框架,借助“特寫鏡頭”“寫作手法”“議論抒情”三種方法,找到寫作人物類作文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