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不僅展現出其英語學習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關乎著其英語學習效果。因此,任課教師需要切實增強對學生英語閱讀素養(yǎng)的全面培養(yǎng)。立足于此,本文首先整體闡述了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深入開展的核心價值,并且進一步解析了傳統(tǒng)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最后提出了相對應的教學改進舉措,以期為高中英語的高品質教學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進舉措
【作者簡介】施旦輝,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第一中學。
英語目前依然是全球運用范圍最為廣泛的語言,英語教學則始終是高中階段教育的核心內容。高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不僅全面展現出其目前的英語學習水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中生的英語學習效果。不過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顯著性問題,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較為有限。這就需要高中英語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進一步提升對英語閱讀的學習力度。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深入開展的核心價值
1.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技能。擁有出色的閱讀技能,是學生在眾多領域獲取持續(xù)進步的基礎保證。對高中生而言,英語閱讀是其探究全球狀況以及各個國家民族風俗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閱讀不單單可以讓學生的視野更為開闊,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也可以讓學生的英語水準得到全面提升。
2.提升英語成績的關鍵方法?,F階段,我國英語教學的一個顯著的缺陷便是沒有結合生活實際的英語語境,所以學生的多樣化英語能力都是借助英語閱讀培養(yǎng)的,英語學習效果是借助英語閱讀技能的提升來有效實現的。英語閱讀是獲取全新英語知識的關鍵方式,所以對高中生而言,閱讀技能是全部學習技能中最為關鍵的。當前,高中英語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仍然較為顯著。英語課程安排的合理性有待商榷,會在課外進行復習的學生也相對有限,閱讀速率較為緩慢,這也讓高中生的英語知識積累較為片面,不能明晰英語文章的架構與思想,從而造成刻板學習的情況產生。
3.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對每一個人而言,閱讀技能是其在社會生存的必備技能之一;從國家的層面而言,閱讀已經成為推進發(fā)展的間接性工具。我們應不斷提高閱讀能力,使自己的英語水平與時代發(fā)展完全匹配,從而真正地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二、傳統(tǒng)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1. 泛讀的教學價值嚴重被忽視。絕大多數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泛讀教學的基礎價值。受制于傳統(tǒng)教學習慣的整體影響,高中英語閱讀課堂太過于關注詞匯與語法的有機融合,甚至某些任課教師較為偏激地認為,學生只要掌握語法與詞匯,便可以更好地把控英語文章內容。在如此的教學模式下,高中英語教師過于偏重文章精讀,也嚴重忽視泛讀教學的開展,這便讓文本閱讀成為逐字逐句的死板性翻譯,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推動學生整體把控文章內容,并且顯著影響了學生總體閱讀能力的提升。大量的教學實踐已經充分地證明,盡管學生掌握了諸多詞匯與語法知識,卻無法有效地文章的深層次含義。換言之,高中生的整體閱讀能力相對有限,英語學習的效率也不高。
2. 學生學習與掌握詞匯的基礎能力較為有限。高中英語閱讀基礎的牢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非于學生所掌握的詞匯量,倘若學生掌握的單詞量有限,則勢必會阻礙著高效英語閱讀開展。所以,倘若想要切實提升高中生英語閱讀的綜合素養(yǎng),則需要進一步提升其對生僻詞匯的掌握。與此同時,在英語閱讀中,高中生需要結合文章各個段落對不認識的單詞開展含義的猜測,這也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重要展現。不過,現階段高中生的英語猜詞能力相對不理想。在英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某些任課教師只是依據具體的英語文章來對其中所包含的單詞進行專項講解,之后讓學生進行朗讀與背誦。這樣的教學存在著模式化的詞匯教學計劃,這也直接導致高中生學習與掌握英語詞匯的基礎能力相對有限。
3. 閱讀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所運用的教學方式相對簡單。受限于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某些任課教師依然運用相對傳統(tǒng)的口授式教學方法,沒有真正考慮學生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不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無法得到切實調動。同時,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理解力有一定的差異,這也導致學生在英語詞匯量掌握方面有著很大的差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如今已經不能完全匹配所有高中學生的認知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高中英語閱讀效果的提升。
4. 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高中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往往較為缺乏,其通常更為習慣于在課堂上被動地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除此之外,對英語單詞與語法的刻板化學習與記憶,也是導致高中生對英語閱讀學習產生抵觸心理的關鍵誘因。
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改進舉措
1. 全面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伴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高中學科教學的目標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意識、學習能力與文化意識。在核心素養(yǎng)整體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下,英語閱讀教學中,任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借助閱讀與理解文本來切實達到有效掌握英語知識、形成基礎閱讀能力的核心目標。
2. 健全英語閱讀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開展英語閱讀的過程中,通常會從單詞的認知開始,之后逐步接觸更多的語言單位,諸如短語、分句等。換言之,就是全面遵循由簡易到困難、從低等級到高等級的英語閱讀過程。這種情況下,學生經常會因為對某個詞或語句不清楚,而導致無法理解文章的主旨。任課教師需要持續(xù)探究英語閱讀的全新教學方式,輔助學生有效地解決閱讀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英語閱讀素養(yǎng)。
任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持續(xù)積累,特別是要有效掌握依據英語文章上下文進行推理,而并不是單一地進行相關生僻詞匯的掌握。與此同時,任課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有意地滲透英語文化的教育,讓學生可以更為全面地了解英語的文化含義。如此,學生便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語文章的深層次內涵。任課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閱讀的驚喜感,讓學生擁有強烈的自發(fā)閱讀意識來開展持續(xù)性的閱讀學習,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有效的自主閱讀。整體而言,任課教師作為英語教學階段的核心輔助者與指導者,其需要充分依據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探究契合學生的英語閱讀方式與流程,讓學生真正實現高效化閱讀,掌握更為多樣化的英語閱讀技能,以方便今后可以借助自主化閱讀開展更高階層的英語學習。
3. 關注泛閱讀的有效教學。任課教師需要不斷轉變其教學整體理念,更為深入地把控詞匯與語法基礎知識的教學嚴謹度,為學生有效傳授一些泛閱讀的常用技巧,并且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閱讀的時間。如此,不僅可以增強高中生的英語基礎,更可以讓高中生掌握高效的閱讀方式,以具備更為出色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傳授泛閱讀技巧,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閱讀空間,讓學生全面感知閱讀帶來的樂趣與意義,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整體英語閱讀能力。與此同時,引導學生開展泛閱讀的專項訓練時,任課教師需要切實把控好泛閱讀的周期,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做到較短周期內對正確答案的自主化探尋,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4. 深化詞匯教學。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需要運用合理且有效的方式來進一步擴充學生的詞匯量,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綜合能力。首先,任課教師可以從擴大閱讀體量著手,引導學生在課堂閱讀之外,也開展課外閱讀。任課教師需要激勵學生依據英語字典等學習工具來實現自主的閱讀,讓學生可以將生疏的單詞進行規(guī)范化摘抄與記錄,后續(xù)進行專項記憶深化,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詞匯量。同時,任課教師還需要教給學生詞匯學習的基礎技巧,而不是靠刻板的記憶進行詞匯的掌握。學生在開展詞組記憶的過程中,可以從單詞的規(guī)律方面入手,進行科學化歸類,比如與take相關的詞組包括take after、take in 、take out等。學生依據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持續(xù)化記憶,不僅有利于對單詞的理解,也可以進一步加深記憶。
5. 拓展課外閱讀。高中英語任課教師不僅需要組織好學生的課堂學習,也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的開展有針對性課外閱讀。任課教師需要依據學生英語專業(yè)素養(yǎng)的情況,為學生推薦一些適應目前學習階段的英文報刊等。亦為學生推薦一些線上閱讀平臺,讓學生可以在課外時間進行更為自主的學習,有效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任課教師也可以通過合理化地進行課外閱讀作業(yè)的布置,讓學生對自身所接觸的課外閱讀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這樣便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提升閱讀技能。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對于其終生學習與工作都有著顯著益處,這也是其持續(xù)獲取知識的一種專項且必備的技能。而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課教師需要在日常英語閱讀教學中,持續(xù)探究更為合理而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全面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培養(yǎng),不斷深化英語閱讀的教學方式,關注泛讀教學,深化詞匯教學,以持續(xù)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升英語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廖寬鳳.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的思考探究[J].英語廣場,2019 (6):146-147.
[2]康學慶.關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策略的思考[J].才智,2020 (6):214.
[3]劉秀娥.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的思考[J].英語廣場,2020(15):116-118.
[4]彭玲.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策略探索[J].華夏教師,2016(8):66.
[5]張蕊.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策略的思考[J].科技資訊,2020, 18(30):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