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淑文
摘要:作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和散文家,何其芳因其創(chuàng)作風格在前期和后期的反差太大而曾一度引發(fā)學界的討論,出現(xiàn)了所謂的“何其芳現(xiàn)象”。在這場爭論中,何其芳形象被劃分為“文學何其芳”和“政治何其芳”兩種類型,本文試圖從何其芳的個人書信、家信、日記等文獻中,挖掘出“第三個何其芳”。在這些材料中所呈現(xiàn)的“第三個何其芳”,既有他在文學史上以作家、學者、官員等身份出現(xiàn)的面貌,同時也顯露出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等普通人的平凡一面,這是有別于“文學何其芳”和“政治何其芳”的“第三個何其芳”。
關鍵詞:文學何其芳;政治何其芳;書信;家信;日記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768(2021)01-0032-08
論及何其芳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所留下的印象,學界存在著“文學何其芳”與“政治何其芳”的論爭,一派觀點認為,以奔赴延安為分界點,無論是人生道路還是創(chuàng)作道路,何其芳經(jīng)歷了由“文學何其芳”走向“政治何其芳”的轉變;另一派觀點則認為,由始至終都只存在“一個何其芳”。
對此,正如趙牧曾在一篇論文中這樣總結道:“在憑吊‘知識分子改造的悲劇和強調‘審美自律的氛圍中,‘分裂的何其芳形象被建構了起來。這里所謂何其芳形象,主要包含兩個維度:其一是何其芳作為一個文學家而獲得的文學界的評述;其二是這一包含多重面向的評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學文本建構的特色。真實的何其芳躲在各種閃爍其辭的評述的背后,我們所能看到的,大抵是以何其芳文學和人生路徑為載體的多重話語的競爭?!盵1]
關于何其芳的形象問題,時至今日,并非是一樁懸而未決的學術公案,在不少的文章中均有學者對此做出討論,近年來,與此相關的代表性期刊論文就有不少,如楊義和郝慶軍的《何其芳論》,從何其芳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建樹兩個方面,厘清了“何其芳現(xiàn)象”中“思想進步,藝術退步”的片面說法,碩博論文方面有史飛燕 的《矛盾與張力——論何其芳及其創(chuàng)作的多面性》、王榮的《何其芳前后期創(chuàng)作轉變的原因初探》、賀瑩的《尋夢者的文藝夢與政治夢——論何其芳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心路歷程》等都將焦點聚焦于“兩個何其芳”在創(chuàng)作及人生道路上的差異。更不必說,在以何其芳為討論主題的相關學術會議上,“兩個何其芳”也是被老生常談的話題。
但這其中吊詭之處,依然存有值得深究的空間與價值,除了“文學何其芳”和“政治何其芳”之外,何其芳所留給我們的文字材料中,是否還隱藏著“第三個何其芳”?
這是本文所要嘗試解決的問題,通過爬梳已正式出版的《何其芳全集》中的何其芳書信(88封)、家信(86封)、日記(132篇)等文本,一個有別于“文學何其芳”和“政治何其芳”的何其芳形象,即私人場域的何其芳形象或許能浮出臺面。
一、書信中的何其芳形象
從時間上來看,《何其芳全集》所收錄的這88封書信的寫作時間跨度較大,從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均有涉及,可以說貫穿了何其芳的后半生,作為一組寫給《友好人士》的書信,收信的對象既有我們所熟知的巴金、沙汀、艾蕪等文人作家,也有楊吉甫這樣的川渝同鄉(xiāng)好友,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和《長征》編輯部這樣的出版機構。
在那個真正意義上的“從前慢”年代,書信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所承擔的功能又遠不只是情感傳遞,細讀這些書信,可以發(fā)現(xiàn)何其芳常常和自己的好友分享近況,如自己的健康問題:“我1972年從干?;乇本蚧寄X血管硬化病,不能再做研究工作”[2]5 ;也會談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現(xiàn)狀或動機:“我從重慶撤退后,曾下鄉(xiāng)參加了十個月的土改,覺得有許多印象和問題應該寫出來?!盵2]7 甚至當時的政治運動也被一并紀錄:“學部清查‘五·一六運動還沒有完,整黨還沒有開始,所以文學所、外文所到底今后還存在與否都不知道?!盵2]35 上述內容都是零零碎碎地分布在每封書信的局部篇幅,而在內容上占據(jù)主體地位的,更多是文學文本的出版情況、稿件的修改意見等事務的溝通和討論。原因在于書信對兼任學者、官員、作家三重身份于一體的何其芳來說,這是使他的各項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運行的關鍵媒介。有人認為:“在文學的園地里,何其芳一直給政治留著非常大的一塊,政治或政策成了他對文學的最重要的標準和價值參照”[3] ,不同于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通過梳理現(xiàn)有的何其芳書信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的私人場域,兼有三種身份的何其芳,有著區(qū)別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格。
(一)作為作家的何其芳
作為作家的何其芳,是非常謹慎地面對自己的作品再版與重?。骸笆欠裎幕畛霭嫔邕€愿意重印它?如愿意重印,請通知我,即當寄上。如果你覺得無重印的必要,或者估計無銷路,書店有顧慮,都望不客氣地告訴我。重印這個小冊子,實在也近于翻古董了?!盵2]3 其次,除了對作品的再版外,何其芳后期創(chuàng)作的動機和心聲,也能透過這些私人書信折射在世人眼前:“我并非有意追求什么'驚人的不朽之作',只是希望不辜負這個時代,不辜負我經(jīng)歷的生活和我們承受的中外文學遺產,還總想做一些像樣子的工作而已。”[2]32
最后,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在何其芳本人心中孰輕孰重,我們也能從這些信件中找到明確的答案:“我個人想在運動結束后要求搞創(chuàng)作,不搞研究了,搞研究本非我的意愿,而是出于被迫”[2]35 。
因此,有學者得出這樣的結論:“何其芳對‘說教式的寫作論文,從心底有一種反感情緒,但他又不得不參與其中。”[4] 在當時的語境之下,何其芳由于身居要職位,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
(二)作為官員的何其芳
作為官員的何其芳,擔任過官方體制內的許多重要行政職務,如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等職務。在當時各式各樣的政治批斗運動中首當其沖,備受苛責與詬病,但面對“反對毛主席”等“罪名”時,他只承認自己“特事特辦”這一指控,關于這一點,也可從這些與友人的書信中找到佐證材料,如當徐壽瑤的住房及家屬工作得不到解決時,何其芳在信中表示,請速來信告訴我,我再寫信給我認識的同志托他照顧你的困難。”[2]61 此外,在病重的情況下,何其芳依然忘我的工作,“經(jīng)常的情況也是白天上班半天,下午休息,晚上熬夜四小時左右,即一般情況下還是堅持了八小時工作制?!盵2]50 作為一名干部人員,何其芳在生活中也恪守黨中央的各項規(guī)定:“按照中央不慶祝生日的決定,我們家一直是大人不過生日的?!盵2]35 詩人瘂弦在年輕時曾視何其芳為偶像,后期卻因他的“投共”而痛批何其芳 “為周揚作傳聲器,排除異已,打擊善良”,認為他是“被中共作賊毀掉的作家和文藝青年”,這一論斷當然是不公允的,但也可從側面說明后期的何其芳,無論是在公眾視野還是私下交流,似乎都渲染著一種“徹頭徹尾的共產黨人”形象,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來說,好像亦是如此,“毛主席”“黨”“馬列主義”等字詞是在這些書信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如同趙思運所指出:“何其芳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延安時期形成的毛澤東崇拜心理已經(jīng)根深蒂固?!盵5] 可正如前文所說,寫信對當時的何其芳來說,是做好任職工作的利器,縱然這類情況和他本人的政治信仰有莫大的關聯(lián)。
但從具體的文本來說,其出發(fā)點更多是站在工作立場上考慮,如他曾這樣規(guī)勸子青:“在忙工作之外,我很希望你能擠時間把這些年來毛主席的著作,黨的文件政策好好學習一下”[2]9 ,目的在于:“這對于你將去參加實際工作和寫東西都是十分必要的”,再聯(lián)系當時的五六十年代的時代語境和何其芳的人生經(jīng)歷:“何其芳在延安時期樹立了堅固的政治理想,在現(xiàn)實與信仰之間, 他更多地投向了信仰的懷抱?!盵6] 確實唯有閱讀過毛主席著作及共產黨當時執(zhí)行的相關文藝政策,才可能創(chuàng)作出符合用刊標準的文學作品,這樣的規(guī)勸對于以稿費為生的作家來說,無疑是有用且必要的。
(三)作為學者的何其芳
作為學者的何其芳,學者特有的博學心態(tài)也可從中尋得一些蛛絲馬跡。這主要表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語言的自覺學習,哲學系畢業(yè)的何其芳,盡管是非外文系科班出身,但何其芳仍然堅持自學德語,對海涅的詩歌又讀又譯:“海涅短詩,全部我只剩三十頁沒有讀了,有時間是不難完成讀完和選譯的任務的”[2]49-50 。二是謹慎細微的學問精神,信件中還出現(xiàn)了何其芳對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的審稿建議及批改意見,如在談到艾蕪的《文學手冊》時,他先總體肯定這本冊子材料豐富易讀,作為工具書,“對于初學寫作的人很有幫助”,接著又逐字逐句地提出了近三十條有具體操作性的修改意見。這些意見,總的來說,既保留了當時語境之下文學審改風氣:“講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一節(jié),可參考近來蘇聯(lián)的文藝理論改寫”[2]21 ,同時又帶著何其芳個人濃厚的主觀色彩:“紀德這種人的話不必引,而且他這里講的話是并不高明的”[2]20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一些行文上的用詞和句法,何其芳也事無巨細地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二部分第一節(jié)第六行:‘和一些老近衛(wèi)軍,‘老近衛(wèi)軍之前的‘老字似嫌重復,可以刪去?!盵2]27 三是老一輩學者特有的熱忱精神,也能在何其芳這里找到: “從六十歲起才開始努力做一點事,是不是也可以做出什么像樣的成績呢?事情很難說,但我總想努力為之?!盵2]35 可惜天不假年,人不遂愿,信心滿滿想要為國家和人民工作到百歲的他,還是被癌癥先一步地奪走生命。所幸他還留給我們如《畫夢錄》這樣的佳作。
此外,作為學者,買書與讀書,自然也是何其芳與友人常談的重要話題。因而,當時舊書店的風貌,也這樣被無意紀錄下來:“北京舊西書鋪有些收緊的樣子,西城的已和東城合并了,只此一家,而書庫的書又不抓緊清理,所以書架上添的新書很少”[2]41 何其芳也從中摸索中自己的買書心得:“你計劃要買的書總是難于碰到的,只有臨時見到有什么書就從中挑選出來”。何其芳對于買書文本的選擇,也是秉持著開卷有益的原則進行:“碰到覺得可能以后有參考之用的就買”。一個愛逛舊書店與愛買“無用書”的書迷形象躍然紙上,愛買書是一回事,但是對讀書對象的選擇,何其芳又搬出了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觀點,這是否自相矛盾?
當然并非如此,何其芳愛買書,一方面是受限于當時的時代條件,在非數(shù)字化的時代,紙質材料顯得尤為珍貴,一方面是做學術研究的需求,廣博群書,對于做學問是大有裨益的,何其芳重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觀念,目的在于提醒讀者要在書海面前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
年輕時自詡“不愛給朋友寫信”[2]103 的何其芳,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還是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紀錄他的人生、甚至紀錄了他所經(jīng)歷過的時代的信件,從整體上來說,借助整理這些以書信形式存在的文獻,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不同于文學史形象漸漸明朗起來,作為作家的他,嚴格把控自己的作品再版;作為文學研究所所長的他,關心下屬,在私下仍嚴守相關規(guī)章制度;作為學者的他,自覺培養(yǎng)自己的外語能力,兢兢業(yè)業(yè)做學問,批改文稿,熱衷購書,在政治運動高漲的年代依然葆有一顆純粹做學問的心,毛澤東曾用“書氣”和“認真”[7] 來評點何其芳的性格,依現(xiàn)有的書信文獻來看,這真是再恰當不過。
二、家信中的何其芳形象
書信中的何其芳形象,無論是作為作家、官員、還是學者,游走于信件字里行間的氣息都是嚴肅大于親切,正經(jīng)多過嬉鬧,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書信即便是和友人的通信,也大部分是因工作而起,也因工作而終,故盡管是私人信件,但還是夾雜著些許正式文件的特點。
要需進一步厘清私人場域的何其芳形象,還可從家信入手,在這86封家信中,何其芳的寫信對象主要是自己的母親、妻子以及幾個子女,這些信對何家來說相當重要,因為“那幾年,何其芳全家沒有完整地團聚過,是何其芳的信把全家人連在一起?!盵8]
(一)作為兒子的何其芳
作為兒子的何其芳,目前可見與母親的信件雖然不多,我們也無緣見到他母親的來信,但從回信中,也能感受到一位年邁的老母親對自己孩子的舐犢情深。如聽說鴨子有助于治療何其芳的高血壓,她躍躍欲試,想要給他寄去;在那個計劃經(jīng)濟時代,“四川供應仍比較困難的情況下,肉和糖都比較都缺少”,她還是給何其芳寄去了臘肉、橘紅、陰米;沒有受過教育、還裹小腳的母親,給予何其芳的母愛可以說是純樸的、傳統(tǒng)的、舊式的。
只是彩衣娛親的典故是不會在何其芳這樣受過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身上重演,當然孝順父母也從來都不是只有一種方式,在何其芳這里,則是體現(xiàn)在一些細微小事,如在一封信中,他提到給自己的母親寄去四雙襪子和一袋蜜餞,除了囑咐母親尼龍襪的保養(yǎng)方法外,為讓母親寬心使用,他還特意強調其中的一雙普通雙線襪子“不要布票,價格也便宜”[2]237 ,對于身體健康的叮嚀,自然也是少不了:“您腳痛,望少走動,少站,多休息?!盵2]188 在現(xiàn)存與母親不多的家信中,何其芳與母親渲染著一種母慈子孝的親子關系,這也可視作新舊交替時代其中一種母子關系的縮影。
(二)作為丈夫的何其芳
作為丈夫的何其芳,與自己妻子決鳴的通信,占據(jù)著留存家信的半壁江山。但細細閱讀,作為一名詩人,我們可以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這些寫給妻子的信件中,并不存在浪漫的表白或甜言蜜語地抒情,主題更多的是圍繞著生活日常,子女教育等這樣的瑣事,如某一日的菜色:“菜一葷一素,葷菜有時是魚,有時是素菜炒肉。素菜也做得味道還好?!盵2]196 偶有的關懷,也是對妻子身體的稀疏平常的關懷:“希望你還是適當注意勞逸結合,也要會擠時間休息,保證有必要的睡眠,不要勞累過度?!盵2]238 本以為能看到如同沈從文寫給自己妻子信件那般熱烈的愛,但字字句句,關涉的都是生活小事,或許是因為婚姻有不同的形態(tài),或許是因為,婚姻走到最后會是這樣平淡如水。何其芳不是一個浪漫的丈夫,但哲學系畢業(yè)的他,似乎也不是所謂的“經(jīng)濟適用男”,但在下放干校勞動那段艱苦歲月里,他卻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撐著自己的妻子,讓人備感動容卻又忍俊不禁的一處便是為了讓自己的妻子更科學地掌握養(yǎng)豬的辦法,他特意寫信給她,發(fā)揮自己的詩人文采,編了一首“養(yǎng)豬‘五字憲法歌訣”:
主席指示,養(yǎng)豬重要。
品種要好,圈干食飽。
粗料發(fā)酵,采集野草。
小豬肥豬,多加精料。
強弱分圈,隔離病號。
夏天太熱,河里洗澡。
新生小豬,防止壓倒。
注意衛(wèi)生,防疫宜早。
豬瘟難治,預防為妙。
其他疾病,努力治療[2]306 。
這樣的“詩歌”,文學性當然不能和何其芳的代表詩作如《預言》這樣的作品所相提并論,但卻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同時,這也是丈夫何其芳以詩人的身份,書寫給自己愛人的“另一種浪漫”,寥寥幾字的歌訣讀來瑯瑯上口,是為了便于記憶,為讓妻子更好地理解“養(yǎng)豬訣竅”,何其芳還貼心的寫了數(shù)十條注解,在最大程度幫助她記憶的同時,也讓她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
(三)作為父親的何其芳
作為父親的何其芳,從家信來說,我們無法在何其芳與他夫人的通信中窺見他的愛情觀或婚姻觀,卻能在他寫給孩子們的回信中得以了解他的教育觀。
總的來說,在自己的三個子女面前,何其芳算得上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因為盡管由于種種原因,不能時時陪伴在自己孩子身邊,但他還是盡可能地關心他們的成長,這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人生大事的抉擇。對于女兒三雅填報六月要填報志愿的事情,早在三月的信件中就交代要“寫信和我商量一下”,對于大學選擇什么科系就讀,何其芳也修正了女兒對讀中文系“沒有用”的看法,教導她“學好了什么科、系都有用,都是祖國和人民所需要的。”[2]227 而在這一前提之下,他還是鼓勵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因為“更符合自己的興趣,更符合原來的基礎,在學校就可以學得更好一些,這是對國家有好處的,將來工作也可以工作得更好。”[2]228 二是日常生活態(tài)度的把控,如對自己較為調皮的小兒子辛卵,何其芳采取較為嚴厲的教育方式,如面對辛卵來信,連字體規(guī)范的程度也有要求,敦促他要“天天練字”,甚至告誡他“養(yǎng)病當中也要注意溫習功課”,再如在金錢上面的控制:“凱歌每月既然只交伙食費十元,以后就固定每月給他寄二十元生活費就夠了。不要每月寄三十元了,錢給他多了,是會害他的?!盵2]233
何其芳也并非是一個不近人情的嚴厲父親,出差在外,都會給孩子們帶禮物,如去越南公干,就“給三雅和京姐共買了一丈五尺越南綢”,而辛卵的則是“搖得嘎啦嘎啦響的小木槍”。
除去這些因為血緣關系而產生的“世俗身份”,在這些更為私密、更加親近的語境中,一個更具煙火氣的何其芳形象也得以呈現(xiàn)。這樣的煙火氣,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一個方面,一是對自己外在形象的關注,在一次前往北戴河燎原度假時,這一期間寫給太太的書信,頻頻提及“肚子問題”,如一邊剛開始游泳時,就暗暗期望自己能變瘦:“天天游泳,我的飯量也很好,看樣子要壓縮肚子的目的是達不到了?!边^了一段時日,“肚大如故”,抱怨“胖的人要瘦一點竟是這樣困難?!钡郊倨诘奈猜暎纹浞肌坝斡具M步很大”,甚至到了“大概蛙式可以游一百米”,但“肚子還是沒有小”,于是還是發(fā)出了“減輕體重竟是這樣困難”[2]213 的感慨。
在通訊軟件大肆橫行和表情包層出不窮的今天,寄托著親人牽掛的家書和見字如面的書信似乎已經(jīng)慢慢走向消亡,走入了歷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重溫何其芳寫給母親、寫給愛人、寫給孩子的家信,不僅感受到了那種不會被時間所沖淡的真情,而且還讓人暫時忘記了他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一名優(yōu)秀的作家、一位嚴謹?shù)膶W者,只看到了一位兼有孝順的兒子、樸實的丈夫和普通的父親三種身份的普通男人。家信中的何其芳,是這樣世俗而又脫俗,他以自己的方式,默默關愛著和自己血脈相連的家人。
三、日記中的何其芳形象
有人曾說,“何其芳在文學史版圖上的坐標不斷易移,串連起一條略有起伏的曲線。這是詩人‘變色與史家‘色變共同作用的結果”[9] ,如果說在書信、家信的文字,何其芳的形象是透過與他人的對話而得以渲染于我們的視野之內,那么日記中所紀錄的何其芳,則是以一種類似自我獨白或自我對話的形式,展現(xiàn)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想法,通過查看他的日記,“文學何其芳”與“政治何其芳”的界限更是顯得趨向模糊。
(一)旅行中的何其芳
目前正式出版的日記有132篇,從內容上來說,主要分成《陪同蘇聯(lián)作家文藝參觀團去滬杭日記》《訪問捷克、東德、蘇聯(lián)日記》《陪蘇聯(lián)作家去中南訪問日記》《赴蘇參加托爾斯泰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大會日記》《住北京醫(yī)院割治頸癰》《重返平山縣張胡莊日記》這幾大部分,與其說是私密的個人日記,不如說是出差公干的工作日記和生病時的住院紀錄,但細細閱讀,仍能從其中發(fā)現(xiàn)何其芳的個人特質。如謹慎、細微的性格:“《外國文學》編輯部向我提出三個書面問題,問文代大會的意義,中國作家的新作及其創(chuàng)作情況,及最近要出版的著作,中國文學界與國外的聯(lián)系,首先是與亞非國家的聯(lián)系。我說為了回答得比較具體、確切,需要翻閱資料,需要回國后再作書面回答。”[2]417
這是在蘇聯(lián)作協(xié)組織何其芳等一干人訪問團與蘇聯(lián)作家會面時,何其芳所做的一個紀錄,作為中國訪問團的成員之一,何其芳這樣小心翼翼地回答不是全無道理,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回應,在此時所代表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他的個人觀點,而是中國官方立場,另一方面,回去后作書面回答,也是認真對待對方提問的表現(xiàn),正如何其芳的夫人對他的評價:其芳的一生就是這樣,從他記事時起,對人對事,總是極為認真負責,從不馬虎草率”[10] ,作為一個極有文學天賦的詩人,何其芳在這樣的私人文書中所顯露出來的風格,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灑脫 不羈與風花雪月,這其中既有時代語境所造就的緣故,也和他自身的思想變化息息相關,上述這些日記都是他步入中年之后所寫作的,此時在他的身上已經(jīng)完全看不見那個曾說過:“文藝什么也不為,只是為了抒寫自己的幻想、感覺和情感”[2]517 的憂郁青年的身影。
(二)患病中的何其芳
何其芳這樣認真刻苦的人生態(tài)度,甚至也能在他的病榻日記中找到事件證明。1958年2月25日,因為頸癰之病,何其芳住院治療,需要開刀手術。在病中,他依然堅持學習,甚至還擬定自己的創(chuàng)作計劃:“起來拿稿紙,并擬為《收獲》寫〈病院隨筆〉若干則。已擬好四則題目”、“晚飯后,又想得《病院隨筆》題目一則”[2]437 ,在肉體備受病痛折磨之時,他的大腦也沒有停止思考,睡前飯后,心心念念所在想的依然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或許稱為“工作”更為恰當,因為身為文學研究所的所長,在生病中,他仍也不忘自己的創(chuàng)作計劃,事實上是職責所在的責任感驅使。
除去思考創(chuàng)作計劃之外,養(yǎng)病期間,讀書和看電影也成為何其芳這一時期的主要活動,我們也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他的觀影偏好和閱讀書單。在這段原本應該修生養(yǎng)息的日子,他卻孜孜不倦地閱讀和重溫了大量中外著作,從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狄康卡近鄉(xiāng)夜話》《舊式的地主》《外套》《兩個伊凡的吵架》到薩克雷克雷《名利場》,再到泰戈爾的《園丁集》《游園集》以及潘菲洛夫的《磨刀石農莊》和羅曼·羅蘭的《七月十四日》《群狼》《約翰·克利斯朵夫》《丹東》,還有易卜生的戲劇等等。
在這些閱讀書目中,令人頗為意外的是,他還在這一期間讀了不少童話作品集,如除了閱讀完八冊的《安徒生童話集》之外,《格林姆童話集》也成了他的案頭書單。據(jù)何其芳夫人統(tǒng)計,在住院的這四十一天,何其芳或閱讀或重讀了各種書籍共有三十八部。這個閱讀量,不要說對于一個病人來說都過于夸張,對于一個身體健康的正常人來說,也顯得不可思議。
另外,也許是受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影響,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出品的影片是他在這一時期觀影對象,如蘇聯(lián)電影《舞臺前后》《保爾·柯察金》、以及朝鮮電影《祖國的兒子》。此外,值得引進注意的是,何其芳在這一時期還重點關注到雨果的作品,如《呂伯策》《呂克蘭斯鮑威》《犧牲》《巴黎圣母院》等。但何其芳對其的作品似乎是貶多于褒,如他認為《九三年》的后半部分的人道主義是難以讓人信服的,因為“殺人不眨眼的貴族反動頭子是不會犧牲自己去救三個小孩的?!盵2]441 對于雨果的另一部作品《死囚末日記》,何其芳更認為“是想像之作,不十分動人” [2]441 。除了閱讀大量書籍之外,何其芳還創(chuàng)作了兩篇文章,其中著名的《文學藝術的春天》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
(三)返鄉(xiāng)中的何其芳
在《重返平山縣張胡莊日記》這一部分的記錄中,何其芳沿著火車路線,路過天津、石家莊、最終到達平山縣,在這趟旅途中他回到了自己曾經(jīng)任教過的南開中學,他以一種珍視的態(tài)度追憶這些地點的今非昔比:“在介紹下,有些地方才回憶了起來。校門已改到接近原來范孫樓處??匆娙鹜⒍Y堂,再三回想,才記起當年學生運動時,學生曾于此開會討論是否要南下,喻傳鑒要我們去勸阻學生,即此處是也。登范孫樓(現(xiàn)改名南樓)眺望,大操場猶在。原住教員之西樓,初中部之南樓及女生部之房屋據(jù)云均于抗戰(zhàn)初期被炸毀。‘范孫樓正面為科學樓,旁有一門可至二樓,記得有一游藝室,設臺球、收音機等。又記不清它是否一個單獨的樓,完全把它和范孫樓分開來了。院內食堂以后,說原來還有木工廠、金工廠等,則記憶中已無印象矣?!盵2]448
到天津南開中學任教,是何其芳從北大哲學系畢業(yè)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按理說應當記憶深刻,印象猶新才對,但回憶起二十多年前在這里的生活時,何其芳是在旁人的介紹之下才記起“有些地方”,這樣模糊的原因可能在于,何其芳當時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有很多的苦悶于迷惘,郁郁不得志,且一年后就因為同情學生運動而被解雇,“何其芳不是一個‘熱血青年,青年時代并不熱衷于社會運動,而是喜歡沉思與咀嚼寂寞”[11] 對于這類并不算美好的回憶,有這樣的反應也是人之常情。
在離開天津之后,何其芳又來到了曾經(jīng)工作過的平山縣,除了關注環(huán)境的之外,何其芳還重新和當時曾經(jīng)共事過的同僚會面,并在日記中還特意標識了他們從前的職務:“晚上由挪成通知了一些過去和現(xiàn)在的干部到閻秀書家和我見面,到有張南南、趙貢之、張汝林、張作開、趙栓栓、趙順祥、趙順祥(土改時組長、現(xiàn)在大隊副隊長)、趙喜栓(土改時不是干部,現(xiàn)在公安員、副支書)、郝更娃(土改時不是干部、現(xiàn)在大隊長、支部委員)、趙貴芳(不是干部,原先在鐵廠工作)、趙凱(土改時財政委員,現(xiàn)在干部不是)、趙孟元(先在縣里工業(yè)局工作)等十多人,大家隨便談了一下我走后的情況?!盵2]451
對于這些過去的同事,何其芳顯然還是很有感情,他們重聚在一起,追憶過去,緬懷往昔的時光。對何其芳來說,相比北京的生活,過去在平山縣的工作是堅苦卓絕的,但卻不能被遺忘,他在日記中也并沒有回避當時的真實情況,直言不諱地說:“大煉鋼鐵耽誤了勞動力……煉出的鋼有的不是鐵,但大家當時不敢說不是鐵?!盵2]452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勇氣忠實地書寫和紀錄這些不光彩的歷史,但何其芳做到了,返京之后,他還寫出了一首名為《張胡莊的一晚》的詩,在他心中,是在張胡莊的那段經(jīng)歷,使他“更進一步了解過去中國農民所受苦難的深重?!盵2]464
(四)夢境中的何其芳
除了上述三種類型的日記,還有零星收錄的二則日記值得我們關注。“夢”是研究“何其芳現(xiàn)象”的重要關鍵詞之一,著名學者王德威說:“何其芳的夢其實還有一層更深切的顧慮,如他的日記和其他文字所表明,由于白天過度緊張工作,夜晚每每難以入睡?!盵12]170 于是在其中一則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寫道自己在夢中和艾青談詩:“我認為詩的主要特點在于有特別激動人的東西,并說他近來作品有些寫得平淡,不如早期的作品動人,他并不以為然,并嘲笑我關于詩的特點之說。談得不愉快?!盵2]465-466 在30年代,兩人因《畫夢錄》的論戰(zhàn)而相識成為朋友,對于日記中這則夢境,王德威認為這“似乎是延續(xù)了二十多年前兩人的爭論?!盵12]197
何其芳在日記中所記下的這個夢,顯然能喚起我們對于青年何其芳單純向往“理想、愛、品德、美、幸?!保ㄉ⑽摹督帧氛Z)的文藝形象,已經(jīng)邁入不惑之年的他,對于年輕時所發(fā)生的這段爭執(zhí)似乎還念念不忘,但在收錄的另一則日記當中,躍然于眼前的還是那個我們所熟悉的經(jīng)過延安洗禮之后的他:“感到泰戈爾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已感到了對自己的不滿,而寄希望于未來能夠寫出勞動人民的心靈的詩人……”[2]467-468 ?對于泰戈爾的這些夸贊,彰顯的是何其芳本人努力為人民而歌的創(chuàng)作宗旨,這是我們所熟悉的后期何其芳形象。
總的來說,在現(xiàn)存出版的何其芳日記中,如同上文所分析,無論是陪同作家團出外考察的行程總結,或是入院治療的病榻書寫、還是返鄉(xiāng)所撰的異地見聞,均是他中晚年時期所撰寫的日記,這些日記更多像是日常工作的隨手記錄,單單閱讀這些時期的文字,讓人印象最深的還是何其芳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原則——認真。在每一項忙碌而緊張的行程中,他都兢兢業(yè)業(yè),把每件事都盡量做好,作為一個持續(xù)和時間賽跑的智者,他連住院養(yǎng)病的日子也不愿白白辜負,趁機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充實自我。日記中的何其芳,在清醒時刻是如此忙碌,在睡夢中也思索自己的“轉變”,他難以忘懷年輕時和艾青的那場論爭,夢境之外卻仍堅定自己為人民而歌的文學理想。四、結論
在何其芳的這些書信、家信、日記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何夫人對自己丈夫這些文書所作了補充說明,其中一些令人觸目驚心:“在十年浩劫中,數(shù)以萬計的老干部被迫害,其芳也是其中的一個……其芳被關進了‘牛棚,胸前掛一塊在倒寫著罪名上打著紅×的黑牌。每天除坐‘噴氣式飛機和跪綁著低頭挨批斗等體罰外,還被勒令打掃廁所、團煤球、寫檢查、匯報思想……總之對其芳等‘罪人進行百般人身侮辱……”[2]464 何其芳受過的這些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在他自己的信件和日記中很少提及,或許是受當時的條件限制,但也存在一種可能,是他以強大的內心信念支撐走過。
另外,我們可以在何其芳本人所寫的文字中爬梳出他在這些文獻中所展現(xiàn)的個人形象,也可從其它人的非虛構寫作中找到一些或許連何其芳自己都忘記的軼事,以此對他在私人場域的形象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當然關心干校生活,常讓我講些給他們聽。大家最愛聽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魚的故事。當?shù)亟邼啥鴿O,食堂改善伙食,有紅燒魚。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買了一份;可是吃來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撈起最大的一塊想嘗個究竟,一看原來是還未泡爛的藥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沒有拿掉。大家聽完大笑,帶著無限同情?!盵13]
上述這段在干校廣為流傳的故事,不禁讓人想起,何其芳的學生以“非常誠懇,寬厚,為人低調”來評價他,在文學研究所的“何其芳時代”,他以良好樸素的作風,為文學研究所奠定了“實事求是”風氣:“把俞先生評為二級,給我評一級,我是他的學生,而且都在一個所,老師是二級,學生是一級,這是不行的?!盵14]
另外,據(jù)馬靖云先生考證,那時雖然有學術批評不影響個人政治經(jīng)濟生活待遇的政策。但當時所內外上下阻力還是很大的;多年后還反復提及此事,可想而知當年執(zhí)行的困難。然而何其芳勇敢地堅持了自己的主張,做到了無私奉獻無畏。目前的文獻材料亦有其他的聲音可以佐證何其芳私下的為人:“他特別尊重人,尊重勞動,尊重一個平凡的小人物的點滴勞動。他把我當成一個人,一個研究工作者,不是工具,是和他完全平等的人。他的禮讓、謙和、平等待人,讓我永生銘記?!盵15]
當年的艾青曾批評何其芳是“大觀園的小主人”,后來的詩人瘂弦偏執(zhí)地將他視作“中共的傳聲筒”,這事實上,就是“文學何其芳”和“政治何其芳”兩種觀點的代表聲音之一,無論是“文學何其芳”還是“政治何其芳”,事實上,這“兩個何其芳”都不足以概括一個真正的何其芳形象。
私人場域的何其芳形象,有著有別與于上述“兩個何其芳”特點,他有著普通人所有的特質,亦承擔著大部分人所沒有的責任與擔當,文學史上不該缺乏這“第三個何其芳”的身影。
參考文獻:
[1]? 趙牧.論何其芳形象的當代建構[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8):145-158.
[2] 何其芳.何其芳全集:第8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 林美欽.“何其芳現(xiàn)象”新探[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4] 袁洪權.夭折的《預言》修訂版及其背后的文事——以1952年1月9日何其芳致巴金信札考釋為中心[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7(4):93-103.
[5] 趙思運.晚年何其芳的檢討性人格[J].文藝理論研究,2010(1):105-109.
[6] 賀瑩.尋夢者的文藝夢與政治夢[D].保定:河北大學,2006.
[7] 易明善.何其芳研究專集[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8] 渝文.何其芳在文革中的遭遇[J].文史精華,2013(3):44-48.
[9] 陶德宗.百年中華何其芳[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10] 何其芳.何其芳全集:第2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1] 楊義,郝慶軍.何其芳論[J].文學評論,2008(1):6-18.
[12] 王德威.史詩的抒情聲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
[13] 楊絳.干校六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14] 馬靖云.俞平伯評職稱——再憶何其芳[J].新文學史料,2013(1):38-39.
[15] 孫一珍.追憶何其芳先生的幾件小事[J].新文學史料,2014(3):18-21.
[責任編輯:盧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