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上博簡看先秦格言的文體特征與形態(tài)演變

2021-06-21 14:36:42
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上博聞之阮元

張 陽

格言一詞,最早見于《逸周書·小開武解》“罔有格言”,潘振云訓(xùn)為“至言”(1)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278、261、263、270、294、30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不過,此“格言”當(dāng)為詞組而非詞語,類同《大開武解》“今而言惟格”(2)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278、261、263、270、294、30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維……之言言,孰敢不格”(3)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278、261、263、270、294、30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案衲搜浴?4)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278、261、263、270、294、30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以及《寶典解》“格而言”(5)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278、261、263、270、294、30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酆謀解》“言斯允格”(6)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278、261、263、270、294、30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中的“格……言”。陳彥昭據(jù)此認(rèn)為“至言”實非“當(dāng)代人望文生義所理解的至理名言”,并根據(jù)《尚書》中“格于皇天/上帝”一類的用法,認(rèn)為此類“格言應(yīng)該是在感通神靈、祖神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具有宗教意蘊而有別于今之格言(7)陳彥昭:《〈逸周書〉“原始格言”文體初探》,載《勵耘學(xué)刊》(文學(xué)卷),2013(1)。。史書記載顯示,漢晉之際的表奏諫疏中,“格言”已有圣賢之言的特指意味。如《三國志·崔琰傳》載崔琰書諫“此周、孔之格言”(8)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36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2。,《晉書·禮志中》載車胤上言“此《經(jīng)》《傳》之明文,圣賢之格言”(9)房玄齡等撰:《晉書》,628、1849、2364頁,北京,中華書局,1974。,《晉書·戴邈傳》載戴邈上疏“臣以闇淺,不能遠識格言”(10)房玄齡等撰:《晉書》,628、1849、2364頁,北京,中華書局,1974。,《晉書·范弘之傳》載王詢箋言“下官知主上圣明,明公虛己,思求格言”等(11)房玄齡等撰:《晉書》,628、1849、2364頁,北京,中華書局,1974。。然而,此時的格言所指明顯小于今之格言范疇。南唐韓熙載所撰《格言》內(nèi)容為何,今已無法詳考。至明清之際,《性理格言》《庭訓(xùn)格言》《古格言》等直接以“格言”命名的格言書大量產(chǎn)生,“格言”一詞的文體意義漸趨明朗。此類文獻在形式上一般采用精簡短語、韻句、偶句、排比等修辭方式,具有易于傳播的口語色彩;內(nèi)容上則寓意豐富,有生活哲理、教育意義或規(guī)則、規(guī)范之屬性。也就是說,格言是一種以韻句、對偶等修辭方式言簡意賅地表達教育、儆誡等意義的文體形式。

“格言”一詞的文體意義雖產(chǎn)生較晚,但與后世類似的格言體文本卻是先秦早有。這些文獻從纂輯方式上可分為散見和結(jié)集兩種情況,從出處上來分則源頭眾多。有商周史官之言:散見的如《尚書·盤庚上》中的遲任之言,《左傳·隱公六年》與《左傳·昭公五年》中的周任之言以及《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的史墨之言等,結(jié)集的有《左傳·成公四年》所載史佚之《志》與《左傳·襄公三十年》所載仲虺之《志》等。有先王之言:散見的如常見之“先王之訓(xùn)”,結(jié)集的如《尚書》商周諸王之言。有先民之言:如《詩經(jīng)》《尚書》《左傳》《國語》中散見的“先民有言”“人(亦)有言”“古人有言”等,結(jié)集的如《左傳》《國語》頻繁出現(xiàn)的“志”“故志”“周志”等。有箴銘:如《左傳·成公十五年》晉大夫伯宗妻以“盜憎主人,民惡其上”(12)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左傳》,415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之言勸誡伯宗,與傳為黃帝所作《金人銘》中的“盜怨主人,民害其貴”(13)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25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如出一轍,《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篇更是保存了多則箴銘(14)上博簡有《武王踐阼》甲、乙篇,可知《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屬先秦文獻。,被后世廣泛引用。此外,還有大量的俗諺或《周易》《詩經(jīng)》等先秦早期典籍中的至理名言等。

顯然,格言早已有之且來源廣泛,體現(xiàn)出古老又極具生命力的文體特性。劉釗認(rèn)為,對于文體文本性質(zhì)的認(rèn)定,既無法脫離后世的概念去討論問題,也不能完全依傍后世的概念去套前面的實際(15)劉釗:《當(dāng)前出土文獻與文學(xué)研究的幾點思考》,載《濟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9(4)。。筆者非常認(rèn)同,對先秦格言體的考察也應(yīng)在參考后世概念的前提下,遵循先秦文本事實。先秦格言有其獨特的文體特色和演變軌跡,而想要探求這一點,就必須將傳世與出土格言文獻相結(jié)合。傳世格言豐富經(jīng)典,而出土格言語體特色往往比或有改動的傳世格言更具時代本真,以出土格言反觀同時期之傳世格言,總能折射出格言獨具的時代特色,兩種文獻相互印證方能繩愆糾謬、追本溯源。茲以上博簡格言文獻為例,探討先秦格言體的文體特點與演變形態(tài)。

一、上博簡散見格言的特點呈現(xiàn)與生成考察

早期格言多出自先賢之口或先代典籍,有著與生俱來的權(quán)威性與信服力。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格言的來源與特點慢慢發(fā)生了變化,這點尤以散見格言為甚。

(一)化用他言為己言

以“古人有言”“人有言”等為標(biāo)識稱引的格言最為常見,但先秦之人并無版權(quán)意識,稱引他處的格言往往經(jīng)過剪裁或修飾而化為己言。

上博簡(一)《緇衣》簡6-7云:“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也爭先。故長民者章志,以昭百姓,則民致行己以悅上?!?16)陳佩芬考釋:《緇衣》,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180-18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郭店簡《緇衣》句同此(17)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129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抖Y記·緇衣》則字詞略有出入:“上好仁,則下之為仁爭先人。故長民者,章志、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民致行己以說其上矣?!?18)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357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秶Z·晉語一》驪姬所聞“外人之言”:“為國者,利國之謂仁。故長民者無親,眾以為親。茍眾利而百姓和……以眾故不敢愛親,眾況厚之。”(19)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264-265頁,北京,中華書局,2002。幾種文獻都講到了“長民者”之“仁”:“以昭百姓”“眾以為親”“子愛百姓”,皆指君主需愛民為仁。若《國語》所記為實,晚于驪姬時代的《緇衣》之說當(dāng)由來已久。主旨相近的表述早有《尚書·太甲下》:“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罔常懷,懷于有仁?!?20)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尚書》,348-349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若言出自古文《尚書》而不可確信,《禮記·表記》篇所謂“《太甲》曰:民非后無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21)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禮記》,3557、353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之言則應(yīng)是可信的,為君親民、為民敬君思想無疑早已有之。因此,《緇衣》中的孔子這句話是對成說已有主旨的再度升華。上博簡(一)《性情論》簡28“言谷(欲)植(直)而毋流,居處谷(欲)逸易而毋縵”(22)濮茅左考釋:《性情論》,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26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后半句釋文參考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6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一句,并不見于內(nèi)容幾同的郭店簡《性自命出》篇,卻與《詩經(jīng)·小雅·雨無正》“巧言如流,俾躬處休”(23)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96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息息相關(guān)。上博簡(四)《曹沫之陳》簡20中,曹沫以“毋獲民時,毋奪民利”(24)李零考釋:《曹沫之陳》,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255-25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應(yīng)對莊公“為和于邦”之問。體現(xiàn)重民思想的“民時”“民利”之詞早見于《尚書》等早期文獻,《國語·周語中》亦提及《周制》已有“不奪民時,不蔑民功”(25)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66、25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2。的說法,曹沫之言當(dāng)沿襲前說而略有調(diào)整。又,上博簡(六)《天子建州》是一篇關(guān)于禮制的文獻,文中多為對偶、排比且語約意豐的格言式句子,其中一些句子亦化用自他處。甲本簡4“古(故)亡禮大法(廢),亡義大誚”(26)曹錦炎考釋:《天子建州》,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六),31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指不合禮義無以善終,與《國語·晉語一》“非禮不終年,非義不盡齒”(27)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66、25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2。句義相仿。而《晉語》此句為晉臣郭偃引自銘文之辭,推知《天子建州》簡4或為簡文作者化用自銘文。

傳世文獻中,化用他文而為己言的現(xiàn)象更是司空見慣。如“不怨天,不尤人”本為孔子之言,《論語·憲問》(28)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5459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抖Y記·中庸》(29)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禮記》,3557、353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皆有記載,后人對此言稍加改動后便視為己有,而忽略了其最初的出處。如《孟子·公孫丑下》載孟子曾對充虞說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30)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孟子》,587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荀子·法行》載曾子言“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31)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536、5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荀子·榮辱》篇則不提出處而直接化用為“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32)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536、5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這些記載反映了孔門后學(xué)化用孔子之言而為己用的普遍性?!独献印芬粫谴祟惛裱晕墨I的典型代表。其中,譚家健、鄭君華認(rèn)為“《老子》吸收了大量來自人民群眾的格言諺語”(33)譚家健、鄭君華:《先秦散文綱要》,93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鄭良樹亦認(rèn)為“《老子》五千言頗引圣賢語及古書語”且“并未明指其出處”(34)鄭良樹:《〈金人銘〉與〈老子〉》,載鄭良樹:《諸子著作年代考》,12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梢姡`活占有權(quán)威言語及先代流行語是先秦格言產(chǎn)生的一大動力。

直至春秋早期,人們依然習(xí)慣于標(biāo)明來源以示所征引言說的可靠性與權(quán)威性,如“史佚有言”“周任有言”“臧文仲有言”“叔向有言”等,即使是“古人有言”“人亦有言”這類模糊的說法,亦是表明權(quán)威出處的一種做法。不過,隨著時局的動亂不安,人們開始處理、提煉先哲格言以使其更加貼合復(fù)雜多變的社會局面,或通過暗引、轉(zhuǎn)換來提高其自身話語的力度。化他文為己言的做法有利于其思想的被認(rèn)可與接受,以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格言體的這種轉(zhuǎn)變體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之時士人話語訴求欲的高漲,士人階層希望通過權(quán)威言語的靈活化和私有化來掌握社會話語的主動權(quán)。

(二)時賢之言被重視

早期的格言多出自先代,到了重言的春秋戰(zhàn)國之際,時賢的哲言開始受到關(guān)注,并被置于先代格言同等重要的位置。這當(dāng)中最具代表性的當(dāng)屬孔門弟子對孔子之言的稱引。上博簡(五)《君子為禮》記載:

夫子曰:“坐,吾語汝。言之而不義簡1,口勿言也;視之而不義,目勿視也;聽之而不義,耳勿聽也;動而不義,身毋動焉?!鳖仠Y退,數(shù)日不出……簡2[問]之曰:“吾子何其惰也?”曰:“然,吾新(親)聞言于夫子,欲行之不能,欲去之而不可,吾是以惰也?!焙?(35)張光??坚專骸毒訛槎Y》,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254-25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顏淵所謂“吾親聞言于夫子”指的就是孔子所說“言之而不義,口勿言也……動而不義,身勿動焉”,顏淵將之奉為警銘??组T弟子言常稱“聞諸夫子”,如《論語·陽貨》子游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36)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5484、5485、5502-5503、5384、533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子路說“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37)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5484、5485、5502-5503、5384、533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論語·子張》載曾子兩次提及“吾聞諸夫子”(38)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5484、5485、5502-5503、5384、533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禮記·檀弓上》載子路曰“吾聞諸夫子”等(39)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禮記》,2782、330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鬃拥娜粘Q哉f被弟子們奉為至言,這種現(xiàn)象是此前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其發(fā)生與春秋之際的社會變革有關(guān)。當(dāng)史官之言沒落,新的話語群體“士人”出現(xiàn),格言的主角也由新的歷史群體擔(dān)當(dāng)。因此,時哲的話語地位明顯提升,同時代的稱引活動中也將之比肩先賢格言。又如上博簡(四)《曹沫之陳》:

莊公曰:“昔池(施)胉(伯)語寡人曰:簡6‘君子得之失之,天命?!癞愑诙?爾)言?!焙?(40)李零考釋:《曹沫之陳》,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24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笆薄安倍轴屛膮⒖祭盍阆壬谠摵嗎屛暮蟮倪M一步注解。

莊公引用施伯之言質(zhì)疑曹沫的話,說明施伯之言深受時人信重,其言亦被視為當(dāng)世之良言。

(三)剪裁濃縮而成

格言最大的特點是詞約旨豐,精煉是其最為重要的表征。格言多數(shù)是刻意錘煉的語言或截取的話語片段,是脫離原語言背景而放之四海皆準(zhǔn)的金科玉律。正如《論語》中的師生問對凝聚了儒家的思想結(jié)晶一樣,上博簡中亦有不少此類格言佳句。上博簡(三)《中弓》為孔子與仲弓的對話,簡17“刑政不緩,德教不倦”(41)李朝遠考釋:《中弓》,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27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一句后接“中(仲)弓曰”幾字,當(dāng)為孔子之言?!靶陶笔窍惹刂T家共議的一個政治話題,管子、晏子、墨子、荀子等皆有討論;“德教”思想則主要為儒家所倡,《禮記》《孟子》《孝經(jīng)》等書中多有論及。簡文短短八個字濃縮了孔子德治、法治并行的思想主張。這種從對話中剪輯而來,對偶葉韻且蘊意豐富的短句明顯符合格言的特質(zhì),甚至于儒家傳世文獻中的格言亦能在上博簡的對話體文獻中得覓蹤影。如上博簡(五)《弟子問》記錄了孔子與宰我、顏回,顏淵與子由,子羽與子貢答問等,其中《弟子問》簡12“言行相近,然后君子”(42)張光??坚專骸兜茏訂枴?,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275、277、28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討論何者為君子的話題,認(rèn)為言行一致方是君子。與之類似的有《論語·雍也》“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43)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5484、5485、5502-5503、5384、533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周易·系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44)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周易》,16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等?!兜茏訂枴泛?6“寡聞則沽(孤),寡見則肆”(45)張光??坚專骸兜茏訂枴?,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275、277、28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為孔子對弟子的應(yīng)答之言,《禮記·學(xué)記》作“獨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禮記》,2782、330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而未稱出處,可見儒家弟子對先師之言已作內(nèi)化處理。又,《弟子問》附簡“考(巧)言(令?)色,未可謂仁也”(46)張光裕考釋:《弟子問》,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275、277、28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同于《論語·學(xué)而》“巧言令色,鮮矣仁”(47)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5484、5485、5502-5503、5384、533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不過,附簡中孔子之言未盡,而《學(xué)而》篇此句后再無他文,或許是后者于成書過程中有所精簡。

文獻所見的孔子之言皆高度凝練,究其緣由,有些固然是其弟子在記錄過程中有所刪減所致,更多的則是孔子語言風(fēng)格的真實體現(xiàn)。以《孔子詩論》簡10“《關(guān)雎》之怡,《樛木》之時,《漢廣》之智,《鵲巢》之歸,《甘棠》之褒,《綠衣》之思,《燕燕》之情”(48)馬承源考釋:《孔子詩論》,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13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篇名釋文參考馬承源先生于該簡釋文后的進一步注解。為例,孔子以一字總結(jié)詩義,其言之簡要可見一斑。除了思想,孔子對事情的總結(jié)也是高度凝練的?!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wèi)者,信也?!?49)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28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3。晉國本攻原將勝,晉文公卻因已到原定作戰(zhàn)期限而下令撤兵,這種寧舍一城不失一信的做法使得原地之人主動歸順,衛(wèi)國也因此依附于晉。此事又見載于《國語·晉語四》和《呂氏春秋·離俗覽第七·為欲》??鬃印肮ピ眯l(wèi)”的四字總結(jié)最為精到,而“信”之一字更是點出了此事之關(guān)鍵。

對比上博簡與傳世儒家文獻可知,剪裁對話、濃縮事語是格言產(chǎn)生的主要途徑,誠如王青所說:“格言警句以及諺語、俗語一般都來源于一定的‘語’類著作。”(50)王青:《古代“語”文體的起源與發(fā)展——上博簡〈曹沫之陳〉篇題的啟示》,載《史學(xué)集刊》,2010(2)。

(四)時人自創(chuàng),有意為之

春秋戰(zhàn)國之人已開始有意識地模仿圣賢之言的體式即格言體來言說與創(chuàng)作,這可從諸多文句的修辭形式中尋得蛛絲馬跡。上博簡(一)《性情論》簡31“凡憂患之事谷(欲)任,樂事谷(欲)后”(51)濮茅左考釋:《性情論》,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264-26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患”字釋文參考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66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與《荀子·修身》的“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52)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28、211、27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現(xiàn)代所說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缎郧檎摗反司浔闶亲髡哂幸鉃橹母裱泽w式,其關(guān)鍵就在于對立概念與對稱結(jié)構(gòu)的自覺使用?!皯n患”與“安樂”作為一組意義對稱的詞語,常出現(xiàn)于各式對偶的文句中。如《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53)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孟子》,6010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禮記·大學(xué)》“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54)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禮記》,363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荀子·王霸》“故百樂者生于治國者也,憂患者生于亂國者也”(55)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28、211、27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等,雖用了相同的一組概念,卻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內(nèi)涵。這種靈活的運用體現(xiàn)了先秦之人自覺的格言創(chuàng)作意識。

某組對稱的概念重復(fù)出現(xiàn)于不同的對稱結(jié)構(gòu)中,是先秦文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如,“恭儉”-“驕泰”。上博簡(四)《曹沫之陳》簡8有“必共(恭)儉以得之,而喬(驕)大(泰)以失之”(56)李零考釋:《曹沫之陳》,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248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逸周書·官人解》有“貴富恭儉而能施,嚴(yán)威有禮而不驕”(57)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78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而在《管子·禁藏》中,這組概念又出現(xiàn)在多句對偶的句式中:“故適身行義,儉約恭敬,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驕傲侈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58)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101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又如,“敬”-“怠”。上博簡(五)《三德》簡2有“敬者得之,怠者失之”(59)李零考釋:《三德》,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28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相同的意思,《荀子·議兵》則作“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60)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28、211、27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對稱的短句往往在概念的沖突中相反相成,進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反復(fù)且靈活地運用某一對稱意義的特定詞組,是先秦之人主動模仿并創(chuàng)作格言的具體體現(xiàn)。

二、上博簡結(jié)集格言的體式特點與形態(tài)演變

上博簡(二)《從政》的每一小章及上博簡(七)《凡物流形》后半篇的每小章皆以“聞之曰”為段首稱引語,而上博簡(六)《用曰》又多用“用曰”綴以短句作結(jié),這些反復(fù)出現(xiàn)的提示語暗示著這些文獻具有特定的文體形式。

(一)以“聞之曰”為稱引標(biāo)識

《從政》篇中有些“聞之曰”并非純粹地轉(zhuǎn)引他處文獻,而是對已有格言加以改造。或是從已有的結(jié)構(gòu)范式中脫胎而出,或是對已有的成語概念再編輯整合。這種有所承襲卻又有所創(chuàng)新的做法顯露出時人格言自創(chuàng)的痕跡。如:

聞之曰:從政,敦五德,固三慎,除十怨。五德:一曰寬,二曰恭,三曰惠,四曰仁,五曰敬。君子不寬則無甲簡5以容百姓;不恭則無以除辱;不惠則無以聚民;不仁甲簡6則無以行政;不敬則事無成。三慎:持行,見上,卒食……甲簡7(71)“慎”原釋為“誓”,其簡文字形與上博簡(六)“慎子曰恭儉”中的“慎”同,故本文從“慎”。其余釋文與原考釋斷句略異。參考張光??坚專骸稄恼罚d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219-22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從形式上來說,《逸周書·寶典解》中有著與之相似的言辭結(jié)構(gòu),如“朕聞曰:何修非躬,躬有四位、九德。何擇非人,人有十奸……四位:一曰定,二曰正,三曰靜,四曰敬……九德……”(72)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集校注》,280-28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v觀先秦文獻,將內(nèi)容以數(shù)字總括再加以分述,是當(dāng)時常見的一種敘述邏輯,今文《尚書》的《洪范》篇也存在此類表述結(jié)構(gòu)(73)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398-409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顯然,《從政》篇簡5—7的語言結(jié)構(gòu)脫胎于這種固有的表達模式。

此外,從內(nèi)容上來說,《從政》篇的“寬”“恭”“惠”“仁”“敬”等概念先秦常有,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組合而已。如“寬治”的思想商湯已有,《國語》稱“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74)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158頁,北京,中華書局,2002。;《論語·學(xué)而》篇有子所言“恭近于禮,遠恥辱也”(75)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5338、543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同于“恭以除辱”之論;《韓非子·八奸》批判臣子僭越君主而“行小惠以取百姓”(76)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54-55頁,北京,中華書局,2003。之說也是“惠以聚民”思想的體現(xiàn)?!稄恼返倪@些概念在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中聚合出現(xiàn):“施而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寬以治之,有嚴(yán)不治。”(77)睡虎地秦墓竹簡考釋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171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因此,《從政》甲簡5—7是對已有格言結(jié)構(gòu)范式、成語概念的再創(chuàng)造。

聞之曰:君子樂則治正,憂則……甲簡16復(fù)。小人樂則疑,憂則昏,怒則勝,懼則背,恥則犯。乙簡3(78)釋文參考張光??坚專骸稄恼?,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229、23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簡序參考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載《文物》,2003(5);楊朝明:《上博竹書〈從政〉篇與〈子思子〉》,載《孔子研究》,2005(2)。

“君子”“小人”對舉是先秦文獻常見的言辭模式,《論語》中多見此類。不過,《從政》篇此句對偶、排比相結(jié)合的言辭結(jié)構(gòu),亦見于《荀子·不茍》:“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jié);知則明通而類,愚則端愨而法;見由則恭而止,見閉則敬而齊;喜則和而理,憂則靜而理;通則文而明,窮則約而詳。”(79)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42-4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本文“敬天而道”的“敬”字據(jù)《韓詩外傳》補。《從政》篇所涉及的部分“君子”之行,近似《論語·顏淵》“君子不憂不懼”(80)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5338、543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荀子·不茍》“君子治治,非治亂也”(81)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44、533、25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等。部分“小人”之行的描述,又類于《荀子·子道》篇所載孔子之言:“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82)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44、533、25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據(jù)此推知,《從政》篇此句當(dāng)由有意識地格言創(chuàng)作而來。

此外,《從政》篇常見部分語句與出土、傳世文獻主旨相合卻表述略異,學(xué)者對此多有討論。如楊朝明所論,甲篇簡4“君子慎言”,在今本、郭店楚簡《緇衣》中有著相似的敘述;與甲篇簡10“信則得眾”思想一致的又見于《禮記》的《坊記》《中庸》篇,以及郭店楚簡的《忠信之道》與《成之聞之》(83)楊朝明:《上博竹書〈從政〉篇與〈子思子〉》,載《孔子研究》,2005(2)。。這些都是主旨相合而表述各異的情況。又陳偉武指出,甲篇簡19“君子不以流言傷人”同于郭店簡《緇衣》簡30的“古(故)大人不昌(倡)流[言]”以及《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的“君子不唱(倡)流言”(84)陳偉武:《試論簡帛文獻中的格言資料》,載武漢大學(xué)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四輯),27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其實,《荀子·致士》的“凡流言、流說……君子慎之”(85)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44、533、25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也是同一說法的變體。

直接套用成語而予以再造的文句,到底是出自《從政》篇作者的自創(chuàng),還是轉(zhuǎn)引自我們不曾見過的文獻?筆者更傾向前者?!稄恼菲幸活愄厥獾摹奥勚弧笨梢宰糇C這一推測:

聞之曰:善人,善人也。是以得賢士一人,一人譽……甲簡3四鄰。失賢士一人,方(防)亦坂(反)是。是故君子慎言而不慎事……甲簡4人則啟道之,后人則奉相之,是以曰君子難得而易事也,其使人器之;小人先之則敔之……甲簡17則毀之,是以曰小人易得而難事也,其使人必求備焉。甲簡18上

聞之曰:行在己而名在人,名難靜(爭)也。甲簡18下敦行不倦,持善不厭,唯世不,必或智(知)之。是故甲簡12君子強行,以待名之至也。君子聞善言,以改其乙簡5言;見善行,納其仁安(焉)??芍^學(xué)矣。甲簡11上(86)《從政》甲篇第17-18簡中的“事”原整理者讀為“使”,依據(jù)字形與文義宜釋為“事”。釋文參考張光??坚專骸稄恼?,載馬承源主編:《上博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217-218、230-231、225、237、22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簡序參考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載《文物》,2003(5);楊朝明:《上博竹書〈從政〉篇與〈子思子〉》,載《孔子研究》,2005(2)。

第一個“聞之曰”中,“善人”一詞最早可見于《詩經(jīng)·大雅·板》“善人載尸”,鄭玄認(rèn)為此句指“賢人君子則如尸矣,不復(fù)言語”(87)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118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又《禮記·大學(xué)》:“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88)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禮記》,3635、3046-3047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簡文所謂“善人”當(dāng)指有善言善行的君子,故下文有“君子慎言”之說。又第二個“聞之曰”中“行在己而名在人”之句,前已指出類似的表述見于《表記》??芍瑑蓚€“聞之曰”后緊隨之句由來有自,屬于稱引的內(nèi)容。不僅如此,《從政》篇“是以”“是故”之句亦屬于“聞之曰”稱引的內(nèi)容。兩個文例中,“得賢士一人,一人譽……”近于《呂氏春秋·孝行覽·慎人》“賢士歸之,萬民譽之”(89)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337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君子慎言”早見于《周易·頤》“君子以慎言語”(90)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周易》,8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君子強行”類于《老子·第三十三章》“強行者有志”(91)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8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8。。“是以(故)”之內(nèi)容皆見于相近時期的文獻,而兩處“是以曰”前已指出見于《論語·子路》,這些先秦文獻互見的文句通過“聞之曰”的方式匯集一處。

傳世文獻中,“聞之曰”與“是以(故)”并見時,“是以(故)”之言似不在“聞之曰”稱引范圍內(nèi),如:

舟之僑告諸其族曰:“……吾聞之曰:‘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窦簿抟?,是以遂于逆命……”(《國語·晉語二》)(92)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283-28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2。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笔枪示幼噪y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是故逼臣傷君,諂下傷上。(《墨子·親士》)(93)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2-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1。

仲尼曰:“……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yōu)為之!”是故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禮記·文王世子》)(94)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禮記》,3635、3046-3047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

三個文例中,“聞之曰+是以/是故”的關(guān)系是不同的?!稌x語》中“是以”云云并非舟之僑所“聞”的內(nèi)容,而是其征引之后的進一步說理?!队H士》《文王世子》中的“是故”云云,則“聞”的主體與以“是故”說理的主體略有不同。這些傳世文例的話語系統(tǒng)中,“是以(故)”并非“聞之曰”的內(nèi)容。這就說明,《從政》篇“是以(故)”之內(nèi)容或為作者的化用再創(chuàng),或為編者的二次轉(zhuǎn)引。前者意味著《從政》篇的性質(zhì)為創(chuàng)作,后者意味著《從政》僅是匯集和整理。事實上,《從政》篇是兩種屬性兼有的,其格言匯集的特質(zhì)自是毋庸贅言的,而其原創(chuàng)之處則體現(xiàn)在其立意謀篇是有核心主旨的。學(xué)者或言“上博簡《從政》是先秦儒家從政思想的一篇綱領(lǐng)性文件”(95)邢起龍:《從上博簡〈從政〉篇再談孔子的從政思想》,載《大慶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5(4)。,或言《從政》是以格言形式流傳的“為行政官吏訂立”的“行為規(guī)范”(96)陳偉武:《試論簡帛文獻中的格言資料》,載武漢大學(xué)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四輯),28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從政》通篇圍繞著“從政”這一主題,明顯是有意成篇而非單純地摘引集錦。正如有些學(xué)者因馬王堆《稱》篇異于子書議論文而認(rèn)為其“不是一種嚴(yán)格意義的著作”,或因其不似“一部書的一個連貫渾成的組成部分”而視之作“輯集的格言”(97)參見李學(xué)勤:《簡帛佚籍與學(xué)術(shù)史》,300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從政》篇亦是類此,其既有子書議論說理之色彩,更有格言匯集之實質(zhì),當(dāng)是一種有原創(chuàng)意識的格言匯論,屬于結(jié)集類格言體的前身。

上博簡(七)《凡物流形》篇的“聞之曰”?!奥勚弧痹凇斗参锪餍巍?以甲篇為例,下同)篇中也是一個高頻詞匯,通篇共出現(xiàn)8次,文章后半部分每章皆以之為開端,可謂是全篇架構(gòu)的關(guān)鍵詞。原整理者認(rèn)為《凡物流形》的篇章結(jié)構(gòu)類似《楚辭·天問》的有問無答模式,將“聞之曰”釋作“問之曰”。此解與簡文實際頗有齟齬:其一,《凡物流形》的疑問句式多集中于上半部分且并非是“有問無答”,如甲篇簡12發(fā)問“卉木奚得而生”(98)曹錦炎考釋:《凡物流形》,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七),246、247、238-24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簡13就有回應(yīng)的“卉木得之以生”(99)曹錦炎考釋:《凡物流形》,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七),246、247、238-24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其二,“聞之曰”主要出現(xiàn)簡14之后的下半部分,而這部分內(nèi)容多是敘述句式的表達。更重要的一點是,“聞之曰”后領(lǐng)起的內(nèi)容具有明顯的征引特點,實質(zhì)是“曰”而非“問”。例如:

聞之曰:一(100)沈培:《略說〈上博(七)〉新見的“一”字》,載“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582。生兩,兩生厽(參-三),厽(參-三)生女(母?),女(母?)城(成)結(jié)。(101)在原考釋基礎(chǔ)上,參考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鄔可晶執(zhí)筆):《〈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載“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581。甲簡21

同于《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02)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117、165頁,北京,中華書局,2008。。又:

聞之曰:升甲簡8高從埤,至遠從邇。十圍之木,其始生如蒴(蘗)。足將至千里,必從寸始……甲簡9(103)曹錦炎考釋:《凡物流形》,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七),246、247、238-24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前半句同于《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104)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禮記》,353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后半句則近于《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5)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117、165頁,北京,中華書局,2008。。很明顯,《凡物流形》下半篇的“聞之曰”亦稱引精警之語?!斗参锪餍巍访空陆砸浴奥勚弧币?,呈現(xiàn)出格言結(jié)集之特點。

與《從政》篇相似,《凡物流形》的部分“聞之曰”與“是故”并見,且“是故”云云并非純粹的格言稱引,而是化用格言以說理。如前已提及的甲篇簡21:

聞之曰:一生兩,兩生厽(參-三),厽(參-三)生女(母?),女(母?)城(成)結(jié)。是古(故)又(有)一,天下亡(無)不又(有);亡(無)一,天下亦亡(無)一又(有)。甲簡21(106)在原考釋基礎(chǔ)上,參考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鄔可晶執(zhí)筆):《〈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載“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581。

《莊子·庚桑楚》篇“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107)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800頁,北京,中華書局,2012。,與甲篇簡21“是故”云云可相對讀,是道家關(guān)于“有無”的哲學(xué)思考。顯然,此類“是故”稱引有自。又:

聞之曰:至情而智(知),甲簡15識智(知)而神,識神而同,而僉(險),識僉(險)而困,識困而(復(fù))。氏(是)古(故)陳為新,人死復(fù)為人,水復(fù)甲簡24于天咸,百勿(物)不死女(如)月。此惻(賊)或內(nèi)(入),終則或始,至則或反。識此言,起于一耑(端)甲簡25(108)在原考釋基礎(chǔ)上,參考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鄔可晶執(zhí)筆):《〈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載“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581。

“陳為新”指新舊更迭、轉(zhuǎn)換,《左傳·昭公十七年》亦有“所以除舊布新也”(109)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左傳》,452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而“水復(fù)于天咸”則義同郭店簡《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110)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12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芍缀?4—25“是故”云云是借既有哲學(xué)表述闡明自己的思想。因此,“聞之曰”的內(nèi)容并非純粹的格言稱引,《凡物流形》后半篇的性質(zhì)當(dāng)近似《從政》篇,為格言體式的說理文。

(二)以“用曰”為稱引標(biāo)識

上博簡(六)《用曰》篇每小節(jié)都以“用曰”相綴短語作結(jié),“‘用曰’所提示者,多屬引以為戒,或足以致用之嘉言”(111)張光裕考釋:《用曰》,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六),28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除了簡5、簡9“用曰”處于簡的末端而不知內(nèi)容為何外,其余11個“用曰”具體如下:

用曰:邇君邇戾。簡2

用曰:遠君遠戾。簡3

用曰:寧事赫赫。簡5

用曰:唇亡齒寒。簡6

用曰:咎群言之棄。簡7

用曰:自其有保貨,盍有保德。簡8

用曰:勞人亡徒,謂天高而不概,謂地厚而不達。簡10

用曰:舉竿于野。簡11

用曰:毋事縸縸。簡14

用曰:莫眾而迷。簡17(112)在原考釋基礎(chǔ)上,參考李銳:《〈用曰〉新編(稿)》,載“簡帛網(wǎng)”,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14;王蘭:《上博六〈用曰〉編聯(lián)》,載“簡帛網(wǎng)”,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31。

其實,《用曰》篇不僅“用曰”為嘉言,其余內(nèi)容亦時見警世之語。以上文所舉“簡12+簡10”為例,兩簡文句中的詞語、概念相互呼應(yīng):

之聯(lián),春秋還轉(zhuǎn),而除(118)“除”字考釋參見范長喜:《上博楚竹書文字補釋八則》,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xué)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427頁,北京,中華書局,2008。既及。用曰:勞人亡徒。謂天高而不概,謂地厚而不達。言在家室,而莫執(zhí)朕舌,昌簡10(119)張光裕考釋:《用曰》,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六),29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從主旨來講,簡12、簡10圍繞“謹(jǐn)言遠害”而敘述;“莫眾而迷”“咎群言之棄”所在的簡17與簡7則是圍繞“兼聽則明”而展開。從對象上來說,簡9“以忘民德”與簡18“以免民生”是從君主角度來講,而簡2“邇君邇戾”與簡3“遠君遠戾”則是從人臣角度而言的,王蘭所謂“一類是言‘王事’,即君王之道;一類是言‘人事’,即人臣之道”指的正是這一點(128)王蘭:《上博簡用曰編聯(lián)芻議》,載《黑龍江科學(xué)》,2013(5)。。由上可知,《用曰》篇的核心主旨是分為幾個部分的,而并非散亂的格言匯集,通篇的基調(diào)應(yīng)是倡導(dǎo)君臣各守其道、修德治國。因此,《用曰》亦是一種格言體式寫就的議論說理之文。

三、先秦格言產(chǎn)生、發(fā)展之淵源

(一)“尚賢”“重言”思想與格言的產(chǎn)生

早在殷商甲骨時期,格言已有萌芽。李學(xué)勤曾提到董作賓的《王若曰古義》一文中引述了一版甲骨文“王若曰:羌女……”,并據(jù)此認(rèn)為“當(dāng)時就有‘誥’這樣一種文體”,《尚書·商書》中出現(xiàn)的“王若曰”并非周人擬作(129)李學(xué)勤、裘錫圭等:《新學(xué)問大都由于新發(fā)現(xiàn)——考古發(fā)現(xiàn)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載《文學(xué)遺產(chǎn)》,2000(3)。。李學(xué)勤所提“王若曰”出自今文《尚書》的《盤庚》篇,又前文解析《皇門》篇文體時了解到訓(xùn)、誥之體確屬彼時“格言”之范疇。到了西周時期,《周書》以“王若曰”為標(biāo)識的訓(xùn)、誥文體更為普遍,其中見于今文《尚書》的有《大誥》《康誥》《酒誥》《洛誥》《多士》《多方》《文侯之命》等篇,這些篇目皆為史官記載的君王之言,具有教令、政令之義。

巫史人員的職責(zé)決定他們必然從事輯集格言之活動。李學(xué)勤認(rèn)為《逸周書》中的《殷?!贰吨茏!穪碓从谧9偃粘9ぷ髦袑Ω裱缘姆e累和纂輯(130)李學(xué)勤:《簡帛佚籍與學(xué)術(shù)史》,304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夏德靠亦持此觀點,并認(rèn)為“這種輯集格言諺語的活動其實就是‘會合善言’”(131)夏德靠:《先秦語類文獻形態(tài)研究》,270頁,北京,中華書局,2015。。巫史人員是最早保存先王先圣之言的一批人。先王、先圣之言被后人奉為圭臬般來依循和參照,在與原始語境相似的情態(tài)下被反復(fù)征用且經(jīng)久不衰,是極富生命力的一種語言形式。而保留并傳承先王、先圣之言的自覺亦是上古“尚賢”“重言”思想的重要表現(xiàn)。正是源于對權(quán)威言說的信服與追尋,才有了格言存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逸周書·周祝解》是一篇模擬《尚書》訓(xùn)誥之體而實為先賢之言匯編的文獻。《老子》《論語》之類的諸子匯說更是“尚賢”“重言”思想的極致體現(xiàn)。后世諸如《顏氏家訓(xùn)》《朱子家訓(xùn)》之類家語家訓(xùn)的纂錄、《菜根譚》《小窗幽記》《圍爐夜話》等處世格言的匯輯,則是這一思想傳統(tǒng)的余波。

(二)子書與格言的成熟

先秦格言來源豐富,口頭流傳的圣人言、俗諺語以及典籍中的精警之言等皆可作為格言。如《弟子問》《孔子見季桓子》篇的“吾聞”等,近似稱引之用的“故曰”,皆是問答過程中旁征博引的套語,稱引內(nèi)容實為口頭或書面之成語。而另一方面,先秦流傳脈絡(luò)交錯紛雜,轉(zhuǎn)引套用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如《用曰》篇簡17的“用曰:莫眾而迷”,在《韓非子》的兩則征引中分別標(biāo)作“語曰”和“鄙諺曰”??芍裱耘c其他精警語類并沒有絕對的界限,而頻繁的應(yīng)用令格言的存在更加明朗化。然而先秦時期格言這一概念尚未獨立存在,多依附于語錄體或議論體之諸子文獻。

劉咸炘在《格言略論》中指出:“古無格言書……后世輯古格言者多取子家……而晚近之匯集格言書則由語錄蛻變而生者也?!?132)劉咸炘:《劉咸炘學(xué)術(shù)論集·文學(xué)講義編》,174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這一觀點肯定了子書對格言形成的影響,但“古無格言書”之言略失嚴(yán)謹(jǐn)??贾鐾廖墨I可知,先秦之際雖沒有體例純粹的格言書,卻已有匯集自語錄、或附形于子書的格言體說理文。以上博簡文獻為例,《從政》篇中多數(shù)的“聞之曰”近似儒家傳世文獻中“子曰”的內(nèi)容,可知“聞之曰”是一種聞自老師的言說,帶有明顯的語錄體遺痕。又《從政》《用曰》《凡物流形》中多見流露主觀意識之文句,且各篇皆有核心主旨,明顯是以格言體式立意謀篇的諸子說理文,已頗具格言結(jié)集之特點??疾焱瑫r期的其他出土文獻,郭店簡《語叢》四篇中多見格言文句。整理者曾稱《語叢一》“皆為類似格言的文句”(133)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93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羅恰亦言四篇“主要是由格言、諺語之類的材料構(gòu)成”(134)羅?。骸队沙鐾廖墨I論古代“類書”之起源》,載《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3)。。其實,《語叢》前三篇“文體相似,都是以主題不同的短語構(gòu)成”(135)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204、204、65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語叢三》更類于“儒家雜說”(136)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204、204、65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而《語叢四》則是“講談話技巧的書”(137)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204、204、65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確切地說,《語叢》前三篇是一種殘留語錄匯集蛻變痕跡的格言類書,而《語叢四》是具有子書色彩的格言類書。其他學(xué)者認(rèn)為具有格言性質(zhì)的文獻中,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講的是官員規(guī)范,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四經(jīng)》(學(xué)界或稱為《黃帝書》)之《稱》篇講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道”,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十三篇》之《要言》也與治國之道相關(guān)。這些文獻的成篇都是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并不似“晚近之匯集格言書”那般純粹地轉(zhuǎn)摘散句格言。究其根源,這種有意為之的格言體敘述,是諸子士人模仿先代圣人言說的結(jié)果,意在借助先圣之格言體式傳播其自身的思想主張??梢哉f,諸子格言催化了格言進入成熟發(fā)展階段。

格言體是先秦最重要的“語”類文體之一,保留了大量的“嘉言善語”。先秦格言或以碎片式散布于各類文獻中,或以結(jié)集成篇的方式呈現(xiàn),是古人智慧、經(jīng)驗的結(jié)晶。先秦散見格言多源于人物的語言或經(jīng)驗、規(guī)律的總結(jié),法令、教令、典籍等亦是其重要來源。諸子的格言體說理文則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屬于結(jié)集類格言,其散文化因素緣起誥、命之類,而駢偶化因素則濫觴于箴銘、古諺等??梢哉f,結(jié)集類格言既是保存古代格言的重要形式,更是格言從“語”類文獻中分化獨立的催化劑,正是在格言輯集的活動中,格言體逐漸明晰起來。

猜你喜歡
上博聞之阮元
西齋茶廊坐雨
中國三峽(2022年7期)2022-12-02 07:01:32
楚文字訛混現(xiàn)象舉隅
文物春秋(2022年2期)2022-05-19 08:19:00
人和墻
伐枝
讀者(2021年3期)2021-01-13 09:55:27
阮元與焦山的不解之緣
華人時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4
望梅止渴 廢寢忘食
人和墻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和珅與阮元的眼鏡詩
壽縣朱家集銅器銘文“”字補釋
簡帛(2015年2期)2015-06-28 15:30:16
贵阳市| 安吉县| 安泽县| 清苑县| 收藏| 昭平县| 万安县| 深水埗区| 乐至县| 永安市| 绵竹市| 玉田县| 兴和县| 洮南市| 广昌县| 德庆县| 大方县| 礼泉县| 锦州市| 霍林郭勒市| 湘潭县| 永安市| 铁岭县| 库伦旗| 乌鲁木齐县| 田东县| 罗山县| 昔阳县| 剑阁县| 密云县| 宜城市| 南投县| 靖西县| 高平市| 潜山县| 凭祥市| 乌鲁木齐县| 常熟市| 如东县| 大同市| 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