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北宋初期科舉制度之演變

2021-03-26 12:43:40諸葛憶兵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科舉制度進士中華書局

諸葛憶兵

宋代科舉制度研究已成學術界熱點問題,然學術界目前側(cè)重點不在整體宋代科舉制度史的梳理,而是注重單項制度的研究,如省試制度、殿試制度等等。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從北宋初期開始梳理宋代科舉制度史之所有脈絡。北宋初期指太祖、太宗二朝,這一階段之科舉制度處于沿襲與變革時期。宋代各項政治制度,最初都是沿襲唐五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針對以往制度的弊病,根據(jù)現(xiàn)實政治的需求,逐步予以變革。宋代科舉制度亦如此。換言之,這個階段科舉制度通過不斷的自身嬗變,以適應君主治國之需求。

一、太祖朝之沿襲與矯正

宋太祖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以奪取政權,在位期間,主要精力用于穩(wěn)定內(nèi)部、統(tǒng)一外部之南征北伐方面,無暇顧及科舉制度之變革。所以,這一階段之科舉制度,大致處于沿襲唐五代之狀態(tài),所謂“國初取士之科,皆襲唐制”(1)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之三二,第5冊,4277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太祖朝之沿襲首先表現(xiàn)為幾乎每年都舉行貢舉試和進士錄取名額極少兩個方面。唐代除特殊情況之外,禮部每年都舉行省試,每年都有士人登第,進士錄取人數(shù)約在20~40人之間。唐文宗曾詔云:進士科“禮部歲取登第者三十人,茍無其人,不必充其數(shù)”(2)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第4冊,116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趙匡胤在位期間,唯有開寶七年(974年)權停貢舉。是年,朝廷部署出兵南征,欲吞并南唐,權停貢舉或與此相關。太祖朝多數(shù)年份進士錄取名額只有唐代的一半或者更少,考慮到當時眾多政權并立、趙宋版圖狹小的原因,這是可以理解的。唯有最后兩年錄取名額與唐代相仿,或者與開寶七年??枷嚓P,更可能是宇內(nèi)漸漸混一、國家版圖擴大、朝廷一切舉措逐步恢復常態(tài)所導致。

太祖朝同時沿襲了唐五代科舉制度之積弊。唐五代科舉取士,多數(shù)情況下被權貴豪門所把持(3)參見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351-373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不公正不公平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當時流行語云:“及第不必讀書,作官何須事業(yè)!”(4)趙令畤撰,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卷四,10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2。宋朝開國,科舉考試舞弊行為,隨處可見。豪門權貴也依然視科第為囊中物,肆意干擾科舉考試。列舉二例:

(建隆四年,963年)龍捷左廂都指揮使、漢州防御使馬仁瑀嘗私以士屬知貢舉薛居正,居正實不許而陽諾之。及聞喜宴日,仁瑀乘醉攜所屬士慢罵居正,御史中丞劉溫叟劾奏仁瑀,上雖怒,曲為容忍。(5)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第1冊,10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

(乾德二年,964年)屯田員外郎、知制誥高錫以弟銑應進士舉,屬之開封府推官河南石熙載求首薦。銑辭藝淺薄,熙載弗許,錫深銜之,累于上前言熙載裨贊無狀。(6)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第1冊,127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

科舉不公,舉報、喧鬧等事件也時時可見。建隆元年(960年),“前鄉(xiāng)貢《三傳》孫蘭治《左氏春秋》,聚徒教授。其門人有被黜退者,蘭乘醉突入貢部,喧嘩不已”(7)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第1冊,9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開寶六年(973年),“進士徐士廉等擊登聞鼓,訴(李)昉用情,取舍非當。上以問翰林學士盧多遜,多遜曰:‘頗亦聞之’”(8)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第1冊,297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

太祖為了重建國家制度和秩序,針對科舉制度之種種弊病,不斷予以矯正。建隆三年(962年),詔書云:

國家懸科取士,為官擇人。既擢第于公朝,寧謝恩于私室?將懲薄俗,宜舉明文。今后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官子孫、弟侄。如違,御史臺彈奏。應名姓次第放榜時,并須據(jù)才藝高低,從上安排,不得以支科為貴。兼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除賜宴外,不得輒有率斂。并依后唐長興元年六月敕處分。(9)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之一、二,第5冊,426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此舉是要切斷座主、門生糾結成利益集團。殿試制度確立之后,中第者通稱“天子門生”,恩歸君主。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再頒發(fā)詔令:

“禮部貢舉人,今后朝臣不得更發(fā)公薦,違者重置其罪?!?故事,每歲知舉,將赴貢闈,臺閣近臣得公薦所知者。至是,禁止之。(10)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之二,第5冊,426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此令廢除了唐代的“公薦”制,權貴豪門借助“公薦”,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縱科舉。曾鞏云:“舊制,臺閣近臣每年得以抱文藝者公薦于貢闈,知舉官去取不能無所徇。建隆四年,詔禁止之?!?11)曾鞏撰,王瑞來校正:《隆平集校正》卷二,69頁,北京,中華書局,2012。

為了抑制朝廷高官達貴把持科舉考試的現(xiàn)狀,太祖特別出臺“中書復試”制度。乾德六年(968年):

權知貢舉王祜擢進士合格者十人,陶谷子邴名在第六。翌日,谷入致謝,上謂左右曰:“聞谷不能訓子,邴安得登第?”遽命中書復試,而邴復登第。因下詔曰:“造士之選,匪樹私恩,世祿之家,宜敦素業(yè)。如聞黨與,頗容竊吹,文衡公器,豈宜私濫!自今舉人凡關食祿之家,委禮部具析以聞,當令復試?!?12)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九,第1冊,200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

這項舉措的目的性非常明確,就是針對“世祿之家”之“朋比相容”“擢第即成于濫進”。

殿試制度的確立,初衷也是針對豪門權貴把持科舉之弊病。開寶六年(973年),“下第人徐士廉打鼓論榜,詔于講武殿重試,通放二十六人,貶試官李昉秩。御試自此始”(13)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二,第5冊,4231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宋人云:“自唐以來,進士皆為知舉門生,恩出私門,不復知有人主。開寶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撾登聞鼓,言久困場屋。乃詔入策進士、終場經(jīng)學,并試殿庭……御試進士不許稱門生于私門,一洗故習,大哉宏模,可謂知所先務矣?!?14)王栐撰,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卷一,2、5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殿試唐代也曾臨時舉行,太祖開寶六年之后,遂成固定制度,宋代科舉發(fā)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制度,由此成型。

此外,科舉制度之沿襲在諸多方面得以體現(xiàn)。舉兩條為例:建隆二年(961年)十一月,“詔諸州貢舉人員群見訖,就國子監(jiān)謁先師,迄今行之,循唐制也”(15)王辟之撰,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卷六,67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乾德二年(964年)九月,“權知貢舉盧多遜言諸州所薦士數(shù)益多。乃約周顯德之制,定《發(fā)解條例》及殿罰之式,以懲濫進。詔頒行之”(16)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第1冊,13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此沿五代之制。國家版圖擴大,考生迅速增加,需要《發(fā)解條例》予以約束。

太祖朝在科舉制度方面偶爾也有全新的舉措。主要是兩項措施:給食和特奏名。

所謂給食,又稱續(xù)食,即朝廷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和差旅費用。開寶初,“川蜀、荊湖內(nèi)附,試數(shù)道所貢士,縣次往還續(xù)食”(17)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五《選舉一》,第11冊,3606、3609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此舉初衷乃是收取新歸附地區(qū)之士心。因為是戰(zhàn)爭時期的臨時舉措,故令分管軍政的樞密院“定例施行”(18)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之二,第5冊,426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給食對象和地區(qū)都有限定,必須是自己無法負擔食宿旅費的“寒士”,必須是新歸附中央政權的西川、山南、荊湖諸道。隨著全國的統(tǒng)一和政權的穩(wěn)定,此法隨之終止,故宋人云“今不復聞舉此法矣”(19)王栐撰,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卷一,2、5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所謂特奏名,就是照顧性地錄取年齡較大屢次落第的考生?!端问贰吩疲?/p>

凡士貢于鄉(xiāng)而屢絀于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后舉數(shù),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20)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五《選舉一》,第11冊,3606、3609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特奏名制度之開端乃在開寶三年(970年)三月,詔云:“禮部貢院閱進士、諸科十五舉以上、曾經(jīng)終場者,以名聞”。是舉,錄取特奏名“司馬浦等六十三人”(21)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第1冊,24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隨即朝廷頒詔:“今后不得為例”(22)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之三,第5冊,4263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換言之,給食和特奏名在太祖朝都是臨時舉措。給食制度后來有所恢復和發(fā)展變化,特奏名制度則終于固定下來,成為宋代科舉制度的特有現(xiàn)象。

二、太宗朝之收取士心

太宗朝科舉作為,乃宋代科舉制度變革之初期,大致無章可循,貢舉試年份和進士錄取人數(shù)亦如此。太宗在位期間,一共有8個年度開科取士。具體而言,或年年貢舉,類似唐朝和太祖朝;或相隔一年;或相隔二年,類似后來的三年一貢舉;或完全停止貢舉,這是太宗在位最后5年的事情。

權停貢舉,考生大量積累,一旦開科,取士數(shù)就發(fā)生變化。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取士數(shù)遽增,史書記載非常詳細:

上御講武殿,內(nèi)出詩賦題復試進士,賦韻平側(cè)相間依次用。命翰林學士李昉、扈蒙定其優(yōu)劣為三等,得河南呂蒙正以下一百九人。庚午,復試諸科,得二百七人,并賜及第。又詔禮部閱貢籍,得十五舉以上進士及諸科一百八十四人,并賜出身。九經(jīng)七人不中格,上憐其老,特賜同《三傳》出身。凡五百人,皆先賜綠袍、靴、笏,錫宴開寶寺,上自為詩二章賜之……薛居正等言取人太多,用人太驟。上意方欲興文教,抑武事,弗聽。(23)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第1冊,393-39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

史書特意將這年的取士數(shù)與唐代做對比:

自隋大業(yè)中,始設進士科,至唐以來尤盛。當時每歲不過三十人,咸亨、上元中,增舊額為七十人,尋亦復故。開成中,連數(shù)歲放四十人,旋復舊制。進士外,以經(jīng)術登科者,亦不及百人。自帝即位,以州縣闕官,故旬浹之中,貢士幾三百人,將以補缺員而振滯淹也。(24)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七之二,第5冊,4356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這一年取士數(shù),進士錄取109人,數(shù)量確實明顯增加了。加上諸科和特奏名,合計500人。取士數(shù)增加的原因,太宗的解釋是“欲興文教,抑武事”。即國家和平建設的需要,宋朝基本國策由此逐漸轉(zhuǎn)向“重文抑武”。

不可否認,無論是審判法官還是執(zhí)行法官針對執(zhí)行依據(jù)的明確性,尤其是給付內(nèi)容的明確程度都很難把握的十分精準,因為法官并不精通各項事務,要求其一概十分精準到位確實是一項苛刻的請求,不可否認,當事人的請求在大部分情形下都是可以轉(zhuǎn)化為金錢損害賠償?shù)摹0凑彰绹ㄉ系陌咐?,能夠用金錢賠償?shù)亩純?yōu)先適用金錢賠償,這樣的原則雖然之于中國過于極端,但是我們可以確定金錢賠償作為備位執(zhí)行方案的路徑,即如果某項給付內(nèi)容難以實現(xiàn),我們可以確定金錢賠償?shù)姆桨缸鳛閭湮凰悸贰?/p>

針對太宗朝取士數(shù)增加的史實,還需要以數(shù)字統(tǒng)計來做出分析。因為太宗朝權停貢舉年份過多,需要得出取士平均值,才能更加清楚地說明問題。唐代與宋代,歷屆進士取數(shù)大都有明確記載,故以其為案例。太宗朝8個年度科舉錄取進士一共1485人,平均每年錄取數(shù)約為68人。(25)太平興國八年取最高值229人,以在位22年平均之。與唐代比較,進士取數(shù)翻了一番有余。一方面,太宗朝確實增加了取士數(shù)量;另一方面,太宗朝取士數(shù)量的增加并不像史籍所言那么夸張,其為后來進一步增加取士數(shù)導夫先路。太宗是一位疑忌心極重的君王(26)參見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87-89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雍熙二年(985年)任命權知貢舉后,對宰相說:“夫設科取士之門,最為捷要。然而近年籍滿萬余人,得無濫進者乎?”(27)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第2冊,59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這種既欲市恩又恐被蒙騙的獨裁者心態(tài),限制了取士數(shù)的進一步擴增。

進士錄取數(shù)量增加,有必要對登第者分等分甲,在授官時予以不同對待。太宗朝登第者分甲或分等,同樣無一定之規(guī):

分甲取人,始于太平興國八年,然是年第三甲五十四人,第二甲一百五十七人,反三倍于第三甲之數(shù)。端拱元年、二年,則又不分甲。淳化三年,第二甲五十一人,第一甲三百二人,反六倍于第二甲之數(shù),則累科分甲人數(shù)之多少無定例也。(28)馬端臨編撰:《文獻通考》卷三〇《選舉考三》,上冊,28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取士數(shù)之增加,也招致批評意見。端拱二年(989年)正月,右拾遺、直史館王禹偁奏議曰:“二曰艱難選舉,抑儒臣而激武臣也。自陛下統(tǒng)御,力崇儒術,親主文闈,志在得人,未嘗求備。大則數(shù)年便居富貴,小則數(shù)月亟預官常?;蛞恍锌捎^,一言可采,寵錫之數(shù),動逾千萬,不獨破十家之產(chǎn),抑亦起三軍之心。臣亦其人,固自言耳。但恐授甲之士,有使鶴之言。望減儒冠之賜,以均戰(zhàn)士之恩”(29)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〇,第2冊,67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王禹偁所言,與“重文抑武”國策相背,太宗不予理睬。

太宗作為,收取士心目的十分明顯。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科舉取士之后,太宗自我表彰說:“朕親選多士,殆忘饑渴,召見臨問,以觀其材,拔而用之,庶使巖野無遺逸,而朝廷多君子爾。朕每見布衣?lián)|紳,間有端雅為眾所推譽者,朕代其父母喜?;蛘侔萁?,必為擇良日,欲其保終吉也。朕于士大夫無所負矣”(30)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第1冊,547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市恩意圖,表露無遺。雍熙二年(985年),唱名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賜及第。唱名賜第,蓋自是為始”(31)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三之一,第5冊,4468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點滴恩德,皆歸君王。

授官方面,同樣予以特別眷顧?!段墨I通考》比較且排列云:

藝祖、太宗皆留意于科目。然開寶八年,王嗣宗為狀元,止授秦州司理參軍,嘗以公事忤知州路沖,沖怒,械系之于獄。然則當時狀元所授之官既卑,且不為長官所禮,未至如后世“榮進素定,要路在前”之說也。至太平興國二年,始命第一,第二等進士及九經(jīng)授將作監(jiān)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其次皆優(yōu)等注擬,凡一百三十人。淳化二年試士,第一甲至三百二人,皆賜及第。太宗時,惟此二年科目恩數(shù)最為優(yōu)渥……愚以為太宗寤寐英賢,如恐不及,時出特恩,以示獎勵,故初無一定之例。有如太平興國二年、三年,第一等、第二等并授通判,而五年則前二十三名授通判,八年則第一甲授知縣,雍熙二年第一等為節(jié)察推官,淳化三年則止前四名授通判,則累科授官之崇庳無定例也。(32)馬端臨編撰:《文獻通考》卷三〇《選舉考三》,上冊,28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考試過程和進士錄取之后的種種活動,太宗朝在沿襲唐人基礎上,予以比較全面完善。端拱元年(988年):

知貢舉宋白等定貢院故事:先期三日,進士具都榜引試,借御史臺驅(qū)使官一人監(jiān)門,都堂簾外置案,設銀香爐,唱名給印試紙。及試中格,錄進士之文奏御,諸科惟籍名而上。俟制下,先書姓名散報之。翌日,放榜唱名。既謝恩,詣國學,謁先圣先師,進士過堂閣下告名。聞喜宴分為兩日,宴進士,請丞郎、大兩?。谎缰T科,請省郎、小兩省。綴行期集,列敘名氏、鄉(xiāng)貫、三代之類書之,謂之《小錄》。醵錢為游宴之資,謂之“酺”,皆團司主之。制下,而中書省同貢院關黃復奏之,俟正敕下,關報南曹、都省、御史臺,然后貢院寫春關散給。登科之人,例納朱膠綾紙之直,赴吏部南曹試判三道,謂之“關試”。(33)脫脫等撰:《宋史》卷一五五《選舉一》,第11冊,3608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其中,放榜后的唱名、謝恩、期集、謁先師、聞喜宴,都是唐代舊俗,此際更為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行為,都是為了給予登第士人以更大的恩寵,引起所有士人的艷羨與向往之情,從而更好地達到收取士心之目的。

太宗上述作為,收取士心的效果非常明顯,宋代文人對此津津樂道。列舉兩條:

宴新進士呂蒙正等于開寶寺,賜御制詩二首……至是,官為供帳,歲以為常。先是,進士參選,方解褐衣綠,是歲錫宴后五日癸酉,詔賜新進士并諸科人綠袍、靴、笏。自后以唱第日賜之,惟賜袍、笏,不復賜靴。(34)王辟之撰,呂友仁點校:《燕翼詒謀錄》卷一,4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故事,進士期集,常擇榜中最年少者為探花郎。熙寧中始罷之。太平興國三年,胡秘監(jiān)旦榜,馮文懿拯為探花,是歲登第七十四人,太宗以詩賜之曰:“二三千客里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笔迹埔远Y部放榜,故座主門生之禮特盛,主司因得竊市私恩。上稍欲革其弊,既更廷試,前一歲呂文穆公蒙正為狀頭,始賜以詩,蓋示以優(yōu)寵之意,至是復賜文懿。然狀頭詩迄今時有,探花詩后無繼者,惟文懿一人而已,最為科舉之盛事也。(35)阮閱編著,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后集卷一,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三、太宗朝之沿襲和變革

太宗朝科舉制度,仍然有大量的沿襲成分。其中部分舉措,甚至是對唐代制度的回歸,或者說是從唐代制度中汲取經(jīng)驗的。

首先,關注考生出身階層問題。唐代科舉考試,限制僧侶、工商、吏員出身者,但時而有例外。(36)參見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195-201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這些例外大都發(fā)生在中晚唐時期,是制度松弛的一種表現(xiàn),宋初得以繼續(xù)。太宗欲重整制度,太平興國八年十二月,頒布詔令云:“朝廷比設貢舉,以待賢材。如聞緇褐之流,多棄釋老之業(yè),反襲褒博,來竊科名。自今貢舉人內(nèi)有曾為僧道者,并須禁斷”(37)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之四,第5冊,4263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太宗曾就此對宰相等說:“邇來場屋混淆,頗聞有僧道還俗赴舉者。此輩不能專一科教,可驗操履,他日在官,必非廉潔之士?!?38)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第1冊,560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

太宗因出身階層問題,科舉考試予以抑制的,舉二例:

時中書令史守當官陳貽慶舉《周易》學究及第。既而上知之,令追奪所授敕牒,釋其罪,勒歸本局。謂侍臣曰:“科級之設,待士流也,豈容走吏冒進,竊取科名哉!”乃詔:“自今中書、樞密院、宣徽學士院、京百司、諸州系職人吏,并不得離局應舉。”……又,貢舉人中有工賈雜類,或被廢疾,及曾罹刑責,不得薦送。其雜類中有茂材異等卓然秀出者,許之。(39)章如愚編撰:《山堂考索》后集卷三六《士門》,684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

陳舜封以科第進。及為評事,太宗聞其父為伶人,責宰相不分流品,改授殿直。(40)劉克莊撰,王蓉貴等校點:《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五《林侍郎神道碑》,第7冊,3725頁,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淳化三年(992年),朝廷再頒詔令:

國家開貢舉之門,廣搜羅之路,采其鄉(xiāng)曲之譽,登于俊造之科。近年舉人頗隳前制,不于本貫取解,多是隨處薦名。行止莫知,真虛罔辨。乃至工商之子,亦登仕進之途……州府子細辨認,如不是本貫及工商雜類、身有風疾、患眼目、曾遭刑責之人,并不在解送之限。如違,發(fā)解官當行朝典,本犯人連保人并當駁放。如工商雜類人內(nèi)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41)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四之一五、一六,第5冊,449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太宗意圖是注重官員倫理道德修養(yǎng),純潔官員隊伍,為趙宋王朝世代相傳、國家久治長安做打算。但是,為“茂材異等卓然秀出者”留出一路,語氣上比唐代詔令松動(42)《舊唐書》:“舉人曾為官司科罰,曾任州縣小吏,雖有辭藝,長吏不得舉送。違者,舉送官停任,考試官貶黜。”(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四《憲宗紀上》,第2冊,42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唐會要》:“工商雜色之流。假令術逾儕類。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授之官秩?!?王溥撰:《唐會要》卷五二,中冊,91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8)工商者不可出任官職,當然不可參加科考。,后朝上述出身者參加科考便源源不絕。

其次,限制發(fā)解試名額。唐代科舉考試,對州府解送,有名額限定?!皯T州貢人:上州歲貢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必有才行,不限其數(shù)?!?43)王溥撰:《唐會要》卷二六,上冊,499頁,北京,中華書局,1998。宋初因境內(nèi)未統(tǒng)一,對各地發(fā)解試名額不做限定。乾德二年(964年)“盧多遜言諸州所薦士數(shù)益多”(44)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第1冊,13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未得以落實。太宗朝,宇內(nèi)大致統(tǒng)一,聚集在京城的考生人數(shù)劇增。淳化三年(992年),“諸道貢舉人萬七千三百,皆集闕下”(45)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第2冊,73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發(fā)解試薦送者過多,禮部省試終于無法承受,到了必須出臺限制名額規(guī)定的時候了。至道三年(997年)五月:

詔曰:“朝廷為官擇人,設科待士,當懲濫進,方盡至公。應兩京、諸道州府進士、諸科舉人發(fā)解及貢院考試條貫,宜令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參議,先具發(fā)解條貫以聞?!焙擦謱W士承旨宋白等議曰:“國家封域至廣,州郡甚多,每歲舉人,動以萬數(shù),將懲濫進,理在精求。欲乞不限兩京、國學及諸道州府,應新舊進士、諸科舉人,每秋賦各依前后敕命,委本處逐色差官考試。須是文章經(jīng)義最精者,每進士一百人只解二十人,九經(jīng)已下諸科共及一百人,只解二十人赴闕。如將來考試或有繆濫,其逐處發(fā)解官并依先敕殿罰。內(nèi)州府不及一百人處,亦令約此數(shù)目解送,但十分中只解送二分?!痹t依所奏。(46)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四之一六,第5冊,449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此項規(guī)定,隨著各地參加考試人數(shù)的增多或減少,不斷有所改動。然而,發(fā)解試限定名額,從此得以確立。(47)參見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19-23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148-165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再次,加重科考題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傾向。唐人進士科考試詩賦題,有政治化道德化傾向,如憲宗年間的《恩賜魏文貞公諸孫舊第以導直臣詩》等;更多的只是景物題詠或懷古,如憲宗年間的《山出云詩》《金谷園花發(fā)懷古詩》《春色滿皇州詩》等。宋代進士考試詩賦題,幾乎全部是政治化道德化的命題,這樣的傾向在太祖朝就開始了。太祖朝最后兩屆殿試詩歌考題為:《懸爵待士詩》《龍舡習水戰(zhàn)詩》,皆與時事政治相關。太宗朝詩賦考題政治化道德化傾向則更加明顯,僅以詩歌題為例:《主圣臣賢詩》《二儀合德詩》《烹小鮮詩》《射不主皮詩》等等。(48)唐憲宗朝詩賦考題,參見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卷十六至卷十八,中冊,671-766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宋太祖、宋太宗朝詩賦考題,參見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七之一、二、三、四、五,第5冊,4356-4358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且喜歡從經(jīng)典論著中出題,如“烹小鮮”語出《道德經(jīng)》“治大國若烹小鮮”,“射不主皮”語出《論語》“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相比較而言,唐代科場詩賦題更具審美價值,因此唐代考場偶爾還能出現(xiàn)錢起《湘靈鼓瑟》、祖詠《終南望余雪》等佳作,宋代科場則一篇也沒有。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殿試“進士加論一首,自是常以三題為準”(49)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第1冊,43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政治化道德化之外,再加議論化傾向之引導,宋代時文離文學審美越來越遠。

太宗朝推出科舉制度兩項重大改革創(chuàng)新:鎖院和糊名,皆發(fā)生在淳化三年(992年)。(50)鎖院、糊名制度,學界已有大量的研究論,參見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175-181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321-327、481-48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鎖院出現(xiàn)在省試期間,糊名出現(xiàn)在殿試期間。

宋代科舉制度之變革,有大量的官員參與其中,尤其是獲得臨時差遣之權知貢舉者,往往是諸多變革的直接推動者和實踐者。這些變革有時是自下而上的,先由權知貢舉者實踐,然后形成固定制度。鎖院行為便是如此。鎖院,指朝廷公布考官名單后,考官們立即進入考試場所貢院鎖閉,不再與外界接觸,直到錄取名單公布才離開貢院。是年正月,“以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等權知貢舉。易簡等以貢舉重柄,義在無私,受詔之日,五人便赴尚書省鎖宿,更不歸私第,以杜絕請托。物論嘉之”(51)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九之二,第5冊,4563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此舉至真宗朝成為固定制度。

糊名,指將考生姓名等信息彌封,考官因此無法獲知答卷者為何人。“先是,胡旦、蘇易簡、王世則、梁灝、陳堯叟皆以所試先成,擢上第,由是士爭習浮華,尚敏速,或一刻數(shù)詩,或一日十賦。將作監(jiān)丞莆田陳靖上疏,請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納之。于是,召兩省、三館文學之士,始令糊名考校,第其優(yōu)劣,以分等級?!?52)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第2冊,73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糊名制的初衷比較簡單,僅僅是為了打擊“浮華”文風,因為糊名之后,考官就不知道最初交卷者的試卷是哪一份。

關于這一年殿試抑制“浮華”文風,宋人頗多記載,選讀二則:

太宗時,親試進士,每以先進卷子者賜第一人及第。孫何與李庶幾同在科場,皆有時名。庶幾文思敏速,何尤苦思遲。會言事者上言:“舉子輕薄,為文不求義理,惟以敏速相夸?!币蜓裕骸笆鼛着c舉子于餅肆中作賦,以一餅熟成一韻者為勝。”太宗聞之大怒,是歲殿試,庶幾最先進卷子,遽叱出之。由是何為第一。(53)歐陽修撰,李偉國點校:《歸田錄》卷一,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孫何榜,太宗皇帝自出試題《卮言日出賦》,顧謂侍臣曰:“比來舉子浮薄,不求義理,務以敏捷相尚。今此題淵奧,故使研窮意義,庶澆薄之風可漸革也?!闭Z未已,錢易進卷子,太宗大怒叱出之,自是科場不開者十年。(54)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卷一,6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先進卷子,遽叱出之”,“錢易進卷子,太宗大怒叱出之”,與“糊名”制相矛盾。應當是錢易交卷,未及糊名,即被“叱出”。所以,這一年的“糊名”作為,還是比較粗糙的。至于將“科場不開者十年”歸咎于此,當為“小說家”言,況且科場停擺只有五年。

太宗朝科舉考試制度,宋人評價說:“滌污革舊,一新簪笏,則明者亦默知其意焉”(55)田況撰,儲玲玲整理:《全宋筆記·儒林公議》,第1編,第5冊,88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尤其是鎖院與糊名制度,奠定宋代科舉考試“公平公正”之原則,開一代新風氣,不僅影響后代之科舉制度,甚至當代高考制度也從中汲取養(yǎng)分。太宗收取士心之意過于突出,便有馬端臨之言:“無一定之例”。這也成為太宗朝科舉制度最為顯著的標志。此可視為變革過程中的大動蕩大搖擺,打亂原有制度,新的規(guī)范尚且沒有完全建立,再加上人治獨裁的決定性因素,太宗朝科舉制度呈隨心所欲之態(tài)勢。然而,其間仍有某些規(guī)律可循,即考試過程和結果越來越追求公平與公正,登第士人越來越多地獲得榮耀與重視。

宋代“以儒立國,士習微惡,世道所關”(56)佚名撰,李之亮校點:《宋史全文》卷三四,下冊,2291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所以,趙宋代周而起,除了軍事統(tǒng)一南北、恢復國內(nèi)經(jīng)濟、重建國家制度等要務以外,弘揚士德,改變士風,同樣是當務之急。士風盛衰,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婆e考試是太祖、太宗用來改變士風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北宋初期之科舉制度,雖然沿襲與變革并存,然而,改革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儒立國”之氣象昭然顯現(xiàn)。后朝沿此路徑持續(xù)變革科舉制度,為兩宋王朝輸送了大量治國之人才。

猜你喜歡
科舉制度進士中華書局
河下:文風厚重的“進士之鄉(xiāng)”
華人時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2:12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四進士(上)
《進士or近視》
童話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 10:11:42
科舉制度的起始與結束
質(zhì)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建筑史話
清代石城縣黎正進士考論
廣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8:36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學術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學術界(2015年4期)2015-02-25 07:05:28
民权县| 文水县| 古丈县| 西林县| 建阳市| 靖宇县| 旬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读书| 辽宁省| 恩平市| 西安市| 兴隆县| 林口县| 集安市| 化德县| 花莲县| 保靖县| 宣恩县| 临桂县| 兰溪市| 营口市| 佛学| 华阴市| 六枝特区| 岑巩县| 泰安市| 马公市| 鹿邑县| 景宁| 东海县| 新蔡县| 古浪县| 黑河市| 菏泽市| 梅州市| 汉源县| 玛多县| 阜康市| 中江县| 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