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水成
【摘要】農村小學教育受教學場地、師資、資金等條件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的物質保障不如城市小學,這也限制了農村小學教育的發(fā)展。師資力量薄弱,缺乏新的血液注入,導致一些新鮮的、前沿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也難以被引入農村小學教學中。當前在對農村小學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最需要進行改革的是教師轉換角色定位,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起輔助作用的教學模式。農村小學的教學過程要拓寬教學育人環(huán)境,德智體美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yǎng)、潛力發(fā)掘,評價學生不再只關注分數(shù)的高低。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學改革;角色定位;教學育人
農村小學教育一般具有“教學規(guī)模小、教學資源少、教學環(huán)境差”三大問題,在對農村小學生進行教學時,農村教師往往因為存在這三個問題,忽視對于學生文化課程學習以外的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教學內容的精簡,導致了在農村小學的學生評價體系,主要依靠學生文化課水平的高低,而忽視了學生其它方面的優(yōu)點。教育本身是教學育人的一個過程,當教師只關注考試成績時,忽視了“育人”的重要性,忽略了對于學生品行素養(yǎng)方面的教學。
一、改善教育環(huán)境——教師角色的轉換
在傳統(tǒng)的農村小學教育中,教師扮演著主要作用,知識傳授、教學監(jiān)督、教學的評價都是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生作為聽從者與執(zhí)行者進行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的講課為主,教師將課文內容進行提煉,告知學生重點在哪里,對于課文應該進行怎樣的理解,或者對于數(shù)學題目應該套用那種解題方式。文化課之外的學習,往往會被認為是學生不務正業(yè)。在課堂之后的課后作業(yè)也是如此,教師為了鍛煉學生的的解題能力,往往采用模擬考試題目的方式進行知識點的鞏固復習,通過反復的練習相似的題目,讓學生記住解題的套路,以此來獲得好的學習成績。對于學生的評價,教師往往只是通過期末考試之后的成績來進行判斷,成績好就是好學生。
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在成績上可以收獲好的表現(xiàn),但是對于小學生自身能力上的培養(yǎng)十分的缺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我思考問題的能力、品行習慣上都沒有進行相應的教育。當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主體時,教師不知道學生缺乏什么,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教學。教出來的好學生也只是符合教師的好的要求。在農村小學教改的過程中,想要拓寬育人環(huán)境,就先要進行教學主體的明確,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盡管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但是一個好的學生的標準同樣也是廣泛的,教育的過程注重發(fā)現(xiàn)學生的特點,并針對性的進行培養(yǎng),最終教育成才。在此過程中,教師就要將自身的角色由之前的主體轉變?yōu)閷W生的朋友、參謀、人生的引路人。
在生活中要作為學生的朋友,深入地了解小學學生的生活通過交流對話的方式,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性格特點,針對其性格特點進行教學活動,如,性格粗心大意的學生,鍛煉其細心觀察的能力,性格膽小的學生,注重其膽量的鍛煉,對于積極向上的學生,鼓勵他們帶動周圍的學生;在教學中取長補短,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在學習上存在較多的疑惑時,教師做好學生的參謀工作,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給出幾點意見和建議,供學生進行參考學習,但是并非強制性的要求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有自我思考的時間;在整個的小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引路人的身份。小學生的可塑性強,但同時也有著相對較多的問題,教師要堅持學生為主體,注重能力和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缺點引導改正,鼓勵學生發(fā)展特長,將教學目標從培養(yǎng)好成績的學生轉變?yōu)榕囵B(yǎng)好的學生。
二、改進教學模式——學生主體地位
在小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觀意識轉變后,對于教學模式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需要給予學生更多地展示自己方方面面的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出質疑的機會,不管是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知識點難以理解問題,還是對于知識點的以外內容的探索問題。讓學生提出他們的疑惑,解決他們的疑惑,學習過程就像是一條不斷有車進入的高速公路,疑惑就是其中的堵車區(qū)域,疑惑越多,學習的高速公路就難以開展。在學生提出質疑的過程,是學生將知識點進行理解的過程。除了文化課程的學習,在其它課程中同樣存在的質疑,小學生的世界里,還存在著太多的空白,甚至沒有完整的概念,質疑的解決是在幫助學生完善整個的知識體系、認知體系,以方便學生后續(xù)的學習發(fā)展。
在進行教學活動中,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對于學生觀點的采納,即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不同的學生在面臨新事物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選擇直接快速的方式記憶學習,有些則喜歡慢慢深入的研究了解,這與每個學生各自的特點相關。每個人的方式并沒有好壞區(qū)分,最終合適學生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教師作為教導者,需要做的就是將知識引導入學生的學習中,至于學生怎么將知識變成自己的,就可以讓學習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安排。同時對于課后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安排多樣的作業(yè)供學生自主選擇。例如,對于一篇古詩的記憶,可以是抄寫,可以是背誦,可以是將其解釋為白話文。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是對自己的認知提升的過程,也鍛煉學生的自我處理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認清自己的能力。
通過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通過自我的認知找尋自己喜歡的方式,最后需要進行鍛煉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并非只是將課文內的知識進行記憶的過程,也包含將所學知識進行應用,轉變成自己的知識,并產(chǎn)生新的認識的過程。對農村小學生而言,生活中的事例如記賬、做飯、搬東西是經(jīng)常性的,會幫助家長進行處理,與學習的課程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記賬運用數(shù)學知識,做飯考驗動手能力等。在這些鍛煉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事項進行簡化。例如,搬柴火如何做到省力、快速?記賬怎樣清晰明了?將掌握的知識進行新的嘗試,復習知識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多途徑促進學生發(fā)展
農村教師的角色轉化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進,對于拓寬農村教學的育人環(huán)境還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需要多途徑配合調整,以促進農村小學學生的培養(yǎng)工作。
農村小學教學資源散而小的教學布局,不利于整體教學模式的改進,教學資源被分散嚴重,一個農村小學往往不具備進行教學改革的物質條件,進行相對集中化的農村小學教育,整合教學資源,以提供全面的教學保障;農村小學的教育環(huán)境使得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生活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安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活動,將課堂搬出教室、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對于學生的評價體系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需要增加更多的對于學生的激勵,不能只通過分數(shù)進行評價,注重對于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此外,家長在教育上也需要增加更多的關注,不只是在文化課成績上,對于孩子其它方面的優(yōu)點要積極地鼓勵引導,改變傳統(tǒng)“只有學習好才有出路”的思想。
盡管我們可以系統(tǒng)地對農村小學教育體系進行內容設計,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對于新的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課程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管是對于學生而言還是對于教師而言。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的模式,注重對于學生多方面的引導培養(yǎng),相比于傳統(tǒng)的強加式的教學模式依舊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有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小學育人環(huán)境[J].山東青年,2019(6):61.
[2]解會芳.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huán)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