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川 李萍萍 祁秀香 王忠勇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的開展促使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形態(tài)、教學活動、教學信息化環(huán)境等不斷創(chuàng)新,在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建設在線教學模式與在線教學服務體系是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在線教學體系的兩個關鍵方面。文章以鄭州大學在2月初開展的大規(guī)模、協(xié)同化的在線教學實踐為例,總結凝練出在此期間學校構建的“MOOC導學+平臺直播教學+SPOC輔學+網(wǎng)絡軟件督學”在線教學模式,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師的教學需求構建了“五位一體”的在線“教”與“學”服務體系。隨著學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不斷加大和一流課程建設的不斷推進,未來在線教育資源的建設應更加注重質量、結構、管理和配置等方面的生態(tài)化發(fā)展。
關鍵詞:大規(guī)模;協(xié)同化;五位一體;在線教學;人際交互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7-0013-05
Abstract: During 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 pandemic,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online teaching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course form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so forth. Its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highlighted as well. Constructing an online teaching model and an online teaching service system are two crucial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t online teaching 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nline teaching model of "MOOC guided learning + platform live teaching + SPOC auxiliary learning + network software supervision,"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and collaborative online teaching practic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in early Februar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a "five-in-one"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rvice system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education resourc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quality, 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configur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multi-platform; synergize; "five-in-one"; online teaching;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一、概述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不斷引
發(fā)教育模式、教育形態(tài)、學生評價方式以及教育服務方式等方面的系列變革,促進新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構建與形成。新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構建面臨著教師社會屬性與組織體系變革、教育供給側的教育模式與需求端的學習需求不完全匹配、教育高投入與低產(chǎn)出等結構性失衡的挑戰(zhàn)[1]。
新冠肺炎爆發(fā)后,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2-3]要求,緩解學生畢業(yè)、升學、就業(yè)等壓力和焦慮的情緒,鄭州大學結合實際積極調動教學名師、課程負責人、經(jīng)驗豐富教師幫助一線教師從教學理念、內容、方法和學習服務等入手調整教學設計、優(yōu)化教學方案,開展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工作。面對7萬余人在校學生,除了在線教學及遠程教育原有的挑戰(zhàn)外,鄭州大學還面臨新的問題。1. 在線教學規(guī)模巨大,帶給校內課程平臺的荷載壓力極大。鄭州大學作為河南省面向全國招生的部省共建高校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每年面向全國范圍招收1萬3千余名本科生和留學生。厚山學堂(超星)、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和智慧樹是學校引進建設的功能完備的課程運行平臺。然而,僅2020年春季學期學校計劃開設課程2600余門(6000余門次)、開課教師3000余人、聽課本科學生39000余人。2. 面對全校即將開展的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線上數(shù)字化的學習資源嚴重不足。盡管教育部先后組織全國37個課程平臺和社會平臺免費開放優(yōu)質課程資源[2-3],但由于各種因素限制,自2016年開始鄭州大學自建的優(yōu)質線上精品課程等教學資源的數(shù)量僅200余門。疫情突如其來,短時間內大量引進校外課程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本科生的學習需求,個性化教學難以實現(xiàn)。3. 面對短期內開展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全校教師信息化能力面臨一定挑戰(zhàn)。雖然鄭州大學先后舉辦過兩屆混合式講課大賽大力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但進行混合式教學的大多為年輕教師,其他有線上教學經(jīng)驗的只有少量精品課程負責人,全校具有一定線上教學經(jīng)驗的任課教師不足30%。
二、大規(guī)模協(xié)同化在線教學模式構建
新冠肺炎防控期間,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的開展使得利用新技術手段、多平臺協(xié)同和多空間融合的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模式進一步凸顯。鄭州大學在2月初組織線上教學理論與實踐經(jīng)驗豐富的省級、國家級的教學名師、線上精品課程負責人、平臺負責人及技術人員、教務部門的管理人員結合學校的現(xiàn)狀提出多平臺、協(xié)同化的“MOOC導學+平臺直播教學+SPOC輔學+網(wǎng)絡軟件督學”在線教學模式構建思路(如圖1所示)。學校根據(jù)課程性質、課程類別、課程資源、學生需求等分平臺、分模式開展在線教學,同時采取“理論課、必修課、全程課”優(yōu)先的原則進行開課,最大限度的降低平臺擁堵。
對于通識課程和專業(yè)拓展課程,主要利用中國大學慕課(愛課程)、智慧樹等平臺運行的校內自建慕課和國家優(yōu)質課程資源,以MOOC或MOOC+SPOC認證的學習模式進行。對于大類基礎課和專業(yè)核心課,利用自建課程、國家優(yōu)質課程等,以超星學習通(厚山學堂)、雨課堂(學堂在線)、慕課堂(中國大學慕課)配合社會平臺軟件如釘釘、騰訊會議、ZOOM等形式,通過“自建MOOC+SPOC+直播”“引進MOOC+異步SPOC+直播”“獨立SPOC+直播”三種教學模式開展線上教學。鼓勵有學科系列MOOC和獨立運行平臺的各學科專業(yè),如外語類的UMOOCs、醫(yī)學類的人衛(wèi)慕課等,盡量分流開展在線教學。實踐、實驗類課程如果有國家或名企打造的線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的則采取線上自主學習或融合到理論課教學模式中,如果沒有資源的則順延至開學后進行。不管是哪一類課程,學校都要求老師課前完成學習任務及學習目標的發(fā)布、課中積極與學生互動并注重學生的反饋意見、課后提供相應拓展練習資料給學生并及時進行學情分析等。此外,倡導廣大教師在課后通過社交軟件督促學生觀看課程回放,并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推送不同的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從而形成“MOOC導學+平臺直播教學+SPOC輔學+網(wǎng)絡軟件督學”線上
教學閉環(huán),保障了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
三、“五位一體”協(xié)同化的在線教學服務體系
根據(jù)穆爾(Moore)關于慕課的教學過程中的人機交互、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理論,良好的人際交互,包括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互,有助于提高學習者學習積極性[4,5]。借助各類平臺建立過程化、個性化的在線教學保障聯(lián)動機制,結合當前的信息技術做好在線教學和線上學習相關的教學服務,是促進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交互的有效手段。凝練鄭州大學在開展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期間,協(xié)同學校、院系、平臺、教師、學生等各層面相關人員聯(lián)動保障在線教與學的質量和效果的具體做法,構建“五位一體”的在線“教”與“學”服務體系(如圖2所示)。
(一)建立技術支持平臺,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
由學校教務部門的人員聯(lián)系校內各大服務平臺的技術人員、為老師提供線上教學技能的持續(xù)培訓,多渠道協(xié)助任課教師提前做好線上建課、備課等工作[6],協(xié)助教師盡快熟悉線上教學資源的引用、掌握線上教學設計方法、學會各平臺功能的操作和應用,以便教師采取多平臺互動的方式開展直播授課、同步課堂、教學互動、拓展練習、考核評價[7]、學情分析等各類在線教學活動。學校的教務人員組織校內外網(wǎng)絡教學平臺技術人員和各學院的教務人員搭建支持平臺。該平臺的主要功能為:1. 持續(xù)的支持線上優(yōu)質MOOC資源的學習、MOOC+SPOC混合式在線教學、獨立SPOC+直播在線教學等教學模式,并協(xié)助學校相關部門對教師持續(xù)地開展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2. 協(xié)助教師研發(fā)新的在線教學課程,包括學科領域前沿資訊、電子教材、測試題等。3. 協(xié)助學術大師、教學名師、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等推出供學生學習的學科系列微課。4. 協(xié)助一線教師對自建課程資源進行升級改造,打造金課。5. 進行系統(tǒng)優(yōu)化升級,解決教師、學生、學院和學校反饋的問題,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服務。技術支持小組在平臺技術人員、教師、學生、學校管理部門間起到溝通橋梁作用,及時更新發(fā)布院系相應課程邀請碼/群號、教師聯(lián)系方式、開課方式等信息,及時反饋本院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予以解決。
(二)建立在線教學監(jiān)督平臺,強化教學過程監(jiān)督
由校院二級督導組建教學監(jiān)督組,并開展在線教學質量監(jiān)控工作,包括匯總分析平臺數(shù)據(jù)、掌握教學狀態(tài),實現(xiàn)線上教學的規(guī)范化、過程化、個性化和開放化管理等。在線教學監(jiān)督小組的教師,一方面可以按照平臺技術人員預先分配的賬號登錄學校網(wǎng)絡平臺的后臺管理系統(tǒng)線上監(jiān)控老師線上教學及互動情況,確保教師按課表規(guī)定時間線上教學;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身份參與到課程教學當中,了解學生的出勤狀況和學習狀態(tài),促進課程中師生及生生間的互動,保證線上教學要求及時傳達和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有效得以解決。
(三)建立學習反饋平臺,強化學習中的交互性
反饋平臺協(xié)助學校各年級輔導員和學生志愿者將各院(系)教務員更新的線上教學課程表、課程開設時間、課程的登錄途徑(群號、二維碼、SPOC邀請碼等),尤其是跨院開設的課程及校任選課的開課信息等通過學生群及時準確地推送給每一位學生。學生也可以將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能按時進入在線教學班,網(wǎng)絡掉線、卡頓、擁堵等問題通過學生志愿者或是輔導員老師反饋給平臺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務管理人員,以便能及時有效予以解決。構建適合在線教學的學校、院系、任課教師、學生及網(wǎng)絡技術人員的多方聯(lián)動機制,確保溝通及時順暢,反饋的問題及時有效得以解決。
(四)建立教學交流平臺,促進教師持續(xù)轉變觀念
針對大部分教師沒有在線教學經(jīng)驗的問題,學校組織有經(jīng)驗的老師,如教學名師和線上精品課程負責人等組建專家組,從教學理念、內容、方法,以及學習方式、數(shù)字化資源建設、在線學習服務等方面指導在線教學的有效開展。此外,專家組還協(xié)助學校職能部門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解答教學疑問、反饋教學問題和提出教學建議等,保障教師教學效果的實質提升。此外,專家組還幫助有需求的課程負責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忘促進教師深入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結合社會熱點、國內外形勢、專業(yè)問題等導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得課堂因情感而共鳴兼具趣味性與實效性。
(五)建立心理援助平臺,消除孤獨感和焦慮等負面情緒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相當一部分教師倉促上陣按課表開展在線教學,加上在線教學需要老師有更強的掌控能力,給教師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部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學習資料不足、學習環(huán)境欠缺、網(wǎng)絡平臺故障、消極的學習策略等,加之對疫情的恐懼和對學業(yè)的擔心,出現(xiàn)焦慮、恐慌、憤怒和煩躁等各種不良情緒。積極維護廣大師生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效開展線上教學與線上學習的重要保障。對此,學校心理學方面的老師和輔導員、班主任搭建心理援助平臺。積極引進心理健康方面的MOOC資源供師生學習,組織相關專家建設面向大眾的防疫類專題、知識科普類的課程資源,鼓勵輔導員通過社交網(wǎng)絡平臺推送給學生一些簡單的心理調節(jié)方法,倡導師生理性面對疫情,并促進師生通過權威媒體了解防疫信息,消除虛假信息帶來的緊張和恐慌。同時,學校借助國家和社會構筑的“校園聯(lián)合招聘服務”和“線上就業(yè)指導網(wǎng)上就業(yè)服務”平臺[8-9]加強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指導工作,積極推進開展線上招聘、面試等工作,緩解畢業(yè)生升學和就業(yè)的壓力。
四、在線教學實施效果
為檢驗學校所采取的在線教學模式和相應的教學服務體系是否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實質等效”[3],學校針對2月10日到3月10日期間開展的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情況進行調查。截止到3月10日,學校累計收到本科各年級、各專業(yè)學生有效問卷26209份(為確保數(shù)據(jù)的真實有效,每個本科學生學號只能提交一份有效問卷)。從參與調研學生的基本情況來看,參加本次調研的本科學生在各年級、各院系分布較為平均,而且95%以上的學生所在地網(wǎng)絡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通過開展在線教學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開展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前,有線上學習經(jīng)歷的學生僅占57%,其中經(jīng)常在線上學習的同學不足10%;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開展后,93%的學生每天在線學習2個小時以上,66%以上的學生每天在線學習時間超過4個小時。此外,97%以上的學生對學校本次開展的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時長、教學模式和教師的輔導方式持能夠接受的態(tài)度,平均75%以上的學生達到滿意的態(tài)度。然而,超過42%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并不滿意,其中學習自覺性差和不習慣線上學習模式占了主要原因。此外,短時間內開展的全校范圍內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給學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困擾,主要問題在于缺乏教材或學習資料、學習效率低、學習壓力大、學習困難、學習持續(xù)性不夠(圖3)。而造成學習狀態(tài)不佳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同伴共同學習的氣氛(圖3)。
慕課學習居高不下的輟學率一直飽受爭議[10],一直以來,溝通不暢和不及時的反饋而導致的孤獨感和缺乏互動被認為是引發(fā)慕課高輟學率的重要原因[4-5]。從鄭州大學開展的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來看,平均每天授課教師數(shù)達800余名、平均每天開設課程超過1000門、每天聽課學生6萬余人次、學生到課率超過95%、按時上課并完成學習任務的同學達98%[6],慕課學習的輟學率大幅度降低。但孤獨感和缺乏同伴互動仍然是慕課時代在線教學和學生線上學習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五、結束語
鄭州大學在此期間建立的在線教學模式和在線“教”與“學”服務體系保障了在極短時間內實現(xiàn)了教學觀念轉變、學習資源、教學服務等方面持續(xù)優(yōu)化提升。從學習效果調查結果看出,盡管學生對于學校開展的大規(guī)模協(xié)同化的在線教學基本滿意、線上慕課學習的錯學率大幅度降低,但疫情隔離期間內人際交互的缺失而導致的孤獨感仍然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這也是在線教學一直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我國開展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過程當中,大多研究與應用是在線教學資源創(chuàng)建與應用方面,遠程教學空間體系構建及其實踐方面的實踐仍然不足[11]。教育信息化從電化教育、信息教育進入到智能化教育階段,教育環(huán)境不再只局限于一個平臺以及現(xiàn)實的物理空間,而是逐漸擴展到了多平臺以及網(wǎng)絡虛擬空間等其他空間,呈現(xiàn)多平臺、多空間融合發(fā)展的趨勢[7]。利用新興技術將復雜的知識場景通過虛擬現(xiàn)實而形象化,增加了師生的認知維度以幫助學生重建知識體系,促進了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到學生學習為主、學與教相互融合的教學的轉變等均有利于教與學的質量效果的提升[7,12,13]。而伴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不斷推進,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乃至人工智能+教育的發(fā)展,區(qū)塊鏈的開發(fā)與應用促進了教育向多空間融合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建立虛擬的人際交互氛圍及質量,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孤獨感,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馮曉英,王瑞雪,曹潔婷,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三位一體的教育供給側改革[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4):42-48.
[2]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發(fā)布第二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支持高校在線教學的課程資源平臺和技術平臺名單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A08_gggs/A08_ sjhj/202
002/t20200220_422606.html.
[4]Moore M G.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89,3(2):1-7.
[5]Swinnerton B,Hotchkiss S,Morris N P.Comments in MOOC
s: who is doing the talking, and does it help?[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7, 33(1):51-64.
[6]李樹華.老師拳拳育人 學生蹈厲奮進——鄭州大學全力保障優(yōu)質在線課堂顯成效[EB/OL].河南日報,http://newpaper.dahe.cn/nrb/html/202002/25/content_403421.htm?from=groupmessage& isappinstalled=0.
[7]劉邦奇.智能教育的發(fā)展形態(tài)與實踐路徑——兼談智能教育與智慧教育的關系[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9,29(10):20-27.
[8]教育部啟動“24365校園聯(lián)合招聘服務”活動 助力高校畢業(yè)生網(wǎng)上求職[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
t/s5987/202002/t20200228_425141.html.
[9]教育部就業(yè)網(wǎng)開通“線上就業(yè)指導網(wǎng)上就業(yè)服務”專欄[EB/OL].http://www.moe.gov.cn/jyb_ xwfb/gzdt_gzdt/s5987/202003/t2
0200306_428267.html.
[10]Perna L W,Ruby A,Boruch R F,et al.Moving through MOOCs:Understanding the progression of user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14,43(9):421-432.
[11]郭文斌,俞樹文.我國遠程教育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基于3170篇碩士及博士學位論文的關鍵詞共詞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4(2):45-49,67.
[12]田陽,萬青青,陳鵬,等.多空間融合視域下學習環(huán)境及學習情境探究[J/OL].中國電化教育,2020(03):123-130[2020-11-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792.G4.20200310.162
8.034.html.
[13]楊玉輝,董榕,張宇燕,等.基于虛擬現(xiàn)實的遠程教學空間的創(chuàng)建與應用——以哈佛大學與浙江大學的跨國VR遠程教學為例[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9,29(11):87-93.
基金項目:本文獲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工科牽引下信息類專業(yè)‘一體多維式工程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2019SJGLX034)、“綜合性大學‘一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編號:2019SJGLX040)資助
作者簡介:王曉川(1982-),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wǎng)絡安全;李萍萍(1985-),女,漢族,河北大名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教學;祁秀香(1964-),女,漢族,河南濮陽人,博士,教授,副處長,研究方向:藥物合成高校教學研究與質量保障。
通訊作者:王忠勇(1965-),男,漢族,江西遂川人,博士,教授,處長,研究方向:通信信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