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鄭超逸 馬 祎 劉子杭
(中國民航大學 天津 300300)
根據教育部出臺的《加快推薦現代化教育實施方案(2018-2022)》中第六部分為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文件提出要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支持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應用師生全覆蓋。構建“互聯網+教育”支撐服務平臺,深入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皹嫿ňW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人才。”在全民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本研究旨在了解分析現如今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且針對現如今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相互交織融合的泛在學習的背景下,針對打造適應新形勢、多元學習環(huán)境、以學為中心的新課堂教學和校園學習環(huán)境提出一些建議。
本研究針對2020年下半年仍在校的大學生,總共回收網絡問卷513份,其中有效問卷491份,問卷有效率為95.71%。根據有效回收的問卷數據表明,參與問卷調查的研究對象中,男生有196人,女生有295,男女比例為4:6;本科學歷有442人,專科學歷有49人,其他學歷有22人,本科??票壤秊?:1;理工科專業(yè)有164人,文史哲專業(yè)有39人,經濟管理專業(yè)有 244人,其他專業(yè)有 44人,比例為 33.4%:7.9:49.7:9;大一學生有43人,大二學生有151人,大三學生有215人,大四學生有 82 人,比例為 8.8:30.7:43.8:16.7。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星平臺,面向2020年后半年的在校大學生發(fā)放提前設計好的線上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和效果以及大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效果兩大部分,對于學習習慣,我們采用是與否題型,其中良好的學習習慣選擇是的賦值為1分,選擇否的賦值為0分,不好的學習習慣賦值情況則相反;對于學習效果,我們采用10分制計分題,6分及格,調查對象進行自主選擇;然后,根據回收的調查問卷中課堂學習和自主學習兩大部分分開、分類進行簡單加總計分;最后將每一部分分值標準化為10分制,計算樣本均值。
課堂學習部分 題量及分值 分值標準化 均值課堂學習習慣 5題,4題每題1分,1題10分,共14分 10分 5.70課堂學習效果 2題,每題10分,共20分 10分 6.06自主學習內容 4題,每題1分,共4分 10分 6.6自主學習習慣 8題,每題1分,共8分 10分 6.3自主學習效果 1題,每題10分,共10分 10分 6.29
3.2.1 教學模式分布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的年級主要的課程教學模式有所不同。大一年級主要采取的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其次是傳統(tǒng)式教學;大二年級的課程教學模式分布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
學和傳統(tǒng)課堂兩項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別是36%、35%;大三年級的課程教學模式采用最多的是傳統(tǒng)式教學,占比40%;其次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占比33%;大四年級的課程采用的最多的教學模式是傳統(tǒng)式教學,占比40%,其次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占比為29%??紤]疫情原因可知,傳統(tǒng)課堂仍然處于大學課堂的主導地位。
3.2.2 課堂學習
(1)對于課堂學習部分,其中課堂學習習慣部分的問卷內容包括是否提前預習、是否課上做筆記、是否課后再次回憶、是否進行課后總結以及課堂上保持專注的程度這五個問題。66.40%的在校大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做筆記的學習習慣,74.34%的在校大學生不會進行課前預習,64.56%的在校大學生不會在課后再次回憶課上內容,60.29%的在校大學生不會進行課后總結;在校大學生的課堂專注度的樣本均值為6。從數據來看,在校大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情況較差,課前不預習、課上不專注、課后不回憶總結的情況存在比較普遍,為此我們隨機抽取55位在校大學生進行原因調查訪問,結果如下:83.6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自制力不足;52.73%的大學生是對課程不感興趣;49.09%的大學生認為課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29.09%的大學生認為老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23.64%的大學生是因為課程的重要程度(學分設置、考核設置和難度設置)。
(2)課堂學習效果部分包括課后可回憶起的課堂內容與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兩個問題,均為10分制,6分及格。前一問題的樣本均值為5.52,其中50%的在校大學生課后可回憶起的課堂內容不超過60%。后一問題的樣本均值為6.60,50%的在校大學生滿意度高于7分。
3.2.3 自主學習
(1)自學學習效果部分我們的問卷題目是自學后是否能達到預期制定的目標,題型為分值題,滿分10分,6分及格。樣本均值為6.29,有5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自學效果不及格。
(2)自主學習習慣部分,總分10分,樣本均值為6.3,50%的在校大學生的自學習慣得分高于7.5分。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的自學習慣養(yǎng)成情況整體較為良好,且有比較積極的自學意愿,但是根據該部分的“是否具有長期良好的自學習慣”的問卷題目,有51.93%的在校大學生選擇了否,以及問卷題目“是否經常考前突擊式自學”,80.65%的在校大學生選擇了是。因此,大學生為了考試而填鴨式自學的情況非常普遍,且有28.72%的大學生基本只進行考前突擊式自學。
(3)綜合自主學習習慣和效果部分中大學生自主學習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通過調查訪問隨機抽取55位在校大學生,結果如下:76.3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缺乏自制力,容易偷懶、分心;72.73%的大學生缺乏目標和規(guī)劃,自學時總是想學就學,過程不進行安排;61.82%的大學生認為缺乏學習氛圍;34.55%的大學生認為缺乏合適的學習資源、平臺,尤其是比較深入的專業(yè)課的學習,可找到的網絡資源、課程相對較少,可選擇性不強,存在內容不夠深入、質量不高等問題;32.73%的大學生主要為了考試突擊自學,平時很少進行比較正式的學習;23.64%的大學生認為沒必要自學、沒有想要自學的內容,缺少學習動機和目標;通過進一步訪問我們還發(fā)現大學生存在自學能力不足、缺乏好的學習伙伴和希望自學得到監(jiān)督等問題。
線下課堂的可選擇性少,網絡課程往往缺乏專業(yè)性強的內容深入的課程,優(yōu)質課程仍然相對較少。
大學學習存在較為普遍的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傳統(tǒng)應試思維,在正式進入大學之前學生缺乏學習認知的培養(yǎng),缺乏前期的思想準備,進入大學后學校方面的引導和建設不到位,同樣不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習能力。
學生仍然處于相對比較傳統(tǒng)的學習身份——由老師主導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積極性受老師的課堂教學方式、風格和水平的影響比較大。
受疫情影響,線上課堂開展火爆,導致本調查的數據與日常情況存在較大出入,現實情況中,線上線下混合、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還是有較大一段差距的,同時,這些新式課堂教學模式還存在運用不充分、不徹底、不靈活、不達效果等問題,往往只是作為傳統(tǒng)課堂的輔助手段。
從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學能力、發(fā)現問題的思維和教學模式的轉變、老師課程考核的標準,都十分需要學校方面從設施設備、文件規(guī)章、宣傳教育、制度設計等方面進行積極建設,學校建設不到位,都會直接、間接影響整個教學質量以及對應的學生的能力。
(1)建設同?;蚩缧5木W絡自習室或結合線下自習室,緊跟大學生群體的潮流,營造線上、線下學習氛圍。可以利用一些可以即時互動的網絡平臺以及某些線上自習室APP打造線上學習空間。引入學霸帶領,增強線上學習氛圍;著重打造自習室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可以根據自學時間段、自學時長的劃分、自學內容、自學難度、自學主題、自學風格等諸如此類的標準進行劃分。
(2)學校方面重視打造精品專業(yè)網絡課程。網絡平臺和課程資源多但是參差不齊,尤其是涉及專業(yè)性比較強的課程,各個學校應當積極進行教育資源網絡化、多元化的建設,打造自己的網絡精品課,將自身的師資和教學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3)營造全方位學習環(huán)境。老師需要利用自己的知識、資源和經驗,滿足學生課上、課下學習的多樣性,將學習資源、課件、推薦閱讀等及時上傳、更新至學生平臺,鼓勵學生隨時學、隨處學;在平臺內容的選擇和制作時,老師需要關注內容的難易程度是否符合學生當下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范圍,比如可以選擇大部分內容適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一部分內容高于這個水平,一部分內容低于這個水平,只拿出一種水平的內容是不可取的。
兩種方式向學生公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需求、偏好進行自由選擇。
(4)改變對大學教師的考核方式。大學教師是一批高等級的人才,知識豐富、專業(yè)能力強,但是教學能力的考察卻十分自由。有愛好學術、注重鉆研的大學老師,有愛好教學、注重知識傳授的大學教師,偏重有所不同,衡量和考核的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5)注重學生的學習認知的培養(yǎng)。將學習風格、學習偏好、學習動機等需要系統(tǒng)性培養(yǎng)的思維和認知融入專題講座、素拓活動和教學活動設計等,必須用專業(yè)的知識、有趣的手段以及持續(xù)的環(huán)境幫助剛脫離應試教育的大學生重塑、打造新的學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