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震 張云霞 張毅 潘加軍 孫秀蘭
[摘 要] 文章提出基于OBE理念的“食品毒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方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要素,以學生為中心,以OBE為基本理念,從發(fā)掘“食品毒理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理念的培育、部分課程思政案例的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多元科學的評價手段和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效果等方面,闡述了“食品毒理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以期提高“食品毒理學”課堂育人的效果,也為其他課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食品毒理學;課程思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果導向教育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 Based on Education,簡稱OBE),是以產出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組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1]。OBE是一項逆向工程,強調先確定成果目標,再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完成所有學習過程后能夠獲得的最終結果。將OBE理念和方法運用于課程思政,二者同向同行,可形成協(xié)同效應,期望有效提高課程思政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和水平。
課程組認真學習了教育部2020年出臺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內容,找準思政內容的切入點,力求在教學中把思想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不斷改進和探索,圍繞著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潤物無聲中開展思政教育,發(fā)揮好“食品毒理學”課程的育人作用,培養(yǎng)一流學科的高素質一流人才。
“食品毒理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的一門獨立的專業(yè)核心課程,也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食品安全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食品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中占有重要地位。毒理學是一門研究食品有毒有害外源化學物的性質、來源以及對人體健康的損害作用及其作用規(guī)律,評價其安全性,并確定其安全限值,以及提出預防管理措施的一門學科[2]。由于毒理學在規(guī)范開展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社會學教育方面具有較強的基礎,思政教育元素始終貫穿在課堂教學內容中,因此,該課程在思政教育上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
一、課程思政全過程,立德育人謀規(guī)劃(目標篇)
課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向學生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此,本課程在學校2020版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訂時,積極按照學校的部署,推進“一綱四步”,即將課程思政編入大綱、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課堂授課和課堂討論、課后作業(yè)、結課考試等環(huán)節(jié),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2]。根據OBE理念,我們在課程中設立了兩個德育目標:(1)培養(yǎng)和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2)生態(tài)文明價值觀的建設。本文就德育目標1的建設情況展開討論。
在當今世界遇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在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課程思政引導學生將自我價值實現與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建設現代化強國和科技強國的時代使命結合,把自我價值融入社會價值之中,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二、深挖思政精髓,踐行教育使命(設計實施篇)
“食品毒理學”課程中的很多知識點可以作為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在授課中可以通過結合知識點育人、結合歷史事件育人、結合科學家事跡育人等方法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要求“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本文篩選了以下案例,列舉了部分思政教學內容安排(見表1)。
(一)以史為鑒激發(fā)愛國情,嘉惠未來實現復興夢
“讀史方知今日事”,毒物認知的歷史、毒理學的科學史、毒物管理史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歷史,是一部人類與毒害不斷抗爭的奮斗史。20世紀以來,毒理學的研究將國家立法和政府宏觀管理的迫切需要作為重要目標之一,積極開展危害度評價,積極應對和科學處置突發(fā)毒性事件的新挑戰(zhàn)。世界各國的毒理學家們先后參與了“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二噁英”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包括決策過程、應急預案的制定、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科學處置做出了重大的貢獻[3]。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學生們親身感受到在這起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黨中央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科學處置、積極應對,舉全國之力抗擊疫情,我們用自身制度成功抵御了風險,控制住了疫情,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這次疫情將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科學興趣,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關注和責任心。
通過緒論中食品毒理學發(fā)展現狀和趨勢的介紹,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在食品毒理學研究領域面臨的問題,了解我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以激發(fā)學生的奮斗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擔當精神。
(二)樹立社會責任感,敬業(yè)中提升境界
在食品毒理學發(fā)展的歷史中,有許多追求真理的科學家和管理人員,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頂著來自各方的壓力進行著科學研究、堅守著科學真理,他們?yōu)槿祟惐苊鉃碾y,是時代的英雄,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4]。如“反應停與海豹肢”事件中的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局檢查員凱爾西博士,面對西方最頂尖的制藥機構德國格蘭泰制藥廠沙利度胺在美國上市的申請,凱爾西認為申報證據不足,要求對方補充臨床試驗資料。代理商為拿到審批,展開了強大的游說攻勢,甚至動用了各種手段威脅凱爾西,但凱爾西不為所動。正是由于她的堅守,世界最嚴重醫(yī)藥事故被她制止,以此拯救了300萬嬰兒。
學生們在課上課下圍繞著凱爾西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展開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我們作為一流專業(yè)的學生,所學專業(yè)是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健康息息相關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未來我們要走向食品生產或是監(jiān)管崗位,因此,首先,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其次,遇到責任要有擔當意識與能力,要有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國家的意識,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理想;第三,崇尚真理,淡泊名利,無畏無私,敢于堅持真理敢于肩負自己的職責,并時刻以最大公眾利益為目標,為人民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線。通過教師的生動講授和學生熱烈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能夠明辨是非,最終達到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誠信自律需加強,舌尖安全有保障
食品安全狀況是一個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水平的重要反映指標。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不能僅依靠政府及法律的規(guī)定,還需要道德的約束,即企業(yè)和個人的責任公民意識[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為:個人的價值觀必須遵循一個起碼的要求,要符合社會公德,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才能有益于社會的和諧進步。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打假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企業(yè)和社會各方面都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社會上誠信失范的現象仍然令人擔憂。誠信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在我國傳統(tǒng)的倫理文化中“誠信”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內涵。千百年來,世人推崇誠信、講求誠信,“人無信則不立,國無信則衰”。只有做到誠信,一個人才能融入社會,求得生存和發(fā)展,一個企業(yè)才能發(fā)展壯大。在假酒中毒事件中,由于不法商人缺乏誠信給數百家庭造成了痛苦,給社會帶來了災難,不僅僅是道德缺失行為,更是觸犯了法律,是犯罪。
新時期高校的“立德樹人”的工作重點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明明德、貴誠信”的道德意識。誠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作為一名一流學科專業(yè)的大學生,考試誠信、畢業(yè)論文學術誠信、貧困學生借貸誠信、就業(yè)求職誠信,處處體現了當下大學生誠信狀態(tài)。誠信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只有人人誠信,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家園。
(四)友善實驗動物,構建生命共同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提出的第四個價值準則,是友善。友好善良是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本價值準則,是建設美好家園、實現民族夢想的重要條件,友善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體諒與關愛,也反映在對地球上任何一個物種及其個體的關系,具有自愛、愛人、愛物的仁愛之心。
“食品毒理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掌握動物實驗的技能,用于評價外源性化合物的安全性。國際上關于動物實驗的倫理問題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因此,我們在實驗課上強調善待實驗動物,提倡在科研中采取“減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優(yōu)化(Refinement)”的“3R”原則,科學、合理、人道地使用實驗動物。隨著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量子化學技術等的發(fā)展與在毒理學中的應用,以各種組學測定的特異、敏感的毒性指標體系以及相關預測數學模型、軟件工具及數據庫的建立將取代以死亡、組織病理學為主的動物實驗。
目前,課程組將動物實驗的操作示范拍成小視頻,以二維碼的方式嵌入教材,學生可以從手機端掃碼觀看,不斷掌握技術細節(jié),減少實驗中動物的痛苦。在實驗課中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實驗技能基礎上,思考如何更人性化地對待實驗動物,減少動物的恐懼和不安,盡可能減少實驗動物的痛苦,給予動物最好的人文關懷。通過動物倫理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仁愛之心、“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懷,同時加強了教學中科學與人文的融合,進一步推動毒理學領域的科技發(fā)展與進步。
三、專業(yè)思政同向同行,課內課外協(xié)同發(fā)力(路徑篇)
“食品毒理學”專業(yè)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教育元素并非互相獨立的,將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注重思政與“食品毒理學”課程內容的融合,就需要授課教師提前認真學習思政內容,既要為學生傳授顯性專業(yè)知識,還需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時由于課時所限,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通過不同形式的手段路徑展開,達成思政課程目標的實現。
(一)提升教學藝術,導向能力培養(yǎng)(課堂)
在“食品毒理學”的課堂教學中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導向,構建師生雙向互動的“雙主體”新型教學模式,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牢牢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科研興趣。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點評或糾錯等策略,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做到溶鹽于湯。
(二)更新教學模式,延伸課堂教學(課外)
教學的重點不在于知識和信息量多少,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和自立的習慣,鼓勵學生去學習和探索。課程組通過“企業(yè)微信”建立了信息化網絡平臺。教師將視頻公開課、在線開放課、資源共享課、相關電子文章、圖片等推送至微信平臺,豐富思政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習、開展集體討論,不僅延伸課堂,而且豐富了案例呈現的方式和教學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愛,有助于實現學習自主性和知識普及性。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看法、問題和感悟發(fā)表在平臺上與同學們分享,實現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教師也可及時地進行教學效果評估,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并據此及時優(yōu)化教學方案。
四、多元化考評體系,及時評估教學效果(效果篇)
課程的考評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將課程思政內容納入專業(yè)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能夠對整體教學過程起到指導、反饋等作用?!笆称范纠韺W”課程建立了多元化的動態(tài)評價機制,將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結合起來,將教師評價、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全方位發(fā)揮不同考核方式的優(yōu)勢。以平時的個人行為表現結合課程考試試卷中含有思政教育知識,圍繞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價值取向、團隊協(xié)作”等評價指標來進行綜合評價。
五、總結
通過“食品毒理學”課程思政的建設,同時將 OBE理念作為嫁接“專業(yè)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橋梁,實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將會從個人層面實現思政預期效果。通過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建設,預期達到著眼大局、服務社會的育人目標,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明白敬業(yè)精神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為了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為國家更加和諧美好而努力奮斗。同時,“食品毒理學”中還有許多思政元素可以繼續(xù)挖掘,根據OBE繼續(xù)改進的理念,我們將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思政內容上進一步展開研討。
參考文獻
[1]程曉立.基于OBE教學理念的中職計算機課程項目式教學改革實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2]段諾,吳世嘉,孫震,等.改善“食品毒理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探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9(5):180-181.
[3]史志誠.毒物簡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68-270.
[4]張美玲,賈彩鳳,杜震宇.見微知著 溶鹽于湯——談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9,36(4):102-104.
[5]寧喜斌,晨凡.高校“食品安全學”課程思政教育的設計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