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冰,邱辰杰,張 凱,涂 敏,蔣奎榮,苗 毅,高文濤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胰腺中心,江蘇 南京 210029
胰腺導管內(nèi)乳頭狀黏液性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種起源于主胰管或分支胰管上皮的分泌黏液的腫瘤,被認為是胰腺癌的一種癌前病變[1]。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IPMN 被診斷[2-3]。但是目前人們對于IPMN 的生物學行為仍認識不足,對于手術指征、手術切除范圍以及術后管理仍存在爭議[4-5]。根據(jù)病灶與主胰管之間的關系,IPMN 可分為主胰管型IPMN(main duct IPMN,MD?IPMN)、分支胰管型IPMN(branch duct IPMN,BD?IPMN)和混合型IPMN(mixed type IPMN,MT?IPMN)[5]。研究顯示MD?IPMN 與MT?IPMN 的惡變率較高,而BD?IPMN 的惡變率相對較低[6-7]。目前國際共識指南認為對有主胰管擴張、增強壁結(jié)節(jié)、黃疸及其他高危特征的IPMN應行手術切除[8]。但IPMN術后的隨訪方式仍存在爭議,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最佳的術后隨訪方案[9-10]。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接受手術切除的153 例IPMN 患者的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分析IPMN 進展患者的臨床特征和進展模式,并探索與進展相關的危險因素,為完善IPMN患者的術后隨訪與監(jiān)測提供理論依據(jù)。
2010 年3 月—2019 年12 月在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進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證實為IPMN的患者153 例?;颊叩馁Y料收集包括:性別、年齡、囊腫直徑、首發(fā)癥狀、手術方式、病理類型、切緣等。
對患者進行定期影像學隨訪,獲取患者最近一次影像學檢查的結(jié)果。當患者于本院進行影像學檢查時,通過患者信息調(diào)取影像學圖像及報告;當患者于外院進行檢查時,電話與患者溝通,詢問并記錄末次影像檢查的報告描述,同時要求患者拍照并發(fā)送影像圖像。末次隨訪時間截至2020 年12月。進展的評估主要根據(jù)最近一次CT 或MRI 的影像結(jié)果。根據(jù)進展病灶部位,IPMN 的進展模式分為:胰腺切除部位原位病灶生長、胰腺其他部位病灶生長和遠處轉(zhuǎn)移。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為手術殘端病灶繼續(xù)生長所致,多由首次手術病灶切除不完全所致;胰腺其他部位病灶生長為手術殘端以外部位的新發(fā)病灶或陳舊病灶繼續(xù)生長;遠處轉(zhuǎn)移包括實質(zhì)器官轉(zhuǎn)移、腹膜轉(zhuǎn)移及非區(qū)域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等。術中切緣按照英國皇家病理學家學會的標準,R0 切除定義為切除為距切緣1 mm 內(nèi)無腫瘤細胞,若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腫瘤細胞距離切緣<1 mm 則為R1切緣[11]。對于低級別不典型增生(low grade dyspla?sia,LGD)及高級別不典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患者,僅評估患者的胰腺切緣;對于導管內(nèi)乳頭狀黏液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car?cinoma,IPMC)的患者,評價患者標本的所有切緣?;仡櫺苑治龈鬟M展模式的比例、進展時間及影響進展的危險因素。
采用SPSS 22.0軟件和R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及Fisher 確切概率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納入153 例IPMN 患者,其中,男107 例,占70%。中位年齡66歲(29~87歲)。BD?IPMN有59例(39%),MD/MT?IPMN 有94 例(61%)。術后病理顯示88 例(58%)患者為IPMN 伴LGD,28 例(18%)患者為IPMN 伴HGD,37 例(24%)患者為IPMC。44%的患者為無癥狀或體檢時發(fā)現(xiàn)IPMN,45%的患者首發(fā)癥狀為腹痛。23%的患者有CA19?9升高,20%的患者有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升高。腫瘤原發(fā)于胰頭部占比最高(63%),其次為胰體部(24%)與胰尾部(13%)。56%的患者手術方式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其中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占2/3。已有研究顯示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與傳統(tǒng)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無顯著差異[12]。4 例(3%)患者術中發(fā)現(xiàn)主胰管內(nèi)多發(fā)性質(zhì)不明病灶,行全胰切除術。R0切緣率為77%。癌變患者中7例(19%)伴有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表1)。
153 例患者中有14 例(9%)出現(xiàn)進展,其中LGD 5例(36%),IPMC 9例(64%)。5例(36%)為BD?IPMN,9 例(64%)為MD/MT?IPMN。進展模式包括7 例(50%)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2 例(14%)胰腺其他部位病灶生長、4 例(29%)遠處轉(zhuǎn)移和1 例(7%)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伴遠處轉(zhuǎn)移。遠處轉(zhuǎn)移的位置包括腹膜轉(zhuǎn)移、肝臟轉(zhuǎn)移、肺轉(zhuǎn)移和骨轉(zhuǎn)移,其中以腹膜轉(zhuǎn)移和肝臟轉(zhuǎn)移最為常見(40%)。進展患者中有6例(43%)為R1切緣,其中腫瘤緊鄰胰腺切緣為4例(67%),腫瘤緊鄰門靜脈切緣為2例(33%)。50%的進展患者手術方式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21%為中段胰腺切除術,29%為胰體尾切除術(表2)。
153 例IPMN 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22.1 個月(5.0~121.6 個月),有88%患者隨訪時間>1 年。IPMN 術后進展的中位時間為13.7 個月(2.7~108.7個月)。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和遠處轉(zhuǎn)移出現(xiàn)的中位時間分別為27.8個月(3.7~108.7個月)和8.9個月(2.7~10.0 個月),遠處轉(zhuǎn)移出現(xiàn)的時間早于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颊?、5、10 年的進展率分別為4%、8%、9%。計算累計發(fā)病率可以發(fā)現(xiàn),IPMN術后2 年和5 年的累計發(fā)病率分別為5.6%和17.9%。非癌變患者2 年和5 年的累計發(fā)病率分別為0%和13.5%;癌變患者2 年和5 年的累計發(fā)病率分別為19.8%和33.2%。
12 例(86%)患者的進展發(fā)生在術后5 年內(nèi),而2 例(14%)發(fā)生在術后5~10 年。這表明IPMN 的進展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術后5 年內(nèi),而少數(shù)可發(fā)生在術后5~10年,因此對患者進行規(guī)律且長期的隨訪十分重要。
單因分析顯示術后病理與IPMN進展顯著相關(P<0.001)。其他因素與IPMN 進展的相關性詳見表3。LGD、HGD 和IPMC 的進展率分別為6%、0%和24%。術后病理為癌變患者共37例(24%),非癌變患者116例(76%)。癌變患者與非癌變患者的進展率分別為24%和4%。癌變患者的進展率顯著高于非癌變患者。此外,癌變患者與非癌變患者進展的中位時間分別為10個月(2.7~27.8個月)和58.5個月(14.0~108.7 個月),癌變患者的進展時間短于非癌變患者。由于癌變患者進展率高,且進展時間短,對于術后病理為IPMC的患者,術后進行規(guī)律的隨訪對于早期發(fā)現(xiàn)進展十分重要。
表1 153例IPMN患者的一般臨床特征Table 1 General clinical features of 153 patients with IPMN
表2 14例IPMN進展患者的臨床信息Table 2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14 patients with IPMN recurrence
表3 單因素分析IPMN患者進展的危險因素Table 3 Univariat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IPMN [n(%)]
IPMN 伴LGD 的患者中有4 例進展且接受二次手術,其中3 例為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1 例為胰腺其他部位病灶的生長。在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的3 例患者中,進展病灶的病理進展率為100%,1 例進展為HGD,2 例進展為IPMC。而胰腺其他部位病灶生長的患者病理無進展。這提示IPMN進展后病理仍存在繼續(xù)進展的可能,尤其是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的患者,首次手術殘留的病灶在若干年后仍有癌變的可能,提示術后對患者進行規(guī)律的隨訪十分重要。
雖然術后切緣與IPMN 進展無顯著相關性,但R1切緣患者中的進展率為17%,高于R0切緣的7%進展率。此外,對于IPMC 的患者,37 例中有9 例(24%)進展,其中有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的患者比例高達56%(5/9),這反映了手術切除范圍不足可能是造成進展的重要原因;術中切緣狀況顯示胰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的患者中80%(4/5)胰腺切緣無腫瘤,僅20%(1/5)胰腺切緣腫瘤緊鄰,說明當時的切緣不能完全反映遠端胰腺狀態(tài)。因此,手術切除范圍不足及胰腺殘端狀態(tài)了解不完全可能是造成IPMN進展的主要原因,應引起重視并尋求改進方法。
近年來,隨著CT等放射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和廣泛應用,IPMN 的發(fā)病率不斷增加[2?3]。很多研究致力于討論IPMN 患者的術前管理及治療策略,但關于患者術后監(jiān)測的研究相對較少。僅有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癌變或非癌變的某類患者,不能給出綜合性的結(jié)論[10]?;颊咝g后病理及術中切緣將對疾病的進展及預后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也沒有明確定論[9]。因此仍需研究來探索病理、切緣等與進展概率和進展模式之間的關系,進而指導每一個患者的術后監(jiān)測[13]。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本院近10 年IPMN 進展患者的特征,探究其術后的進展模式以及進展時間,并分析了影響進展的危險因素。153 例患者的進展率為9%,這提示IPMN 術后仍有較高的進展率。進展患者中以胰腺切除部位的原位病灶生長為主,占50%,而這種進展往往是首次手術切除不完全所致。IPMN 的病灶大多較小且多發(fā),術中往往很難發(fā)現(xiàn)全部潛藏于胰管內(nèi)的病灶,因此很多IPMN 切除手術存在病灶切除不完全的可能,留下了術后進展的風險。因此探尋一些方法,如借助胰管鏡術中對胰管進行探查,發(fā)現(xiàn)隱匿的病灶從而切除等,或許可以有效避免病灶殘留而減少IPMN的進展。
與國際上其他研究中提到的IPMN 術后20%的進展率相比,本中心得出的進展率較低[14]。本研究中患者的中位隨訪周期為22.1個月,低于以往研究的26.4~57.6個月,這可能是本研究術后進展率低的原因[14-15]。本研究14例IPMN進展的患者中,86%的患者進展發(fā)生在術后5 年內(nèi),而14%發(fā)生在術后10年,這提示根據(jù)IPMN 的進展周期,術后5 年的隨訪十分重要,規(guī)律的隨訪可及早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IPMN進展的患者。5 年后可適當降低隨訪頻率,但也不能忽視IPMN 進展的可能,對于非癌變患者也要盡可能保證術后10 年的有效隨訪。非癌變患者2 年和5 年的累計發(fā)病率分別為0%和13.5%,而癌變患者2 年和5 年的累計發(fā)病率則分別為19.8%和33.2%。對于術后病理為LGD的患者,本研究顯示,其仍有再次進展成為IPMC的可能,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進展病例,及早治療也可有效避免病灶的繼續(xù)進展。
另外,本研究表明,IPMN 患者的術后病理是影響進展的危險因素。LGD、HGD 和IPMC 的進展率分別為6%、0%和24%。其中HGD 患者因為其本身數(shù)量較少,其進展率存在一定偏倚,不足以體現(xiàn)真實的術后進展水平,仍需后續(xù)大隊列研究驗證。在癌變患者中IPMN 的進展率高達24%,顯著高于非癌變患者的4%。對于IPMC 的患者,56%的進展為胰腺切除部位原位病灶生長,同時病理報告顯示切除部位原位進展的患者中80%胰腺切緣無腫瘤侵犯。這說明IPMN手術很大可能存在切除范圍不足的同時,術中切緣也不能完全反映遠端病灶殘留情況。因此,探索性地擴大切除范圍、術中應用胰管鏡檢查確定病灶殘留是減少進展的可能手段。
綜上,本研究通過全面及較長的隨訪周期對IPMN 術后進展模式進行了綜合描述,并分析了影響IPMN進展的危險因素。但本研究仍有進展病例數(shù)量較低等不足,因此仍需要后續(xù)大隊列的研究探索IPMN進展的模式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