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謙
摘要:蕪湖畫家趙瑜融道入畫,他的山水畫作中的“亭”就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因“亭”與“停”同音,故畫家用其來隱喻“止”。借莊子“止水可鑒”之論,趙瑜期待觀畫者可以理解“欲有所止,方可全生”的道理。本文將以趙瑜的三幅畫作為例,剖析其中“亭”與“道”的寓意。
關鍵詞:趙瑜 山水畫 亭 道
自古以來,亭一直備受文人雅士們的青睞。當代蕪湖新安派畫家趙瑜常常在山水畫中插入小亭,用以表達對人生哲學的理解。亭具有悠久的歷史,宋代蘇舜欽家園中有亭名“滄浪”,其義源于古詩:“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鼻辶透邼嵤菤v代文人的追求,北京的陶然亭便引用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佳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1] ,以此表達雅士們的生存快樂。歷史發(fā)展到了現(xiàn)在,生活節(jié)奏異??焖?。人們整日奔波勞碌,為名為利。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種壓力紛至沓來,難免使人焦頭爛額,不少人甚至因此患上了憂郁之癥。趙瑜認為,現(xiàn)代社會真正缺少的是詩情畫意般的生活樂趣,而中國的山水畫正是一門為表現(xiàn)山川之妙而尋求高雅精神寄托的畫種。中國山水畫講求形、境、道于一體,與老莊哲學契合,是畫家美學思想的心靈跡化。沒有道,山水畫也就失去了中國文化的靈魂。所以,中國山水畫更注重書卷氣,在詩、書、畫、印四者結合之中隱含著深邃的道,讓人們在獲得審美感觀愉悅的同時領悟出人生哲理。趙瑜喜歡誦讀《莊子》,從中領悟出養(yǎng)生之道。在他作畫時,墨隨心發(fā),歸自然,返本我。正因如此,趙先生的作品蒼辣渾厚,脫甜俗,遠媚滑,大巧若拙,常得大境界。尤其是其山水畫中的亭,與養(yǎng)生之道十分契合。亭者,停也;停者,止也。莊子在《德充符》篇中有言:“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盵2]意思是說沒有人在流水上面照出自己的容貌,只有在靜止的水面才能照出真我。水在靜的時候,泥沙才會沉淀下去,沉淪殆盡,水就清澄純凈。人的心性不要學習流水的波濤起伏,而要學習靜止的水,純凈的水。人的心情平靜了,身體才會健康,工作才有意義,才會感到幸福。只有靜下心來,我們才能明白生存的要義。人活著,并非只是單純地追求物質(zhì)享受,更需要尋找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靜下心來,消除私心雜念,才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的心境需要凈化,凈化了心靈,才能不受到濁物的傷害,也不去傷害別人。人的貪欲是無盡的,因而需要學習欲有所止的道理,擇善棄惡。只有學會了適可而止,方能淡泊名利。名利終是身外物,我們應該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少糾結、免焦慮,一切都順其自然。
一. 《高高亭圖》
《高高亭圖》這幅畫重巒疊嶂、筆墨老辣、氣勢雄渾。那跌宕起伏的山石,不正是起伏人生的象征嗎?那山腰之上婆娑臨風的青松,生機勃郁,確乎表達出了人生所需要的不屈與頑強的精神。一座小亭高高聳立在危石之上,于渾厚之中生出一種清閑之氣。人們攀登山崖,往往氣喘吁吁,精疲力盡,此時在小亭中坐上片刻,稍息一下,回望來時的路,瀏覽四圍的景,便能輕松一下,恢復體力,身心得到暫時的緩解,以便繼續(xù)前行。生活的道理也是如此,長年累月地工作奮斗,有時不免身心疲憊,這時候需要“停”下來,調(diào)整一下心態(tài),再繼續(xù)前行。畫作左上空白處題有“高高亭圖”四個字,讓觀者領會到登高一覽、眾山皆小的意境。題下有一對聯(lián)曰:“心寬忘地窄,亭小得山多?!笨即藢β?lián),出自宋朝文人戴復古的《題春山李基道小園》一詩。而清代八怪畫家之一的黃慎,在題山東濰縣的聚卉園中的明秀亭,也用了此副對聯(lián)。對聯(lián)的含義是勸慰世人:一個人心地足夠?qū)拸V就不會覺得自己處境的窘迫。那亭子雖小,卻獨占著眾山的美景不自知。是啊,人間處處有美景,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意識。生活的道理也一樣,即使生活再艱難也不乏美感,只是不少的人缺乏對美的感知能力罷了。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棄官歸來,獨享園田居趣。雖有晨興理荒穢的艱辛,終為讀書不求甚解的樂趣所淹,詩酒文章傳為千古佳話。鄰里老人常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世上難找到完全如意之人。而當下,我們正面臨時間的緊迫感、空間的囚禁感以及生活的壓力感。倘若我們在遇到事業(yè)不順或是面臨災難糾結之時,能夠正視際遇的不幸,拋開人世間的諸多誘惑,多一點感恩,少一些怨恨;多一些滿足,止一點貪欲,少一些計較,盡可能放下一些力所不及的東西,返璞歸真,讓自己的心胸寬廣起來,便會品味出人生的許多美好來,增加生活的信心與勇氣。我們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會孤獨地離去,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一個人在煩惱困擾之中,別人的勸慰多是沒有用的,最終還得依靠自我調(diào)節(jié)。因此,我們無須觀望攀比,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一道風景。整幅畫作氣勢高遠、虛中有實、實中含虛、氣韻生動,充分表現(xiàn)出畫家的筆墨功夫,也讓觀者感受到畫家的人格魅力與返璞歸真的文人氣息。
二.《空亭》
十年前的一個深秋,畫家趙瑜得空游歷了古宣州。其時秋風蕭瑟,落葉鋪金,水落石出山嶺禿。他路經(jīng)北郊,登敬亭,拜謁謝朓樓,親歷李白獨坐處,感觸良多。后來憶及往事,作了一些小畫,皆題名為“空亭”。古宣州聞名于世,得益于兩位聲名顯赫的大文豪:一為南齊謝朓,一是唐代李白。謝朓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詩才蓋世。曾任宣州太守,人稱謝宣城。因舍不得放棄袞袞公服,卻又想遠離現(xiàn)實,曾過著“凌鳳翰,恣山泉”的隱居生活。其為人高傲,遭同僚忌恨,終致被誣下獄,逝年僅三十六歲。又有那唐朝詩仙李白,世人熟知。公元761年李白年逾花甲,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遭受了蒙冤之獄,帶罪流放。他曾七游宣州,曾經(jīng)烈火烹油,紅極一時。可是最后一次的到來,竟然既無朋友迎送,也無北樓縱酒,只得凄惘獨坐。詩人萬般無奈,寫下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孤寂之嘆。世事滄桑,人情炎涼若此,雖鐵石心腸之人,聽此故事也不免唏噓感嘆。再回顧李白,曾為御用文人,寫下了不少歌舞升平的詩作。官位雖不能稱己心意,也算得上榮耀至極。加之才高八斗,又自號天上謫仙,更是桀驁不羈,竟使高官厚吏為之脫靴磨墨,遭到權貴的忌恨,其落魄困頓的結局,當不出眾人所料。李白自為濟世之才,常怨懷才不遇。若在當今,此公宜任文聯(lián)主席、詩詞協(xié)會會長。若是要他擔任治國要務,恐非所長矣!至于詩仙落水而死,世有登仙捉月之說,展其瀟灑爽快之性靈;又有酒醉失足落水溺亡之辨;更有時人認為詩仙官場失意,親朋冷落,嘗夠了世態(tài)炎涼之辱,晚年又生了腐脅重病,加之酒醉,一時心灰意冷,悽然投江自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畫家靜思,認為第三種說法更趨于真實。這樣的結局真的令人很吃驚。在世人的記憶里,李白是個飄逸、瀟灑、豪氣十足的大才詩人。長安街上,酒中八仙他居中;桃花潭里,喝罷萬家美酒聽踏歌。何曾知道他晚年如此落魄困頓?人生到頭總是空,這就是道。所以,有才華有成就的人更需要謙虛和低調(diào),以免招來禍患,這就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的道理。智慧之人,不顯山不露水,自斂鋒芒,隱忍行志,外愚內(nèi)慧。人盡知有用之用,亦應知無用之用,無用之用方能得以全生。畫家睹物思人,感慨萬千,畫空亭,悟人生,一切榮華富貴皆不過是過眼煙云。對他而言,安時處順,平平淡淡,學會獨處,能平安地度過一生即為大幸福也。
三.《清流一股亂石間》
這幅斗方作于農(nóng)歷戊戌年。一座白色的小亭安置在石臺之上。畫家趙瑜將小亭子畫成白色,是受到莊子影響的。白色是莊子偏愛的顏色,是大自然中最簡單圣潔的素色。趙瑜認同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觀點。在他看來,“虛室生白,吉祥止止”[3],空明的心境會發(fā)出純白的自然之光,吉祥就會聚集于虛明之心。白亭周圍那嶙峋的亂石間,淙淙地淌出一股清流。這股清流,從山的高遠處涌出,蜿蜒曲折,川流不息,前不見首,后不見尾,一直延續(xù)到遠處,也把人們的思緒引向悠久的歷史。清流不獨指清澈的流水,歷史上常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文士。他們有的不愿做官,拒絕同流合污;有的以天下為己任,敢于直言,即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莊周面對楚威王的高官厚幣,含笑拒絕,寧做游戲于污瀆之中的孤豚而自快,不為名利污其清白。當時,莊子家里特別貧窮,竟到了吃不到飯的地步,特別無奈,只好向監(jiān)河侯開口借糧,不料卻遭到對方的虛偽冷遇。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毅然拒絕高官厚祿,恐怕通世難找。唐代韓愈贊他:“孤豚眠糞壤,不慕太廟犧?!鼻f子開清流文士之先河,后來陶淵明棄官歸田,亦當受莊子影響。名著《儒林外史》篇首的楔文里描寫了元末明初的大畫家王冕,他不愿趨炎附勢,躲避到會稽山中拒絕做官,安然度過余生,顯示出一類文人的高智慧。另有一類如屈原,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他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而屢遭佞臣讒言,終被流放。在完成《懷沙》之賦后,他懷石自沉汨羅而死。屈原的精神,粲如星月,光照后世,垂范千古。畫家繪此圖,表達了仰慕清流高潔之士的情感。而小亭周圍的虛靜之氣,也給觀者帶來道法自然的祥和。
四.結語
學習前人是提升畫作內(nèi)涵的重要手段。趙瑜師法黃賓虹先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在《學黃悟理》中說:“時人學賓虹,偏重于形技。我味大師妙,全然在天理。莊生逍遙道,適性自無羈。淡泊名和利,甘為孤豚泥。果能不媚俗,格調(diào)自清奇?!壁w瑜要學的不是黃老的形技,而是畫作中寓含的天籟之理。賓虹大師一生探索,老來作畫時因眼疾竟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天理,因故然,達到大化之境。因而,他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情感,體現(xiàn)精神,這就是寓道于畫。中國山水畫要求畫家了解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從中去探尋和挖掘生活真諦。趙瑜先生讀莊子,學賓虹,領悟人生之道,并將莊子的中虛之道融入自己的畫作之中。茶余飯后,畫家揮毫潑墨,銷盡胸中之塊壘,天人合一,忘懷自我,大有莊周化蝶之妙,故命畫室為“化蝶堂”。觀者看畫悟道,真正能夠獲得攖寧之效。人生苦短,我們不必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追名逐利上。正因如此,趙瑜先生選擇以畫寄情,安享寂寞之道,澹乎若深淵之靜,泛乎若不系之舟。智者有論:唯有精神寂寞之時,才有可能產(chǎn)生真正的藝術。
參考文獻:
[1]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912.
[2][3]鄧啟銅.莊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49,37.
本文為基金項目:2019安徽省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項目(項目批準號:gxyq2019180)
作者單位: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
美編 敏子 編輯 秋爽1546245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