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麗
Q:5歲女兒在幼兒園有個好朋友,她動不動就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對方,但人家有好東西從不給她,生日聚會請了很多人也不請她,老師都替女兒打抱不平。這姑娘很傷心但就是不長記性,該怎么讓她明白:只對值得的人好呢?
A:讓5歲的孩子學(xué)會父母幾十年總結(jié)出的寶貴經(jīng)驗,她接下來的人生會不會很無趣?這位求助者肯定是位媽媽,因為只有媽媽容易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類似的情感。
5歲的孩子處在開始由身邊的人來認識世界的階段。通過幼兒園生活,孩子開始有自己喜愛的同伴。對友情的渴望是一種非常有感染力和發(fā)展性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體驗會得到豐富,情商也開始覺醒。他會本能、天真地用自己曾“享用”到的方式去對喜歡的人好。比如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對方,因為愛她的人就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她的,這也是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學(xué)會的“表達”愛的唯一方式。通過這些在成人看來“傻氣”的嘗試,不斷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試錯”,孩子才會逐漸總結(jié)出與同伴交往的經(jīng)驗,從而初步建立起社交意識和社交技能。也只有這樣的過程,才是真正屬于幼兒自己的發(fā)展過程,更是孩子擁有健康心理發(fā)展的正常路徑。
為此焦慮的父母,皆是在用成人的“等價交換”模式去給孩子早早下斷論,本質(zhì)是極度自私地想替孩子去經(jīng)歷、去生活。
任何發(fā)展都不會一帆風(fēng)順,“友誼”的發(fā)展也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遭遇一些困惑,家長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在此階段的情緒,尤其是孩子受挫之后,要去傾聽、理解他,而不是去強化負面的訊息。同時,也可以通過給孩子講適宜的交友繪本,讓他懂得一些交友的小技巧。剩下的就是信任孩子,相信他在“找朋友”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完善自己,從而獲得長足的成長。
兒子有點兒“白眼狼”
Q:兒子上小學(xué)時由爺爺奶奶帶,也一直相處融洽。去年他上初中,我們結(jié)束打工生活回家陪他。兒子對老人的態(tài)度卻突然變了,老人來家里,他愛搭不理的,平時也不愿意去看他們。孩子在我們面前倒挺聽話的,為什么會對最疼他的老人這樣?該怎么辦呢?
A:比起想讓孩子盡快恢復(fù)與老人的關(guān)系,父母其實有更重要的事去做。若一定要為孩子的行為找緣由,我只能說是“分離焦慮”在作祟,更準確點是“遺棄恐懼”。
其實孩子的內(nèi)心有一桿秤,誰對他真心好,他一清二楚。不知道孩子在小學(xué)前是否也是爺爺奶奶帶的,總之孩子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了多年,如今父母回來了,孩子內(nèi)心無法確定你們是否還會離開他。于是,只要他與爺爺奶奶疏遠,把你們聊以慰藉的“孩子與老人生活得很好”這一幻象打破,父母應(yīng)該就不會再次離開。
就算不是上述緣由,在孩子內(nèi)心一定是有更重要的想通過犧牲他與爺爺奶奶的關(guān)系來守護的東西。家長看不到背后緣由的時候,切忌妄加揣測或指責(zé),不然會給孩子的內(nèi)心帶來致命的傷害。
眼下父母要做的是放下“臉面”,想辦法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去了解沒有父母在身旁的這些年,他是怎么過來的,對父母有哪些期待?是否有秘密想跟父母分享?
雖然父母錯過了小學(xué)這一成長階段,但我還是想為你們?nèi)缃竦倪x擇點贊。青春期的孩子處在性格可塑但又非常自我的關(guān)鍵期,極易受外界影響,他們極度自信卻又缺乏安全感,極度自尊卻又深深地自卑。他們就是矛盾的化身,時而亢奮,時而郁悶。在這樣心靈動蕩的階段,父母在他們身邊有著定海神針一般的意義。在孩子慌亂時給予安撫,在陷入成長低谷時給予力量,這才是當下父母最應(yīng)該做的事情。
當你們不再糾結(jié)問題表面,用心去對待孩子時,得到心安的孩子自然就會回到正常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