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波,李志怡,孫 清,杜紅梅
(1.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上海 200240;2.上海市閔行區(qū)三農綜合服務中心,上海 201109)
野扇花(SarcococcaruscifoliaStapf),又名清香桂,為常綠灌木,具有較強的耐寒性[1-2]和耐陰性[3-4],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露地越冬[2]。該種是城市園林綠化的理想植物,常作為地被和綠籬等[2]。
長時間高溫不利于植物生長,致使植物生理生化代謝水平失衡[4]。植物體受到脅迫后,膜脂過氧化程度加劇,丙二醛(MDA)含量和電解質外滲率增大,膜蛋白損傷加劇[4]。高溫條件下,植物體內的抗氧化酶系統(tǒng)會發(fā)生響應,以清除體內的活性氧,保護膜系統(tǒng)[5];高溫還可影響植物代謝產(chǎn)物的積累[6]。
作者在前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夏季高溫可引起野扇花葉片枯黃、脫落(未發(fā)表),不利于其推廣應用。為此,本研究對模擬高溫(日溫35 ℃、夜溫30 ℃)脅迫下野扇花植株生長及葉中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對野扇花葉片極性代謝產(chǎn)物的積累狀況進行了比較,以期明確野扇花的耐熱性,為野扇花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栽培應用提供參考。
實驗材料為上海迪士尼度假區(qū)的2年生野扇花盆栽苗,株高50~55 cm,盆栽基質為園土和河沙的混合基質(體積比2∶1)。于2019年3月移至溫室進行過渡培養(yǎng)。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18 ℃~30 ℃,空氣相對濕度60%~80%,自然光照;每周澆1次水。
1.2.1 處理方法 過渡培養(yǎng)30 d后,選擇株高和葉片狀態(tài)相近,且無機械損傷和病蟲害的植株,置于培養(yǎng)箱內適應培養(yǎng)1周后進行實驗。高溫處理組日溫35 ℃、夜溫30 ℃,對照組日溫25 ℃、夜溫20 ℃。每盆1株,每組6盆,每盆視為1個重復。其余培養(yǎng)條件為空氣相對濕度75%~85%,光合有效輻射315 μmol·m-2·s-1,光照時間14 h·d-1;每2 d澆1次水。實驗期間,觀察各組植株生長變化;在處理0、8、16、24和32 d分別采集植株的葉片,待測。
1.2.2 生理生化指標測定 采用二甲基亞砜法[7]測定葉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含量。參照Da Costa等[8]的方法,使用FE30電導率儀(美國Mettler-Toledo公司)測定葉的電解質外滲率。參照Zhang等[9]的方法,測定葉中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和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APX)活性。每個指標重復測定4次。
1.2.3 極性代謝產(chǎn)物提取及含量分析 葉片總代謝物提取參照Du等[10]的方法并稍作修改;參照Qiu[11]的方法,以2 mg·mL-1核糖醇為內標,使用7890A-5975C 氣質聯(lián)用儀(美國Agilent公司)進行分析;采用NIST 2011譜庫分析總離子流色譜圖,根據(jù)化合物峰面積和內標峰面積計算極性代謝產(chǎn)物的相對含量。
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采用one-way ANOVA法進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應用SIMCA 14.1軟件對極性代謝產(chǎn)物進行主成分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PLS-DA)對極性代謝產(chǎn)物進行篩選,選出變量投影重要性值(VIP)大于1且在處理組和對照組間差異顯著的極性代謝產(chǎn)物。
實驗觀察發(fā)現(xiàn),長時間(32 d)高溫(日溫35 ℃、夜溫30 ℃)脅迫后,野扇花大部分葉片明顯干枯、變黃,甚至萎蔫、脫落;而對照組(日溫25 ℃、夜溫20 ℃)植物生長良好,新葉繼續(xù)萌發(fā)。
2.2.1 對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的影響 高溫(日溫35 ℃、夜溫30 ℃)脅迫下野扇花葉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的變化見表1。結果顯示:在高溫處理8、24和32 d,處理組葉中葉綠素含量顯著(P<0.05)低于對照組(日溫25 ℃、夜溫20 ℃),分別為對照組的96.24%、81.38%和66.49%;在處理24和32 d,高溫處理組葉中類胡蘿卜素含量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分別為對照組的90.48%和68.18%。隨著處理時間延長,高溫處理組葉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含量總體上逐漸下降,且在部分處理時間差異顯著;而對照組葉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變化均不明顯。
表1 高溫脅迫下野扇花葉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的變化
2.2.2 對丙二醛(MDA)含量和電解質外滲率的影響 高溫脅迫下野扇花葉中MDA含量和電解質外滲率的變化見表2。結果顯示:在處理16、24和32 d,高溫處理組葉中MDA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對照組的1.15、1.15和1.28倍;在處理8、16和24 d,高溫處理組葉的電解質外滲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分別為對照組的88.53%、86.88%和90.94%,但在處理32 d卻顯著高于對照組,為對照組的1.64倍。隨著處理時間延長,高溫處理組葉中MDA含量逐漸升高,電解質外滲率則表現(xiàn)為在處理8 d低于處理0 d,之后逐漸升高,并在處理32 d顯著升高;而對照組葉中MDA含量和電解質外滲率變化均不明顯。
表2 高溫脅迫下野扇花葉中丙二醛(MDA)含量和電解質外滲率的變化
2.2.3 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高溫脅迫下野扇花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及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APX)活性的變化見表3。結果顯示:在處理24和32 d,高溫處理組葉中SOD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對照組的3.01和5.07倍;在處理16、24和32 d,高溫處理組葉中POD活性顯著低于對照組,分別為對照組的92.25%、65.80%和86.18%;在處理8、16、24和32 d,高溫處理組葉中APX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對照組的1.21、2.63、2.27和2.61倍。隨著處理時間延長,高溫處理組葉中SOD活性總體呈不斷升高的趨勢;POD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趨勢,在處理24 d時達到最低值;AP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并趨于平穩(wěn)的趨勢,在處理16 d時達到最高值。然而,對照組葉中SOD、POD和APX活性則隨處理時間延長無明顯變化。
表3 高溫脅迫下野扇花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及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APX)活性的變化
為了明確短時間(8 d)和長時間(32 d)高溫(日溫35 ℃、夜溫30 ℃)脅迫對野扇花葉中極性代謝產(chǎn)物的影響,采用GC-MS技術對短時間和長時間高溫脅迫下野扇花葉中的極性代謝產(chǎn)物進行了分析,共分離鑒定出80種極性代謝產(chǎn)物,包括13種有機酸類成分、15種氨基酸類成分、42種糖和糖醇類成分、6種胺類成分以及4種其他成分。對這些成分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見圖1。結果顯示:主成分1占比35.90%,能夠將短時間和長時間高溫脅迫下野扇花葉中的極性代謝產(chǎn)物完全分開。說明高溫脅迫可影響極性代謝產(chǎn)物的積累,且長時間高溫脅迫對野扇花葉中極性代謝產(chǎn)物積累的影響更大。
:短時間對照(日溫25 ℃、夜溫20 ℃)處理Short time control(day temperature of 25 ℃ and night temperature of 20 ℃)treatment;:短時間高溫(日溫35 ℃、夜溫30 ℃)處理Short time high temperature(day temperature of 35 ℃ and night temperature of 30 ℃)treatment;:長時間對照處理Long time control treatment;:長時間高溫處理Long time high temperature treatment.相同顏色圓點代表同組的4個重復Dots of the same color represent four replicates of the same group.
依據(jù)變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且在處理組和對照組間差異顯著(P<0.05)的標準,從80種極性代謝產(chǎn)物中選出22種差異極性代謝產(chǎn)物,包括4種有機酸類成分、7種氨基酸類成分、10種糖和糖醇類成分及1種不飽和脂肪酸類成分,詳見表4。
表4 基于PLS-DA法的高溫脅迫下野扇花葉中差異極性代謝產(chǎn)物相對含量的變化分析
結果顯示:有機酸類成分中,高溫處理組葉中莽草酸和4-羥基丁酸相對含量在處理8 d顯著低于對照組(日溫25 ℃、夜溫20 ℃),琥珀酸、蘋果酸和4-羥基丁酸相對含量在處理32 d也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野扇花葉中莽草酸和4-羥基丁酸的積累在短時間高溫脅迫下明顯減少,琥珀酸、蘋果酸和4-羥基丁酸的積累在長時間高溫脅迫下也明顯減少。
氨基酸類成分中,高溫處理組葉中脯氨酸、天冬氨酸和蛋氨酸相對含量在處理8 d顯著低于對照組,絲氨酸相對含量在處理32 d也顯著低于對照組,而亮氨酸、γ-氨基丁酸、脯氨酸、色氨酸和天冬氨酸相對含量在處理32 d卻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對照組的4.40、1.86、1.91、1.40和1.31倍。說明野扇花葉中脯氨酸、天冬氨酸和蛋氨酸的積累在短時間高溫脅迫下明顯減少,絲氨酸的積累在長時間高溫脅迫下也明顯減少,而γ-氨基丁酸、脯氨酸、色氨酸和天冬氨酸的積累在長時間高溫脅迫下卻明顯增加。
糖和糖醇類成分中,高溫處理組葉中肌醇半乳糖苷、肌醇、1-脫氧戊糖醇和甘露糖相對含量在處理8 d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對照組的20.37、2.85、1.52和2.78倍,而甘露醇、阿洛糖、阿拉伯呋喃糖和赤蘚糖相對含量在處理8 d卻顯著低于對照組;該組葉中赤蘚糖相對含量在處理32 d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肌醇半乳糖苷、肌醇、1-脫氧戊糖醇、甘露糖、阿拉伯糖、甘露醇、果糖和阿洛糖相對含量在處理32 d卻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對照組的34.30、21.42、10.71、4.98、3.16、2.21、1.79和1.67倍。說明野扇花葉中甘露醇、阿洛糖、阿拉伯呋喃糖和赤蘚糖的積累在短時間高溫脅迫下明顯減少,赤蘚糖的積累在長時間高溫脅迫下也明顯減少,而肌醇半乳糖苷、肌醇、1-脫氧戊糖醇和甘露糖的積累在短時間高溫脅迫下卻明顯增加,肌醇半乳糖苷、肌醇、1-脫氧戊糖醇、甘露糖、阿拉伯糖、甘露醇、果糖和阿洛糖的積累在長時間高溫脅迫下也明顯增加。
不飽和脂肪酸類成分僅有α-亞麻酸1種,高溫處理組葉中α-亞麻酸相對含量在處理8 d顯著高于對照組,為對照組的3.10倍,而在處理32 d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說明野扇花葉中α-亞麻酸的積累在短時間高溫脅迫下明顯增加。
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息息相關。本研究中,高溫(日溫35 ℃、夜溫30 ℃)脅迫處理8、16、24和32 d,野扇花葉中葉綠素含量均低于對照組(日溫25 ℃、夜溫20 ℃),且在部分處理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這可能與葉綠素合成受阻[12]和(或)降解加速[13]有關,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類胡蘿卜素在植物體內參與清除活性氧過程,并且,可保護葉綠素免受光氧化[14]。隨著高溫脅迫持續(xù),野扇花葉中類胡蘿卜素含量總體上逐漸下降,且在處理24和32 d顯著(P<0.05)低于對照組,這可能與野扇花在受到高溫脅迫后體內產(chǎn)生大量活性氧有關。
植物在受到高溫脅迫時,體內會產(chǎn)生大量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與不飽和脂肪酸發(fā)生反應,生成丙二醛(MDA)等產(chǎn)物,破壞細胞膜結構,從而影響植物體正常的生理活動[4]。隨著高溫脅迫持續(xù),野扇花葉中MDA含量不斷升高且總體上顯著高于對照組,在處理32 d達到對照組的1.28倍;而在處理32 d,處理組葉的電解質外滲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高溫脅迫32 d,野扇花葉細胞的細胞液外滲嚴重,細胞膜結構損傷嚴重。
糖在植物生長和脅迫適應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可直接參與其他化合物合成和能量產(chǎn)生,還能夠參與膜穩(wěn)定、基因表達調節(jié)和糖敏感信號系統(tǒng)調控[10]。高溫脅迫下,植物體內參與植物細胞結構組成和代謝調控的糖類化合物(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含量會發(fā)生改變[10]。高溫脅迫32 d,野扇花葉中甘露糖和甘露醇的相對含量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可能與體內的L-半乳糖途徑中維生素C的合成相關,維生素C可作為非酶抗氧化劑參與植物生理發(fā)育調控[16-17]。高溫脅迫32 d,野扇花葉中APX活性較對照組顯著增強,證明甘露糖含量升高還可能與AsA合成有關。肌醇為環(huán)狀糖醇,既是一種滲透調節(jié)劑,也是多種代謝途徑(如應激反應等)的二級信使[18];肌醇半乳糖苷是植物體內重要可溶性糖棉子糖類寡糖(RFOs)的合成底物,而RFOs的相關代謝產(chǎn)物可能參與植物信號轉導。相關研究表明:肌醇半乳糖合酶廣泛參與植物對非生物逆境脅迫的響應[19]。高溫脅迫8和32 d,野扇花葉中肌醇半乳糖苷和肌醇的相對含量顯著升高,推測野扇花的磷酸肌醇代謝途徑受高溫脅迫影響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高溫脅迫8 d,野扇花葉中α-亞麻酸相對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已有研究表明:膜脂肪酸飽和程度與植物抗逆性有關,不飽和脂肪酸水平較高可能是植物適應高溫脅迫的一種保護機制[20];膜脂肪酸不飽和程度增加有利于穩(wěn)定植物體的光合能力,提高植物的耐熱性[21]。
總體來看,高溫脅迫下,野扇花大部分葉片干枯、變黃,甚至萎蔫、脫落;葉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逐漸下降,MDA含量逐漸升高,電解質外滲率僅在處理32 d顯著升高,SOD和APX活性增強,POD活性減弱。高溫脅迫下,野扇花葉中22種差異極性代謝產(chǎn)物較對照組發(fā)生顯著變化,并且,脅迫時間越長,變化越大,據(jù)此認為這些差異極性代謝產(chǎn)物可能在野扇花響應和抵抗高溫脅迫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影響野扇花抗高溫的能力。綜上所述,野扇花對高溫脅迫較為敏感,且長時間高溫脅迫對野扇花葉中差異極性代謝產(chǎn)物積累的影響更大。然而,關于野扇花葉中差異極性代謝產(chǎn)物在植株響應高溫脅迫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