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斯
摘要:李劼人的“大河小說”既是晚清民國初年的“華陽國志”,又是以蜀地為依托,在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言說、啟蒙話語與革命話語之外對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鮮活呈現(xiàn)。李劼人以地方經(jīng)驗書寫中國的精英階層和普通民眾如何由本土經(jīng)驗萌生出一種自發(fā)的現(xiàn)代意識,并通過對舊小說的敘事模式的改寫,展示了一種有別于“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意味。
關鍵詞:李劼人;“大河小說”;現(xiàn)代化
李劼人的“大河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①生動描繪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爆發(fā)前后的廣闊社會風俗畫卷,被郭沫若稱贊為“小說的近代《華陽國志》”。不過,長久以來,李劼人“大河小說”的價值卻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而無論是“五四”傳統(tǒng)之下關于啟蒙與革命的宏大敘事,還是源自晚清小說中世俗欲望的“現(xiàn)代性”言說方式都難以對其進行恰如其分的闡釋。
李劼人的“大河小說”,一方面以晚清歷史進程作為敘事主線,并著力于歷史文獻的搜集、互證,大篇幅地使用史料原文;另一方面又熱衷于旁逸斜出,對日常細節(jié)和俗世欲望不厭其煩地描繪,癡迷于歷史的偶然性。李劼人的“大河小說”不僅體現(xiàn)了獨特的歷史觀念,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也與舊小說和新文學都若即若離。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李劼人的“大河小說”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呈現(xiàn)了社會現(xiàn)代化和文學現(xiàn)代化的某種“中國模式”。
一
對于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的展現(xiàn)既是現(xiàn)有研究成果對李劼人小說創(chuàng)作加以褒獎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小說創(chuàng)作被批評為帶有封閉性和邊緣性缺陷的緣由。然而,若對照歷史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李劼人的“大河小說”所敘述的辛亥鼎革前后蜀地的多種社會現(xiàn)象又都并非蜀地所特有,反而是具有某種普遍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似乎并不能以新文化運動以后處于文化中心的北京、上海作為參照,指認晚清民國初年蜀地的邊緣性和落伍性。事實上,在清王朝中央集權的體制之下,各個行省在諸多方面都具有不少共同特征?!霸谥袊男姓蜕鐣嵺`中,地域差異是存在的……那些差異是次要的。清代地方政府的主要特征,由其中央集權制所決定,具有一致性?!雹谝虼?,李劼人“大河”小說的價值也就不僅僅在于對地方記憶和地方文化的記錄。
“在清代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是按照同樣的原則組成的。所有行政單位,從省到州縣……都是由中央政府設計和創(chuàng)建的。中央政府供給經(jīng)費、任命官員、指導和監(jiān)督其活動。所有地方官員,包括州縣長官,都是中央政府的代表。”③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免全由中央政府控制,財政的預算和支出都由戶部規(guī)定,所有涉及徒刑以上判決的案件須上報刑部。④此外,“中國地方政府的行政是高度集權的。在一省之內,每一級政府都在上司控制下;所有層級都在省級最高長官的統(tǒng)一管督之下?!雹菰谶@樣的體制下,李劼人小說中涉及的不同行政單位,如天回鎮(zhèn)和成都也可以自然而緊密地勾連在一起。而電報等更現(xiàn)代化的通訊方式也使中央對于地方的管控更加及時、便利。在這三部小說中,處處可見地方官員的身影,以及清王朝的政策通過官僚系統(tǒng)從中央傳導到地方的樣態(tài)。
不僅如此,小說中受到川人擁戴的岑春煊是廣西西林人,1885年中舉人,曾任過不少地方官。⑥以布政使身份擔任護理四川總督一職的王人文在小說里也寫明了是貴州省籍。⑦當時的四川總督趙爾豐,祖籍山東蓬萊,是捐班出身,入川前也曾在其他地方為官。⑧李劼人小說里被人罵的周禿子——周善培,號孝懷,原籍浙江省諸暨縣。⑨作者刻意強調這些官員的非川籍身份,其實與我國的文官回避制度有關。文官回避制度自漢代創(chuàng)立以后便不斷發(fā)展完善,在清代更是發(fā)展至頂峰。地方官員比京官的回避更為嚴苛,以防止地方官員利用地緣、血緣關系,互相攀比、結成親黨、形成跋扈勢力,從而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⑩從清代的制度來看,李劼人“大河小說”中的地方官員均為外省人。而外省人與四川本地人的矛盾也構成了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在李劼人的筆下,保路運動能夠鼓動起來,與王人文“生于四川,是四川米糧喂大的,也可以說是四川人,平時既與四川紳士11接近,而性情又根本忠厚平易,思想也比較維新”12密切相關。半官半紳的黃瀾生和川漢鐵路公司的廖姓紳士聊起時政時,就談到四川的保路運動單靠四川紳士而沒有官員王大人的支持也鬧不到這樣的聲勢,而新任總督趙爾豐上任后就不會再支持紳士。13在《大波》中,趙爾豐絲毫不把四川紳士的聯(lián)合反對放在眼里,并且對四川人帶有很深的鄙夷?!洞蟛ā芬舶驯B愤\動的擴大歸咎為封疆大吏趙爾豐對川人的偏見和保守昏庸,舉措失當。而《大波》中保路運動涉及的川漢鐵路是錫良任四川總督時提出修建的。錫良為蒙古鑲藍旗人,曾在山西、山東、湖南、河南、熱河等地為官。14清代地方官員不僅實行嚴格的地方官員回避制度,而且流動頻繁。李劼人的“大河小說”其實也涉及了晚清開明的流官所推動的自上而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在中央集權之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地處西南一隅的四川并不比全國大部分區(qū)域落后太多。在李劼人小說對蜀地的敘述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史學研究對清末新政在全國各地實施的諸多特征。
李劼人的“大河小說”頻繁出現(xiàn)的上諭、電文、公牘和告示等史料原文或出自中央政府,或出自地方政府,是官方意志的體現(xiàn)。我們從中自然能感受到李劼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史料的重視和力圖還原歷史真實的努力。而也有研究者注意到,李劼人小說中大量重要的信息是以富有地方色彩的“擺龍門陣”的口述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15小說中,上諭、電文、公牘以四川方言的形式宣之于口。上諭、告示等史料在營造出歷史現(xiàn)場感的同時,也與小說中的四川方言構成一種對照。四川方言的“擺龍門陣”與穿插其間的官方言論顯示出中央與地方兩種勢力的縱橫交織。更有意思的是,《大波》中時常在公共空間以四川方言品評時政的黃瀾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四川人。李劼人對此做了詳盡說明:“黃瀾生今年才四十晉一,正是做官的時候。他生于成都,長于成都,自幼迄今全吃的是成都的米糧,呼吸的是成都空氣,口里說的是成都話,討的老婆也是成都人,父與母也葬在蓮花堰地方。但因他老底子是江蘇儀征人,父親游宦來川,就舍不得回去,一直死在成都,所以他也就一直不自認是四川人,而自居于客籍。二十幾歲上,也讀過一些書,《御批通鑒》是那時候點過的,也學過制義,既不能回籍去下科場,也不能冒籍在這里考試,因就老實報捐了一個候補知縣?!?6在清朝的文官任職地區(qū)回避中,除了原籍回避,還包括寄籍、商籍回避。所謂寄籍,即官員本人或父輩久離祖籍,長期寄住生活的地方。有的人因遷居他省屬于長期寄籍者。清代對官員子弟在其任職之地參加科舉考試始終沒有放開,并規(guī)定“官員在現(xiàn)任地方令子弟等冒籍者,本生斥革,該員革職”17。黃瀾生就屬于這樣的情況。李劼人在小說中刻意強調了黃瀾生的客籍身份??傄钥图跃拥狞S瀾生在品論四川新政時與小說中的激憤川人并不相同——他常秉持一種旁觀者的心態(tài)。李劼人并未單純以川人觀川事,而是以外省官員、本地官員、客籍紳士、本地紳糧等多重視角呈現(xiàn)歷史事件本身的復雜、含混。
二
那些得益于中央集權的現(xiàn)代化措施,似乎遠比“五四”這種由集聚于文化中心城市的知識精英發(fā)起的文化運動更能傳導到廣大的基層社會。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說”中,不僅全國不同地域之間彼此牽連,而且成都的現(xiàn)代化舉措也會向周邊的鄉(xiāng)村傳導。盡管李劼人的“大河小說”也常被歸類為鄉(xiāng)土小說,但卻與多數(shù)鄉(xiāng)土小說的書寫模式大相徑庭。李劼人既沒有將鄉(xiāng)土視為未被“啟蒙”的舊中國的象征,也沒有將鄉(xiāng)土世界描述為未被現(xiàn)代文明浸染的世外桃源。李劼人筆下的鄉(xiāng)土社會有著較高的流動性?!端浪憽分谐抢锏呐鞎洁l(xiāng)下居住;顧天成雖然居住在鄉(xiāng)村,卻也會進城走動。《暴風雨前》的郝達三是郫縣紳糧,卻又舉家久居成都?!侗╋L雨前》中,“有兩個溫江的鄉(xiāng)壩老兒”也到成都看新政之下辦的勸業(yè)會有多熱鬧。吸引鄉(xiāng)土中人的既有現(xiàn)代化帶來的物質體驗,也有精神文化上的訴求。《暴風雨前》中的吳鴻也來自鄉(xiāng)鎮(zhèn),只在舊式私塾住過,完全不知新式學堂為何物。他之后在親戚的扶助下進了速成武學堂,最后在成都謀職?!洞蟛ā分悬S瀾生的表侄兒楚子材老家在新津縣內,來省城有名的中學堂讀書。在李劼人筆下,身處鄉(xiāng)土的人們對于現(xiàn)代化充滿向往,鄉(xiāng)村雖不及城市繁華卻也保持著一種較為開放的姿態(tài)。
李劼人筆下的鄉(xiāng)村并不完全是文化鄙陋的象征。前現(xiàn)代社會的中國,盡管城鄉(xiāng)之間有所差異,但尚未形成過于鮮明的分野。以社會精英群體為例,“中國傳統(tǒng)社會約有90%的士紳居于鄉(xiāng)間。大多數(shù)從政或游學的離鄉(xiāng)士子,都將他們設在通都大邑的寓居視做人生驛站,最后都要返歸故里。而留居鄉(xiāng)村的知識分子亦多設館授徒,耕讀教化鄉(xiāng)里,穩(wěn)守鄉(xiāng)村社會重心?!?8清末新政以后,新式學堂開始蓬勃發(fā)展起來。新式學堂大多建于城市,鄉(xiāng)土社會中的青年開始踏上了離鄉(xiāng)求學的道路,城鄉(xiāng)之間的鴻溝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開始被逐漸拉大。而李劼人“大河小說”所表現(xiàn)的正是城鄉(xiāng)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逐漸分離之前的過渡階段。在李劼人筆下,不僅居鄉(xiāng)者與居城者之間沒有完全不可逾越的身份界限,而且革命者與守舊者之間的界限也十分曖昧。“五四”新文學的傳統(tǒng)中常常帶有一種“新人”對“舊人”的審視,而李劼人則似乎更感興趣于知識精英階層在新舊之間的徘徊、游移與曖昧。
“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中的現(xiàn)代建立在一種東西方結合的基礎上,而李劼人似乎對本土自發(fā)的現(xiàn)代性更感興趣?!侗╋L雨前》書寫清末預備立憲時,半官半紳的郝達三以郫縣紳士資格,被選為四川省諮議局議員。各省諮議局的成立是為了讓民眾練習行使民權的機會。在這種興民權的政治活動中,基層社會在中央集權之下尚未被現(xiàn)代化拋棄。李劼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也更著力描繪從本土經(jīng)驗中感知和接受“現(xiàn)代”的智識階層。
在《暴風雨前》的開篇一章中,作為官紳階層的郝達三父子正在聽同樣出身官紳之家的蘇星煌談論清王朝的新政。郝達三和兒子郝又三原本都只通舊學,對新學幾乎一無所知。在清末新政的潮流中,新派人士蘇星煌給這個半官半紳的家庭帶去了一點新氣象。郝家人雖對蘇星煌所說的新學不甚理解,卻也心向往之。郝達三捐了五十兩銀子,兒子郝又三就加入了蘇星煌辦的文明合行社。接著,郝又三把先前聞所未聞的《申報》《滬報》帶進郝公館。郝達三父子對于“新”的認知并非直接來自于已步入現(xiàn)代的異邦,而源自于經(jīng)過本土轉換的“二手”現(xiàn)代知識。與郝又三一同加入合行社治新學的田老兄,寒門出身,“自從入學之后,原希望一航風順,身入鳳池,至少也得一個小官做做,卻因時不來,運不來,一連幾科,都不曾僥幸……看了些新書報,也才恍然大悟出科舉取士之誤盡蒼生……國事日非,科舉有罷免之勢,士人鮮進身之階,自己多得了一點知識,就不能不有遠慮了?!?9靠著在合行社的新學功底,田老兄也考上了新式的高等學堂。小說中,作為四川新式學堂之首的高等學堂仍用尊經(jīng)書院舊址,主事的也是胡翰林這樣的上層傳統(tǒng)紳士,中學學堂的監(jiān)督一類也仍是由有科舉功名的“學紳”來擔當。在李劼人筆下,這些舊式知識精英階層轉向學習“新學”既帶有對現(xiàn)代化的渴望,也帶有另謀生計的世俗考量?!侗╋L雨前》中的舊式士子大多以科舉進仕的功利心態(tài)就讀或創(chuàng)建新式學堂,也在實質上邁出了教育現(xiàn)代化的步伐。
進入新式學堂以后,士子的思想狀態(tài)還是為之一變。小說中,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學堂學生,開始看《民報》《國粹學報》。學生中的革命情緒慢慢被鼓動起來,有人加入了同盟會,排滿革命的名詞在新學堂中流傳?!皦言?!……長厚者亦為之,天下事可知矣!……革命萬歲!馬前走卒萬歲!”20革命,流血,不怕死的口號在新式學堂中被大聲叫喊出來。傳統(tǒng)的書院是帝制時思想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一部分,新式學堂則培養(yǎng)出了大批充滿暴力氣息的革命志士。21在以科考為中心的儒家經(jīng)典教育下,紳士群體大體趨向于衛(wèi)道,并慣于從儒家經(jīng)典和倫理道德來看待現(xiàn)實問題,與王朝政治也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在以籍貫為單位的應考體制下,士子都在本籍鄉(xiāng)里耕讀,生活穩(wěn)定且家庭紐帶牢固。22但廢科舉、興學堂以后,學生身處以同齡人為主的寄宿集體生活,而居于城市的學校環(huán)境及教育的組織形式、內容都與科考時代的士子有本質差異。23在時人的言論中,新式學堂幾乎是反體制思想的策源地。在近代中國第一代新式學堂的畢業(yè)生中,涌現(xiàn)出最多的就是政治志士與職業(yè)革命家。24小說中的尤鐵民等革命黨大多都來自成都的新式學堂。就連起初并沒有革命意識的郝又三,也漸漸有了寬廣的見解,對于自然科學知識和救國強國等方面也漸能領會出許多道理。25在《大波》中,郝又三已經(jīng)在新式學堂生物課上毫不遮掩地大談其保路運動的救國意義,并坦然地說起自己的同學中既有立憲派也有革命黨。沒有留學經(jīng)驗的紳士階層子弟郝又三從本土經(jīng)驗生發(fā)的革命熱情與現(xiàn)代觀念,不僅不弱于留學日本的革命黨尤鐵民,甚至還更加鮮活靈動。
當然,小說中還用了相當?shù)钠鶃碚宫F(xiàn)新式學堂的學生們在討論活剮廖觀音時關于文明與野蠻的激烈爭論,而這些卻完全沒有上升為一種人道主義的高度。他們的新,新得淺表;他們的舊,也舊得自然。在李劼人“大河小說”中的所謂“新派”知識分子身上,幾乎鮮見那種“新青年”身上習見的新與舊之間的掙扎、撕扯以及自我反思的自覺。如果說許多現(xiàn)代作家書寫了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在啟蒙與革命問題上的奮進與焦慮,那么李劼人則在他的“大河小說”中書寫了舊式士子在面對新的思想文化與社會制度時的踟躇與蹣跚。如果說“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有意識的現(xiàn)代化,那么李劼人似乎更熱衷于表現(xiàn)一種無意識的現(xiàn)代化。二者分別反映了知識精英現(xiàn)代化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層面。
三
李劼人的“大河小說”不僅很少展現(xiàn)“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那種城與鄉(xiāng)、新與舊等方面的對立,而且小說整體呈現(xiàn)出的歷史觀念也迥異于進化論一般的發(fā)展趨勢。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新民主主義史觀存在一定的差異。清末立憲派和維新黨人曾寄望于興紳權以興民權。李劼人也在小說中通過新式學堂的興起、諮議局的創(chuàng)辦、川漢鐵路的路權之爭等重大事件,表現(xiàn)了紳權與民權之間交錯的關系。但與此同時,李劼人也以略帶戲謔的筆調道出了興紳權以興民權這種理想背后,復雜的歷史現(xiàn)實和人性的種種不可控。
李劼人在小說中表現(xiàn)了紳士階層興辦社團、新式學堂、以諮議局參政議政等在推進現(xiàn)代化上的努力。但也寫了在地方官紳的操控下,基層社會中諮議局成了維護官員私利的政治游戲。《大波》所表現(xiàn)的核心歷史事件保路運動,在李劼人筆下也不過是四川本地紳士為了保護自身經(jīng)濟利益而發(fā)起的。因為四川許多具有進士、舉人功名的諮議局議員本身就是川漢鐵路公司董事會和股東的負責人。26所以,保路同志會的成立“是四川人在滿清統(tǒng)治下二百余年以來,第一次的民眾,——不是,第一次有知識的紳士們反抗政府的大集合?!?7這些本就依附于帝制的精英階層并不真正期待和認可“興民權”。小說中四川鐵路公司股東特別大會會長是華陽翰林顏楷,副會長是南充貢生張瀾,股東等全是一干四川本土有名望的紳士。這些保路運動中的上層紳士,以科考功名獲得社會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的身份。他們的聲望原本來自于帝制時代皇權所賦予的特權和地位。他們作為退任官員或者候補官員也與帝制時代的官員更為親近?!洞蟛ā分忻鎸κ勘[事,一班紳士不與新軍軍官商量,反而去找前清制臺趙爾豐出來主持局面。盡管保路一事曾使四川官紳交惡,但這些半新半舊的知識精英還是更容易與帝制時代的官員產(chǎn)生一種同氣連枝的親近感。盡管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人支持新政與變革,但他們在思想上卻沒有真正站在皇權的對立面。他們享受著民眾的敬仰,卻不真正代表民眾的權益。
誠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帝制時代的集權制官僚機構,就已在許多方面具備了現(xiàn)代官僚制度運作的雛形,但中國卻在走向政治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步履維艱。28中國政治體制和思想的完滿性也構成了現(xiàn)代化的某種阻礙。29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說”中,作為精英階層的本地紳士,其權威性依托于中央集權國家的科舉等一系列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與地方官員擁有共同的思想、知識體系,甚至也從屬于同一個大的利益集團。即便在咨議局和保路運動中,本地紳士與地方官員矛盾激化,本地紳士也并不希望徹底顛覆原有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體系。而這種官紳相護的局面也被另一種勢力打破。
在《暴風雨前》和《大波》的敘述中,新軍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勢力。在保路運動的風潮中,原本對爭路不以為然的軍界人士都認識到保路于國于民的重要意義,而投身其中。在清軍里當過管帶的吳鳳梧也在紳士領導下,聯(lián)絡地方武裝力量。而武昌起義之后,各省在紳士的主導下紛紛獨立。清政府垮臺以后,紳士成了各地軍政府合法性的某種來源。武裝起義的軍官大多在社會上沒有聲望,為了維持局面不得不請出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帝制時代紳士參與主事。由此,中國各省形成了“軍紳政治”的特殊局面。30在普遍觀念中,每當改朝換代,維持地方秩序是紳士應當肩負的責任。31
《大波》中也表現(xiàn)了當時的軍紳政治局面和紳士臨危主事的歷史慣例。小說中,以四川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為首的紳士與前清官員趙爾豐交涉。達成了四川光復的局面之后,蒲殿俊做了四川都督。但立憲派紳士很快就暴露出在維持社會政治穩(wěn)定方面的缺陷。歷史上,辛亥革命成功后,紳士與革命黨人的“蜜月期”十分短暫。以辛亥革命中心湖北省咨議局局長湯化龍為例。湯化龍進士出身,留學日本,抨擊清政府的腐敗,支持革命的態(tài)度明朗,因而最初極得革命黨的好感。但湯化龍是具有高級功名的知名紳士,不免高傲,對革命黨人有不自覺的地位之見,使革命黨人難堪。雙方很快就關系破裂。32《大波》中的蒲殿俊等立憲派紳士也犯了與湯化龍類似的錯誤。軍官吳鳳梧也抱怨:“蒲都督太不公道,像我們這些帶兵的,他簡直睬也不睬。”33而后,蒲殿俊因處置失當被逼出逃,軍紳地位翻轉。曾經(jīng)鼓動四川地區(qū)民權、民氣的立憲派紳士從此威信大失。在軍人看來,“這般紳士全是無見識的,以后只拿些虛名跟他們,不要他們再掌實權,免得出事?!?4在之后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原本穩(wěn)定的文官治國制度衰落,軍人勢力崛起,中央也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
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說”中,不僅官、紳、軍這些處在政治漩渦中的勢力被莫名地卷進了時代的洪流,民眾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動且無意識地進入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在《暴風雨前》里,伍大嫂的兒子本是下層平民,卻在清末新政紳士興辦免費新式學堂的風潮下,接受了現(xiàn)代教育。小說中,在清末新政中成都報業(yè)風潮的影響下,賣傘鋪的掌柜傅隆盛養(yǎng)成了看報紙了解保路運動的習慣,并對保路紳士們心生敬仰?!白詮臓幝肥缕?,他一直秉著信徒的精神,把保路救國當作了一種至高無上的純潔宗教,把主持這事的羅綸羅先生,蒲殿俊蒲先生等,當作了孔夫子元始天尊。”35這部分內容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舊小說中那種百姓渴望清官做主的故事形態(tài)。但當羅綸之后若想為自己的事而提要求,即便本人親自出面,傅隆盛也表示不會答應了。他們參與政治社會活動的熱情并不源自對某種思想理念的追求,而似乎源自一種樸素民權觀念。在四川的平民百姓心中,他們期待沒有皇帝,沒有朝廷,不用納糧上稅,沒有奸臣贓官,“以后的官員全是由本地方的公正紳糧出來做”36的社會局面。李劼人筆下的民眾既不被動地亟待啟蒙,也沒有出自階級屬性的革命自覺。小說的民眾在無意識中投入到現(xiàn)代化進程中,卻萌生了自發(fā)的民權意識。
李劼人的小說樂于展示日常世俗中無意識狀態(tài)下漸進而生的現(xiàn)代化。李劼人在書寫晚清社會時雖有對世俗欲望的表現(xiàn),卻又與晚清公案小說、狎邪小說等“眾聲喧嘩”面貌不同。李劼人的“大河小說”雖有戲謔,但總體上依舊帶有一種近似士大夫史書寫作的氣味。李劼人在描述世俗生活時,也幾乎都有一種潛在或明確的由官方認可的社會政治精英形象作為主導,而并非晚清小說那般是科舉中失意落魄的文人。
盡管李劼人在虛構的小說中對于清末民初歷史人物的臧否偶有不符合史實之處,但是在重大歷史線索和社會政治現(xiàn)象的敘述上,李劼人的“大河小說”清晰而完整地展現(xiàn)了近代中國走向共和的一段獨特歷程。在歷史學和社會學方面,對紳士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研究是十分晚近的事。而李劼人創(chuàng)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小說卻與近年來史學界與社會學界相關研究的觀點十分接近。這自然得益于他本人對各類史料的竭力搜集、史料互證上下苦功及其自身獨特的歷史觀念。不少研究者認為李劼人對蜀地的書寫帶有地方性和某種封閉性,甚至有些落后。固然,造成這種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或許正是我們受制于既有歷史觀念構成的思維定式,而忽視了現(xiàn)代性之于近現(xiàn)代中國的駁雜意味和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歷史特征。
四
李劼人“大河小說”中的女性幾乎游離于具體的社會政治風潮之外,但她們身上卻也表現(xiàn)出與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典型的舊式女性截然不同的個性。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劼人描寫到這些女性在面臨“五四”新文學中婚戀自由這一重要議題時所采取的敘事模式。
小說中,顧天成的女兒走失后被拐賣到郝公館做丫鬟的情節(jié)是舊小說中常見的。女性外出,尤其是夜間外出常常被文學作品描繪為一件十分危險的行為。不少舊小說都有女性因外出走失被拐賣而招致悲慘命運的橋段。這樣的敘述自然能起到禁錮女性行動自由的“教化”作用。但在李劼人筆下,顧天成的女兒夜間外出被拐賣后,不僅由鄉(xiāng)村進入了繼母蔡大嫂(鄧幺姑)夢寐以求的城市成都,而且得到了“五四”時期新青年竭力渴求的婚戀自由。要知道即便是鄧幺姑這樣性格火辣的川妹子都還是順從了父母的包辦婚姻。而郝公館中的小姐郝香蕓與革命黨尤鐵民的私定終身似乎更是俗套的才子佳人套路。不過,才子已不再是科舉中考取功名的讀書人,而是清末新政科舉已廢后看上去更有前途的革命黨。當然,佳人也并非情竇初開的懵懂少女。小說中,生性好勝又深思的郝大小姐,有鼓勵哥哥進新式高等學堂的遠見,有與男性革命黨人會面交談的豪爽。在小說中,郝大小姐既受到情欲的驅使,也有世俗的考慮:在母親去世、無人做主的境遇下,她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謀劃。而舊小說和戲曲中才子佳人的敘事模式往往將女性設定為主動沖破禮教束縛的一方,以減輕男性所應承擔的道德壓力。但李劼人卻反其道而行——是男性以革命黨的英雄形象和現(xiàn)代知識為誘餌來獲得女性給自己帶來的情欲上的滿足。當然,這一切也得益于清末新政之后日漸寬松的男女之大防:“現(xiàn)在是一切維新時候,男女見面談話,本不要緊……以前,婦女那里有在街上走的,如今,成人的女學生遍街跑”37。最終,郝香蕓和尤鐵民沒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結局。在《大波》里,郝香蕓已經(jīng)是另一位事業(yè)更成功的新派男性蘇星煌的妻子了。李劼人筆下這段晚清的“革命加戀愛”故事可以說是對才子佳人模式的一種現(xiàn)代改寫。李劼人的小說創(chuàng)作常被指出寫法不夠“新”,其中的確可見舊小說的痕跡。而李劼人卻對這些舊小說的敘事模式做出了別有意味的改寫,呈現(xiàn)出一種有別于“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意味。
無論是世俗現(xiàn)代性還是啟蒙現(xiàn)代性幾乎都是圍繞以北京、上海這樣得西方風氣之先的地域作為探討的范圍和基點。而李劼人大規(guī)模書寫的蜀地雖然不是現(xiàn)代化發(fā)生與發(fā)展的前沿地帶,卻也通過這樣的“地方路徑”展現(xiàn)出清末民初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獨特中國經(jīng)驗。38
隨著中央集權的清王朝解體、地方自治運動和軍閥割據(jù)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進入了一個各地域之間相對封閉的時期,各個區(qū)域的現(xiàn)代化進程與程度都日漸拉開差距。李劼人的“大河小說”與現(xiàn)代文學中京派文學、左翼文學等不同流派對地域文化的書寫既各自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不同的思想與審美取向,又共同構成了遼闊幅員之下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在不同時期、不同區(qū)域的不同面貌。
注釋:
①本文所述的《大波》均指1937年版,而非1954年的改寫版。
②③④⑤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修訂譯本),范忠信、何鵬、晏鋒譯,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第5頁,第13-14頁,第11頁。
⑥周川:《中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人物辭典》(增訂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79頁。
⑦其他資料大多顯示王人文為云南人,初任貴州知縣,1911年王人文曾以布政使的身份短期擔任“護理四川總督”的職務。
⑧章開沅主編:《辛亥革命辭典》,武漢出版社2011年版,第301頁。
⑨四川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頁。
⑩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568頁。
11綜合歷史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來看,紳士指的是具有科舉功名(包括文科舉和武科舉)而又尚未出仕者,卸任(丁憂、退休或被罷黜等情況)的官員,依靠軍功或蒙陰取得功名的一類人;此外,也包括清季接受新式教育或出國留學的人群中被朝廷賜予功名者。紳士是帝制時代以知識資本換取政治資本和經(jīng)濟資本的特權階層,這種特權受到社會認可并有制度加以保障。
1213162733343536李劼人:《李劼人全集》第3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頁,第57頁,第13頁,第33頁,第602頁,第622頁,第216頁,第537頁。
14毛佩琦主編:《中國長城志 人物》,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5-1166頁。
15趙薇:《龍門陣里擺談出的“革命”:<大波>(1937)的歷史敘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年第11期。
17北京日報理論部編:《史海新探》,北京日報出版社2016年版,第62頁。
18李濤:《士紳階層衰落化過程中的鄉(xiāng)村政治——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浙江省為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192037《李劼人全集》第2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頁,第65頁,第160頁。
21參見楊國強:《晚清的士人與世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第343-354頁。
22232425楊小輝:《近代中國知識階層的轉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頁,第80頁,第77頁,第77頁。
26鮮于浩:《試論川路租股》,《歷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829[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xiàn)代化》,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頁,第188頁。
30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頁。
3132參見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第138頁,第114-118頁。
38李怡:《“地方路徑”如何通達“現(xiàn)代中國”——代主持人語》,《當代文壇》2020年第1期。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蔣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