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雁
這是一個靜默又喧囂的世界,人們自由地掌握著發(fā)聲的權利,用沉默或吶喊在這個社會里行走,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態(tài)度。
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里,沉默是一門處世的哲學。一名懷抱嬰孩的母親在乘坐飛機時,主動遞給身邊的乘客一張事先寫好的小卡片,為孩子可能會帶來的吵鬧表示歉意。一張無聲的小卡片,兩張沉默的笑臉,滿飛機理解的愛心。沉默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美好。奔波在風雨中的外賣小哥雷海為,一直懷抱著對詩詞的熱愛,十幾年如一日默默地背誦古詩詞,積蓄力量,最終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總冠軍,成為用才華驚艷世界的“掃地僧”。沉默讓我們看到了厚積薄發(fā)的力量。
然而,人們也不能時刻都保持沉默,在無聲中等待他人的吶喊,否則我們就聽不到為不合理的事物吶喊的聲音,社會也就不會一步步摸索著走上前進的道路。因此我認為,我們既要懂得沉默,又要勿忘吶喊。吶喊迸發(fā)出的強烈情感也是不可或缺的。魯迅將自己的小說集命名為《吶喊》,在沉睡的國人前振臂疾呼,用祥林嫂、孔乙己的故事敲出振聾發(fā)聵的民族救亡圖存之聲。文壇巨匠雨果的筆端常常指向社會最底端的勞苦人民,為他們發(fā)聲。他的《悲慘世界》《九三年》等,無一不是彎下腰去傾聽戰(zhàn)爭中百姓的哭聲,又昂起頭向世界呼告。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鐘南山斬釘截鐵地發(fā)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肯定的人傳人”,讓大家知道了疫情的嚴重性,為我國疫情防控做出了杰出貢獻。
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發(fā)聲變得異常便捷和簡單,但這些話語往往容易被附上足以引起雪崩的力量。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好沉默與吶喊的尺度。這就需要我們養(yǎng)德善之心。正如加繆所言:“我只承認一種責任,除此無他,那就是愛?!?/p>
世界靜默又喧囂,而我們既要懂得沉默之道,又要勿忘吶喊之魂,行長遠之途,筑絢麗之景。
教師點評
沉默與吶喊,看似相反的兩個概念,卻有著統(tǒng)一與轉換的魅力。本文在內容和思想上呈現(xiàn)出很好的辯證性。因包容與忍耐而產生的沉默,因使命與大愛而發(fā)出的吶喊,都可成為我們可敬可佩、可學可行的對象。如何很好地把握沉默與吶喊的尺度,作者以準確有力的語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黃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