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
如何設置適合館校合作的博物館課程,一直是博物館社教專員不斷深入研究的問題。南博花了6年時間與南京市岱山實驗小學合作開發(fā)了《小學生博物館人文歷史課程》,課程實施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覆蓋岱山實驗小學1 600多名在校學生。
我們結合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專業(yè)知識,針對小學不同年級設計主題鮮明、形式多樣、進階式的博物館課程:
(1) 一年級課程以激發(fā)興趣為主旨。考慮到剛入學的小學生擅長具體形象記憶,易于掌握可感知事物的概念,有意識記憶和抽象思維有待發(fā)展。我們選擇兒童可直觀感受的形狀、顏色為切入點,將博物館里的文物和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植物相關聯(lián)設計課程,如《文物里的吉祥動物》《陶器上的動物萌》。(2) 我們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主線,讓二年級學生感知四季變化的同時,結合南京博物院的院藏文物,把每個季節(jié)和有趣的文物相對應,引導他們關注并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秋天的腳步》《二十四節(jié)氣》。(3) 讓三年級學生開始接觸有一定深度廣度的課程,如《皇帝的生日禮物》《古代體育的必修課》。(4) 四年級是小學學習階段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設計了“成語主題戲劇表演課程”,力求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熱情。(5) 我們?yōu)槲迥昙墝W生設置了與中國古代文化緊密結合的專題課程,幫助學生認識文物與文物之間、文物與地域之間、文物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在認識的過程中得以了解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各地的地域文明,如《六藝之書》《六藝之御》。(6) 六年級課程重在對其進行審美意識、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如《“魚”眾不同》《美美與“宋”》。
我們結合各個學科知識點,將博物館課程轉化為校本課程,與學校教育相互補充。結合教材,我們設置了自然科學學科課程《神秘的環(huán)保銅牛燈》、語文學科課程《成語故事我來說》、數(shù)學學科課程《六藝之數(shù)》、音樂學科課程《宮廷小小音樂家》、體育學科課程《古代體育的必修課》、美術學科課程《“琮”前的故事》等。
學生們通過課堂的學習,對南京博物院的重點館藏文物有了系統(tǒng)化的了解。每個年級每學期一次由老師帶領赴南京博物院自主參觀學習,將課堂學習和自主學習有機結合,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深博物館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文物背后的故事,團隊協(xié)作完成體驗學習單,將學習的成果和所遇到的問題帶到課堂上進行交流和討論,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啟發(fā)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有利于學生將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實際。
南博社教專員和岱山實驗小學的學科帶頭人還共同研發(fā)了“南京博物院兒童導覽一院六館全覆蓋”項目,設計了適合兒童的參觀路線和學習內(nèi)容,力求和課本知識點緊密結合,多維度地把握知識點的廣度和深度。
“博物館少兒智能在線教育服務項目——問吧”是南京博物院繼少兒語音導覽系統(tǒng)、智慧導覽系統(tǒng)后,又一項“讓文物活起來”的少兒教育服務創(chuàng)新模式。學生們以深度參觀體驗為基礎,用兒童的視角,整理并歸類了幾百條參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問吧機器人服務應答提供知識庫數(shù)據(jù)支持。
南京博物院從2014年起,一直和南京市岱山實驗小學合作開發(fā)《小學生博物館人文歷史課程》,該課程是以人文歷史知識為主,涉及了科學科學、藝術、數(shù)學、歷史等多學科方面的知識。通過專題課程、動手體驗、實地考察、完成研究報告等形式,讓學生們更全面地了解歷史,培養(yǎng)了他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興趣,增強了他們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與此同時,我們加強種子教師培訓,由南博培訓的種子教師已可獨立承擔各個年級每個班級每個月一次常規(guī)課程的開展。
館校合作課程在實踐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國尚未真正將博物館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其次,館校合作課程的教師人才資源不充沛,博物館課程授課空間有待擴大,這些都是值得在今后實踐中繼續(xù)改進的。
(作者單位: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