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部分篡改型”行為成立虛假訴訟罪的理論證成

2021-04-17 05:56汪千力童德華
關鍵詞:債權債務訴權數(shù)額

汪千力,童德華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設虛假訴訟罪以來,涉虛假訴訟刑事案件數(shù)量與日俱增。據(jù)“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0年2月底,我國四級法院共作出涉虛假訴訟罪刑事裁判952件,呈現(xiàn)逐年遞增態(tài)勢。(1)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輸入關鍵詞“虛假訴訟罪”“刑事案由”,顯示共有相關裁判952件。訪問地址:https://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217BMTKHNT2W0/index.html?pageId=44c0394c515788083ee1862a0689ca22&s21=%E8%99%9A%E5%81%87%E8%AF%89%E8%AE%BC。最后訪問時間:2020年2月28日。

根據(jù)《刑法》第307條之一第1款的規(guī)定,虛假訴訟罪,是指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該條將虛假訴訟罪的客觀方面概括為“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但并未對“捏造”一詞作出明確釋義,一定程度上對實現(xiàn)裁判尺度統(tǒng)一造成了阻礙。2018年,“兩高”出臺了《關于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對虛假訴訟罪的認定標準做了補充完善,對實務中虛假訴訟刑事案件辦理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指引。目前,實務中大體上將“捏造”等同于“無中生有”,即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民事法律關系,一方憑空捏造民事法律關系、虛構債權債務,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對方履行債務的行為。與之對應,當事人之間原本存在民事法律關系,一方通過篡改借條、制造虛假銀行賬戶轉賬記錄等方式,提高債權數(shù)額,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對方履行債務的“部分篡改型”行為,是否應當構成虛假訴訟罪,值得深入思考。

一、“部分篡改型”行為不構成虛假訴訟罪的主要理由

(一)從文義解釋上看,“捏造”不包括“部分篡改”

對虛假訴訟罪的解釋主要圍繞《刑法》第307條之一第1款展開。在該條文中,“提起民事訴訟”的文義相對明確,重點在于如何理解“捏造”一詞的含義。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捏造”是指假造事實,同義詞有“杜撰”“虛構”等。(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930.何為“假造”,則并沒有相應的解釋。此外,《刑法》關于誣告陷害罪、誹謗罪的規(guī)定等均使用了“捏造”一詞,在該條文中,“捏造”指向的是對相關事實無中生有的行為。為了保持刑法用語含義的一致性,虛假訴訟罪中的“捏造”,原則上也應限定為無中生有、憑空虛構[1]。僅僅因某種行為具有刑法規(guī)制的必要性就肆意突破法律條文的語義限制,同樣有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嫌疑[2]。

(二)從立法原意上看,“部分篡改型”行為不構成虛假訴訟罪

揭示刑法法條的立法原意,是刑法學研究的基本任務之一。當立法原意存在機械出罪(但有利于被告人人權保障)時,不得因為其立法原意不符合解釋時的社會發(fā)展需要,將某種行為解釋為犯罪[3]。從立法原意上看,增設虛假訴訟罪的目的,主要是依法懲治不具有合法訴權的行為人故意捏造事實,制造虛假訴權,獲得勝訴裁判,非法獲取他人財產(chǎn)的行為,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他人虛假訴訟行為的非法侵害,保護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公正裁判不受到虛假訴訟行為的欺騙、誤導[1]。換言之,虛假訴訟罪的設立是為了打擊不具有合法訴權的非法起訴行為,以保護當事人財產(chǎn)權益和司法秩序。虛假訴訟的重點既然在“訴訟”上,則應當著眼于虛假訴訟中“訴訟”一詞,不妨將“訴訟”一詞拆分為“訴”和“訟”分別進行解讀。按照傳統(tǒng)民事訴訟理論,“訴”,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開始審判程序的請求;“訟”,則是指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并作為一個民事訴訟案件啟動審理程序的行為[4]。如果民事法律關系原本客觀存在,當事人即依法對此部分債權債務享有訴權。在原有債權債務的基礎上,對具體數(shù)額、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進行部分篡改,并不能抹殺基于真實債權債務而享有之訴權的合法性,此“部分篡改”行為,無法成為虛假訴訟罪的評價對象。原告方因虛增部分債權債務對被告財產(chǎn)權益造成的侵害,被告方可以通過民事手段尋求救濟。此外,根據(jù)《民事訴訟案由規(guī)定》的表述,民事案件的案由表達方式原則上由“法律關系的性質”加“糾紛”組成,例如“房屋租賃合同糾紛”“不當?shù)美m紛”等,前半部分表達的是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后半部分強調糾紛屬性。據(jù)此,虛假訴訟行為必須同時形成新的民事法律關系,并將其上升為民事糾紛。如果民事法律關系原本客觀真實存在,則后序形成的糾紛還是在原本民事法律關系基礎上的糾紛,沒有改變其民事糾紛本質。

(三)“部分篡改型”行為不構成虛假訴訟罪符合民事訴訟客觀規(guī)律

有學者認為,將“部分篡改型”行為排除在虛假訴訟罪之外,符合民事訴訟客觀規(guī)律。在司法實踐中,原告一方采取虛假陳述、偽造證據(jù)等手段故意提高訴訟標的現(xiàn)象并不罕見,這種行為更多的是出于訴訟策略的考慮,旨在獲取有利于己的裁判結果。在民事訴訟過程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原因比較復雜,對“部分篡改型”行為一般可以通過承擔敗訴后果、給予司法處罰使其受到制裁[5]。將民事訴訟客觀規(guī)律作為“部分篡改型”行為的出罪理由,主要以民事訴訟訴權理論為支撐。訴權,是指法律賦予實體法律關系主體在其權益受到侵犯或發(fā)生爭執(zhí)時進行訴訟的基本權利,既是客觀性權利,又是主觀性權利[4]。從客觀性權利來看,訴權是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以及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賦予的,當主體的權利受到侵犯或者發(fā)生爭議時訴權便產(chǎn)生和存在,任何單位和個人(包括法院)都不得隨意剝奪;訴權的主觀性體現(xiàn)在訴權都是由當事人主張的,法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保護未主張的權利[4]。

理解訴權的本質,首先應著眼于“實體法律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可能是民事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也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因當事人之間事先存在某種實體法律關系,當事人雙方得以被串聯(lián)起來,在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開始審判程序的請求時,另一方不得不隨之與其產(chǎn)生訴訟關系,進入訴訟程序。其次,由于訴權的程序屬性,不論原告的實體權利是否真實存在,人民法院都應當受理其訴訟。訴權始終貫穿于訴訟程序全過程,與審判權一同構成訴訟關系的本質,而法院的任務就是正確行使審判權,保護享有真實實體權利的當事人,防止訴權的濫用。據(jù)此,如果將“部分篡改型”行為認定為虛假訴訟罪,將忽視訴權屬性中程序性權利、主觀性權利的一面,不當侵害當事人訴權;另一方面,也會侵害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部分真實實體權利,導致刑法打擊面擴大。此外,將“部分篡改型”行為認定為虛假訴訟罪,難以明確入罪標準,妄加適用,有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嫌疑。與“無中生有型”中罪與非罪存在質的區(qū)別,“部分篡改型”行為中不同行為社會危害性大小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量上,在具體案件中,行為人篡改債權的數(shù)值各不相同,有可能將借條上“1萬”的數(shù)目篡改為“10萬”,也有可能將“100萬”篡改為“200萬”。在尚未對“部分篡改型”行為的程度標準作出科學合理的判斷時,是否能夠將其上升為犯罪值得商榷。

二、對“部分篡改型”行為不構成虛假訴訟罪觀點的理性思考

(一)“捏造”包括“部分篡改”

不可否認,“捏造”一詞的含義基本等同于“無中生有”,即偽造事實,實現(xiàn)“從無到有”的轉變。如果將債權債務作為一個整體來看,行為人雖然虛增部分債權債務,但因有部分合法債權債務的存在,債權債務的整體并不能被定義為“捏造”。但如果將債權債務分割來看,虛增的那一部分金額與合法部分的債權債務并無關聯(lián),就該部分而言,也可以理解無一種從無到有的“捏造”。因此,對于“捏造”理解角度的不同,將得出完全完全不同的結論。雖然有學者出于保持刑法用語含義一致性的考慮,參照誹謗罪、誣告陷害罪等條文中的“捏造”,將虛假訴訟罪中的捏造限定為“無中生有”“憑空虛構”,但誹謗罪、誣告陷害罪中的“無中生有”“憑空虛構”是否絕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顯而易見,行為人在進行誹謗、誣告陷害時,往往立足于部分真實事實,以部分真實情況作為基礎,進而再行夸大、虛構處理,可增加謠言的可信度??梢?,這樣的演繹邏輯顯然忽略了某種前提預設,即如果誹謗罪、誣告陷害罪中的“捏造”等同于虛假訴訟罪中的“捏造”,則前者“捏造”的內(nèi)容應當不包含任何真實事實或真實法律關系,是一個從“絕對純凈”到“相對復雜”的過程。同理,如果前者的“捏造”本身可能包含“部分真實”,則后者的“捏造”就不能作機械理解。在解釋“捏造”的時候,不妨將視角轉向“事實”。在解釋的重心放置于“事實”時,“捏造”只不過是這一動賓短語中的動作要素,最終的落腳點是形成一種新的事實關系。這個事實是用于支持訴由的證據(jù),對事件的陳述等,這些內(nèi)容全部或者部分是被虛構出來的,是無中生有,或者偽造變造得來的[6]。此時,對“捏造”一詞的解釋應當放寬,在綜合評定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判斷。

(二)立法原意應作充分解讀

制定刑法的目的在于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不同于其他違法行為的一般社會危害性,犯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需要對其施以“必要的惡”加以強制矯正。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立法目的具體到虛假訴訟罪,就形成了該罪名立法原意的雛形。在具有相當程度的社會危害性時,虛假訴訟行為便上升為虛假訴訟犯罪。如前所述,虛假訴訟罪的立法原意是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他人虛假訴訟行為的非法侵害,保護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公正裁判不受到虛假訴訟行為的欺騙、誤導。在解釋虛假訴訟罪的立法原意時,不應對某種已經(jīng)具有相當程度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視而不見,更不應一味側重對被告人的保護而忽視本罪名所涉及的復雜犯罪客體。若僅以虛假訴訟罪的基本表現(xiàn)是“捏造事實”而不包括“部分篡改”,尊重民事訴訟客觀規(guī)律,以及保護合法訴權、打擊非法起訴行為等為由,否認個別極端情形下篡改較大金額、較高比例債權債務的社會危害性,似有不妥。相反,正因為行為人的某種行為已超越普通違法行為的一般社會危害性,具有犯罪所具備的社會危害性,刑法便應當對此種行為進行“最嚴厲”的規(guī)制。誠然,出于訴訟策略的考慮,原告一方自行增添訴訟標的額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畢竟訴權具有主觀性、程序性的一面。訴訟關系由訴權和審判權構成,人民法院在行使審判權時,應當對原告一方提出的請求做出判斷,這是一個根據(jù)證據(jù)材料認定案件事實,援引法律作出事實裁定,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的過程。但在篡改虛增部分金額明顯超出原有債權債務數(shù)額的情況下,同樣會對人民法院的裁判形成欺騙和誤導。將“部分篡改型”的行為一律作出罪處理,既沒有對該類型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作全面分析,也不利于實現(xiàn)法益的全面保護。

在某一犯罪行為侵犯兩種法益時,有必要對兩種法益保護的主次順序進行區(qū)分。虛假訴訟罪侵害的法益是司法秩序與他人的合法權益,而司法秩序是本罪保護的主要法益[7]。在綜合考量了虛假訴訟這一“訴訟欺詐”行為的基本特點、所侵害的法益以及刑法體系的科學性和協(xié)調性等諸因素后,我國刑法將該罪名置于“妨害司法罪”一節(jié),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觀點[8]。如前所述,“部分篡改型”行為出罪理由之一便是原告虛增部分債權債務給被告造成財產(chǎn)權益的侵害,可以通過民事手段進行彌補,將該行為納入刑法的評價范圍,將不當擴大刑罰的打擊面。上述分析思路的弊端在于,忽視了“部分篡改”行為及之后的訴訟行為給司法機關正常工作秩序造成的侵害,而司法秩序正是本罪保護的主要法益。哪怕被告因虛假訴訟行為遭受的財產(chǎn)權益損失能夠通過民事途徑得以挽回,由此造成的司法資源浪費最終也是由國家來買單。嚴格將虛假訴訟罪的客觀表現(xiàn)限定為“無中生有型”行為,可能會導致裁判結果不合理、不公正,從而喪失立法應有的價值追求[9]。

(三)尊重民事訴訟客觀規(guī)律不應成為出罪理由

如前所述,民事訴訟客觀規(guī)律形成的基礎在于民事訴訟訴權理論。訴權源自憲法,《民事訴訟法》第1條闡明了“以憲法為根據(jù)”的立法依據(jù);第8條確定了公民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強調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在真實債權債務關系存在的前提下,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本身是一種憲法性權利。承認訴權的合法性無可厚非,但同樣要考慮到起訴行為必將侵犯到的另一種憲法權利——財產(chǎn)權。根據(jù)《憲法》第13條的規(guī)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chǎn)不受侵犯,《刑法》第五章專門設立“侵犯財產(chǎn)罪”章節(jié),實現(xiàn)對財產(chǎn)權的保護。在就篡改后的債權債務對他人提起民事訴訟的這樣一種行為中,勢必會發(fā)生起訴權和財產(chǎn)權兩種憲法權利之間的碰撞。在兩種憲法性權益之間做出取舍,是刑法必須面對的難題。按照現(xiàn)代刑法理論,行使權利,是行為正當化原因的一種類型,能夠得到排除行為客觀違法性的效果。行使權利可以排除犯罪的根據(jù)在于,法律認為刑事法律承認的權利,優(yōu)先于其他受刑法保護的利益。為了使行使權利具有排除犯罪的效力,須將該行為規(guī)定為刑法適用的例外情況。在實踐中,確定某種行為或授權性規(guī)范是否屬于刑法適用的例外,應當分析刑法規(guī)范是否是對憲法規(guī)范的限制,如果是為了實現(xiàn)更為重要或至少是同等重要的憲法權利,刑法規(guī)范可以合法地限制憲法權利[10]。根據(jù)上述理論,在原告訴權和被告的財產(chǎn)權發(fā)生碰撞時,刑法應當對兩種憲法性權利作出權衡,在為了實現(xiàn)更為重要的權利或至少是同等重要的權利時,可以將某種侵害其他憲法性權益的合憲行為上升為犯罪。

在“部分篡改型”行為中,問題的焦點應當是探究原告的合法訴權與被告財產(chǎn)權之間究竟何者更為重要,確定每種權利行使的區(qū)間范圍,必要時將其上升為犯罪處理,而不是一味強調保護訴權,讓財產(chǎn)權作出無限讓步。這樣的創(chuàng)設,同樣可以在憲法中找到合理依據(jù)。(3)《憲法》第51條規(guī)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因此,將民事訴訟客觀規(guī)律作為“部分篡改型”行為的出罪理由之一,并不具有說服力。相反,“誰主張、誰舉證”等民事訴訟證據(jù)規(guī)則,“法院居中裁判”“尊重當事人處分權”的民事訴訟模式客觀上為虛假訴訟留下了惡意濫用的空間[11]。

(四)“部分篡改型”行為入罪有利于實現(xiàn)更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

通過設置虛假訴訟罪入罪標準,可以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作出合理限制。雖然在司法實踐中,大部分裁判均采納了“部分篡改型”行為不構成虛假訴訟罪的觀點,但仍有部分法院認為該行為成立虛假訴訟罪。以張某、鄭某某虛假訴訟一案為例,2014年7月22日,被告人張某、鄭某某經(jīng)過共謀,由鄭某某假裝向張某借款人民幣1萬元,出具該1萬元的借條一張,并在該格式借條的借款數(shù)額前面留有空白,再由張某找來馬某、金某一夫妻作為擔保人,在上述1萬元的借條上簽名提供擔保。之后,張某、鄭某某在該1萬元借條上改成“101”萬的借款。2014年10月29日,張某向浙江省東陽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保證人馬某、金某一歸還101萬元的借款。2014年8月5日,張某、鄭某某再次經(jīng)過共謀,由鄭某某假裝向張某借款人民幣50萬元,出具該50萬元的借條一張,并在該格式借條的借款數(shù)額前面留有空白,再由張某找來張某一作為擔保人,在上述50萬元的借條上簽名提供擔保。之后,被告人張某、鄭某某在該50萬元的借條上改成“350”萬的借款。2016年8月5日,張某用虛假的350萬元的借條,再次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借款人鄭某某、保證人張某一歸還借款300萬元。一二審法院經(jīng)過審理后均認為,被告人張某與鄭某某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行為已構成虛假訴訟罪。(4)浙江省武義縣人民法院(2018)浙0723刑初146號刑事判決書、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浙07刑終955號刑事裁定書。不難看出,兩級法院均認為“捏造”包含了“部分篡改型”行為,只不過并沒有正面回應“捏造”的具體表現(xiàn)。

“部分篡改型”行為是否能夠成立虛假訴訟罪,最終要落腳于法官對于“捏造”一詞的理解。虛假訴訟相關案例的發(fā)布,如果不進行正確解讀,將會給社會公眾傳遞某種錯誤信息。既然可以對部分真實債權債務不負責任地進行無限度虛增,不用考慮犯罪成本和后果,那么每一位當事人都有可能“躍躍欲試”。長此以往,將極大浪費司法資源,嚴重妨礙司法秩序,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與價值引領?!安糠执鄹男汀毙袨槿胱?,可以有效規(guī)范法官的自由裁量行為,不認定或拔高認定為犯罪的自由裁量行為將受到約束,法官在進行司法裁判時也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裁判標準。通過設置“部分虛增型”行為入罪的入罪標準和實現(xiàn)方式,也將更好地起到刑法教育、指引、預測的作用。

三、“部分篡改型”行為成立虛假訴訟罪的實現(xiàn)方式

(一)完善犯罪定量因素實現(xiàn)立法的確定性

犯罪定量因素,是指在犯罪的成立條件中,以立法的形式規(guī)定犯罪成立的量化條件。犯罪定量因素發(fā)軔于罪刑法定原則,不但規(guī)定犯罪的行為性質,同時規(guī)定成立犯罪的行為量的要求,以實現(xiàn)法律條文的清晰準確[12]。只有確定的立法才是可以被理解的;只有具體的立法,其可操作性才可以得到彰顯。

通過定量的方式實現(xiàn)來罪刑法定,是目前世界各國刑事立法的通行做法,同樣也是我國《刑法》的基本思路之一。例如,《刑法》第13條規(guī)定:“……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备鶕?jù)該條的規(guī)定,犯罪的成立需滿足量的規(guī)定,即犯罪的成立,不但要求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社會危害性,而且行為不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在分則中,犯罪定量因素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一種是表示入罪的定量因素,如情節(jié)嚴重、數(shù)額較大、造成嚴重后果等;另一種是數(shù)額不大、情節(jié)顯著輕微等表示出罪的因素[12]107。以第五章侵犯財產(chǎn)犯罪中的詐騙罪為例,根據(jù)《刑法》第266條的規(guī)定,成立詐騙罪騙取的公私財物需滿足“數(shù)額較大”標準。在綜合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情況、總結辦理詐騙犯罪案件司法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兩高”《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細化了“數(shù)額較大”“數(shù)額巨大”“數(shù)額特別巨大”的對應區(qū)間。

虛假訴訟罪所需滿足的“量”的標準是“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捏造”只是本罪的行為方式或前提條件,是否“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才是決定捏造事實并提起訴訟的行為能否達到犯罪標準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虛假訴訟罪《解釋》對刑法較為模糊的犯罪定量標準作了細化完善,對成立虛假訴訟罪需要滿足的情節(jié)、后果作出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使之具有較強的參考性和指導性。但遺憾的是,至今虛假訴訟罪中“捏造”的含義仍未得到充分解釋說明,且何謂“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尚不明確。此外,從“捏造”行為成立犯罪到“情節(jié)嚴重”,仍缺乏較為具體的過渡標準。因此,不妨進一步完善該罪的犯罪定量標準,一方面,可通過增設具體條文,承認“捏造”的具體表現(xiàn)包含“部分篡改型”行為;另一方面,在對“部分篡改型”行為作具體規(guī)定時,明確具體的入罪及“情節(jié)嚴重標準”。以上改進思路,可以通過完善犯罪定量因素實現(xiàn)立法的確定性。

(二)設置數(shù)額加比例的入罪標準實現(xiàn)司法的準確性

犯罪定量模式具體可分為概括式和列舉式兩種類型。概括式,是指以概括而不具體的語言來表示成罪的量的限度,如“情節(jié)嚴重”“后果嚴重”等[12]11。概括式的定量方式具有情節(jié)宣示的作用,旨在說明某一種行為并非一經(jīng)作出便成立犯罪,使《刑法》第13條的規(guī)定在分則中得以實現(xiàn)。列舉式,則是指在刑法條文中明確規(guī)定成罪的具體情況,或者列舉符合法條規(guī)定之行為類型,但因某種情況而不成立犯罪的情況[12]9。列舉式的優(yōu)點在于,符合定罪明確性的要求,便于司法實踐具體操作適用,并限制自由裁量權濫用。雖然因為規(guī)定過于明確、固定,容易導致立法間隙的出現(xiàn),使得一些實質上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無法進入刑法評價的范圍,但相較于概括式重復強調總則的宣示作用,列舉式對于犯罪行為量的規(guī)定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操作性,能夠對法官的司法裁判進行必要的指引和限制。

承接上文思路,在明確“捏造”包括“部分篡改”之后,實現(xiàn)“部分篡改型”行為入罪,應著眼于《刑法》第307條之一第1款后半段“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即入罪“量的標準”,將原本模糊的定量標準進一步具體化。例如,虛假訴訟《解釋》第3條通過列舉出明確的數(shù)額標準,確定了“捏造”行為對應的“情節(jié)嚴重”的標準,為司法機關處理相關案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指引?!扒楣?jié)嚴重”本身是一個典型的概括式定量方式,《解釋》在第3條實現(xiàn)了由概括式到列舉式的轉變,強化了司法的準確性,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參照《解釋》將概括式規(guī)定具體化的犯罪定量演進路徑,以下試分析如何通過列舉的方式進一步完善“部分篡改型”行為入罪的定量標準:首先,僅規(guī)定虛增債權達到一定數(shù)額便成立虛假訴訟罪,難免過于機械,不利于保護當事人原本享有的部分合法債權。在出現(xiàn)虛增絕對數(shù)額較大,但相對比例較小時,僅僅根據(jù)數(shù)額認定犯罪將不當降低該行為的入罪門檻??梢韵胂螅糠謧鶛嗳丝赡軙⑻撛霾糠终J定為當事人應當給付的利息或違約金,只不過沒有將該部分金額單獨劃出來,或者并未在法庭上專門加以說明。例如,將“1000萬元”的真實債權虛增為“1010萬元”,增加的絕對數(shù)額是10萬元,增加的相對比例僅為1%,遠低于同期商業(yè)銀行貸款基準利率。不妨將視角回歸到訴權與財產(chǎn)權的沖突上,在這種情況下,裁判者顯然應當側重于合法訴權的保護。反觀,以保護合法訴權為由認定“部分篡改型”行為不構成虛假訴訟罪僅在此時具備合理性。其次,僅規(guī)定虛增債權超出一定比例即成立虛假訴訟罪,則可能違背《刑法》第13條的基本精神。在出現(xiàn)虛增絕對數(shù)額較小,但相對比例較大時,僅僅根據(jù)虛增比例認定犯罪同樣將不當降低該行為的入罪門檻。例如,將“1元”的真實債權虛增為“100元”,增加的絕對數(shù)額是99元,但增加的相對比例卻能達到9900%。這一行為顯然“情節(jié)輕微,危害不大”,不宜認定為犯罪。在司法實踐中,“部分篡改型”行為所涉及的具體案情復雜多變,應當采取一種雙重限定的方式確定該行為的入罪標準,數(shù)額加比例的定量方式則是一種較為可取的選擇。

在我國刑法中,作為概括式犯罪定量方式的一種特殊種類,數(shù)額加比例的定量方式并不少見,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逃稅罪。根據(jù)《刑法》第201條第1款的規(guī)定,成立逃稅罪,不僅要達到絕對數(shù)額標準,還要滿足相應比例要求,在二者同時具備的條件下方得成立犯罪。(5)《刑法》第201條第1款的規(guī)定:“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shù)額較大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碧佣愖锲鸩荨⑿薷募皩徸h過程聽取了兩高、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的綜合意見,采取數(shù)額加比例的規(guī)定方式,更貼合不同納稅人復雜的經(jīng)營規(guī)模、資金流通現(xiàn)狀。顯然,如欲實現(xiàn)“部分篡改型”虛假訴訟行為入罪,逃稅罪的定量標準是一個極佳的參考。

參照此犯罪定量模式,可以在保留《刑法》第307條之一第1款并遵循《解釋》基本思路的基礎上,以“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作為大的定量前提,明確“部分篡改型”行為在滿足一定數(shù)額和比例的情況下成立虛假訴訟罪。

具體而言:首先,相比“無中生有型”行為,“部分篡改型”行為宜設立更高的入罪標準,以杜絕恣意裁判。其次,以部分篡改的方式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必須具備“虛增債權超過一定數(shù)額且超過原有真實部分債權債務一定比例”這一先決條件,在具有相應情形時方得成立虛假訴訟罪。最后,“部分篡改型”行為另具有加重節(jié)或造成加重后果的,可認定為《刑法》第307條之一第1款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此外,根據(jù)總則第13條的規(guī)定,“部分篡改型”行為在未達到相應定量標準時即視為“犯罪情節(jié)輕微”實現(xiàn)出罪。以上改進思路,可以在保持刑法典的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性,并且遵循《解釋》基本思路和精神的同時,以相對謙抑、審慎的方式實現(xiàn)“部分篡改型”行為入罪。

結 論

“部分篡改型”行為是否可以上升為虛假訴訟罪,取決于人們對刑法條文的解釋、對立法原意的解讀,最終落腳于訴權與財產(chǎn)權發(fā)生不可調和之沖突時的取舍,體現(xiàn)出某種刑法框架內(nèi)的價值判斷與沖突調和。在判斷某種行為是否屬于刑法評價的范圍時,應當著眼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該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而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則可以由犯罪定量的方法予以界定,應當杜絕“一刀切”的定罪方式。立法的確定性與司法的明確性是罪刑法定原則的應有之意,實現(xiàn)路徑之一便是完善犯罪定量因素,明確“部分篡改型”行為在達到一定數(shù)額及比例的情況下,可以構成虛假訴訟罪,并規(guī)定在具有相應情節(jié)或造成相應后果時,屬于情節(jié)嚴重。實現(xiàn)犯罪定量由模糊化到精確化的轉變,則可以體現(xiàn)出司法的高效與精準,不失為一種可供選擇的路徑。而將部分“情節(jié)嚴重”的“部分篡改型”行為規(guī)定為虛假訴訟罪,也能夠更好地適應紛繁多變的社會現(xiàn)實,最大程度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猜你喜歡
債權債務訴權數(shù)額
1994年-2021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級次情況
淺談地質勘探單位債權債務管理問題與對策
國有企業(yè)債權債務財務風險研究
論民事訴權保護
債權債務清理的步驟及方法探究
刑事訴權理論:質疑、反思與修正
淺析我國二元訴權說
我國行政事業(yè)單位債權債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中國新聞獎的設獎數(shù)額是多少?
盜竊彩票的行為定性和數(shù)額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