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德 嚴珍珠
煙臺大學 民族研究所,山東 煙臺 264005
作為南朝的最后一個王朝,南陳是中國結束南北對峙格局走向大一統(tǒng)的關鍵時期。當時民族關系的協(xié)調、民族融合的進程及北伐的勝負,是影響南陳歷史走向的三大要素。本文擬對部分大臣有關民族關系及北伐的認識與實踐活動進行初步梳理,系統(tǒng)分析南陳大臣民族關系思想的主要觀點、鮮明特色及突出作用,以豐富中國民族關系思想史的研究內(nèi)容。
中國南方幅員遼闊,地勢復雜,自古以來就是諸多少數(shù)民族的聚集之地。陳朝時期,境內(nèi)主要活躍著山越、蠻、俚、獠等少數(shù)民族。有效治理這些少數(shù)民族,是政權穩(wěn)定和實現(xiàn)宏圖霸業(yè)的基礎。因此,國君往往會委派心腹大臣,鎮(zhèn)守少數(shù)民族聚集之地。這些官員大都積極作為,想方設法處理好民族關系,形成了以“安撫籠絡”為主的民族關系思想。陸子隆、孫玚、沈恪等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先談陸子隆的“綏集夷夏”思想。陸子隆字興世,吳郡吳人。祖父陸敞之曾任梁朝嘉興縣令,父親陸悛,也出任過縣令。在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雹佟赌鲜贰肪?7《陸子隆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635頁。歷任始豐、永興兩縣縣令、高唐太守、廬陵太守和荊州刺史等職。陸子隆一生主要有兩大功績,前期協(xié)助中央平定王琳、華皎叛亂,后期治理荊州,而真正使他青史留名的主要是他治理荊州的政績?!稌x書·地理志下》載:“荊,強也,言其氣躁強。亦曰警也,言南蠻數(shù)為寇逆,其人有道后服,無道先強,常警備也?!雹佟?晉書》卷15《地理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53頁?!赌淆R書·州郡志下》亦載,荊州“境域之內(nèi),含帶蠻、蜑,土地遼落,稱為殷曠。江左大鎮(zhèn),莫過荊、揚”②《 南齊書》卷15《州郡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273—274頁。。陸子隆出任荊州刺史,負責荊、信、祐三州事宜。荊州的民族狀況比較復雜,不僅生活著南朝本地的少數(shù)民族,還接納了許多南遷的北方民眾。而且,由于此地與北朝接壤,活躍在陳與北朝交界處的少數(shù)民族,時而歸附南朝,時而效忠北朝,這對陸子隆治理荊州、處理好民族關系是一大挑戰(zhàn)。其時荊州新置,城防建設與民心皆不穩(wěn)固,陸子隆考慮到“城池未固”,便先著手“修立城郭”③《 南史》卷67《陸子隆傳》,第1636頁。。他根據(jù)荊州少數(shù)民族眾多的實際情況,形成了“綏集夷夏”的思想,在其所轄地區(qū),對華夷一視同仁,都積極予以安撫和籠絡。陸子隆安撫各族民眾的思路和做法,符合當?shù)孛褡尻P系的實際,取得了“甚得民和”④《 陳書》卷22《陸子隆傳》,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294頁。的成效,陸子隆本人也得到了“吏民詣都上表,請立碑頌美功績”⑤《 陳書》卷22《陸子隆傳》,第294頁。的贊譽,這充分說明“綏集夷夏”的思想及實踐獲得了當?shù)馗髯灏傩盏母叨日J可。荊州所處之地一直都是保衛(wèi)江南的戰(zhàn)略要地,在南朝政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陸子隆成功安撫了各族民眾,不僅穩(wěn)定了荊州的局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南陳政權。
再談孫玚的“懷服邊遠”思想。吳郡吳人孫玚,字德璉,“事親以孝聞,于諸弟甚篤睦。性通泰”⑥《 陳書》卷25《孫玚傳》,第321頁。,“處己率易,不以名位驕物?!雹摺?南史》卷67《孫玚傳》,第1639頁。祖父孫文惠和父親孫循道曾分別在蕭齊、蕭梁兩朝任職,其父“以雅素知名”⑧《 南史》卷67《孫玚傳》,第1637頁。。受家族影響,孫玚“少倜儻,好謀略,博涉經(jīng)史,尤便書翰”⑨《 陳書》卷25《孫玚傳》,第319頁。,“軍國器械,多所創(chuàng)立”⑩《 陳書》卷25《孫玚傳》,第321頁。,巧妙構思常人所不能及,頗受賞識,曾任梁臨川嗣王代理參軍,后又多次升遷。侯景之亂爆發(fā)后,孫玚在平叛中屢立戰(zhàn)功。北周大將史寧率兵襲擊郢州時,孫玚“親自撫巡”將士,以不足千人之兵死守郢州,“士卒皆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 陳書》卷25《孫玚傳》,第320頁。天嘉元年(560年),孫玚被陳文帝任命為安南將軍、湘州刺史,食邑一千戶。天嘉四年(564年),孫玚出任荊州刺史,接替陸子隆“出鎮(zhèn)公安”?《 南史》卷67《孫玚傳》,第1638頁。,負責荊州及信州軍政事宜。在此之前,荊州曾屢次出現(xiàn)蠻族首領率領部眾投靠北朝的情況,北朝也因此專門設置僑置地接納這些歸附民族。所以,荊州的治理不僅關系著陳朝的邊防安全,更是南北兩朝爭奪少數(shù)民族的重點。基于這一現(xiàn)狀,孫玚一方面增修城池,積極備戰(zhàn);另一方面,又“懷服邊遠”,用懷柔手段爭取北朝民眾的歸附和當?shù)孛癖姷闹С?。孫玚的“懷服邊遠”思想及實踐,不僅穩(wěn)定了荊、信二州的局勢,而且有效地防御了來自北周的軍事入侵,“為鄰境所憚”?《 陳書》卷25《孫玚傳》,第320頁。,給北周造成了極大壓力。
最后談沈恪的“綏懷安緝,被以恩惠”思想。沈恪,吳興武康人,“深沈有干局”?《 陳書》卷12《沈恪傳》,第193頁。。梁朝時沈恪作為參軍跟隨蕭映到北徐州、廣州等地,領兵征討俚族叛亂,多次與少數(shù)民族近距離接觸,由于平定嶺南有功被任命為員外散騎侍郎。陳霸先討伐侯景時,“恪于東起兵相應”,后又“還武康招集兵眾”①《 南史》卷67《沈恪傳》,第1634頁。,“率兵士出縣誅龕黨與”②《 陳書》卷12《沈恪傳》,第193頁。,幫助陳霸先平叛立下戰(zhàn)功。陳霸先稱帝后,沈恪先任吳興太守,永定二年(558年)被委派監(jiān)理會稽郡,永定三年(559年)又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忠武將軍、會稽太守,掌管會稽郡事。陳文帝即位后,沈恪掌管九郡軍事,又陸續(xù)擔任郢、荊二州刺史。陳宣帝時,沈恪再次到廣州任職?!爸劣诮粡V,遠懸南鄙,蠻夷雜處,故別置都督,以廣州刺史兼任,督二州,鎮(zhèn)番禺”③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5頁。。當時歐陽紇在廣州發(fā)動叛亂剛被平定,州內(nèi)遭遇嚴重的戰(zhàn)火和災荒,人民不堪重負,沈恪看到“州罹兵荒,所在殘毀”④《 陳書》卷12《沈恪傳》,第194頁。的景象,立即采取措施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沈恪的思路既清晰又簡單,即“綏懷安緝,被以恩惠”⑤《 陳書》卷12《沈恪傳》,第194頁。。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流民得以安置,生產(chǎn)和生活秩序得以恢復,嶺表地區(qū)重新煥發(fā)了生機與活力。因而史書以“王佐之才”和“公輔之量”⑥《 陳書》卷12《沈恪傳》,第195頁。對他予以高度評價。
陳朝大臣之所以會把“安撫籠絡”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手段,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是少數(shù)民族為陳立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又是陳朝鞏固政權的中堅力量,必須對他們高看一眼。
陳寅恪先生認為,“梁陳之交,是南朝政治史上的一個大變化的時代,楚子集團的時代結束了,士族的歷史結束了,原來默默無聞的南方蠻族中的土豪洞主,紛紛登上了歷史舞臺。陳朝便是依恃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起來的。此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會的大變動……在這個意義上陳也可說是南方蠻族建立的朝代?!雹哧愐。骸读宏悤r期士族的沒落與南方蠻族的興起》,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2頁。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陳寅恪先生這里所提南方蠻族并非單指廩君蠻,而是南方非漢族的通稱,土豪洞主則是指南方的巴、蜀、傒、俚等族。梁朝末年,南方土豪洞主乘侯景亂梁之機,憑借著強大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割據(jù)一方。陳霸先建立政權,不得不依靠這些力量。陳霸先通過各種手段使這些南方豪族紛紛依附于他。陳霸先入援京邑時,“世為郡著姓”的侯安都“引兵從高祖”⑧《 陳書》卷8《侯安都傳》,第143頁。,“為郡豪族”的歐陽頠“乃深自結托”⑨《 陳書》卷9《歐陽頠傳》,第157—158頁。,巴山新建人黃法氍“遣兵助周文育”⑩《 陳書》卷11《黃法氍傳》,第177頁。。立國以后,陳霸先又繼續(xù)任命侯安都、歐陽頠、黃法氍等少數(shù)民族豪酋為陳效力,他們幫助陳王朝先后討平侯景、王僧辯、王琳、留異等勢力,屢建奇功,不僅是陳朝的開國功臣,還是南陳鞏固政權的中堅力量,南方土豪的政治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朱大渭先生指出,少數(shù)民族酋帥和漢族豪強在消滅侯景勢力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進入到了陳朝政權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 朱大渭:《梁末陳初豪強酋帥的興起》,載《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93—215頁。。總之,南方少數(shù)民族在整個陳朝內(nèi)部始終是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這就增強了陳朝內(nèi)部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少數(shù)民族參與陳朝政治生活,成為陳朝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陳朝上下對待少數(shù)民族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導致陳朝大臣形成“安撫籠絡”思想的重要原因。此外,面對北朝強大的軍事壓力,各級官員更需以安撫籠絡少數(shù)民族的方式增強陳朝內(nèi)部的凝聚力,形成共同對敵的合力。
二是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已達到新的高度,民族關系比較融洽,“安撫籠絡”已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武力征伐已是陳舊思維。
在整個南朝,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并沒有形成足以對抗中央的軍事勢力,也并沒有像北朝一樣想要顛覆南朝政權的愿望。他們之所以反叛,主要因為他們不堪忍受地方官吏的欺壓或是沉重的賦稅。如李賁連結數(shù)州豪杰反叛,就是由于交州刺史蕭諮“以裒刻失眾心”①《 陳書》卷1《高祖本紀上》,第2頁。而引起的。陳朝統(tǒng)治者汲取經(jīng)驗教訓,主要采用羈縻手段管理少數(shù)民族。在統(tǒng)治者相對柔和的治理政策下,民族關系比較融洽,反叛的少數(shù)民族越來越少。此外,南朝時期,為了擴充兵員、征收賦稅,統(tǒng)治者常常會通過各種方式使少數(shù)民族成為國家政權下的編戶齊民。陳朝建立后,因受梁末動亂的影響,“十有余載,編戶凋亡,萬不遺一,中原氓庶,蓋云無幾”②《 陳書》卷3《世祖本紀》,第49頁。。為了解決編戶不足的問題,陳文帝于元嘉元年(560年)七月下令,對背井離鄉(xiāng)的百姓“不問僑舊,悉令著籍,同土斷之例”③《 陳書》卷3《世祖本紀》,第51頁。。在長期的聚居生活中,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民眾共事生產(chǎn),共同承擔徭役和賦稅,交往交流更加頻繁,相互影響更加深刻,民族融合已經(jīng)到達新的高度,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對陳朝政權的認同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陳朝官員對少數(shù)民族的認可度也大為增強。在這種背景下,“安撫籠絡”便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和實際行動。
三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志和政令助推大臣“安撫籠絡”思想的形成。
陳朝大臣民族關系思想的形成不僅與其個人經(jīng)歷、見識相關,還受統(tǒng)治集團上層意志的影響。陳武帝即位后,以“仁惠為基”④《 陳書》卷1《高祖本紀上》,第19頁。,下令州郡縣長官理政務必清廉公平,以愛惠撫孤貧,以威刑御強猾,對待專橫強暴的山谷之酋“皆從肆赦”,希望地方官員“念思善政,副此虛懷”⑤《 陳書》卷2《高祖本紀下》,第33頁。。陳文帝執(zhí)政時,其核心思想是“惠養(yǎng)中國,綏寧外荒”⑥《 陳書》卷4《廢帝本紀》,第69頁。,即位后下令“寬綱省刑,義符含育”⑦《 陳書》卷3《世祖本紀》,第52頁。,后來又對自己未能很好地“傍慰蒼生,以安黔首”⑧《 陳書》卷3《世祖本紀》,第57頁。自責不已。陳宣帝在位時,主張“治國愛民”“方流惠澤,覃被億兆”⑨《 陳書》卷5《宣帝本紀》,第79頁。。他認為,帝王應以“萬姓為子”⑩《 陳書》卷5《宣帝本紀》,第86頁。,“懷遠以德”才是永恒的法則,要求各地官員對前來歸附的少數(shù)民族“宜加恤養(yǎng),答其誠心”?。南陳統(tǒng)治者頒布的政令以及對少數(shù)民族的鮮明態(tài)度,對地方各級官員民族關系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陳朝不僅在疆域內(nèi)部有眾多少數(shù)民族,在外部還有鮮卑化的北朝與之對峙。陳與北朝,既有和好表現(xiàn),也有北伐戰(zhàn)爭。陳朝大臣對“北伐”問題的認識,對與北朝政權“戰(zhàn)”與“和”的討論,對南陳的命運甚至南北關系的走向都有一定影響。
東晉南朝,許多帝王都試圖通過“北伐”建立功業(yè),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陳宣帝也不例外。他在幾次詔令中指出“去戎即華,民之本志”①《 陳書》卷5《宣帝本紀》,第78頁。,“蠢彼余黎,毒茲異境”②《 陳書》卷5《宣帝本紀》,第86頁。,并于太建五年(573年)開始謀劃“北伐”事宜?!氨狈ァ狈智昂髢蓚€階段,前期從太建五年(573年)至太建七年(575年),取得了“克淮南之地,開拓土宇,靜謐封疆”③《 陳書》卷5《宣帝本紀》,第100頁。的戰(zhàn)果。后期自太建九年(579年)開始,陳朝將視線轉移至彭、汴二地,“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先看大臣對第一階段“北伐”的認識及態(tài)度。
太建五年(573年),陳宣帝謀劃征伐北齊。對此,大臣們的認識并不統(tǒng)一,開始只有吳明徹明確表示支持,后來毛喜、徐凌、裴忌等大臣也表示支持?!蛾悤敲鲝貍鳌份d:“會朝議北伐,公卿互有異同”④《 陳書》卷9《吳明徹傳》,第162頁。?!顿Y治通鑒》卷171 載:“帝謀伐齊,公卿各有異同,唯鎮(zhèn)前將軍吳明徹決策請行”⑤《 資治通鑒》卷171,“宣帝太建五年三月”條,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5316頁。。由此記載來看,起初多數(shù)大臣并不支持北伐,唯有吳明徹最為積極、態(tài)度最明朗。但陳宣帝聯(lián)周伐齊的決心已定,誰也改變不了他的意志,大臣們只好隨聲附和。但在由誰掛帥這一問題上,大臣們的認識也不統(tǒng)一。起初多數(shù)大臣推舉中勸將軍淳于量為元帥,而尚書左仆射徐陵和都官尚書裴忌一致認為,“吳明徹家在淮左,悉彼風俗”,⑥《 資治通鑒》卷171“宣帝太建五年三月”條,第5317頁。是最合適的元帥人選,雙方“爭論累日不能決”⑦《 陳書》卷26《徐陵傳》,第333頁。。最后,陳宣帝任命吳明徹為都督征討諸軍事,裴忌為監(jiān)軍事,統(tǒng)率十萬大軍攻打北齊,并令毛喜“撰軍制,凡十三條,詔頒天下?!雹唷?陳書》卷29《毛喜傳》,第389頁。陳軍很快就到達秦郡,“克其水柵”,“斬獲不可勝計,秦郡乃降”⑨《 陳書》卷9《吳明徹傳》,第162頁。。四月,陳軍與齊軍戰(zhàn)于呂梁,面對齊軍中身強力壯的西域胡兵,吳明徹認為,“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⑩《 資治通鑒》卷171,“宣帝太建五年四月”條,第5319頁。,于是派遣巴山太守蕭摩訶出擊破敵。十月,陳軍進逼壽陽,吳明徹下令“軍中益修治攻具,又迮肥水以灌城”。鑒于齊軍“堅城未拔,大援在近”,為了鼓舞士氣,吳明徹親自披上鎧甲,指揮官兵從四面猛攻。太建七年(575年),吳明徹出兵彭城,“敗齊兵數(shù)萬于呂梁”?《 資治通鑒》卷172,“宣帝太建七年九月”條,第5347頁。,北伐取得階段性勝利。毛喜所定之計使陳“得淮南地”?《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90頁。,因定策有功被封為東昌縣侯。徐陵因力薦吳明徹為元帥得到了陳宣帝的贊譽和提拔。
南陳自建國以來就極力與周圍各政權保持和平關系,在陳武帝、陳文帝及眾多大臣的努力下,南、北朝維持了難得的安穩(wěn)局面。那么,陳宣帝為何要堅持北伐,而吳明徹、毛喜、徐凌、裴忌等人為何會支持北伐呢?
第一,既是幫助陳宣帝鞏固皇權的需要,又是維護部分大臣既得利益的需要。陳文帝病死后,年僅13歲且“仁弱無人君之器”?《 陳書》卷4《廢帝本紀》,第71頁。的廢帝即位,時任司徒、驃騎大將軍、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的陳頊掌握陳朝軍政大權,由于他并沒建立軍功和顯著政績,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對。陳頊以各種名義、采用各種手段,將中書舍人劉師知、殷不佞、尚書仆射到仲舉、右衛(wèi)將軍韓子高等或賜死或免職。安南將軍華皎在韓子高被殺后“內(nèi)不自安”①《 陳書》卷20《華皎傳》,第272頁。,聯(lián)合北周以及陳朝部分地方勢力起兵反叛。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陳頊以太皇太后名義下詔廢黜廢帝陳伯宗,自立為帝。又下令廢黜始興王陳伯茂,然后派人在路上將其暗殺。陳宣帝雖然已登上帝位,但十分清楚自己的位子來路不正,心里總覺得不踏實。因此,極其需要通過對外戰(zhàn)爭轉移視線,希望通過“拓土開疆”②《 南史》卷10《陳本紀下》,第311頁。鞏固皇權。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陳宣帝派吳明徹北伐,實際上是在由陳宣帝篡位稱帝所引發(fā)君臣相爭內(nèi)亂的統(tǒng)治危機下,意圖通過北伐樹立威望”③薛海波:《吳明徹北伐與南北朝統(tǒng)一新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而在陳宣帝清除和打擊政敵過程中,吳明徹、毛喜和徐陵是急先鋒,為陳宣帝篡位、排除異己立下了汗馬功勞,得到了陳宣帝的提拔。如在尚書仆射到仲舉和右衛(wèi)將軍韓子高等人“矯太后令遣高宗(陳宣帝)還東府”、陳宣帝“當時疑懼,無敢措言”④《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89頁。情況下,領軍將軍吳明徹與毛喜一起幫助陳宣帝籌劃應對之策。在湘州刺史華皎“陰有異志”時,吳明徹與征南大將軍淳于量等率兵討平華皎,被提拔為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再如毛喜在陳宣帝一籌莫展時,立即面見陳宣帝,對他說:“陳有天下日淺,海內(nèi)未夷,兼國禍并鐘,萬邦危懼?;侍笊钗┥琊⒅劣嫞钔跞胧?,方當共康庶績,比德伊、周。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之重,愿加三思。以喜之愚,須更聞奏,無使奸賊得肆其謀?!泵驳姆治龇浅M笍兀熬谷缙洳摺?。陳宣帝一即位,就任命毛喜為給事黃門侍郎兼中書舍人,“典軍國機密”⑤《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89頁。。又如徐陵在陳宣帝“謀黜異志者”⑥《 陳書》卷26《徐陵傳》,第333頁。時,積極參與密謀和行動。陳宣帝一即位,就封徐陵為建昌縣侯,后又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尚書左仆射。由此可見,正是在吳明徹、毛喜和徐陵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陳宣帝既清除了政敵,又篡位成功。在此過程中,陳宣帝與他們建立起生死與共的關系。吳明徹等人很清楚,自己與陳宣帝是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要陳宣帝的帝位鞏固了,自己的利益也就能夠得到保障,否則,就會失去一切。所以,他們迫切希望陳宣帝鞏固帝位。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在當時情況下,陳宣帝只有通過北伐收復失地,才能迅速提升個人威望,得到朝中大臣的認可與支持,在朝堂之上站穩(wěn)腳跟。同時,他們積極支持陳宣帝北伐,既是幫助陳宣帝樹立權威、鞏固帝位的必要手段,又是鞏固自己既得利益的有效方式。所以,他們支持北伐既是幫陳宣帝,實際上也是在幫他們自己。
第二,北周志在平齊并與陳“共敦鄰好”⑦《 周書》卷35《崔猷傳》,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第615頁。的態(tài)度,使他們堅信北伐能夠成功。陳宣帝和吳明徹等人清楚地認識到,北周在與北齊爭斗中,需要得到陳朝的支持。自陳文帝即位以來,北周就頻頻派遣使者出使陳朝,積極謀求與陳朝結好,陳文帝在位六年間,陳與北周往來聘使就達十余次,陳宣帝即位后,陳與北周仍然互聘往來,期間北周雖曾與陳交戰(zhàn),但很快就撤軍,并派杜皋出使陳朝,“論保境息民之意”①《 周書》卷39《杜皋傳》,第703頁。。杜皋認為,“今三方鼎立,各圖進取,茍有釁隙,實啟敵心。本朝與陳,日敦鄰睦,軒往返,積有歲年。比為疆場之事,遂為仇敵,構怨連兵,略無寧歲,鷸蚌狗兔,勢不俱全。若使齊寇乘之,則彼此危矣。孰與心忿悔禍,遷慮改圖,陳國息爭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義,張旃拭玉,修好如初,共為掎角,以取齊氏。非唯兩主之慶,實亦兆庶賴之?!雹凇?周書》卷39《杜皋傳》,第702頁。杜皋之言,使陳朝君臣覺得聯(lián)周伐齊是收復失地、加強皇權的一大機遇,看到了北伐獲勝的曙光,更加堅定了聯(lián)周伐齊的決心和信心。
再看大臣對第二階段“北伐”的認識及態(tài)度。
太建九年(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已被前期北伐勝利沖昏頭腦的陳宣帝聽到消息后,“以為河南指麾可定”③《 資治通鑒》卷173,“宣帝太建九年十月”條,第5381頁。,“欲爭徐、兗”④《 資治通鑒》卷173,“宣帝太建九年十月”條,第5380頁。二州。同年十月,陳宣帝詔令吳明徹繼續(xù)率軍北伐。對此,多數(shù)大臣明確表示反對出兵。中書通事舍人蔡景歷認為,“師老將驕,不宜過窮遠略”。陳宣帝“惡其沮眾”,對其十分反感,但“猶以朝廷舊臣,不加深罪,出為豫章內(nèi)史”⑤《 南史》卷68《蔡景歷傳》,第1661頁。。隨后又借故將其免職,徙居會稽。散騎常侍、五兵尚書毛喜更是堅決反對北伐。陳宣帝在向毛喜征求意見時,毛喜全面闡述了自己的思想認識:“竊以淮左新平,邊氓未乂,周氏始吞齊國,難與爭鋒,豈以弊卒疲兵,復加深入。且棄舟楫之工,踐車騎之地,去長就短,非吳人所便。臣愚以為,不若安民保境,寢兵復約,然后廣募英奇,順時而動,斯久長之術也?!雹蕖?南史》卷29《毛喜傳》,第388頁。毛喜認為,根據(jù)當前的形勢,陳朝只能尋求穩(wěn)定,不可挑起爭端,“安民保境,寢兵結好”⑦《 資治通鑒》卷173,“宣帝太建十年二月”條,第5385頁。是最好戰(zhàn)略,因此他從自身條件、綜合國力、作戰(zhàn)方式、力量對比等方面詳細分析了陳與北周兩軍將來交戰(zhàn)時陳朝所處的不利地位,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毛喜十分清楚,北周在經(jīng)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都是當時實力最強的政權,而且北周內(nèi)部團結,君臣一心,尤其是在吞并北齊后實力更加雄厚,而南陳雖取淮南之地,但綜合實力根本無法與北周相比,陳朝雖然已奪取淮南之地,但想與北周爭鋒無異是以卵擊石。據(jù)此,毛喜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毛喜的看法有悖于陳宣帝的想法,自然遭到了否決。盡管毛喜很謙虛地說,“臣實才非智者,安敢預兆未然”⑧《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90頁。,事實上他已經(jīng)預料到吳明徹繼續(xù)北伐的結果。
太建十年(578年),吳明徹“圍周彭城,環(huán)列舟艦于城下,攻之甚急。”北周大將王軌“據(jù)淮口,結長圍,以鐵鎖貫車輪數(shù)百,沈之清水,以遏陳船歸路”⑨《 資治通鑒》卷173,“宣帝太建十年二月”條,第5384頁。。陳軍被圍困于彭城,進退無路,“明徹決堰,乘水勢退軍,冀以入淮。至清口,水勢漸微,舟艦并礙車輪,不復得過。王軌引兵圍而蹙之,眾潰?!倍录鬃樱氨庇懕娷姅】冇趨瘟?,司空吳明徹及將卒已下,并為周軍所獲”⑩《 陳書》卷5《宣帝本紀》,第91頁。。太建十一年(579年)十月,北周派遣韋孝寬入侵淮南,僅兩月時間,江北淮南之地就被占領,“蹙境喪師,金陵虛弱,禎明淪覆”?《 陳書》卷9《吳明徹傳》,第165頁。。至此,北伐徹底失敗,不僅失去了前期取得的戰(zhàn)果,而且還重創(chuàng)了陳朝經(jīng)濟,使陳朝處于危險境地,在對北周的戰(zhàn)爭中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唐朝史學家姚思廉和李延壽都曾把北伐失敗作為陳朝衰敗的根本原因和重要標志。李延壽認為,“呂梁之敗,江左日蹙,抑此之由也?!雹佟?南史》卷10《陳本紀下》,第311頁。姚思廉指出,“呂梁覆軍,大喪師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雹凇?陳書》卷5《宣帝本紀》,第100頁。
陳宣帝對這次失敗追悔莫及,他誠懇地對毛喜說:“卿之所言,驗于今矣”③《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90頁。,對毛喜更加信任。陳宣帝還對袁憲說:“不用毛喜計,遂令至此,朕之過也?!雹堋?陳書》卷29《毛喜傳》,第390頁。對于反對北伐而被撤職的蔡景歷,陳宣帝也向他深表歉意,在吳明徹失敗的當天,就把他召回京城,任命為征南咨議參軍⑤《 資治通鑒》卷173,“宣帝太建十年二月”條,第5385頁。。幾日后,又把他升遷為員外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復本爵封,入守度支尚書”。以前拜官都在午后,蔡景歷拜官那天,“適逢輿駕幸玄武觀,在位皆侍宴,帝恐景歷不預,特令早拜,其見重如此”⑥《 南史》卷68《蔡景歷傳》,第1661頁。。
毛喜之所以能夠準確地把握時局并對第二階段的北伐持否定態(tài)度,這與他的特殊經(jīng)歷密切相關。
陳武帝平定侯景之亂鎮(zhèn)守京口時,當時只是安成王的陳頊作為人質被送往江陵,毛喜受陳武帝所托前去輔佐。承圣三年(554年),江陵陷落,毛喜與陳頊一同被俘至長安,直到陳文帝即位才得以返回。后來他又到過北周,協(xié)商柳皇后及陳后主返陳等事宜。這些經(jīng)歷使他對北周、突厥、北齊等政權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對各政權間的形勢變局十分敏感,對處理民族關系有著更加切合實際的見解。所以,他從北周一回到陳朝,就向陳文帝“進和好之策”⑦《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88頁。。毛喜認為,陳與北周應盡快息兵止戈,互派使者,保持密切聯(lián)系。陳文帝對毛喜的建議予以采納,“乃使侍中周弘正通好于周”⑧《 資治通鑒》卷168,“文帝天嘉元年二月”條,第5204頁。。北周權臣宇文護就曾緊握毛喜的手說:“能結二國之好者,卿也”⑨《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89頁。,充分肯定了毛喜在推動兩國和平交往方面所做的突出貢獻。在第一階段北伐取得淮南之地時,毛喜就向陳宣帝“陳安邊之術”⑩《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90頁。,陳宣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根據(jù)同期陳宣帝頒布的詔書來看,毛喜所陳安邊之術主要有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以廢除苛法和“罪無輕重,悉皆原宥”?《 陳書》卷5《宣帝本紀》,第86頁。的方式撫慰民眾,使陳朝的仁義聲名遠揚;二是通過輕徭薄賦和“勸課士女,隨近耕種。石鱉等屯,適意修墾”?《 陳書》卷5《宣帝本紀》,第87頁。等方式,推動陳朝新得治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達到穩(wěn)固邊境的目的。由此可見,主和是毛喜的一貫主張和堅定信念,他希望陳朝能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始終保持穩(wěn)定局面。
毛喜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謀略,因此能夠得到陳朝幾代帝王的信任和重用。在民族關系復雜的南北朝時期,毛喜始終把握“順時而動”?《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88頁。的原則,因此能夠對陳宣帝“多所匡益,數(shù)有諫諍,事并見從,由是十余年間,江東狹小,遂稱全盛”?《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88頁。。但在第二次北伐這件事上,開疆拓土欲望極度膨脹的陳宣帝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結果陳軍幾乎全軍覆沒。這也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大臣的認識無論多么符合實際,都無法改變最高統(tǒng)治者的個人意志,所以,只要大臣的思想認識與最高統(tǒng)治者不完全一致,就很難發(fā)揮作用,其影響力也十分有限。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中國封建社會,正確路線有時很難行得通,錯誤路線往往會暢通無阻,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痼疾,也是我國古代多災多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jù)以上探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南陳大臣的民族關系思想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以“懷柔”為核心。在整個陳朝,各個時期的大臣大都以“懷柔”思想為理政根基,同時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予以調整,“懷柔”已經(jīng)成為陳朝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如前面提到的陸子隆的“綏集夷夏”思想、孫玚的“懷服邊遠”思想、沈恪的“綏懷安緝,被以恩惠”思想等,都體現(xiàn)了懷柔特點。李延壽就曾評價沈恪“行己之方,不踐非義之跡,子隆持身之節(jié),無失事人之道,仁矣乎!”①《 南史》卷67《史臣曰》,第1654頁。再如吳興人沈君高在任廣州刺史時,當時嶺南地區(qū)多有動亂,俚族與獠族互相攻伐,面對這種情況,沈君高對他們“推心撫御”②《 陳書》卷23《沈君理傳》,第301頁。,很快協(xié)調好俚、獠關系,穩(wěn)定了當?shù)鼐置?。南陳大臣的民族關系思想之所以會有基本一致的理政取向,主要與這一時期南方各民族間的高度融合息息相關。
二是實踐成效顯著。陳朝大臣的民族關系思想不僅符合實際,而且在其指導下的具體實踐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深得民心。比如荊州刺史陸子隆的“綏集夷夏”思想,取得了“甚得民和”的效果,當?shù)匕傩占肮賳T都感念他的政績,自發(fā)“詣都上表,請立碑頌美功績”③《 陳書》卷22《陸子隆傳》,第294頁。。孫玚在任荊州刺史時,其“懷服邊遠”思想及措施對吸引邊遠地區(qū)民眾的歸附起到了巨大作用,“為鄰境所憚”④《 陳書》卷25《孫玚傳》,第320頁。,陳后主也多次賦詩述其“勛德之美”⑤《 南史》卷67《孫玚傳》,第1638頁。。沈恪在治理廣州時,“綏懷安緝,被以恩惠,嶺表賴之”⑥《 南史》卷67《沈恪傳》,第1635頁。,取得了穩(wěn)定嶺表地區(qū)的顯著成效。沈君高在廣州期間,對少數(shù)民族“推心撫御,甚得民和”⑦《 陳書》卷23《沈君理傳》,第301頁。。對民族關系非常熟悉的毛喜在永嘉任職期間,“政弘清靜,民吏便之”,被稱為“在郡有惠政”,離開廣州時,“道路追送者數(shù)百里”⑧《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91頁。。由此可見,陳朝大臣民族關系思想及其實踐在民眾中的巨大影響力。
盡管南陳大臣的民族關系思想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對相關問題也沒有深入闡述,但在當時特殊環(huán)境下,作用還是比較突出的,而且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一是推動了當時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魏晉南北朝既是中國歷史上民族矛盾尖銳、民族沖突頻繁的時期,同時又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陳朝內(nèi)部蠻、俚眾多,南陳大臣以“安撫籠絡”為主的思想及舉措不僅推動了陳朝內(nèi)部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進程,而且他們對北朝的認識及態(tài)度也有利于南北朝民族矛盾的緩和及民族關系的良性發(fā)展。陳朝大臣在與北朝對立中并未過多強調北齊、北周的“夷狄”屬性,而是更多的從政治及軍事方面分析局勢,直接使用“齊”“周”國號稱呼北朝政權。這些都對消除民族隔閡、促進民族融合具有一定意義。這也說明,陳朝民族交融已到達一定高度。戰(zhàn)爭與和好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兩大主題①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5頁。,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無論是戰(zhàn)是和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著民族交往交融的進程。吳明徹支持北伐并親自率兵北伐,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舉措也對南北兩朝民族融合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是加快了南北統(tǒng)一的進程。陳朝滅亡、南北統(tǒng)一是歷史大勢,原因很多,既與陳朝“稅江稅市,征取百端”②《 南史》卷10《陳本紀》,第306頁。及“百姓流離,僵尸蔽野;貨賄公行,帑藏損耗,神怒民怨,眾叛親離”③《 陳書》卷30《傅縡傳》,第406頁。相關,也與當時陳軍“甲士不過十萬”④《 資治通鑒》卷176,“長城公禎明二年十二月”條,第5499頁。、軍事實力不強有關,更與毛喜等大臣的“和好”思想有關。陳文帝在位時,毛喜就“進和好之策”⑤《 陳書》卷29《毛喜傳》,第388頁。,被陳文帝所采納。陳朝得到淮南之地后,毛喜又“陳安邊之術,高宗納之,即日施行?!雹蕖?陳書》卷29《毛喜傳》,第390頁。當陳宣帝準備用兵彭、汴時,毛喜主張應“寢兵結好”⑦《 資治通鑒》卷173,“宣帝太建十年二月”條,第5385頁。,而且認為這是長治久安之術。毛喜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在當時已形成了比較濃厚的輿論氛圍。因此,當隋朝大軍南下時,雖有部分拼死抵抗者,但多數(shù)都士氣低落,隨遇而安。如隋清河公楊素攻下荊門后,“遣別將龐暉將兵略地,南至湘州,城中將士,莫有固志”⑧《 資治通鑒》卷177,“文帝開皇九年二月”條,第5514頁。。陳朝被滅后,多數(shù)大臣似乎并沒有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也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因此,陳朝的尚書令江總、仆射袁憲、驃騎蕭摩訶、領軍任忠、吏部尚書姚察等都欣然接受隋朝的官職⑨《 資治通鑒》卷177,“文帝開皇九年四月”條,第5519頁。,原湘州刺史陳叔文還主動表白自己“昔在巴州,已先送款”⑩《 資治通鑒》卷177,“文帝開皇九年四月”條,第5520頁。,要求隋文帝對其予以特殊關照。毛喜本人也被征召入隋,與毛喜一起反對北伐的中書通事舍人蔡景歷的兒子蔡征,“隨例入關”,出任太常丞等職。蔡征之子蔡翼,“入隋,為東宮學士”?《 陳書》卷29《蔡征傳》,第393頁。。陳后主與王公百司自建業(yè)到長安后,“陳人謳詠,忘其亡焉”?《 南史》卷10《陳本紀》,第309頁。。被尊稱為嶺南“圣母”的嶺南首領冼夫人,在隋柱國韋洸等人“安撫嶺外”時,“遣其孫馮魂帥眾迎洸”,使韋洸順利進入廣州,“說諭嶺南諸州皆定”?《 南史》卷10《陳本紀》,第309頁。。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毛喜等人的“和好”思想,為南北統(tǒng)一營造了輿論氛圍,減輕了統(tǒng)一的阻力,加快了隋朝最終統(tǒng)一的進程。
三是為隋唐時期民族關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陳朝時期的大臣已經(jīng)深刻認識到,中國古代歷史上狹隘的民族思想是激化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左傳》成公四年,《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暗乱匀嶂袊桃酝囊摹?《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的思想已不再適應當前社會需要,而傳統(tǒng)的“招攜以禮,懷遠以德”?《 漢書》卷95《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868頁。思想是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準則。因此,陳朝大臣在處理其所轄地區(qū)的民族關系、管理少數(shù)民族時,大都會以“推心撫御”“懷服邊遠”“綏集夷夏”“綏懷安緝”等思路,積極開展工作,有效安撫和籠絡少數(shù)民族。這種思路和方式甚至成為陳朝官員間流行的一種風尚,對隋唐時期民族關系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如隋初征發(fā)汾州胡千余人修筑長城,不料他們在途中紛紛叛逃。汾州刺史韋沖認為,只要“以理綏靜,可不勞兵而定”①《 隋書》卷47《韋世康傳附韋沖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270頁。。隋文帝令韋沖“綏懷叛者,月余皆至,并赴長城之役”②《 資治通鑒》卷175,“宣帝太建十三年四月”條,第5441頁。。隋朝涼州總管楊恭仁“素習邊事,深悉羌胡情偽,推心馭下,人吏悅服,自蔥嶺已東,并入朝貢”③《 舊唐書》卷62《楊恭仁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382頁。。唐太宗在東突厥頡利可汗敗亡后,令西北道安撫大使李大亮對“尚散在伊吾”的突厥大度設、拓設、泥熟特勤及七姓種落等積極“綏集”,使其“多所降附”④《 舊唐書》卷62《李大亮傳》,第2388頁。。貞觀二十年(646年),江夏王李道宗和代州都督薛萬徹在出兵薛延陀時,“與回紇相遇,二將各遣使諭以綏懷之意,其酋帥見使者,皆頓顙歡呼,請入朝。太宗至靈州,其鐵勒諸部相繼至數(shù)千人,仍請列為州縣。北荒悉平”⑤《 舊唐書》卷199下《北狄傳·鐵勒傳》,第5347頁。。隋唐時期出現(xiàn)的“愛之如一”⑥《 資治通鑒》卷198,“貞觀二十一年五月”條,第6247頁?!敖椚峄倪h”⑦《 新唐書》卷217下《回鶻傳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133頁。等思想觀點,與陳朝民族關系思想的某些觀點有著較深的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