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鎖林
蒙自市人民醫(yī)院血液內科,云南蒙自 661100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屬于一種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殊亞型,這種病癥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患者的特異性染色體出現(xiàn)異常形成的一種臨床病癥,異常基因會導致患者粒細胞分化,停滯于早幼粒細胞階段,導致患者機體內出現(xiàn)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而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急性死亡[1]。在今年臨床研究中認為對患者進行治療,可選擇維A 酸片聯(lián)合三氧化二砷進行治療,這樣能夠使患者的高危致死性疾病轉化為一種無需移植就可能治愈的疾病狀態(tài)。但這種方案的危害性較大,屬于“以毒攻毒”,容易對患者的機體功能造成影響,嚴重時還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2]。復方黃黛片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的一種新型治療口服砷藥,這種藥物使患者在治療時無需接受輸液治療,采用口服用藥即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3]。為尋求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療方式,將2017 年1 月—2019 年3 月該院數(shù)據庫資料確認存在資料登記的68 例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將維A 酸片聯(lián)合復方黃黛片應用于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中的具體療效,取得良好的成果。報道如下。
將該院數(shù)據庫資料登記的68 例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資料錄入Excel 表格后,按照表格公式法進行兩組隨機均分,每組34 例。
對照組中患者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9∶15);患者的年齡 32~61 歲,平均年齡(43.9±1.4)歲。實驗組中患者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7∶17);患者的年齡 32~60 歲,平均年齡(44.9±1.4)歲。
納入標準: 患者在入院時符合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臨床診斷標準; 患者基本資料已錄入該院數(shù)據庫中;患者個體資料穩(wěn)定,未見生命危險;患者具有良好的隨訪耐受性。
排除標準: 不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3 個月內接受過其他疾病治療或其他實驗患者; 缺乏正常認知功能或無正常認知功能患者。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通過,所有患者在入院時接受該次研究指導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家屬可代簽。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根據臨床癥狀表現(xiàn)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及時給予患者懸浮紅細胞、血小板以及新鮮冰凍血漿等物質注射。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對照組患者單純應用口服維A 酸片(國藥準字H109 70053)進行治療,用藥方式為口服用藥,每日用藥25 mg/m2,患者連續(xù)用藥,14 d 后停止用藥14 d,隨后再進行14 d 用藥,連續(xù)循環(huán)7 個周期后患者完成治療。
實驗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增加復方黃黛片進行治療,患者的維A 酸片用藥方式與對照組完全相同,同時增加復方黃黛片(國藥準字Z20090788)作為治療方案,每日用藥劑量為60 mg/kg,患者連續(xù)用藥28 d 后停止用藥28 d,連續(xù)循環(huán)4 個周期后完成治療。
對所有患者治療總有效率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進行評價,分析組間差異。顯效:在患者治療完成后,患者的白血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患者的各項實驗室生理指標恢復正常,未見病情復發(fā);有效:在患者完成治療后,白血病癥狀有明顯好轉,患者主訴癥狀良好,各項實驗室生理指標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加劇,實驗室檢查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未見改善。(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總有效率。
對所有患者的并發(fā)癥進行記錄,其中包括:感染、出血、胃腸道反應。
選擇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數(shù)據為97.06%,相較對照組的76.47%顯更高,數(shù)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10,P=0.032)。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較于對照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350,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危重性,但這種病癥的臨床發(fā)病率較低,基本可在0.03%~0.05%左右[4]?;颊咴诎l(fā)病后病死率較高,而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常用的維A 酸片將RARa 作為靶點,通過降解融合蛋白的方式來誘導早幼粒細胞進行分化,這樣能夠使患者的機體功能恢復正常,以達到優(yōu)化的治療效果[5-7]。而在近年來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將中藥制劑應用于患者的治療中所獲得的效果較為良好,該次研究中所應用的復方黃黛片中的主要成分包括:青黛、雄黃、太子參、丹參[7-9]。藥方中將雄黃作為君藥,這種藥物能夠直接發(fā)揮細胞毒性,誘導細胞死亡,進而干擾線粒體的能量代謝,能夠抑制白血病細胞的過度增殖同時還能夠有助于抑制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分化,達到治療的效果。方中青黛為臣藥,這種藥物能夠起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配合丹參、太子參分別為佐使,能夠有助于涼血消腫、補氣生精[10-11]。
在該次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病情均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實驗組患者改善總有效率達97.06%,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76.47%來說明顯更高。而在何秋連等[12]的研究結果中,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分別應用口服維A酸片聯(lián)合復方黃黛片以及單純應用維A 酸進行治療的結果進行分析后,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66.00%來說明顯更高,該次研究結果可參考性較強。但在其研究結果中并未對患者的并發(fā)癥進行統(tǒng)計,而該次研究對該數(shù)據進行了完善,實驗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5.88%,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8.24%。結果說明,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口服維A 酸片配合復方黃黛片進行治療,能夠有助于控制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
雖然在該次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應用維A 酸片聯(lián)合復方黃黛片[12],對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所獲得的效果較為良好,但總體來說這種治療方案屬于一種藥物保守治療,難以特異性地對患者的病癥進行徹底治愈,在臨床上患者應當盡可能配合化療或其他方案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有助于使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得到提高,對于患者的病情恢復來說有積極。
綜上所述,將維A 酸片應用于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中療效顯著,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還能夠有助于降低患者治療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具有高度的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