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啟亮
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了“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方法與技能”、“拓展空間”等六大欄目。每個欄目所設計的問題和活動都承載著其獨特的功能。同一欄目,不同的類型,也有其明確的指向性。教師應深入解讀教材,透徹理解和把握該活動欄目的特定功能和思想意圖。其中“探究與分享”欄目在教材中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它承載了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主體。在七年級上冊中,該欄目包含“思維拓展型”、“體驗反思型”活動、“情境討論型”活動、“行為導向型”四大類型活動,它們都有其獨特的指向性。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思維拓展型”活動,主要是對他人的不同觀點進行思考和探討,內容的設計關注矛盾、沖突、困境等層面,其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立場、不同角色對問題深入思考、分析,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和充分地交流。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在互動交流過程中進行及時地評價、點撥和反饋,幫助學生明確思維的方向。
例如,七年級上冊《友誼的天空》一課中“探究與分享”的欄目中,呈現了問題: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人說:“多個朋友多條路?!蹦闶窃鯓涌创@兩種觀點呢? 前者是超越功利的,后者是功利主義或是實用主義的。兩種觀點既是矛盾的,但也似乎都合情理。這道命題是需要學生思辨的。在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結合生活經驗,表達自己對問題的主要觀點,把關鍵詞句寫在小紙條上。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認同的觀點,組成正反方兩組展開激烈的辯論,并且選擇一些真實事例、歷史典故、名人名言等來作為支撐自己觀點的論據。學生引經據典、聯系古今、結合身邊的實際生活,說得有理有據。在這樣深度的交流中,理越辯越明。通過深入辯論,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友誼的重要特質是親密關系、平等雙向、心靈相遇。最后,教師總結,我們主張朋友之間互相幫助,但不是現實條件的對等交換。友誼應該建立在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基礎上,超越功利的友誼才能夠經得住時間和生活風風雨雨的考驗。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鍛煉他們的思辨能力。教師把握該欄目活動的意圖,恰當地組織活動,使學生的辯證思維得到充分發(fā)展。道德有時往往不僅僅是簡單對與錯、是與非的問題,學生需要有較強的思辨能力,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道德踐行時,就有更多的智慧,防止思想極端,看待問題片面化。
尊重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原則。“體驗反思型”活動內容需激發(fā)學生獨特的生命體驗,以引導他們與自身生活經驗展開深度對話。如第七冊第四課《友誼與成長同行》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學中,讓學生回顧在自己的成長歲月中,哪些朋友曾與我們相伴? 請把他們的名字寫在表格的相應位置。表格中,橫軸代表時間,縱軸代表朋友與你的關系疏遠。寫完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隨著年齡的增長,你交友的范圍、與朋友的活動內容有什么變化? 學生通過填表,對幼兒園、小學、初中的朋友關系進行梳理,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引發(fā)學生思考自己一些交友的特點。學生在充分體驗后,教師再讓學生總結自己進入中學以后,朋友交往方面出現的一些變化。在交流總結中,很多學生也引發(fā)了一些新的感受、困惑。如:隨著時間的增長,一些曾經山盟海誓的好友卻漸漸疏遠了,我該如何維系昔日的友誼? 面對新環(huán)境、新同學,大家都陌生,如何找到真心好友? 初中學習更忙了,跟好朋友一起玩耍的時間較少了,該如何交友?學生通過“回憶—反思—總結—疑惑—探討”的學習過程,真心覺察到自己對友誼的期待,并逐漸學會處理朋友交往中的各種問題,實現對學生內在經驗的理性表達。
又如第七課《親情之愛》第三框“讓家更美好”一欄中“探究與分享”中,呈現了家庭不同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照片,想一想家庭成員中通常有哪些溝通方式? 再讓學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經常運用哪些方式與家長溝通? 再讓學生聯系生活中一些具體事例,說一說溝通的經過和結果。在匯報過程中,同學們也思考:這樣的溝通方式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還有哪些更好地方法? 大家互相點撥、互相給“金點子”。教師以教材的范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實際,再通過交流點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良好的溝通才能與家長之間更好地理解,使家庭更加和諧。教師充分利用好欄目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和交流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真實的情感和想法,在深切的體驗中內化道德感情,獲得道德實踐的力量。
“探究與分享”欄目中“情境討論型”的素材是出現最多的類型。它把教學內容跟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聯系起來,設計出典型性的情境,再讓學生根據情境展開探究和討論,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針對這些內容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講述、角色扮演、微課等策略,激活情境,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再就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五課《交友的智慧》第一框“讓友誼之樹常青”,教材中設計了四個“探究與分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如何呵護友誼。其中第三個內容是以圖文的形式講述了我和劉剛的故事。昨天,我發(fā)現好朋友劉剛眉頭緊皺,下課發(fā)呆。出于對朋友的關心,我便向他打聽出了什么事,沒想到劉鋼卻不耐煩。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故事,再交流:(1)劉鋼為什么不愿意跟我說他的心事? 可能是什么原因?“我”應該怎樣做? (2)深入辨析:朋友之間需要保持距離嗎? 是否可以“無話不說”?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認識到朋友之間也要學會尊重,對朋友關心和幫助體現友誼的可貴,但朋友相處也應該把握彼此的界限,保持分寸,做到親密有間,才能更好地處理與朋友之間的關系。
又如最后一個“探究與分享”是主題是“喜歡隔壁班的男生”,教材通過兩幅情境圖,呈現了主人公在交友過程中受到傷害的事?!拔摇备嬖V好朋友自己喜歡隔壁班的那個男生。小清卻諷刺我,“就你這個樣子,人家怎么可能喜歡你呢?”,朋友小玲,居然還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訴了其他同學。教師先讓學生扮演漫畫中的情境,討論:(1)假如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聽了小清的說法,有什么感受? 你如何做? (2)對于小玲的做法,你可能接受嗎? 如果不能接受,你如何處理呢? 學生每人表達自己真實內容想法。通過在具體情境中進行辨析,學生認識在,友誼中我們有時也會受到傷害,我們要珍惜友誼,不要做出傷害朋友的事情。如果朋友做出了傷害友誼的舉動時,我們可以選擇寬容,如果不能接受的,也可以理性地結束友誼,或漸漸疏遠。適當地利用教材的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認識友誼的窗口,通過交流討論,從中更加辯證地看待友誼,以后在處理友誼受到傷害時,便有更多的勇氣和智慧。教師以教材中鮮活的故事為支點,創(chuàng)設有探究價值的教學情境,并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入探討,點燃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引領學生思想的提升。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 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積極的探究與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行為導向型”內容的設計重要將學生引向真實的生活中,通過具體的實踐,運用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聯系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如第七課《親情之愛》第一框“家的意味”的“探究與分享”中讓學生收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廣為流傳的家規(guī)、家訓。上課前,教師就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資料,教師也提供了一些參考資料如《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等經驗的家訓書籍。課堂上,教師讓學生交流,這些家訓中哪些內容應該繼承和發(fā)揚光大。通過此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孝親敬長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又如第九課《珍視生命》第一框“守護生命”中“探究與分享”一欄,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探討應對災害或災難的自救方法,并結合上面的方法,進行一次災害或災難發(fā)生時的自救自護的模擬演練活動。在本欄目的教學中,教師課前讓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重點掌握交流火災、交通事故、發(fā)生地震、雷雨大風等災害災時自救的方法。各個小組選取其中的一種方法,進行模擬演練。課堂上,教師先讓各個小組交流所搜集的資料,再進行模擬演練,學生觀看演練后互動評點,通過搜集資料、互動分享、模擬演練、交流總結等活動,課內課外密切結合,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增強安全自護的意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在這一欄目的教學中,教師把握生活實踐的主要功能,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行動體驗,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標。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綜合性的課程,教材中各個欄目都承擔著獨特的任務和價值。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明確每框內容在不同欄目的獨特功能。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情,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從而讓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落實課程目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