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志
(福州大學學生工作部/處, 福建福州 350108)
明德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殷商時代,帝王才能用明德。根據(jù)《尚書》的記載,到西周時,諸侯也可以用明德。春秋以后,大夫也可以稱明德了。到漢以后,老百姓也能用。[1]屢見于彝銘、《詩》《書》和其他儒家經(jīng)典的“明德”一詞,包含了復雜的意義,既有天命意味,也有種族意味,而且還有美德含義。[2]“明德”是無法抽離時代而論的,當代如何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國與世界、馬克思主義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交匯中形成新的明德話語體系,占領道德制高點,具有現(xiàn)實而長遠的意義。
中國的“德”的觀念的躍進發(fā)生于西周初年。[3]在西周以降三千年來的古代社會,“明德”之根本的觀念總是隨著社會大變革而推陳出新。
周公特別重視貴族及其子弟的“明德”教育。例如《尚書》所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4]“惟公德明光于上下”[5]“克明德慎罰”[6]“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7]。在周革殷命的歷史轉折中,面對商人信奉的“我生不有命在天”[8],周公率周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反擊以“民之所欲,天必從之”[9]。鑒于殷亡的教訓,周公告誡王者:“天命靡?!盵10]“皇天無親,唯德是輔”[11]。桀紂失掉天命是因為失“德”,周人要保住“天命”則必須有“德”,為政要“明德慎罰”[12]“知小人之依”[13]。也就是說,貴族階級要與小人(平民、奴隸)為善,考慮民眾的感受,少施刑罰,多行恩惠,不然“天命”就要轉移。而以周王為首的統(tǒng)治者隨著政權的日趨鞏固而進一步神化王權,在西周穆王時期把“天”與“德”二字耦合起來而形成“天德”的概念,如《尚書·呂刑》曰:“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边@體現(xiàn)了對周初之“德”的繼承和發(fā)展。[14]因此可以說理解周代“明德”的樞紐在“天德”。
西周的“天德”思想也在《大學》中留下了影子?!洞髮W》不僅有直接引用“《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15]。馮友蘭指出:“天”系指有人格的上帝,是中國一般平民之宗教的信仰。[16]然而《大學》僅在1次引用中述及“天”,卻有8次在置頂?shù)那闆r下講到“仁”,如:“為人君,止于仁”[17]“一家仁,一國興仁”[18]“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19]“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20]“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21]“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22]“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23]“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24]。從這些值得考察的情況可以看出,《大學》雖尚未除凈“天命”思想,但已將“仁”視為“明德”要津。
“仁”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的道德概念。而回顧“仁”的演變歷史,在孔子之前“仁”已經(jīng)開始在一些典籍中出現(xiàn),如《尚書·周書》中“予仁若考”[25],《詩經(jīng)·鄭風·叔于田》中有“洵美且仁”[26],《國語·晉語》中有“為仁者,愛親之謂仁;為國者,利國之謂仁”[27]。春秋時期,因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沖擊,有意志的人格神的“天”的觀念開始動搖,而無法完全維系人心。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已有的“仁”的思想資料加以整理、提煉,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龐大的理論體系,在《論語》中言及“仁”就達109次,將“仁”視為了最高的道德品質(zhì)。而孟子的性善論,則將“仁”植入人心,認為“仁,人心也”[28]。這樣道德的依據(jù)由外在的“天”完全轉向內(nèi)在的“仁心”。后來“大學之道”的提出,更是一種理論的成熟和完善。[29]在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四書”之首,是“初學入德之門”[30]??梢哉f,中國古代“明德”之根本實現(xiàn)了從“天德”向“仁德”的轉向。
“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31]王國維的這句名言,揭示了三千年前殷周之際的社會大變動,所帶來的文化大變革這一史實?!疤斓隆彼枷氲漠a(chǎn)生正是這一文化大變革的反映。西周初年,“德”的觀念發(fā)生躍進的情況,反映在了文字上。青銅器銘文中的“德”之于甲骨文,不僅是在字形上添加了一個“心”符,更意味著一種意義的躍起,注入新的內(nèi)容,以至于脫胎原來的意義,而踵事增華。[32]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近代以降,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變化之劇烈前所未有。歷史經(jīng)驗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思想文化大發(fā)展的時代。由此帶來的道德觀念之革新亦前所未有,區(qū)別于以往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觀,毛澤東做出了一種全新的回答:為人民服務。[33]今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xiàn)。[34]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服務被不斷賦予新意,如今服務已成為整個社會不可或缺的人際關系的基礎。而漢字作為表意文字,更有以“形”來表達思想的優(yōu)勢。這種道德觀的深刻質(zhì)變,自然也在漢字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最能體現(xiàn)“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念的漢字,非革新之后的“全”字莫屬。
一方面,具有人民性的“全德”意識,古已有之。例如《孫子兵法》沖破長期鬼神論、天命論的束縛,以“全國”“全軍”“全旅”等“為上”為戰(zhàn)爭原則,指出“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提出“以全爭于天下”“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43]這種積極反對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肆意殺伐的理念,更加關切的是下層人民的利益。又如《莊子·雜篇·庚桑楚》云:“全人惡天,惡人之天,而況吾天乎人乎!”對此王先謙做了精到闡釋——“人言全人惡天,非惡天也,特惡人之天耳,謂己不順性而偽為也。若直以人為天,而使天下皆從己,則更非矣?!盵44]這種“全人”反對“人之天”“使天下皆從己”的思想,正是下層人民反抗階級統(tǒng)治的思想反映。再如《道德經(jīng)》云:“容乃公,公乃全?!盵45]當老子說“容乃公”的時候,暗含了一種對等級主義公正觀的批評,因為等級主義公正觀只是在同一等級、同一社會身份內(nèi)公正對待,對不同等級、不同社會身份差別對待。老子認為狹隘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凡是公正的必是全面的,所以他又提出了“公乃全”的觀點。[46]這無疑代表了下層人民的呼聲。此三例雖都未直接提出“全德”,但都不約而同地用到“全”字來表達反映下層人民思想及述求,因此可以說具有人民性的“全德”意識已萌發(fā)。
另一方面,“全德”一詞,古亦有之,但有兩種解讀。一種是指道德上完美無缺,如“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47]。另一種解讀是指“諸德之總稱”,如“仁者,本心之全德”[48]“仁所以長眾善,而專一心之全德者”[49]“仁者,心之全德,兼統(tǒng)四者”[50],以及馮友蘭在論及孔子“仁”的范疇時指出:“論語中亦常以仁為人之全德之代名詞,……惟仁亦為全德之名,故孔子常以之統(tǒng)攝諸德?!盵51]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闡明光大“全德”蘊藏著的“人民性”思想,將使之意義升華,而更加美好和完善。高尚的道德不僅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窮盡一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念,若以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文化標準衡量當屬“玄德”“上德”,正如《道德經(jīng)》所云:“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盵5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盵53]“以德服人”是我國數(shù)千年來繼承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然而在“仁德”觀念中,“以德服人”是以德使人服。在古代社會就是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歸順、服從統(tǒng)治者。而在新時代“全德”的“以德服人”當是以德服務人。如此之“玄德”“上德”,又有何不能堪稱道德上完美無缺,不可擔負統(tǒng)攝諸德之任?毛澤東作為一位深諳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大家,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為人民服務”一詞,還創(chuàng)造了“全心全意”一詞來修飾“為人民服務”,以此表達黨的宗旨,應當是相當有深意的。
在新時代,“仁”用到的場合已經(jīng)明顯減少,而“全”字早已成為百姓的日常用字。古人云:百姓日用即道。而德國語言學家W·V·洪堡特也曾深刻指出:在一個民族所形成的語言里,從人們對世界的看法(Weltansicht)中產(chǎn)生出了最合理、最直觀的詞,而這些詞又以最純粹的方式重新表達了人們的世界觀,并且依靠其完善的形式而能夠極為靈便地參與思想的每一組合,那么,這一語言只要還稍微保存著自身的生命原則,就一定會在每個人身上喚醒朝著同一方向起作用的同一精神力量。所以,這樣的語言或者與之相以的語言在歷史上的出現(xiàn)必定會在人類發(fā)展進程中,并且正是在人類發(fā)展最高級、最美妙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為一個重要的時期奠定基礎。[54]今天,“全”字早已“極為靈便地”結合進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用語中,語意豐富。對于“全”字攜帶著的淵遠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以最純粹的方式重新表達著人們的世界觀,人們只是日用而不覺而已。深入挖掘和闡釋“全”字,詮釋“全德”一詞的內(nèi)涵,或可使之擔當為新時代奠定基礎的意義。下面就政德、民德兩個重要方面,對全德之義加以初探。
在新時代,以政德之“全德”——“為人民服務”為表率,引導民德之“全德”——“己欲全而全人”。構建以“全德”“新民”的話語場,一方面有利于促進百姓順應時代要求,在實現(xiàn)小康、共同富裕起來后,更知德重德,激勵人們彰顯人類的天性,獲得真正的美滿幸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傳承發(fā)展中國玉文明的大傳統(tǒng)。中國玉文明的大傳統(tǒng)的傳承發(fā)展主要有賴于道德的物化和象征之所寄?!叭蹦擞窦冎畼O,正象征著現(xiàn)代社會主義的“全德”對古代封建社會的以玉為象征的“仁德”的超越。果真如此“比德于玉”,中國上萬年以玉為載體的文明大傳統(tǒng)和以漢字為載體的文明小傳統(tǒng),又將再一次相輔相成而更上一層樓,在相得益彰中綿延久遠。
1. 系于一德的整體思維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生活中,整體思維的影響是巨大的。早在商朝初年,著名丞相伊尹就提出了“一德”思想,他在“既復政厥辟將告歸”時,對自己在往來夏、商之間并最終助湯滅夏后,與商湯同心同德,不復猜疑的情況,概括為“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60]。這正如《緇衣》所記“子曰: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兑吩唬骸┮皽?,咸有一德?!盵61]這是在教導太甲,君臣應一德一心。同時,他還告戒太甲“天難堪,命靡?!薄熬烨笠坏隆薄暗聼o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xié)于克一”[62],即天命無常,要有與民合一之德。“一德”觀念運用的就是整體思維,是對事物保持一個整體狀態(tài)才擁有的整體價值和整體利益的一種敏銳的把握。而“天德”“仁德”“全德”都具有明顯的整體思維的特點,是“一德”的傳承發(fā)展。“天德”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進行恩施,謀得百姓不離心反叛,求得天命不轉移,維持貴族集團的統(tǒng)治秩序不被打破。正如周公告誡王者:“皇天無親,唯德是輔。”[63]只有“保享于民”[64],才能“享天之命”。[65]“仁德”則強調(diào)施行仁政謀得百姓歸附,并基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66],打造“家—國—天下”同心圓,求得大一統(tǒng)?!叭隆眲t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德在物質(zhì)層面講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精神層面講是“己欲全而全人”,在哲理上講是“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2. 德與美偕行
《周易·系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盵67]在國人心目中,“德”總是美好的東西,也只有與美偕行者,才有可能被認同作為一個時代的道德的根本。“天、仁、全”均是與美偕行的?!肚f子·外篇·知北游》中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68]“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69],這兩處提到的天和美是聯(lián)系在一起,有至善至美的意思。《詩經(jīng)·鄭風·叔于田》中有“洵美且仁”[70],《詩經(jīng)·齊風·盧令》中有:“其人美且仁”[71],《里仁篇》子曰:“里仁為美”[72]。這些地方的仁和美字聯(lián)系一起,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的意義。《勸學》中有“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73],而在現(xiàn)代用語中也常用“十全十美”“兩全其美”,這些“全”字蘊含著整體美、完整美、純粹美之意。
3. 德具象人的實現(xiàn)程度
根據(jù)漢字表意的特點,一個時代的道德之根本的表達字眼,應當能形象表達這個時代的人所能達到的實現(xiàn)程度?!疤?、人、全”三字均含有“人”文?!疤臁弊挚蓮摹叭恕蟆臁睍?,平民與奴隸(即小“人”)身上扛著兩大重壓,不僅受到貴族(即“大”人)在現(xiàn)實物質(zhì)上的壓迫,而且頭腦思想還處于宗教(即“天”)禁錮與精神壓迫下。而“仁”字從人從二會意,表示人與人相互親愛,這有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74]“仁者莫大乎愛人?!盵75]“上下相親,謂之仁。”[76]“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盵77]但還應看到,“仁”作為古代社會的最高的道德概念,首先是對貴族階級的道德要求?!叭省敝盼挠钟袑懽鳌柏閬A”,這當從人從丄(即“上”)會意,“從丄”有指社會中的上等人,這正如《大學》云“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78]?!墩撜Z》云:“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盵79]錢穆先生注曰:“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有仁心,始可有仁道。”“孝弟乃仁之本。”[80]《易經(jīng)》云“君子體仁,足以長人?!盵81]由此可知,古代社會貴族階級(即“上”“君子”)以仁為本,講“好仁”“體仁”來統(tǒng)治管理老百姓(即“長人”)。而在今天,革新之后的“全”字具象著人民至上,老百姓已然從古代社會被統(tǒng)治管理的對象,轉變成為了新社會的服務對象,政府以“為人民服務”為表率引導人們“己欲全而全人”。
4. 德的可行性與張力
孔子雖云:“為仁由己”[82]“我欲仁,斯仁至矣”[83],但卻很少贊譽誰是“仁人”,像顏回能“三月不違仁”[84],已經(jīng)是很難得了。對自己的評價也只是:“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盵85]這說明,“仁”是一種極高的境界,要達到它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同樣,在今天為“全”亦由己,這有如詩人所言“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就一時一事而言亦是“我欲全,斯全至矣”。但要真正成為一個“全人”,是需要終身努力奮斗不懈的,這正如要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共產(chǎn)黨員,在思想上入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一生一世的。
5. 全德與仁德、天德關系的處理
孔子在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之時,對“天”采取了棄形保威的作法。一方面,他將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丟掉,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86],此處不言不語、無聲無息的天已不是殷周以來人格神的天,但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孔子又保留了天具有最高意志的權威。如“獲罪于天,無所禱也?!盵87]“吾誰欺,欺天乎?”[88]這里的“天”應還是當時傳統(tǒng)宗教所說的天、帝或上帝。而董仲舒將“天”留給了皇帝?;实凼翘斓膬鹤印熳?,代表天統(tǒng)治臣民,是貫通天、地、人的行仁政的君王,這為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奠定了正統(tǒng)地位。今天,隨著科學昌明,科學精神滲入大眾的意識深層,“天”已回歸自然之天,宗教性的主宰之天已不復存在。然而,我們?nèi)悦鎸θ绾握_對待“仁”的問題,古代圣賢對“天”的作法,或可值得借鑒?!叭省敝盼挠钟袑懽鳌柏閬A”,從人從丄(即“上”)會意,“從丄”含有指強者之意。而孔子講“仁”是與“恕”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盵89]此處“施”字亦作“加”字講。如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瘪R融曰:“加,陵也。”[90]陵是居高臨下之象,有強人所不欲的意思。因此,“仁”更是對強者的道德要求,這在今天仍有很強現(xiàn)實意義。比如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因信息不對稱,服務者相對于服務對象來說是強者,正如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對此一方面需要倡導“全德”,大力弘揚服務者的服務意識;另一方面將“仁”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道德底線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和文化記憶,在現(xiàn)實中對市場欺詐、造假賣假、契約失信等不仁行為,畫定法律法規(guī)界線。又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人的能力有強弱,在避免為富不仁,導致貧富兩極分化上,“仁德”是具有深厚民眾基礎和傳統(tǒng)道德正義的;而在走向“市場”的道路上,競爭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發(fā)展機制,而要避免與扼制惡性競爭傾向,導之以“仁”也有很強的道德軟約束力。
注釋:
[1] 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60頁。
[2][3][32] 鄭 開:《德禮之間》,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236,5,63頁。
[4][5][6][7][8][12][13][25][64][65] (清)皮錫瑞撰:《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0,349,309,358,224,309,364,292,396,397頁。
[9][11][63] 左丘明:《春秋左傳》(下),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474,101,101頁。
[10][26][56][70][71]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962,283,4152,283,348頁。
[14] 李德龍:《〈尚書·呂刑〉中的“天德”意蘊闡微》,《通化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15][17][18][19][20][21][22][23][24][28][30][48][58][66][72][74][77][78][79][82][83][84][85][86][87][88][89]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4,5,9,9,11,12,12,13,13,340,3,133,92,4,69,140,28,13,48,132,100,86,101,181,65,112,167頁。
[16][5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年,第35,66頁
[27] 《國語》,尚學鋒、夏德靠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13頁。
[29] 孫堂巷:《論仁》,《江淮論壇》1998年第1期。
[31]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王國維經(jīng)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69-183頁。
[33] 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毛澤東著作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87-588頁。
[34]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6頁。
[35][36]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年,第294,294頁
[37]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21頁。
[38] 許 慎:《說文解字真本》(一上),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第5頁。
[39] 鄧小平:《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1頁。
[40] 毛澤東:《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的選舉方針》,《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6-375頁。
[41] 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127頁。
[42] 習近平:《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400頁。
[43]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zhàn)爭理論研究部《孫子》注釋小組:《孫子兵法新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44][47][68][69] (清)王先謙:《莊子解集》,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二)41,(一)70,(二)26,27頁。
[45][52][53] 朱謙之:《老子校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33,41,150頁。
[46] 劉白明:《老莊正義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第225頁。
[49][50] (宋)陳 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8,22頁。
[54] (德)威廉·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 姚小平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0頁。
[55][61][76]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670,1506,1370頁。
[57] 楊伯達:《中國和田玉玉文化三大文化基因論》,《文博》2009年第1期。
[59] 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頁。
[60] 陳民鎮(zhèn):《“惟尹既及湯成有一德”解》,《文藝評論》2015年第12期。
[62] 孔穎達:《尚書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7頁。
[67][81]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7,12頁。
[73] 荀 況:《荀子·勸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73年,第1-3頁。
[75] 王國軒、王秀梅譯注:《孔子家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0頁。
[80] 錢 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第6頁。
[90]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