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再論漢代的瘴氣?

2021-03-29 03:30張亭立陳麗云

張亭立,陳麗云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 上海 201203)

有關(guān)“瘴”的名實問題學界已有不少討論。對于瘴病究竟指什么病,有學者認為應“大致包括熱帶病、地方病、人體寄生蟲病源污染、大氣污染所致疾病等一組復雜疾病的統(tǒng)稱。具體說,諸如瘧疾、痢疾、腳氣、黃疸、消渴、克汀病、沙虱熱、瘭疽以及瘴毒發(fā)背、青腿牙病、高山病、硒中毒,或因空氣污染所致一氧化碳中毒、硫中毒、汞中毒,以及水源污染所致的烏腳病、癌腫及花粉過敏甚至梅毒等都可稱為瘴氣與瘴病”[1],有學者則認為“瘴病基本上是惡性瘧疾”[2]。后一說法的提出以20世紀30年代對瘴氣、瘴病的現(xiàn)代流行病學調(diào)查為基礎(chǔ),故而得到醫(yī)學界與醫(yī)史學界相當多的共識。但就這兩種觀點來看,學界仍有爭論,特別就疾病的范圍來看,“古代的一些疾病名稱,在近代以至現(xiàn)代都會有所沿襲,從這一點上說,古今有關(guān)瘴氣的看法應該是比較一致的,而瘴氣所包含的疾病,也應當是由多而少、鮮有因時代變易更生附會而增多”[3]。

以上二說其實反映的是“瘴病”的廣義與狹義概念,本質(zhì)上并不沖突。但由于學科內(nèi)涵與界定方法的古今差異,現(xiàn)代疾病與古代疾病的名稱之間不宜做直接對應?!岸喾N疾病與癥狀都可稱為瘴氣與瘴病”的表述不夠準確,因為“瘴氣”與“瘴病”本是2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古人對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與暑濕等氣候條件相關(guān)的特定自然現(xiàn)象的描述,后者指稱的是人處于這種特定地理環(huán)境中所發(fā)生的疾病。厘清“鄣”“障氣”“瘴氣”的概念內(nèi)涵與三者間的關(guān)系,將有益于正確清晰地理解古人語境中的“瘴氣”。

1 從“障”看“障氣”的地理、氣候?qū)W意義

“障氣”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劉安等所編纂的《淮南子》。這一部書原本就是劉安集其賓客為實現(xiàn)漢帝國大一統(tǒng)所制定的治國方略,其中的《地形訓》以大一統(tǒng)的眼光將整個天下都看作漢廷的疆域,描述了15種自然地理狀況:“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障氣多暗,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傴,岸下氣多腫,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癭,暑氣多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痹,邱氣多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4]”這一部分的標題是“地形訓”,在15種自然地理狀況之前有一句“土地各以其類生人”,可見討論的是不同地理氣候環(huán)境對人身疾病的影響。這里的“障”,與“山”“澤”“風”“林”“木”“岸下”“石”“險阻”“暑”“寒”等并舉,指稱的是一種地理氣候的自然狀態(tài)。

障,從阜,章聲?!墩f文解字》:“障,隔也?!备罚x為大陸,所謂有石者為山,無石者為阜,“阜”指的就是土山?!稜栄拧め屔健分姓f,“上正謂之章”,郭璞[5]注:“山上平”,“章”可用于表示平正的土山?!罢稀弊謴母罚瑥恼?,指的就是土山。聯(lián)系《淮南子·地形訓》中的記載來看,“障氣”之最初義指的就是“土山之氣”。因古代的地理區(qū)劃常常由山川區(qū)隔自然而成,如秦嶺分南北,泰山分齊魯,故而將“障”的意義解釋為“隔”,這種“隔”不僅是地形上的分隔,更由于古代交通條件的不便形成了人群、政治、文化上的藩籬。

自秦開始,南嶺就是中原王朝對楚國之南(湘桂贛粵相連區(qū))群山區(qū)域的總稱,其中的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由西向東橫亙湖南、兩廣、江西之間,原本是秦漢早期的5個軍事要塞,后來由要塞擴大為地理概念,成為南嶺的主要構(gòu)成部分。這部分地區(qū)山脈綿延,水系繁多,雨量豐沛,無論其地形地貌還是氣候環(huán)境都迥異于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稱為“南越”,生活在南嶺以南的少數(shù)民族被看做蠻夷。

秦始皇時,趙陀在南海做龍川令。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重將死對趙陀說:“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shù)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庇谑勤w陀“絕道聚兵”“自立于南越武王”[6],他所依仗的就是山川阻隔所帶來的地理優(yōu)勢。漢武帝建元六年欲出兵征討南越,淮南王劉安上書加以勸阻,其中描述南越的地形“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shù),而間獨數(shù)百千里,阻險林叢弗能盡著”[7],強調(diào)的也是一個“隔”字。元帝時曾征駱越,駱越指的就是北起貴州與廣西交界的紅水河流域,南至交趾境內(nèi)紅河流域之間,即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西部。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七葉榆河條引《交州外域記》說:“交趾未立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8]”“雒”與“駱”通,“雒田”即是“駱田”。壯語對山麓、嶺腳地帶一律統(tǒng)稱為“六”,“六”“駱”音近,“駱(六)田”指的是山麓嶺腳間的田地。在廣西左、右江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有不少田地是在山嶺間辟成的,以駱、洛、雒、羅等字作地名的十分常見,其命名的主要依據(jù)就在于嶺南多丘陵山地的地貌特點。

當秦漢的統(tǒng)治者為了帝國大一統(tǒng)事業(yè)揮鞭南指,意圖向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勉力推進之時,南方眾多的山地丘陵成為了橫亙于漢軍鐵騎面前的第一道障礙。以豐沛降雨、炎熱氣候、蛇蟲蚊蟻毒物叢生為特征的“障氣”,則成為這一地面貌最具危險性的存在。

2 瘴氣致病的因素

2.1 從“障氣”到“瘴氣”

“瘴”首見于《后漢書》。公孫瓚的長官坐法徙于日南,瓚“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辭先人,酹觴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或不還,便當長辭墳塋。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觀者莫不嘆息”[9]?!恶R援列傳》記載建武十八年,馬援出嶺南,征交趾,平定徵側(cè)、徵貳姐妹的叛亂。建武二十年秋,“振旅還京師,軍吏經(jīng)瘴疫死者十四五”[10]。稍晚于《后漢書》成書的《玉篇》中已收錄“瘴”字,釋為“瘴,之亮切,厲(癘)也”[11]。與表示地理自然狀態(tài)不同,“瘴”已經(jīng)成為表示疾病的專有名詞。

最早把“鄣”的地理特點與疾病聯(lián)系起來的人是鄭玄,他在解釋《周禮·地官》中“地慝”時說: “地慝,若障蠱然也”。又云:“地慝,所生惡物害人者,若虺蝮之屬者”[11]。從邏輯關(guān)系來看,這里的“鄣、蠱”不可能是并列對舉關(guān)系,而應看作“鄣蠱”,指的是鄣地之毒蟲,如“虺蝮之屬”。清·孫詒讓的《周禮正義·地官·土訓》就鄭玄注:“若障蠱然也”所下的按語是:“《玉篇·疒部》云:‘瘴,瘴癘也?!胖棺鳌稀!度龂尽饭珜O瓚、全琮傳,日南、蒼梧、南海并有障氣是也?!笨磥韺O詒讓所看到的《三國志》中,“瘴氣”仍然寫作“障氣”。這一方面說明“瘴氣”繼承“障氣”而來,地理環(huán)境的“障氣”轉(zhuǎn)變?yōu)榧膊∶Q“瘴氣”;另一方面也說明在一段時間里,對“鄣氣”和“瘴氣”的應用是混同無別的。

2.2 “瘴氣”與“暑”“濕”“毒”

按照傳統(tǒng)醫(yī)學的疾病分類,瘴氣屬于溫濕疾病。范行準[12]在《中國病史新義》中即指出,秦漢時期史籍記載的“濕疫”“溫濕疾”并屬“障氣”。

元光五年蜀地到夜郎的路已大略修通后,漢武帝征發(fā)巴、蜀、廣漢卒數(shù)萬人進一步修治通往西南夷的道路,“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費以巨萬計”。當是時,“士罷餓餒,離暑濕,死者甚眾”[7]失敗的原因仍是“暑濕”。劉安為此上諫書,明確指出南越“會天暑多雨,樓船卒水居擊棹,未戰(zhàn)而疾死者過半”“夏月暑時,嘔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曾未施兵接刃,死傷者必眾矣” ,從而得出“南方暑濕,近夏癉熱,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癘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雖舉越國而虜之,不足以償所亡”的結(jié)論。從劉安對于南方描述可知,“所夏癉熱(暑)”“暴露水居(濕)”“蝮蛇叢生(毒)”既是地理、氣候與物候的3個重要特征,也是瘴氣致病的3個主要來源。

漢高帝時,呂后遣將軍隆慮侯灶征討南越,“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據(jù)《史記索隱》,隆慮侯灶征無法翻越的“嶺”指的是桂陽郡內(nèi)的“陽山”,屬于五嶺之一的騎田嶺山脈。而在陽山腳下,即是洭水流域,之所以無功而返是由于士卒爆發(fā)了疫病,而疫病正源于氣候的暑濕。到了漢武帝元鼎五年因呂嘉之亂討伐南越時,伏波將軍路博德便出桂陽、下洭水、連秦水,與其他三路水軍會師番禺,并于第二年平南越。這一次成功的征討無疑正是吸取了前次失敗的經(jīng)驗,“樓船十萬師”放棄了翻越五嶺而改行水路。但是地形上的多山可以繞路避開,氣候上的暑濕卻無法改變。

根據(jù)《后漢紀》的記載,馬援“北征出塞,再南渡江,觸冒害氣,僵尸軍中”[13]。建武二十四年,“武陵蠻寇臨沅……馬援率四將軍……將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萬余人征五溪……三月,進營壺頭。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9],所謂的“害氣”“炎氣”指的都是瘴氣無疑。

首先,“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指出了瘴氣具有“感時而發(fā)”的特點?!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建武十九年,越巂郡與益州郡的夷人反叛,光武帝遣武威將軍劉尚等“發(fā)廣漢、犍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萬三千人擊之。尚軍遂度瀘水,入益州界。特有瘴氣,三月四月經(jīng)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得無害”[9]。《陳書》記載交州土豪李賁造反,廣州南江督護盧安興之子盧子雄與高州刺史孫冏共同征討?!皶r春草已生,瘴癘方起,子雄請待秋討之,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不聽,蕭諮又促之,子雄等不得已,遂行。至合浦,死者十六七”[14],可見瘴氣的發(fā)作有著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點?!端鍟分姓f:“(真臘)國北多山阜,南有水澤,地氣尤熱,無霜雪,饒瘴癘毒蟲……每五六月中,毒氣流行,即以白豬、白牛、白羊于城西門外祠之。不然者,五谷不登,六畜多死,人眾疾疫。[15]”

其次,僅有炎熱的天氣尚不足以造成瘴氣,“暑”還需要與“濕”相遘,才能形成殺人的癘氣。越雋之所以多瘴氣,《太平御覽》在《劍南道·嶲州》中說:“越嶲有瀘水,四時多瘴氣,三四月間發(fā),人沖之立死,非時,中人多悶絕。唯五月上伏即無害。[16]”暴發(fā)瘴氣的原因不僅在于特定的季節(jié)“三四月間”,還在于地有“瀘水”,具備了“暑”與“濕”的雙重條件。因此,馬援“穿岸為室,以避炎氣”,正是表現(xiàn)出瘴氣遇濕而重、離水而輕的特點。而無獨有偶,《南齊書·州郡上》記載漳郡合浦北界的越州,“土有瘴氣殺人”,漢代交州刺史每到暑月瘴氣發(fā)作之時便“避處高”[17]。

造成瘴氣致病的另一個原因是物候之“毒”。出征交趾的經(jīng)歷是馬援一生成就的高峰,對于這一段經(jīng)歷他曾頗有一番感慨:“當吾在浪泊、西里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墯水中,臥念少游平生時語,何可得也![9]”“下潦上霧,毒氣重蒸”無疑指的就是前文所說的“瘴疫”,在“暑濕”之上,增加了“毒”的概念。

《漢書·王莽傳》提到對南方用兵時說:“僰道以南,山險高深,茂多驅(qū)眾遠居,費以億計,吏士罹毒氣死者什七。[7]” 《漢書·賈捐之傳》中說駱越“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虜,戰(zhàn)士自死。[7]”《魏書》說巴、蜀、蠻、獠、溪、俚、楚、越這類蠻夷之地,“地既暑濕,多有腫泄之病,障氣毒霧,射工、沙虱、蛇虺之害,無所不有”[18]。射工、沙虱已由學者論證為多發(fā)于潮濕水邊灌叢草地的恙蟲病(叢林斑疹傷寒)[19]。至于蟲蛇屢出,水多毒物所造成的所謂“毒氣”,就大致相當于賈捐所說的“毒草蟲蛇水土”之毒。

不僅如此,在古人看來山上的林木也是毒氣的來源之一。《后漢書》中說到湖南零陵郡的舂陵時,除了“地勢下濕”之外,還特地指出了“山林毒氣”[9]。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說:“瘴者,山嵐水毒與草莽沴氣郁勃蒸薰之所為也”[20],更是將瘴氣直接與山水、林木掛上了鉤,雖然是宋人的言論,但這種看法很可能是來自對秦漢以降瘴氣觀念的繼承。

2.3 “瘴氣”致病的原因

自漢代開始,古人對于瘴氣由“暑”“濕”“毒”三氣致病已經(jīng)形成了共識。從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來看,嶺南多森林。在炎熱的氣候中,死亡的動物植物以及植物落葉易于腐爛,蛇蟲死尸與腐敗的垃圾污物滋生出各種細菌和有害氣體(如氧化硫、氨氣、一氧化二氟、硫化氫、氯氣跟部分稀有氣體和氰化物,也可能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甲烷以及一氧化碳等),蘊含在空氣與水流中;再加上多雨潮濕,熱氣與濕氣相遘則進一步加劇了有害氣體的升騰。濕熱蒸騰,聚而不散,以至于產(chǎn)生如氤氳般的霧氣,在山川林木間盤郁結(jié)聚,無法疏泄,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其實質(zhì)是空氣污染以及水源污染。

對于這一種氣候生物學現(xiàn)象,中醫(yī)學從寒暑陰陽錯位失時的角度進行了解釋:“陽生于子盛于巳,陰生于午盛于亥,陽不極則陰不萌,陰不極則陽不芽,而廣南位當巳午,則陰陽之氣,蘊積于此可知矣。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西北方陰也,土地高濃,東南方陽也,土地卑下,而廣南方屬東南,則土地之卑下可知矣,以其土地卑下,而陰陽二氣之所蘊積,是以四圍之山,崇高回環(huán),百川之流,悉皆歸赴,及秋草木不凋瘁。當冬蟄蟲不伏藏,寒熱之毒,蘊積不散,霧露之氣,易以傷人,此正岐伯所謂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者也,故瘴氣獨盛于廣南。[21]”簡言之,嶺南陽氣偏盛,多雨多濕,為多種毒物孕育生長提供了溫床,滋生出大量濁毒有害之氣,假如人體正氣不固,又或者北人南來,缺乏對環(huán)境的適應與抵抗能力,這些濁氣毒氣便會侵害人體。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卷十四引大梁李待詔《瘴瘧論》中言:“余染瘴疾,全家特甚。余悉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之藥,十治十愈。[22]”其治療的思路正以固陽正氣為本。

瘴氣對人體的侵害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所產(chǎn)生的疾病癥狀也各不相同。因此,《嶺外代答》里說:“南方凡病皆謂之瘴?!笨諝馑次廴舅a(chǎn)生的多種微生物會導致傳染病的發(fā)生,由于多水多濕又炎熱的環(huán)境特別易于滋生蚊蟲,就使得瘧疾的發(fā)病率顯得尤為突出,在無法認知瘧原蟲的存在時,便把這種適合蚊蟲滋繁的自然環(huán)境看作瘧疾發(fā)生的原因。有趣的是古代歐洲人持有相似的觀點。瘧疾的英文名malaria,意思就是有害的空氣。但不論是從復雜疾病的角度還是從其中代表性的瘧疾來定義瘴氣之疾,究其根源仍然是來自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暖濕氣候[19]。

3 “瘴氣”與“冷瘴”概念的產(chǎn)生

《漢書·西域傳》談到漢武帝時罽賓國交通時,“又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7]”根據(jù)學者的考證,這里所記載的“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就是現(xiàn)代所說的高原反應[23]?!按蟆⑿☆^痛山”在今天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西南,屬于蔥嶺山脈,位于中原王朝的西北?!赌淆R書》中說河南匈奴地“多畜,逐水草,無城郭……地常風寒,人行平沙中,沙礫飛起,行跡皆滅。肥地則有雀鼠同穴,生黃紫花;瘦地輒有瘴氣,使人斷氣,牛馬得之,疲汗不能行”[17]?!昂幽闲倥亍敝傅氖歉拭C、青海黃河以南,從地理位置與疾病癥狀表現(xiàn)來看,這里以“使人斷氣,牛馬得之,疲汗不能行”為癥狀表現(xiàn)的“瘴氣”也應是高原反應無疑。

《魏書》卷五《高宗紀》:“和平元年六月甲午,詔征西大將軍、陽平王新成等督統(tǒng)萬、高平諸軍出南道,南郡公李惠等督?jīng)鲋葜T軍出北道,討吐谷渾什寅……壬午,行幸河西。八月,西征諸軍至西平,什寅走保南山。九月,諸軍濟河追之,遇瘴氣,多有疫疾,乃引軍還。[18]”吐谷渾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南朝時稱之為“河南國”[24],與上文《南齊書》所指相同,這里所說的“遇瘴氣”指的也是高原反應。

無論是《漢書西域傳》中的“大、小頭痛之山”,還是《南齊書》中的“河南匈奴地”,其位置均已經(jīng)遠遠離開了南嶺以南的地域范圍。南方暑熱而北方嚴寒,不僅氣候條件完全不同,以頭痛、呼吸困難為代表的高原癥狀更是與南越的瘴氣相去甚遠,但是仍然以“瘴氣”來命名。甚至到唐代還專門創(chuàng)作了一個名詞“冷瘴”?!锻ǖ洹み叿赖淞酚涊d吐蕃地理時云:“暮春之月,山有積雪……地有冷瘴,令人氣急,不甚為害。[25]”這一說法在《唐會要》《冊府元龜》中也多次出現(xiàn),成為唐代之后史書與醫(yī)書中正式使用的概念。

“冷瘴”概念的產(chǎn)生首先與“鄣”的“山地”本義有關(guān),雖然在地域上南北懸隔,但是高原地區(qū)與五嶺地區(qū)同樣具有地勢高峻的特點。因此可以說,南方之“瘴氣”與北方之“冷瘴”產(chǎn)生于同樣的地理環(huán)境之中,也就自然可以把發(fā)生于南方的“瘴氣”挪移到北方來用,不過在命名上增加一個“冷”字表現(xiàn)出與南方“暑濕”的差異。

“冷瘴”概念產(chǎn)生的第二個原因則來源于對瘴氣致病因素中“毒”的認知。《通典·邊防典九》“渴槃陀國”條引宋膺《異物志》說:“大頭痛、小頭痛山,皆在渠搜之東,疏勒之西。經(jīng)之者身熱頭痛,夏不可行,行則致死。唯冬可行,尚嘔吐,山有毒藥氣之所為也。[25]”在古人看來,高原反應的原因是“山有毒藥氣”,而這一點恰恰與南方瘴氣“毒草蟲蛇水土之毒”的致病因素相同?!侗笔贰分杏涊d隋煬帝曾于大業(yè)五年車駕西巡,將入吐谷渾,樊子蓋“以彼多瘴氣,獻青木香御霧露”[26]。陶弘景在《名醫(yī)別錄》中說,青木香“大秦國人以療毒腫、消惡氣有驗。今惟制蛀蟲丸用之。常以煮汁沐浴大佳”[27]。明代《袖珍方》也說用青木香“不拘多少,煎水服”,可以治療惡蛇虺傷,并且“效不可述”[27]。既然時人認為“冷瘴”是由“毒氣”所致,也就無怪乎樊子蓋要進獻“青木香”以抵御“瘴氣”了。

到隋唐之后,漸漸出現(xiàn)了將“瘴氣”明確限定于嶺南的記載。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說:“此病生于嶺南,帶山瘴之氣。[28]”北宋之后,醫(yī)書中愈發(fā)承襲了“瘴氣獨盛于廣南”的說法,但這一說法更多是為了體現(xiàn)出嶺南專屬性地域醫(yī)理觀念[29],并非意謂著嶺南之外瘴氣不再發(fā)生。

4 結(jié)語

“瘴”原作“鄣”,本義是土山,用于描述地理氣候的自然狀態(tài),并可表示地形上的“隔絕”之義。秦漢王朝在向南嶺以南地區(qū)開拓領(lǐng)土之時,不僅在五嶺遇到了多嶺多水的地形阻隔,也遭遇了炎熱潮濕的氣候條件以及毒草叢生、蟲蛇出沒的物候環(huán)境。這種迥然有別于中原地區(qū)的地理、氣候與物候構(gòu)成了“障氣”的本義,而與之相聯(lián)系的“暑”“濕”“毒”則成為“障氣”致病的3種主要因素。“瘴氣”漸漸取代“障氣”,成為南嶺以南地區(qū)特定地理氣候條件下所出現(xiàn)疾病的名稱。到南北朝時期,瘴氣的概念擴大,西北邊地所特有的高原反應亦被看作“瘴氣”之一種,稱為“冷瘴”。

黔江区| 宜章县| 津市市| 蓬溪县| 汤阴县| 肥东县| 巴林左旗| 太仓市| 易门县| 滨州市| 临西县| 阳泉市| 大冶市| 甘肃省| 吐鲁番市| 东山县| 合阳县| 台中市| 伊宁市| 高台县| 会东县| 东明县| 汤阴县| 吉林市| 乌拉特后旗| 武夷山市| 卢湾区| 中超| 枝江市| 湘潭市| 曲沃县| 兰州市| 大余县| 西吉县| 曲阜市| 元江| 新化县| 双流县| 兴安县| 浦县|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