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強
(山西農業(yè)大學 動物醫(yī)學學院,山西 晉中 03080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工作。時至今日,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動,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依然復雜尖銳,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念仍然面臨著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和挑戰(zhàn)。對此,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具體表現與本質危害,認真分析不良社會思潮傳播的諸多特點,并從多個維度有效應對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襲滲透,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
社會思潮反映著特定群體的利益訴求,它以一定的理論為基礎,最先在知識精英中萌芽,而后經過媒介傳播和社會群體的廣泛參與,形成較大社會影響的思想潮流,并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和國家主流價值觀起著消解作用。不良社會思潮體現著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性,具有極大的虛偽性、蒙蔽性和誘惑性,但是它卻迎合了人們的利益訴求與精神需要,傳播內容現實化,傳播主體分眾化,傳播途徑多樣化,逐漸積累了受眾群體并產生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當前,對不良社會思潮的理性分析和再度認知,能夠透過理論表象看清不良社會思潮的實質與危害,從而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襲與滲透。
第一種形態(tài):新自由主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黨對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對我黨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政策進行過度解讀和歪曲理解,大肆鼓吹市場的自由化發(fā)展,充分夸大市場的作用,新自由主義在我國又有所抬頭。實際上,自由主義最初是伴隨著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以及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尋找救國救民思想武器時傳入國內,但在五四時期卻成為抑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傳播的一股洪流。自由主義最初是宣揚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自由,但在西方凱恩斯主義占據主流地位的背景下,自由主義并沒有被多數人接受。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進入滯漲時期,凱恩斯主義陷入困境,自由主義所宣稱的市場自由化思想才被西方逐漸接受,并以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蔓延至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對我國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隨著自由主義在倫敦學派和新貨幣主義學派的影響下,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誕生,并在壟斷資本和金融寡頭的助推下,由最初的理論學術向政治化、國家意識形態(tài)化轉變,而后形成為一種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即推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思潮。新自由主義強調經濟“絕對自由化”和“完全市場化”,實質是否定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否定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這實質上是想摧毀我黨執(zhí)政的經濟基礎。
第二種形態(tài):普世價值論。近年來,西方國家所推崇的普世價值論在我國傳播的沸沸揚揚,并有一定的受眾基礎。西方普世價值論提倡自由、平等、人權、民主和博愛,并認為這些是超越階級、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并不以時間、地點、條件的轉移而改變,具有廣泛的普適性。但是如果我們深究普世價值論背后所傳播的思想,就會對普世價值了解的更透徹些。普世價值其實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自己所倡導的價值觀打著人類社會存在價值共識的幌子,向發(fā)展中國家輸出的一種國家意識形態(tài),目的就是發(fā)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走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對社會主義國家所形成的主流價值觀念逐步瓦解,以達到應有的目的。普世價值論宣揚的背后是種種陷阱,是西方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灌輸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輸送。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是一個民族賴以為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1]西方倡導的普世價值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本質的區(qū)別,并企圖用偷梁換柱和瞞天過海的方式搞亂我國一直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念、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歸根到底是要瓦解我黨執(zhí)政的思想理論基礎。
第三種形態(tài):歷史虛無主義。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觀點。[2]歷史虛無主義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并不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隨意扭斷、肆意切割和任意放大,甚至歪曲歷史事件和丑化歷史人物。這也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慣用的伎倆和把戲。比如,對革命時期“左傾”路線導致的后果無限放大;對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現的“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等后果的故意夸大;對黃繼光、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英雄事跡的不斷質疑;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聯(lián)性的否定等。歷史虛無主義究其本質而言,是要否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主張唯心史觀,鼓吹西方道路的正確性,從而消解我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我們應當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與危害,揭開歷史虛無主義的神秘面紗,引導人們以歷史唯物主義觀正確看待歷史事件以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切不可斷章取義,妄加評論,從而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沼中。
第四種形態(tài):反思懷舊主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在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矛盾糾紛也層出不窮。反思懷舊主義者以此為借口,主張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并將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較量,希望用計劃經濟和平均主義取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為地割裂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當代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處于一個不斷蛻化與進步的時期,站在這個時代的斷裂處,“重返八十年代”懷舊思潮逐漸顯現,并推崇過去已形成的歷史文化。而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內化為人們的文化心理定勢或文化行為習慣,從而使文化具有保守的性質。[3]反思懷舊主義者雖然也信仰馬克思主義,但是卻以一種傳統(tǒng)的、固執(zhí)的和僵化的眼光去看待馬克思主義。就目前來看,反思懷舊主義在中老年群體尤其是老年群體中依然有一定的市場,他們希望回到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社會中,以此逃避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
第五種形態(tài):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在我國傳播時間較早,但迄今為止仍有廣泛的影響。民主社會主義基本的價值理念是自由、公正、團結互助,并認為社會主義是通過民主來實現,民主只能通過社會主義來完成,否認民主與專政的辯證關系,民主與專政相互排斥,有民主不能有專政,有專政不能有民主。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相對立,在其理論體系建立之初就有極大的迷惑性,一方面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但又堅決摒棄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比如剩余價值學說,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另一方面對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現象進行了批判,但又不深層次剖析不平等現象背后產生的原因,仍然堅持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民主社會主義本質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對資本主義不平等現象的批判實則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4]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我國的傳播,嚴重干擾和影響了人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
第六種形態(tài):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思潮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的反映。民族主義將自己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以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處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據調查,在各種社會思潮中,對高校師生影響最大的社會思潮是民族主義思潮,其中對學生的影響度為30.2%,位列多種社會思潮學生影響度第一位。[5]回顧我國近現代歷史,中國飽受西方民族主義思想之苦,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和瓜分中國領土,這一段屈辱的歷史令國人痛心不已。中華民族有著強烈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主義意識,這與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思潮有本質的區(qū)別,不能相互混淆。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導向正確和加以利用,會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培養(yǎng)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但是,我們更應看到民族主義思潮的本質,警惕民族主義思潮中夾帶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堅決貫徹落實我黨的民族政策,堅持維護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一種理論、學說或者思想能夠成為社會思潮,除了這種理論、學說或者思想有自身的價值與內涵外,它還反映著特定群體的利益訴求。當前不良社會思潮傳播呈現以下特點:
20世紀80年代,社會思潮主要以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在我國傳播,這與當時我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有關。改革開放以后,國外一些思想理念相繼涌入,國內外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面臨四面楚歌,不良社會思潮便以一定的理論形態(tài)在國內傳播,企圖消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合理性。隨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進程的加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不斷得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fā)展,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得以鞏固。如今,社會思潮在當代中國已經不可能從理論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角度去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念也已深入人心,社會思潮正逐漸失去以往的吸引力和說服力。盡管社會思潮是以一定的理論或學說為基礎,但以整體性植入方式影響受眾群體顯得非常吃力,適應形勢,轉換傳播方式便成為社會思潮影響受眾群體的不二之選。當前,社會思潮主要是以碎片化方式植入,通過零散式、日常生活式和網絡媒體式等多種途徑進入社會生活領域進而影響大眾。
如果一種理論只停留于學術圈內或者只是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學術討論,那么這種理論最多也只能稱之為學說或思想。而當這種理論或思想跳出學術討論的范圍,進入到政治經濟社會,并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而后形成的思潮,才稱之為社會思潮。從社會思潮形成的過程可以看出,社會思潮之所以形成,是代表一定社會群體的現實利益訴求,它能夠被特定社會群體接受與認可,當然也會對這一部分特定社會群體的思想、生活和行為等產生影響。比如,民主社會主義極力鼓吹自由、公正和團結互助,然而它的基本價值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平等現象的批判實則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從而更加鞏固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因此,社會思潮從理論體系建立之初,就在為某種群體的利益服務,代表著特定群體的利益訴求,現實干預性的特點較為明顯。
社會思潮由“思”到“潮”的轉變,說明其代表的特定群體利益訴求被某種人群所接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受眾群體。社會思潮在傳播早期,多以學術理論的形式展開,傳播內容具有明確規(guī)定性,傳播的對象也多是選擇受教育程度較高和理解能力較強的知識分子群體,傳播媒介也多以報刊、雜志、書籍等為主。而報刊雜志等是以“負載有序的線性的文字符號為主,因而較適宜用來傳播高深的觀念、復雜的思想和嚴謹的資料”[6]。因此,社會思潮傳播早期,以人際傳播為基礎,以平面化傳播模式為特點。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漸入黃昏”,新媒體和自媒體受到大眾的青睞,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在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和多媒體融合的時代,社會思潮已經由早期的理論傳播轉至現實生活世界,在傳播的過程中充分迎合了受眾的接受需求和心理變化,形成了一定的社會輿論基礎,并借助外在的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進行廣泛的傳播與推廣,從而形成巨大的社會受眾面。因此,當前社會思潮的傳播主要是以大眾傳播為主,具有廣泛的社會傳播性。
我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著國家主流價值觀念。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主流價值觀與非主流價值觀并存,馬克思主義和國家主流價值觀不去占領思想輿論陣地,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非主流價值觀就會去占領。社會思潮在傳播過程中并不是以理論的邏輯性與合理性吸引大眾,而是非常迎合大眾的利益訴求與精神需要。社會思潮是社會存在在意識領域的社會反映,任何社會思潮都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都代表著一定群體的利益訴求,與國家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尤其是不良社會思潮與國家主導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相對立,片面強調個體價值,極力鼓吹個人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革命性和先進性,拒絕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與理論精髓,并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及國家主導的價值觀念起著沖突和消解的作用。
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占據絕對支配地位的前提下,不良社會思潮依然是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干擾和影響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不容忽視的因素。對此,應從多個維度有效應對多元社會思潮在我國的傳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深刻復雜,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的斗爭和較量是長期的、復雜的。[7]隨著各種社會思潮的起伏跌宕,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思想與各種非主流思想長期處于并存的狀態(tài)。社會思潮的非主流性并不是絕對意味著社會思潮就是一種消極的力量。以性質為標準劃分,社會思潮可以分為積極地社會思潮、消極的社會思潮以及游離于積極與消極之間偏中性的社會思潮。馬克思主義是在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合理成分的基礎上而形成的科學理論,一方面需要批判當時的社會思潮,另一方面也需要從當時的社會思潮中汲取有益的成果進而完善自己的理論。嚴格的講,馬克思主義就是在與各種社會思潮的批判斗爭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我們應理性認知社會思潮,正確處理好一元指導與多元并存的關系。據調查顯示,青年學生對社會思潮的認知認同度整體上呈下降的趨勢,但是對某些社會思潮的認知度不高而認同度較高。[8]比如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如果從字面理解就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容易誤導青年學生,如果從它們的理論淵源和本質內涵去理解,就很容易發(fā)現它們的虛偽性。因此,對于積極進步的社會思潮,要合理的借鑒與吸收,而對于消極不良的社會思潮,要果斷的摒棄與批判,并且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一元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揭露不良社會思潮的本質與危害。
學生了解社會思潮的渠道主要有課堂教學、報刊書籍、網絡、影視等,而思政課在引領學生認識社會思潮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在改進中加強。學校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必須在思政課堂中下足硬功夫,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形成過程、受眾群體、傳播路徑以及本質危害。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起著關鍵課程的作用,而思政課教師在辦好關鍵課程中又起著關鍵作用;思政課與其它課程不同,有著特殊的教育使命,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要以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要注重更新教學理念,從交互主體性的視角看待師生關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轉變教學話語方式,摒棄預設性、控制性、蒼白式話語,轉而平等式、對話式、深情式話語;要增強理論研究能力,加大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力度,并將理論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只有將理論講透徹,學生才能信服;要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基于翻轉課堂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多媒體教學技術,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趣味性和有效性。如今,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中,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已經成為共識。各類課程內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同課程的教師應增強育人意識,在知識講授之外,應根據課程的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積極向學生傳播國家主流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無形之中抵制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襲。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是我黨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路徑。其實,社會思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程度越深,對各種社會思潮的認識就會越清晰,就越能了解社會思潮的實質。相反,如果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不清,就會加大學生接受與認可社會思潮的可能性。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至關重要,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通過教師行為的示范、課堂教學的講授、校園文化的熏陶、社會實踐的養(yǎng)成以及文化產品的育人等多種途徑,使學生認知到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進步與國家發(fā)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又立足于當今時代發(fā)展的特征,具有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當前不良社會思潮傳播內容現實化、傳播方式隱蔽化、傳播途徑多樣化和傳播話語生活化,給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念的傳播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對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接受心理、接受需求以及接受方式的變化,選擇適合學生的宣傳方式、宣傳途徑與宣傳方法,尋找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生活世界的契合點,及時回應學生關切的現實問題,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對不良社會思潮進行理性的分析與批判,積極弘揚主旋律和傳播正能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想方設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追求和外在的自覺行動。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的快速普及,信息傳播也步入多向化、分眾化和立體化的時代,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優(yōu)勢互補與融合發(fā)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念傳播的重要渠道,這同時也給社會思潮的傳播提供了的一定的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9]對此,要根據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趨勢,構建立體化的媒體矩陣,強化媒體對社會思潮的引領,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壯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方面,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緊跟時代潮流,了解人們的精神需求,回應人們的現實關切,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主導性和主動性,提升主流媒體的引導力和公信力,擴大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比如,《中國社會科學》《求是》《人民日報》(理論版)和《光明日報》(理論版)等通過嚴謹論證和邏輯清晰的理論闡釋,奏響理論傳播的時代最強音。再比如,中國共產黨員網、中國青年網、新華網、央廣網、中國網等持續(xù)發(fā)力于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及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不斷增強議題設置能力,努力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另一方面,要注重新興媒體對社會思潮的引領作用。新興媒體以時空共進、聲形并茂、受眾廣泛和傳播高效的優(yōu)勢,已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與社會思潮傳播的重要載體。要充分發(fā)揮新興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用好新興媒體平臺,生成傳播主流價值觀念的新場域,最大限度擠壓不良社會思潮傳播的空間,搶占意識形態(tài)領域思想宣傳的新陣地。比如,《中國正在說》《馬克思是對的》《開卷有理——馬克思靠譜》《社會主義“有點潮”》等一系列通俗化理論類節(jié)目,迎合了受眾的認知特點與接受需求,通過媒體技術與言語轉換等手段,使馬克思主義深奧的理論通俗易懂的“飛入尋常百姓家”,贏得了大眾的喜愛與好評,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總之,在融媒體時代,要發(fā)揮好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導向作用,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讓黨的聲音傳開傳深和傳得更廣。